Friday, March 17, 2017

無價的生命之泉

 四旬期第三主日   

以色列子民在西乃山上忍受長時間的乾渴,總希望得到生命之水。他們挖井取水喝,並希望從天上降水,從山谷河流中冒出水來,以灌溉大地。
在沙漠中的遊牧民族,對綠色的草場有很大的興趣,他們認為水是生命的象徵與天主的祝福,認為天主就是「召海水而傾流於地面」的那位(亞 5:8)。

在聖經中,「水」的意義很廣泛,它是一種愛的表達。彼此相愛的人常常想著對方:是湧出的泉水,是從黎巴嫩流下的活泉水。「北風,吹來!南風,吹來! 吹向我的花園,使它的清香四溢。願我的愛人進入他的花園,品嘗其中的佳果!」(歌 4:15)天主許諾流亡異邦的以色列子民將得到一個豐富、幸福,並有足夠泉水的生活:「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因為曠野裡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白熱的沙地將變為池沼,炕旱的地帶將變為水源,豺狼棲息的洞穴將生出蘆葦和菖蒲;我要在禿山上開闢河流,在空穀中噴出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池沼,使幹地化為噴泉。」(依 35:6-7,41:8)遠離上主意味著死亡,就是留在一塊乾枯無水的田地:「因為我的人民犯了雙重的罪惡:他們離棄了我這活水的泉源,卻給自己掘了蓄水池,不能蓄水的漏水池。」(耶 2:13)先知借這樣憂心如焚的話,邀請天主子民悔改:「啊!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那沒有錢的,也請來罷!請來買不花錢,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依 55:1)這實際上是提前宣佈耶穌的隆重邀請: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罷! 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 7:37-38)耶穌才是真正的活水之泉,可以消除人內心的饑渴。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信息,讓我們重複這樣的話語:天主,請用你的活水滋潤我們的心田,不要讓我們遠離你。


讀經一  出 17:3-7

以色列子民全會眾按照上主的吩咐,由曠野起程,一站一站地前行,然後在勒非丁安了營。在那裡百姓沒有水喝,因此百姓與梅瑟爭吵說:「給我們水喝罷!」梅瑟回答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與我爭吵,為什麼試探上主?」因百姓在那裡渴望水喝,就抱怨梅瑟說:「你為什麼從埃及領我們上來?難道要使我們,我們的子女和牲畜都渴死嗎?」梅瑟向上主呼號說:「我要怎樣對待這百姓呢?他們幾乎願用石頭砸死我!」上主回答梅瑟說:「你到百姓面前去,帶上幾個以色列長老,手中拿著你擊打尼羅河的棍杖去!看,我要在你面前站在曷勒布那裡的磐石上,你擊打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百姓喝。」梅瑟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照樣作了。他稱那地方為瑪撒和默黎巴,因為以色列子民在那裡爭吵過,並試探過上主說:「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

梅瑟帶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度過紅海以後,在沙漠中朝著天主所許諾的福地前進。開始時他們都懷著一種激情和信心,確信天主在保護他們,同時也懷著對天主的仰慕之情,大聲唱出一首感恩之歌,「歌頌上主行了奇跡,因為他將埃及人的戰車與戰馬扔入了海底」(出 15:1)。但不久之後,他們遇上了挑戰:悶熱的天氣、疲乏、蛇、饑餓,尤其是乾渴。沙漠是因為缺乏水才形成的。在沙漠中沒有石頭或者沙礫,植物或者草叢存在,在曠野中找水很困難,他們便抱怨:「為什麼你們使我們由埃及上來,領我們來到這樣壞的地方?這地方不但沒有糧食,沒有無花果,沒有葡萄,沒有石榴,而且連喝的水也沒有!」(戶 20:5)

以色列子民認為這是通往死亡之地的途徑,便開始懷疑天主的許諾:認為天主將他們由埃及領出來是一個圈套,天主不想將他們帶向生命,而是帶向死亡。他們於是彼此討論並總結說:我們需要試探天主,想盡一切辦法讓天主記起並實踐他對我們的許諾。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話可以概括他們當時的思想:「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7節)他們試探上主的地方叫瑪撒-默黎巴,這是由兩個詞所組成的合成詞,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試探-討論」。

在這種情況下,天主自有衪行事的標準與方法:天主明白衪子民所面對的軟弱、困難、疑惑和茫然不知所措,衪不降災或懲罰以民。天主知道,自己的子民在這樣的狀況下的確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與信賴。聽到他們的報怨聲,天主便派遣梅瑟,用他在尼羅河所用過的棍棒敲打石頭,使有水流出來。

為什麼「擊石出水」是一個奇跡呢?天主可以用簡單而正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派人去附近的井旁或者就近挖井取水。如果這樣,以色列子民也可以與天主的計畫劃合作去解決問題。天主用這樣的方法,以這個奇跡告訴以民,水並不是由他們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而來的,卻是天主的恩賜與禮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猶太經師們為了豐富它的意義,用傳說的形式將它流傳給後人。其中有一個是我們感興趣的:他們說,這些石頭並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隨著以色列人在曠野與沙漠中不停地移動的,可以跳到山上,下降到山谷,這樣就形成源源不斷的水泉。保祿認為這樣的詳述很重要,說基督就是這樣的活水(格前 10:3-4):耶穌就是曠野中天主子民的活水,並解除他們的饑渴。

以色列子民出埃及後,他們在曠野的經歷都在所有的基督徒身上重現。悔改,意味著離開為奴之家,並開始一個新的征程。在這個新征程的開始,尤其是對未來抱有很大希望時,會有很大的熱忱;如果在後來的征程上遇到困難或者挑戰,就會慢慢失去剛開始的那種熱忱。

疑惑、猶豫不決、躊躇,這些都誘使我們遠離當初的抉擇。心中想從天主那裡得到某些奇跡,想去試探天主是否忠於衪的許諾。面對這些事的發生,無需感到驚訝,就像在瑪薩-默黎巴的水旁一樣,天主為他們彰顯了神跡。同樣天主對我們也是容忍的。信德扶助我們的軟弱,並給了我們一個奇跡:就是由基督湧出了生活的奇妙之水,天主的聖神、話語和衪為我們準備的食糧。

讀經二  羅 5:1-2;5-8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天主和好了。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當我們還在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死了。為義人死,是罕有的事;為善人或許有敢死的;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不確定性的因素時,我們可能也會想天主捨棄了我們,我們人生的希望並沒有穩定與堅固的基礎。我們生命的希望基礎在哪裡?難道是我們好的行為嗎?換句話說,如果天主給我們的祝福取決於我們的功勞,那麼就可以說,天主的救恩與我們無份。我們時常在生活中感受到焦慮、擔憂,因為我們明顯感覺到我們是軟弱和脆弱的,很容易偏離正道。

保祿今天向我們保證:希望並不是建立在好行為上,而是建立在天主的愛之上。天主的愛並不像我們的愛一樣,軟弱、易變和不確定。人只對自己的朋友、對自己好的人、幫助自己的人、為我們帶來好處的人好。關於這類人,我們也可以說得大方一點,就是可以為我們犧牲自己的人;但是天主卻不同。天主愛所有的人,包括與衪為敵和試探衪的人。當這樣的人拒絕、輕視和遠離衪的愛時,衪為他們派遣了衪的聖子(7-8節)。正是這個原因,保祿確信,我們的希望不會落空,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功勞,而是因為天主是慈悲的(1-2節)。

福音 若 4:5-42

於是到了撒瑪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爾,靠近雅各伯給他兒子若瑟的莊田,在那裡有「雅各伯泉。」耶穌因行路疲倦,就順便坐在泉傍;那時,大約是第六時辰。有一個撒瑪黎雅婦人來汲水,耶穌向她說:「請給我點水喝!」那時,他的門徒已往城裡買食物去了。那撒瑪黎雅婦人就回答說:「你既是個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耶穌回答她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你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你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你活水。」那婦人問說;「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裡得那活水呢?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他留給了我們這口井,他和他的子孫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過這井裡的水。」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婦人說:「先生,請給我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來這裡汲水。」耶穌向她說:「去,叫你的丈夫,再回這裡來。」那婦人回答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我沒有丈夫,正對;因為你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你現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這話真對。」婦人向他說:「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然而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婦人說:「我知道默西亞──意即基督──要來,他一來了,必會告訴我們一切。」耶穌向她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正在這時,他的門徒回來了,他們就驚奇他同一個婦人談話;但是沒有人問:「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於是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裡去向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說出了我所作過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眾人從城裡出來,往他那裡去。這其間,門徒請求耶穌說:「辣彼,吃罷!」他卻回答說:「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門徒便彼此問說:「難道有人給他送來了吃的嗎?」耶穌向他們說:「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你們不是說:還有四個月才到收穫期嗎?看,我給你們說:舉起你們的眼,細看田地,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已領到工資,且為永生收集了果實,如此,撒種的和收割的將一同喜歡。這正如俗語所說的: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我派遣你們在你們沒有勞過力的地方去收割;別人勞了力,而你們去收穫他們勞苦的成果。」城裡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了我所做過的一切。」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耶穌就在那裡住了兩天。還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講論,信從了他。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

若望並不是從人的物質層面反省耶穌的生命,他常從信德的角度理解和反省。他並不是要確定什麼事真正發生了,與撒瑪黎雅人的對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個敘述中很多處採用象徵的手法。有的人曾經懷疑這個事件的歷史真實性,並認為這是福音作者所編撰的。而我們卻認為耶穌的確與撒瑪黎雅婦人相遇,只是後來的作者在聖經語言、環境、圖像的影響下編輯了這樣的敘述。我們從兩個層面,即歷史與神學角度進行分析,第二個將是重點。

古代的人認為,哪裡有井,哪裡就有人。牧人們在井旁可以打水,飲他們的羊群;做生意的人在那裡等待顧客的到來;婦人們來打水,希望在那裡能等到她們心愛的人出現。

聖經中敘述了在井旁相遇的事例。(創24:10-25,26:15-25,29:1-14;出 2:15-21)。在今天的福音敘述中,耶穌和那個撒瑪黎雅婦人是主角。這口井今天還存在,在猶大通往加里肋亞的路上,它有三千年的歷史,32米深,直到今天仍能像耶穌時代一樣,流出清澈的泉水。長途旅行者可以在這裡停留,恢復體力。

當時耶穌也一樣,因為長途跋涉,累了,中午時來到這口井旁。這時來了一個婦人,耶穌便向她要水喝。婦人的詫異是可以理解的:她驚訝,這個加里肋亞人與自己談話,而加里肋亞人與撒瑪黎雅人是不和睦的。她心想,耶穌怎麼向一個相當於仇人的人請求水喝呢?而且當時的社會風俗不允許一男一女單獨談話。曾有猶太經師為此教導說,就算是連問路,也要言簡意賅。比如,有一次,一個猶太經師胡瑟(JOSE),在一個十字路口向一位婦人問路:「請問哪條路通往路芝(LUZ)?」那位婦人回答說:「你對一個婦人說得太多了,應該只說那個地名就夠了。」門徒們買食物回來後,看到耶穌正與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談話。有著這樣的風俗,門徒們為此刻的情景也感到驚奇。

耶穌謹慎與溫良地對待這位撒瑪黎亞婦人的態度,帶來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雖然有些與這個片段所帶來的信息並不是緊密聯繫。耶穌要求門徒們懷著純潔的心,擁有和善的意向:「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人,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瑪 5:28)耶穌的話語帶給人自由,但衪拒絕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

以上簡單的介紹之後,現在進入今日福音的中心部分,就是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對話(7-26節)。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明白這位婦人是誰。福音作者所介紹的內容,為我們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即也用象徵手法表達一些意義。現在我們嘗試為這位婦人的身份定位:沒有戶口上的名字,沒有說來自哪裡,唯一知道的就是一個撒瑪黎雅人,意思是異教徒,對天主不忠信的人。誰是這樣的人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井」是相愛的人相遇的地方,並在這裡確定即將和自己結婚的人。但是感到奇怪的是,這裡只有耶穌和那個撒瑪黎雅婦人,福音的作者就這樣,用一種極不自然且不很真實的寫法,描述耶穌將門徒們派去買食物,暫時離開自己。

在這個井旁,彼此相愛的二人代表誰?
在舊約中,以色列子民被稱為天主的新娘,天主用永恆的愛去愛他們(「以色列」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是陰性)。但是這樣的戀愛並沒有結出幸福的果實,因為這樣的戀愛開始於曠野,在那裡天主與以色列子民都有不可忘懷的經驗。在這樣的時刻,天主很懷念他們:「你去!向耶路撒冷大聲疾呼說:上主這樣說:我憶起你年輕時的熱情,你訂婚時的戀愛;那時你在曠野裡,在未耕種的地上追隨了我。」(耶 2:2)但是以色列卻對天主不忠,背叛天主,對天主只是一時的迷戀。他們常常嚮往埃及的神:崇拜在迦南地的巴爾神,崇拜在巴比倫、波斯、希臘,甚至羅馬的各種神,他們常引起天主的憤怒。那天主的反應是什麼呢?與以民斷絕關係,遠離他們,還是懲罰他們呢?

這都不是天主的想法,「上主召見你時,你是一個被棄而心靈憂傷的婦人;人豈能遺棄他青年時的妻子?你的天主說。其實,我離棄了你,只是一會兒,但是我要用絕大的仁慈召你回來。」(依54:6-7)天主卻用另一個方法解決問題。天主謙卑,在以色列子民,即自己這個不忠的新娘面前屈膝,衪唯一的目標就是擁有以色列子民:「為此,看,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從此我仍要將她的葡萄園賜給她,仍將阿苛爾山谷作為她的希望之門;她要上到那裡,就如她幼年時,就如她從埃及地上來的那一天一樣。」(歐 2:16-17)

從這種意義上看,可以說這個撒瑪黎雅婦人就是以色列子民,就是以色列子民的愛及背叛的歷史。以色列有很多的丈夫,但是現在都不是以色列的愛人。在這個井旁,耶穌遇到了新娘,想將她帶到自己的身旁,讓她認識到天主是唯一真正愛她的丈夫。

在這種夫婦婚姻關係的象徵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微小細節,有助於我們理解。比如說,耶穌為什麼要經過撒瑪黎雅,從地理位置來看,耶穌並沒有必要經過那裡,因為衪在猶太境內(若 3:22)。為耶穌來說,經過約旦河更容易。天主希望與衪所愛的人相遇,天主對人的愛好像是衪的一種義務。天主在哪裡與衪所愛的人相遇,並不是由地點所決定。

耶穌累了。這是唯一一次在福音中敘述耶穌累了,當然並不確定是不是身體上的累。福音只向我們說明耶穌在旅途上,這是一個很長並且好像沒有盡頭的旅程。天主在這樣的旅程上,是為了尋找並與遠離衪的新娘相遇:「從高天來到世界上,由一個不能滿足的慾望而感動,無窮無盡的愛所充滿,並從地極及深淵尋找自己的戀人。沒有任何的距離,困難和疲乏可以使天主失去勇氣和後退。這個也可以在斐理伯書中的讚美詩可以證實: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 2:6-7)

我們繼續討論這段經文的中心部分:就是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門徒們去尋找身體上的食糧。那個婦人來到井邊取水。耶穌卻為所有的人提供了他們所不認識與不瞭解的食糧與水(10節和32節)。
撒瑪黎雅婦人內心的饑渴,其實就是以色列人內心深處饑渴的象徵:他們需要天主的和平、愛、寧靜、安詳、希望、幸福、忠信,並能夠傳承下去。實際上這些才是每人必須去經歷和體驗的。

井中的水,其實是一種誘惑的象徵;就是人憑著自己的能力,試圖用世上的物質滿足內心的需要。實際上世物始終不能滿足人內心的需求。耶穌許諾的,是另一種生活之水,就是天主聖神,就是天主充滿人心的愛。誰讓自己受聖神引領,將獲得內心的平安,不再需要另外的水。

撒瑪黎雅婦人對耶穌的認識也有所轉變。在這段對話的開始,她只想取井中的水,並沒有想像還有另外的水。慢慢地,她開始接受耶穌的教導。這個婦人在認識上的進步,是作者有意要強調的。開始,撒瑪黎雅婦人認為耶穌只是普通的猶太人(9節),然後開始稱呼耶穌是「先生」(11節),接著是「先知」(19節),進而承認耶穌是默西亞(25-26節);最後,與所有來到井旁的人一起,宣認耶穌是世界的救主(42節)。
福音的作者藉撒瑪黎雅婦人靈性旅程的轉變,想告訴基督徒團體的所有成員,與耶穌相遇前,他們唯一擔心且追求的,是物質上的東西與利益。當然,這些為人的生活也很重要,不可缺少;但只有這些不夠,不能將此作為生命中唯一且最終的目標。只有與基督相遇後,才能認識到,衪才是世界的救主,且接受衪所賜的生命之水。這水可以解決各種乾渴與饑餓。
福音最後的一部分(28-41節),總結了這個撒瑪黎雅婦人和門徒們的靈性旅程。這個婦人與耶穌相遇後,她做了什麼?她將打水的桶放在一邊(不再需要這個了,因為她找到了真的生命之水),並跑去向別人宣告她找到了世界的救主和她的幸福。這種宣告是一個邀請,邀請別人成為福傳者、門徒、教理講授者,與別人分享自己在與耶穌相遇後的喜樂與平安,並從耶穌那裡汲取生命的活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