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
梅瑟對以色列子民說:「因為你是屬於上主你天主的聖潔人民,上主由地上的萬民中,特選了你做他自己的人民」(申 14:2),「但上主只喜歡了你的祖先,鍾愛他們,由萬民中揀選了他們的後裔,就是你們,正如你們今日所見的一樣。為此,你們要心受割損,不要再執拗」(申 10:15-16)。
基督徒也是特選的種族(伯前 2:9)。保祿給得撒洛尼人寫道:可愛的各位由天主所愛的兄弟們,你們是由天主所選的(得前 1:4)。如果按照伯多祿所說的,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宗 10:34),那「被選」的意義是什麼呢?
天主召選人並不是按人的準則:他不看人外在的功勞,而是無私的愛的贈予。天主揀選以色列,並不是因為他們在所有的民族中是人數眾多的一群,卻正是相反,他們是最少的,只是因為愛(申 7:5-8)。在《雅各伯書》中有一句話描述天主對被選者的態度:「我親愛的弟兄們,請聽!天主不是選了世俗視為貧窮的人,使他們富於信德,並繼承他向愛他的人所預許的國嗎?」(雅 2:5)
當天主召叫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時候,就是為了交給他們一個任務與使命,為將天主對他人的祝福分施予人。這樣,為全人類來說,亞巴郎成了蒙受天主祝福的泉源。以色列,天主的僕人,要傳佈上主的真道(依 42:1);保祿,天主所揀選的器皿,為把天主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宗 9:15)。
天主的擇選並不帶來特權,不提供可以高人一等或者比別人優秀的感覺,卻應該時刻準備好為他人的需要服務,成為分施天主救恩的媒介。
為更好地理解這個信息,我們重複這樣說:「天主,求你讓我們明白,你對我們的使命是何等的高尚與偉大。」
讀經一 創 12:1-4
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降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降福那祝福你的人,咒駡那咒駡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羅特也同他一起走了。亞巴郎離開哈蘭時,已七十五歲。
世上幾乎二十億人將亞巴郎作為自己的信仰之父。他是不是一位歷史上的人物?這是個很難定義的問題。這些也是我們信仰上的盲點。他是一個人,這點不假:為猶太人、基督徒和回教徒來說,他是一個信者的象徵,是眾人信仰的楷模。「亞巴郎」這一名字,就是天主愛眾人,或者天主受讚揚。這讓我記起在美索布達米亞,也就是亞巴郎的原籍所受到的當地人的敬禮。以色列人記得他們的祖先亞巴郎,他們這樣描述:「我的祖先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下到埃及,同少數的家人寄居在那裡,竟成了一強大有力,人口眾多的民族。」(申 26:5-9)這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宣誓。他家庭成員的名字,所生活過的地理環境、風俗、社會法律、宗教禮規和亞巴郎遷徙等的敘述,把我們帶到了公元前的二千年的前半期時光裡。
在與巴郎生命的某個階段,出現了生命方向的根本性改變:他被邀離開自己的家鄉,往一個未知的地方去。我們可以試想,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一個歷史事實。
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塊很肥沃的土地,被兩條大河,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所包圍並滋潤。在聖祖亞巴郎的時代,和埃及一樣,在世界上這裡是比較富裕的。此時這裡的農業非常發達,有高等學校,並且有很健全的國家機構。由一些相關方面的資料清楚顯示,就像哈穆拉比法典所記載的,當時在法院就主張按正義和公正治理國家。在這裏的一塊沃土上,如果沒有由西面而來的半遊牧民族,和在沙漠邊緣,以及來自高原地帶的人的侵襲,那時的生活應該十分幸福。在這些動盪中,也許這就是住在美索不達米亞這塊土地上的民族與部落的擔憂;在這種環境下,也許亞巴郎的家族也被捲入強迫遷移中。
亞巴郎是怎樣適應這種改變的呢?他是怎樣生活的呢?聖經為我們提供了蒙召的事實與榜樣:就是亞巴郎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承行天主的旨意。他明白天主召叫他是為託付給他一個大的使命,即使在痛苦、憂傷與煩亂中,他也對天主表達依賴之心;他看到了天主為他所行的,他對天主在他身上的計劃表示服從,也願意讓天主的計劃帶領他。
這段經文所表達的意義為今日世界也十分深刻,即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始,天主在人類歷史上開始了救恩時期。
在《創世紀》的前十一章裡,作者在介紹了世界與人的起源,罪惡的產生,洪水滅世和巴貝爾塔之後;重點放在了一個人身上和他的家族上,並在聖經中佔有很重要的席位。
亞巴郎進入到聖經的序幕中,事前並沒有任何的徵兆,天主召喚亞巴郎事先也並沒有任何跡像。天主就像法官一樣,給了他一個命令:「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創 12:1)
對聖祖與天主交往的地點、時間、環境、心靈的感受及與天主交往的經驗等,作者並沒有介紹。聖祖對天主的印像就是,天主的邀請必須要接受。在這個召叫中,每人都會像亞巴郎一樣走信仰的旅程,就是要去面對各種挑戰。
天主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對我們說話:如在與一個朋友的對話中、一次內心的溝通中、一次避靜中、獨自沉思日落的時候、在高興或者憂傷的事件中或在思考的時候。天主有時要求人從固有的安排或計劃中走出去,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生活得很安全舒適,或者可以為我們帶來榮譽,但是天主還是要我們脫離過去。天主不願意人被一種假像所迷惑,祂要介入人的生活與歷史中,並應允人一個新生命,與之前的不同,是有保證的;雖然需要努力,而且有時充滿各種慾望。因此,毫無疑問,為了這個理由,不需要在離開的那塊土地上眷念任何東西。
天主召叫亞巴郎,開始時並沒有告訴他要到哪裡去,或會有什麼困難;如果這樣,他可能會害怕並失去信心,天主也這樣對待所有的人。天主總是召叫人悔改,並指示人應走的道路。一步一步,日復一日,邀請他並給予回答,這樣,人就可以向帶領他的天主說「是」。
這段經文的中心是天主的許諾,從開始至結束時,天主並沒有說甚麼,而只許諾祝福。「祝福」這個詞出現了五次,只是偶然提到了咒駡。天主的祝福延伸到地上所有的人類家庭,且是無條件的;它不取決於人的回覆,或人是否忠信。天主的許諾是為了人的益處。
在《創世紀》中,這段經文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緊接著人類犯罪之後的敘述,就像一種別具風格的擬人手法一樣:「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上主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創 6:5-6)之後人便想修建通天的梯子,企圖從地上可以直接到天上,這就是巴貝爾塔的建造。天主對罪惡的答覆是:天主並沒有對罪惡屈服,而是召叫亞巴郎成為衪的被選者,成為忠信的人,借著這個召喚,重新開始一個愛的歷史,並將天主的祝福傳遞給全人類。
在整段敘述中,亞巴郎都保持著沉默,沒有說過一句話,沒有向天主請求解釋,沒有對天主的要求表示異議,他在沉默中聆聽。全段以一個很簡單明瞭的敘述結束:「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4節)幾個簡單但卻精煉的字,卻足以表達出亞巴郎完全與天主的計劃合作,並對天主完全地信賴與服從。
這就是聆聽、服從、悔改的態度,時刻準備好服從天主的命令,開始天主所要求的信心與希望之旅。在這個旅程上天主等待著我們。在四旬期裡,對所有的基督徒更是如此。
讀經二 弟後 1:8-10
所以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人為恥,但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同勞苦。天主拯救了我們,以聖召召叫了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是按照衪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與我們的,如今借著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的出現,顯示了出來;他毀滅了死亡,借著福音彰顯了不朽的生命。
弟茂德決定跟隨福音的召喚時還很年青,他很受別人的尊敬與愛戴,但卻有時很害羞與靦腆。當這封書信被交給弟茂德時,他已經是厄弗所的主教。厄弗所是當時羅馬帝國一個很大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裡,所發生的事為所有的宗教可以說越來越糟糕: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基督徒的迫害,很多基督徒的信德受到動搖;開始放棄基督徒團體的定期聚會,並將目光與目標只放在世界的物質財富上。
在今日讀經二的這段經文裡,作者願意給處於困難與迫害中的基督徒一點安慰與鼓勵:讓他們記住,對基督的忠信會帶來很明顯的困難與痛苦,天主不喜歡帶人走上一條鋪滿鮮花與掌聲的路上。這樣,不管是為亞巴郎,還是為基督,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為保祿與弟茂德來說也是如此,當然為基督徒也不例外。
讀經二的第二部分(6-9節),說明基督徒的聖召是天主賜予的一份白白的恩寵。人無論做什麼,都沒有資格賺取天主的恩寵,因為它是禮物。這是真理,這個真理應該喚醒我們,去跟隨天主的召喚,並對他的召喚要珍惜。
福音 瑪 17:1-9
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發光有如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光。忽然,梅瑟和厄里亞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伯多祿就開口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張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他還在說話的時候,忽有一片光耀的雲彩遮蔽了他們,並且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他!」門徒聽了,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遂前來,撫摩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獨自一人。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復活,你們不要將所見的告訴任何人。」
耶穌顯聖容的這段經文很容易被解釋成預嘗天國在人間的景象,是耶穌提前給衪這三個最要好的門徒的一種安慰,讓他們在面對以後的困難與挑戰時能鼓起勇氣,勇往直前地嚮往天國的美好。需要謹慎小心的是,在面對福音的一個片段時,我們不能把它理解成是按照時間順序所寫成的歷史事實,而是在此基礎上按照聖經的語言環境寫成的信仰生活反省。因為《瑪竇福音》中的「耶穌顯聖容」與《馬爾谷福音》、《路加福音》中的基本一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天的福音是瑪竇的版本。它開始就為我們設置了一個看似不相干的題目:六天後,是什麼事件後呢?福音並沒有告訴我們,但很可能是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討論有關耶穌身份的問題後的六天(瑪 16:13-20)。我們也會問,耶穌為什麼只帶了三個門徒,並且上了一座高山呢?
現在從最後一個問題開始。在《瑪竇福音》中,耶穌通常是在山上教訓門徒,或者完成一些重要的事。耶穌是在山上受誘惑(瑪 4:8),在山上宣佈真福八端(瑪 5:1),在山上增餅(瑪 15:29),最後也是在山上,復活的基督與門徒們相遇,指示他們向全世界宣傳福音(瑪 27:16)。
沒有必要從舊約聖經中將在山上所發生的事情一個個地找出來。在舊約聖經中,「山」表示將所有的天主子民都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它是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在西乃山上天主顯現給梅瑟,代表以色列子民與天主訂立盟約並將之傳給他們。厄里亞也是在葛曷勒布山頂與天主相遇(列上 19:8)。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讀《出谷紀》第24章,就會發現,梅瑟也是在六天後上山。他並不是一個人上山,是和亞郎、納達布、阿彼胡一起上山(出 24:1,9),並有雲彩遮住他們,梅瑟的面容被來自天主的光所改變(出 34:29-30)。
在這段經文的光照下,福音作者的意思與目標,在於介紹耶穌是新梅瑟,是第二位梅瑟。這三位門徒代表全人類,去接受由耶穌所頒佈的法律。耶穌是天主啟示的圓滿與滿全。
他發光有如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光(2節)。這樣的改變也常常出現在聖經中:「我的靈魂,請你向上主讚頌!上主我的天主,你偉大無限,你以尊貴威嚴作你的衣冠:身披光明,好像外氅,展開蒼天,相似棚帳。」(詠 104:1-2)這樣的形像證實和表明天主在耶穌身上的臨在。
遮住他們身上的雲彩也表明同樣的意思(5節)。在《出谷紀》中記載,有一片白雲遮住了在曠課中行走的以色列子民(出 13:21),這是天主與衪的子民同行的一個標記。當梅瑟接受由天主所頒佈的法律時,有一片雲彩遮住了他所在的那座山(出 24:15-16),並且他也改變了面容(出 39:29-35)。雲彩與面容發光,是天主臨在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背景影響下,《瑪竇福音》證實,耶穌顯聖容的事件,在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的生命的某個時刻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且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進入天主的世界中,被天主的光所照耀,這樣他們便可以明白師傅的真正身份和他們前進的目標:不是一個即將受世人光榮的天主,而是在受到宗教領袖的譏諷與嘲笑後將成為眾人反對的對象,被迫害並將被殺害。他也提前告知門徒們,他們的命運將與師傅的一樣。
來自天上的聲音(5節),是猶太經師們很習慣和常用的一種文學表達手法。就是當他們為很長的辯論作總結時,以此表達這是天主的思想。在《瑪竇福音》中,「耶穌顯聖容」是在討論了有關耶穌的身份之後所發生的。就是這位顯聖容的耶穌,向門徒們提出有關衪身份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瑪 16:13)。門徒們說出了別人的不同認識後,伯多祿代表宗徒們,自信地回答:耶穌就是人們所希望的默西亞。現在有來自天上的聲音闡述天父的意見:這是我的愛子,是天主忠信的僕人,天主所喜悅的(依 42:1)。
耶穌受洗時也聽到了同樣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瑪 3:17),現在也有天父的勸諭:你們應該聽從他。即使他們覺得在這條跟隨耶穌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和努力,而且這條道路是狹窄的,難以行走的,很難選擇,世人看來是荒唐的,他們也應該聽從衪。
在聖經中,「聽從」這個詞的意義相當於「服從」(出 6:12;瑪 18:15-16)。天父對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的囑咐,即透過他們三人對全人類的邀請,要求他們去實踐天父的命令,就是去實踐耶穌的教導。邀請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真福的基礎上。
誰是梅瑟和厄里亞?梅瑟是向天主的選民頒佈法律的那一位,厄里亞是第一位先知。為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兩位元老代表全部猶太人的經典。
以色列所有聖者的書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建立與耶穌的對話關係,並將人引向衪。如果沒有耶穌,舊約是不可以理解的;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舊約,耶穌就像一個謎。在逾越節那天,耶穌為了使自己的門徒們明白衪的死亡與復活的意義,他從舊約開始,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 24:27)。
伯多祿說建三個帳蓬,也是很難理解與解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有一個以色列子民所經歷過的出谷事件的反省;而且,伯多祿經歷了目睹基督的光榮後,獲得了精神上的喜悅之情,想永遠與基督停留在這樣的光榮境界中。誰想在這裡建一個帳蓬,就是想停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而不想移動,至少一段時間是這樣的。耶穌卻相反,他時常朝著一個目標走去,門徒們也必須在這條路上跟隨衪。
我們的靈修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樣的事件:在與天主長時間的對話後,我們不情願地回到生活中,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社會衝突或家庭分裂等,一些悲劇事件。這些可能使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知道,聆聽天主聖言也不是我們的全部生活,不能只停留在教堂或者避靜的綠洲中。我們必須要走出來,為兄弟姊妹們服務,向受苦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成為那些心靈缺少愛護與安慰的人的近人。藉著祈禱明白要走的路之後,必須跟隨耶穌上耶路撒冷,奉獻自己的生命。
總結「耶穌顯聖容」的意義:整部舊約藉耶穌得以滿全,並在耶穌身上找到其意義;然而,伯多祿卻不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對耶穌的宣認(瑪 16:16),認為耶穌是一個偉大而重要的人物,從這樣的景像所吸引,他想為耶穌、梅瑟和厄裡亞搭三個帳蓬。而天主糾正了伯多祿的想法:耶穌並不只是一個普通的立法者或先知,而是天父的愛子。
三個人也不能並排而行。很明顯,耶穌絕對比其他兩人突顯而優越。以色列聽到了由梅瑟和天主所派遣的先知們傳達的命令與話語;現在這個聲音,由天父所聲明,通過基督到達人類。門徒們只應該聽從並服從耶穌一位,這就是為什麼當三位門徒向上看的時候,沒有看見別的,而只有耶穌。梅瑟與厄里亞消失了,他們完成了使命,將默西亞介紹給世界,一位新先知,一位新的立法者。
這樣,天主在梅瑟去世前對以色列子民所作的許諾美妙地完成了:「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間,由你兄弟中,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應聽信他」(申 18: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