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 2017

虛假幸福的誘惑

 四旬期第一主日 

在現代語言中,被誘惑意味著被所禁止的事情所吸引,這樣喚醒我們在聖經中一些值得注意的事件,就是聖經的偉大人物、族長、約伯都被試探過。在耶穌受誘惑的敘述中,給我們似乎留下了一些困惑,《致希伯來人書》中也這樣描述基督受誘惑:他既然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試探的人(希 218),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希 415)。

聖經邀請我們以原始的方式去看誘惑:受誘惑是一個機會,可以評估一個人的選擇是否正確,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在誘惑中,也存在著犯錯誤選擇的風險;但如果想要成熟,成為「專家」、「老手」,這風險是無可避免的;誘惑亦包含考驗或考試。

抉擇就是接受或是拒絕天主的計劃。我們可以將兩個人作比較:一個是亞當,他順從自己的帶有誤導性的決定;另一個是基督,時常承行天父的旨意。結果:第一個吞下走向死亡的果實,第二個成為生命的主人。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求你給我再造一顆純潔的心,在我內注內一顆新精神。

讀經一  27-931-7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裡面。上主天主使地面生出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在樂園中央。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蛇對女人說:「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羡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於是二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
驟眼看來,這個故事十分簡單,連小孩子也能明白。在此基礎上,推斷出「原罪」的結論。 這些結論似乎有問題,對許多人來說是脆弱和毫無根據的。
不要簡單地認為是蛇說了幾句話,或者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有一個花園,天主在花園中散步,在這個花園中天主給了一個滑稽的禁令,這個禁令就是不允許吃一些果實。

我們很難接受因著原祖父母錯誤而加在我們身上的後果。又是誰規定了由這樣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而由後人來承擔?誰又可以相信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亞當和厄娃犯罪後帶來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定一個目標,就是重新認識一下「原罪」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不是按照聖經的敘述來理解,或者作者想要表達的又是什麼呢?

  亞當與厄娃是歷史上的兩個人物嗎?我們都是他們兩人可憐的後裔嗎?換句話說,聖經中對於原罪的敘述是人類歷史中發生的事件,還是像今天的每一個人必須遇到的,就是由一些外在的虛假幸福的許諾而引誘去違背天主的誡命呢?

敘述雖然很簡單,但意思卻很深刻。它不是要敘述這個事件是怎樣在人類歷史中發生的,而是要說明人類社會今天所面對的情況。它不是一個歷史事實,而是一個生活智慧的反省,藉以描述今天人類生活的狀況,是嘗試對人類生活的謎和內心的痛苦的一個解答。

神話故事在過去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的思想不成熟的表現,是人的理智與思想在由不成熟邁向成熟的一個過程。在人的抽像理智與實證科學的作用下,人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並想擁有一切。今天人們認為神話故事是不能代替的一種文學類型:就是用這種方法可以去明白作者想要說明的真理,這種真理是沒有任何理性分析可以去表達清楚的。理性推理是墨守成規與沒有熱情的。相反,神話故事是可以經常喚醒人的慾望,去實現它,可以很深的引起人的想像力,激發人們的新的思想。
只從《創世紀》中的第二與第三章簡單的取出一段來,作者的目的並不是在敘述吃果子的意義,也就是省略了神話故事的本身目的;作者只是借用這樣的方法敘述一些基本問題:那就是人與天主的關係,這樣可以避免以為所有的敘述都是歷史事實或者是將讀者帶向這樣的方向。

問題不是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是去接納通過神話故事要告訴我們的信息與我們存在的意義。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個神話故事在說什麼,這樣的圖像想要表達什麼意思﹖這段敘述從開始就介紹人是在樂園中,在這裡天主為人準備好了各種蔬菜和水果,以滿足人食慾的需求。在樂園的中央有兩顆樹是不能觸摸的:就是那顆生命之樹和那顆知善惡樹,這是屬於天主的,不是屬於人的。這是指出有兩個極端的限制是人無法跨越的,這樣就可以避免災禍。

那顆生命樹,簡單地說就是天主的象徵,他是一切生命的分施者。天主的不朽性是屬於天主的,人是不可以伸手觸摸;因伸手觸摸象徵著拒絕接受人的限制。
個人必須透過和接受世上的各種死亡方式,並藉著這個物質世界到達天主那裡。如果誰想避開死亡的思想,是一個很危險的想法;是自己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會永存於世,好像這個世界就是自己的永恆之城一樣(希 1314)。聖詠作者教導我們這樣祈求天主:求你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詠 9012)。

但是這並不是最後的結局和最後的階段,將有一天人要穿上天主的不可朽的外衣:有耳朵的,應聽聖神向各教會說的話:勝利的,我要把天主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實,賜給他吃(默 27)。他邀請人接受死亡和痛苦,並將目光放在未來沒有死亡與痛苦的世界: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 214)。

第二顆樹也是不能觸摸的,因為那上面是知善惡的果子。如果我們稍微在舊約中停留一下,就會發現,知善惡意味著去做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人,就是自己有完全的自主權去選擇善惡,自己是自己意志的決定者。輕率和魯莽地想去建立自己的行動方向,向天主發出挑戰,忽視天主對自己說的話,而天主說的話就是一個不朽的保證。這顆樹是屬於天主的,當人忘記自己是受造物,想為所欲為,想如同天主一樣知善惡,就是自我毀滅;就是讓自己屈服於私慾偏情,讓驕傲、憤怒、嫉忌、淫蕩住在他內,並且很容易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甘,以甘為苦(依 520)。
現在讓我們去看看蛇的角色,它想引誘人去吃那禁止吃的果子。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以色列沒有人記得這個「人物」。在聖經中也完全忽略了。直到耶穌來之前一個世紀,智慧書的作者才這樣給蛇定位:蛇就是摩鬼的代表(智 223-24),並詢問誰是蛇的代表,將要去引誘和欺騙人。這樣的答案由聖經本身提供:蛇是天主所造的所有受造物中和所有的動物中最狡猾的,是天主所有創造工作的一個高峰,不是別的,就是人。
蛇不是別的意思,而是人的代表。人是最驕傲與自負的,可以擁有完全的自己和最大的決定與能力,可以建立自己的道德,妄想完全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決定任何事情。

蛇代表人想高舉自己而反對天主的意志,並妄想成為天主。人認為跟隨自己自以為是的思想與決定就可以到達自己所想要的幸福,簡言之,就是人妄想做天主沒有給他的那部分。蛇的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狡猾,而不是聰明。
這樣對天主的不服從是什麼意思呢?一切的開始都源於人對天主印象的認識與思想有一個不正確的理解,就像蛇一樣的陰險與狡詐;就像一道石頭縫一樣,並沒有噪音,也並沒有人注意,卻可以帶來死亡;這樣覺得天主好像是人的競爭者,好像天主阻止人到達幸福的境界。

蛇的一段話不是別的,就是世上一切罪過的起源:天主好像不願意人的好處,天主嫉妒人的才能,是可憎恨的;天主禁止人做他想做的,如果天主存在,人就永遠停留在危險的階段,永遠不可能成熟。只有當天主被消滅後,人才可以變得成熟,去證實自己的才能,成長與進步。
而這樣的後果卻是罪惡。人犯罪是因為自己對天主沒有信德,錯誤是朝著與天主所給的指示相反的方向前進。罪過不是由尋找惡事而來,而是尋找好的事和幸福而來的;但不幸的是,當人朝著與天主相反的方向前進的時候,將目標放錯了位置,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便帶來了自我毀滅。這便是一個錯誤,是智慧的缺失,是一種自以為是的狡詐。

讀經最後部分告訴我們,那就是男人與女人發現他們現在是赤身裸體的。在《創世紀》第二章結束的部分,聖經的作者就已經敘述了二人是赤身裸體的這種事實。當時,男女二人都赤身露體,並不害羞(創 25);但在犯罪之後,他們卻不接受這樣的狀態,要用無花果樹葉編個圍裙裹身(創 37)。在這段經文的敘述中,赤身裸體並沒有太多的意義,雖然有的人想去解釋它的意義,認為這樣可以引起人的性錯亂或者是本性的慾望;其實它是要表達的是人類存在的狀況。我們來到世界的時候是光著身子來的,約伯這樣描述人存在的現實(約121)。《訓道篇》的作者也有同感:他赤身出離母胎,也照樣赤身歸去;他勞力之所得,絲毫不能帶去(訓 514)。如果將身上的一切剝光僅為了能夠穿衣服,那人的本質就突顯了出來:他的限制、他的軟弱、他的脆弱性。
人沒有能力解決所有的問題,人內心的爭鬥與備感壓力的時刻,身體與心靈上的軟弱,人的殘缺、無知、疾病……都不是人類羞恥與衝突的原因,這是人的赤身裸體,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狀況與事實。面對這種赤身裸體,人並不感到羞愧,卻很願意接受它,愛護它,並按照天主的意願保存它。但是蛇卻引誘人從內心拒絕接受這種狀況,讓人把它當成天主對人的一種災禍一樣,教唆人妄想完全成為像天主一樣的沒有限制。

讀經二 512-19

故此,就如罪惡借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借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成義也是如此。沒有法律之前,罪惡已經在世界上;但因沒有法律,罪惡本不應算為罪惡。但從亞當起,直到梅瑟,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這亞當原是那未來亞當的預像。但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比的,因為如果因一人的過犯大眾都死了;那麼,天主的恩寵和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與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這恩惠的效果,也不是那因一人犯罪的結果所能比的,因為審判固然是由於一人的過犯而來,被判定罪;但恩賜卻使人在犯了許多過犯之後,獲得成義。如果因一人的過犯,死亡就因那一人作了王;那麼,那些豐富地蒙受了恩寵和正義恩惠的人,更要借著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為王了。這樣看來:就如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被定了罪;同樣也一人的正義行為,眾人也都獲得了正義和生命。正如因一人的悖逆,大眾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人的服從,大眾都成了義人。
這段敘述給我們的第一印像就是冗長並錯綜複雜。保祿在這裡的敘述似乎與讀經互相矛盾。在這裡,保祿似乎認為亞當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並對人類所有的惡負責。實際上,保祿與他同時代的猶太經師不同,他只是將亞當和基督作一比較:亞當與基督的不同之處在於保祿所強調並解釋的,由基督所帶來的救恩行動。

亞當想成為所有善與惡的主人,但是卻承受了死亡的後果。基督卻剛巧相反,他認識到自己是屬於天主的,對天主保持著忠心和服從,他成了生命的主人。為那些跟隨基督並效法基督的人成為了成義的榜樣。在這兩個人之間,我們每人必須做一個抉擇。


福音  41-11

那時,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試探者就前來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吧!」他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那時,魔鬼引他到了聖城,把他立在聖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又把他帶到一座極高的山上,將世上的一切國度及其榮華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就對他說:「去吧!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於是魔鬼離開了他,就有天使前來伺候他。

一次在非洲舉辦的聖經講座上,一位教理講授員問我說:「當耶穌被帶到聖殿上去受魔鬼的誘惑時,誰走在他前面,是他自己或者是魔鬼?」這樣的問題應該換另一個方式問,就是哪裡可以找到一座這麼高的山,讓人可以站在上面將天下萬-國的風景盡收眼底?耶穌沒吃沒喝,他怎麼可以抵抗魔鬼的誘惑呢?魔鬼是以什麼樣的面容出現的呢?誰對瑪竇講了這樣的事件?怎麼樣才能去理解耶穌是在各方面相似我們的兄弟(希 217),即使在受誘惑中,卻與我們的反應截然不同呢?
我們需要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會繼續存在,但要明白的是,我們並不是在聽一段歷史的敘述,而是面對信德生活的反省。馬爾谷,通常被認為是最早的福音作者,很簡單地記述耶穌受試探的事件:聖神立即催他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殫的試探,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侍他(穀 412-13)。

按照語言與聖經中有關圖像的意義,福音的作者想表達的是: 使用聖經語言和圖像,四十這個數字,代表了耶穌的整個生命,是他和試探者之間的那種固有的與顯著的衝突。
在耶穌升天後的很多年,基督徒團體繼續他們的信仰反省。為門徒們印像最深的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面對的誘惑,耶穌大聲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1534)。為那些不明白的人來說,這樣的祈禱簡直就像一種褻聖。實際上在那個時刻,耶穌是用聖詠第22篇祈禱。在耶穌的一生所有的生命活動中,他感到痛苦的時候總是用天主的話語祈禱。
對耶穌受誘惑的事件,在教理講授上怎樣用一句話來概括呢?在生命的進程和結束時,這樣的經驗怎樣在十字架上得到成長呢?

初期的基督徒團體,對於舊約有很清楚的瞭解。他們會做比較:就是將以色列,這個天主不忠的兒子,天主卻由埃及召回來(歐 111-4)與耶穌之間的一個比較。耶穌是天主的愛子,卻經常對天父服從。由猶太經師們常用並記錄下來的一種文學資料可以證實:米仕納,在這些記述的影響下,福音的作者瑪竇,在三個框架中展示了他們的思考,在聖神的默感下,將這樣的敘述記錄在他的福音裡。

耶穌對試探者的答覆讓人想起出谷紀中的三件事:以色列子民抱怨沒有食物和瑪納(出 16),對沒有水喝的抱怨(出 17)及由金牛所代表的偶像崇拜(出 32)。耶穌重新將天主子民的信仰生活史在自己的身上重複了一遍,耶穌也受到同樣的誘惑並戰勝了它。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三樣誘惑中的每一樣,且較有條理地羅列出來,它們所代表的就是三種錯誤的關係:就是與事物,與天主,與人。
第一個誘惑: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餅(1-4節)
如果沒有麵包就不能生存。「吃」是聖經中常出現的一個動詞。在舊約中共出現了910次。為天主來說是重要的,每人都要有食物。

在曠野中,天主對梅瑟說:看,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百姓要每天出去收斂當日所需要的,為試探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法律。梅瑟向他們說:「誰也不準將一些留到早晨。」
但他們沒有聽梅瑟的話;有些人把一些留到早晨,但都被蟲子咬爛,發生臭味;梅瑟遂向他們發怒(出 16419-20)。
這是一個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試探,天主將以色列人帶到了具有瑪納的地方,教導他們怎樣用世上的物質並信賴上主的旨意。他教導他的子民慎防內心的貪婪,想將他們從擁有更多的欲慾望和積攢食物的鎖鏈中解放出來;但他們卻沒有服從天主的旨意。現世食物對他們的吸引幾乎是不可控制的,他們對每日所擁有的食糧並不滿足,而這每日的食糧為所有人的生活來說是必須的。

人都想試圖用自己的能力製造出很多麵包,面對這樣的情況,耶穌引用聖經上的一句話說:人不只靠餅而生活,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申 83)。只有將自己的生命在天主話語的光照下去理解,就像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一樣,將天主的話吞下去和在他的心中充滿喜樂與高興(耶 1516),這樣才有能力給予這個世界真實和有意義的價值。這樣的價值不被輕視、毀滅、拒絕,至少不會認為是偶像;而世物卻容易過去,且是暫時的,不是絕對的。

在這樣的誘惑事件中,代表著人錯誤地理解了自己與世界物質財富的真實關係。這是人對財富的一種自私佔有的想法,為自己積攢財富,靠別人的手而生活。對別人缺乏生活所需漠不關心,卻在奢侈和無度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這是一種惡習的表現。

為基督徒來說,四旬期就是修正我們的生活與悔改的時期。對耶穌復活的期望並不只是限於一個簡單的施捨,在我們豐富的餐桌上留下一點點殘渣而已;而是一個從根本和源頭上重新善用我們擁用的在世物質財富。我們可以撫心自問,我們是否清楚「擁有」與「貪婪」之間的界限?反省一下,人們所喜歡的旅行,銀行存款的數目,投資,為子女們所留的遺產,這些行為是否與基督福音的精神相符合呢?我們必須生活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卻不忠信於手中所擁有的財富(路 169)。我們的導師基督的話,經常迴響在耳邊:「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它們;你們不比它們更貴重嗎﹖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田裡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 625-34)。

第二個誘惑:從聖殿屋頂跳下去(5-7節)
惡魔的建議有聖經基礎,它說:經上這樣記載。比惡魔的外表狡猾更可怕的,是笑裡藏刀,並伴隨著一張暗藏殺機卻露出一幅溫柔的笑臉,而且用天主的話做幌子。這樣引用天主的話其實是一種肢離破碎的解釋,曲解其意並為己所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將人帶入歧途。

惡魔的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倫理原則的要求,讓人感到它的脆弱性與軟弱性。它的目的是要把人與天主的關係基礎毀掉,特別是當人對天主的許諾持懷疑態度時,這種關係很容易破壞。認為天主不忠於自己的話,缺少來自天主的保護。在關鍵的時刻,人失去了對天主的信心;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總是懷疑天主是否存在。當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受饑渴時試探天主說:天主是否在我們中間(出 177)。他們試探天主說:如果天主在我們中間,如果他的愛真的陪伴著我們,就讓天主給一個標記,在我們中顯一個奇跡,他們想證明天主是否真的愛他們。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經驗,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這樣的考驗。既然不能逃避這樣的考驗,也不能像耶肋米亞先知一樣,感覺到像是被天主所引誘一樣,在痛苦的極點呼喊說:你於我好像是一條不常有水,而變化無常的溪流!(耶 1518)。

耶穌也同樣面對這樣的試探,但並沒有跌倒。與以色列子民不同的是,在耶穌生命中富有悲劇性的時刻,耶穌拒絕請求天主愛祂的証明。他對天父的忠信從來沒有懷疑過,就算是在十字架上,在他身上所發生的好像是很荒謬的事,這樣的事也可以讓人以為是天主捨棄了他,他也沒有失去對天父的忠信。
我們有時被這樣的試探嚇倒,當我們要求天主給一個祂愛我們的標記,當我們想由天主的恩寵與奇跡將我們從困難、衝突與災禍中釋放出來,而這樣的災難卻正發生在別人身上時,這樣我們就是陷於誘惑中。

無論是處於幸福還是痛苦的情況中,我們都應該祈禱。這並不是要從天主那獲得特權或者改變天主的計畫,讓天主隨從我們的意願;而是為了求天主給我們更多的光照與勇氣,能夠抵抗各樣的誘惑。我們不要奢望天主會用一種對他的唯一聖子不同的方法對待我們。

第三個誘惑:只要你朝拜我,我把天下的一切都給你(8-11節)
這是對權力的慾望,是想統治別人的慾望。這是一個想去統治還是想去服務的抉擇,競爭還是團支持的抉擇,想高人一等還是做僕人的抉擇,這體現在生命中的態度及每一個時刻。如果誰知識淵博,誰有一個令人羡慕的社會地位,面對著比自己差的人,他可以選擇去幫助,也可以選擇去羞辱這個不如自己的人。誰擁有權力、財富,他可以去為窮人服務,也可將自己變成他們的主人。同樣的事也可以發生在窮人身上,一個窮人可以妄想成為比自己更窮的人的主人,這同樣對窮人來說是一種誘惑。

權力也是一份神恩,是天主給團體的一個禮物,這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團體中變得有權力,和有時感覺到有必要實現這樣的意願。統治的慾望卻是一種來自惡的思想,雖然它有時以天主的名行動。

無論哪裡有統治別人的事發生,那裡就有人比別人有更多的特權;就有人是被壓迫,在一些人面前低頭或者是跪下,這樣的事都是來自惡魔的思想。耶穌自己並不缺少在人群中出人頭地,擁有和獲得宗教與政治權力的才能。他充滿智慧,頭腦敏捷,勇敢,為人所喜歡。如果他願意就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功。如果這樣,就是一種對撒旦的崇拜。意思是說,如果誰按照這個世界的邏輯與原則行事,就是競爭,用強權與欺壓的方法與世上的統治者聯合並屈服於他們的手段。耶穌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就是讓自己成為僕人。

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遠離天主,他們朝拜金牛:由人手所做的物質偶像。耶穌從來沒有朝拜任何偶像,他沒有讓世上的權力、財富、強權與世俗的友誼,成功與光榮的慾望來引誘自己。他經常並且只聽從於上主的話語。

在我們的內心容易引起對權力慾望的聲音與渴望,其實就是引起我們注意對個人的崇拜是多麼可怕的一種偶像崇拜。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邀請我們再次檢視我自已的生命,讓我們注意反省生命中的特權、榮譽等這樣的外在東西;其實它們不是來自天主,而是來自試探。對他的子女,天父只提供了一種方法,那就是使自己變得渺小,在愛中服務有需要的兄弟姊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