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8, 2017

墳墓,不是空虛,而是希望

四旬期第五主日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時代,一位小酒店的老闆西杜林(Siduri)對正在尋找生命意義的英雄格瑪美聲(Gilmamesh)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當天主創造人類的時候,就將生命交給了人類,並規定了人必須死亡。」這位覺得生命沒有希望的英雄認為,有些事是必須要放棄的,死亡就是朝向沒有回頭路的國度走去。

按照希伯來人的思想,死亡代表黑暗、沉默、遺忘。舊約聖經中,有關記述靈魂的不朽性與死人復活的聖經章節並不多;即使有些關於此類敘述,但這些聖經篇章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後寫成。

關於這點,約伯這樣說:「若是一棵樹被砍伐了,仍有希望生出新芽,嫩枝層出不窮。它的根雖老於地下,枝幹縱枯死地上,但一有水氣,立即生芽,好似幼苗發出枝葉。但是人一死,立即僵臥;人一斷氣,他究竟在何處?海水能乾涸,江河能枯竭;但是,人一僵臥,不再起立,直到天不存在,仍不甦醒,仍不能由睡眠中甦醒。」(約14:7-12)就連聖詠作者也唱出他自己的哀歌:「看,你使我的歲月屈指可數,我的生命在你前算是虛無。世人的生存,只是一口呵噓。人生實如泡影,只是白白操勞,他們所有積蓄不知誰來得到。求你轉移你的目光,不要怒視我,使我一去不返之前,能得享安樂。」(詠39:6-7、14)

這些較古老的詩句可以表達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歎息與痛苦,以及面對生命即將消失時的無奈。聖經中也多次表達了這種無奈和人對死亡來臨時的恐懼,認為死亡就是進入黑暗與泯滅。因為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受到耶穌逾越節的光明所引導。
為了更好的明白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語:即使我要穿越陰深的幽谷,我也不怕兇險,因為有你與我同在。


讀經一 厄37:12-14

為此,你向他們講預言說:吾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親自打開你們的墳墓;我的百姓,我要從你們的墳墓中把你們領出來,引你們進入以色列地域。我的百姓!當我打開你們的墳墓,把你們從墳墓內領出來的時候,你們便承認我是上主。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們內,使你們復活,叫你們安居在你們的地域內。那時,你們便要承認我,上主言出必行-吾主上主的斷語。」

在公元前597年,以色列的充軍時期,有一位名叫厄則克耳的猶太人,他的使命就是成為充軍時期的先知。「我們充軍後十一年十月五日,有一個從耶路撒冷逃到我這裡的人說:『京城陷落了。』」(厄33:21)。就是在他們充軍流亡異地之前的四個月,拿步高王率領軍隊將耶穌撒冷城包圍,用火將之燒毀,並將其中的一部分人俘虜,帶他們去充軍。為以色列子民來說,這段時期好像是失去希望的時期,厄則克耳就是在這樣的時期履行他的先知使命。正如他們常說的:「人子,這些骨頭就是以色列家族。他們常說:我們的骨頭乾枯了,絕望了,我們都完了!」(厄37:11)這些聽起來好似沒有生命的屍體,或者說的更糟一點,就像乾枯與腐爛的骨骼,充軍時代在墳墓中停留很多年的骨骼一樣。

這樣看來,一切都結束了嗎?天主對亞巴郎的許諾因以色列子民的罪過而取消了嗎?當然,面對這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骨骼,沒有人能將生命再一次賜予以色列人。「上主的手臨於我,上主的神引我出去,把我放在平原中,那裡佈滿了骨頭;他領我在骨頭周圍走了一遭;見平原上骨頭的確很多,又很乾枯。他問我說:『人子,這些骨頭可以復生嗎?』我答說:『吾主上主!你知道。』」(厄37:1-3)

在這個歷史時期,先知將要宣佈以色列人沒有聽過的消息,天主正要完成這樣的事,祂要重新將氣息賜予那些乾枯的骨骼,將復活埋葬在墳墓中以色列人的骨骼,並賜予新生命,將他們從墳墓、死亡與陰府之地領出來,帶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參閱厄37:12-13)。先知所說的這種復活的概念,不同於我們所說的死人復活的概念,而是指,充軍的以色列子民可以重新回到他們的國土。這是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猶太經師們常需要討論的話題,因為這樣的概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很重要,且引起了他們很大的興趣。由此而來的就是,他們希望當他們的默西亞來到時,所有的義人都可以在祂的王國裡參加祂的喜宴。

哪裡有天主的氣息,哪裡就有生命。天主創世之初就已證實了這一點。天主用泥土創造人的時候,向人的鼻孔裡吹了一口氣,人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存在體(參閱創2:7)。這生命的氣息,今天仍然在有死亡的環境中運行,就是在充滿仇恨、憤怒、誤解的人,家庭和充滿議異的團體中。為天主的能力來說,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他可以重新修復,將生命的氣息賜予那些甚至乾枯了的骨頭。


讀經二 羅8:8-11

弟兄姊妹們,凡是隨從本性生活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至於你們,你們已不屬於肉性,而是屬於聖神,只要天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誰若沒有基督的聖神,誰就不屬於基督。如果基督在你們內,身體固然因罪惡而死亡,但神魂卻賴正義而生活。再者,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借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死的身體復活。

與所有的動物一樣,人的生物性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不能長存。耶穌也死了,和我們一樣,他的肉身也必須死。但是他復活了,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力量使他復活了?在今日的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完整的具有天主的神,就是完全的擁有天主的生命,因此他不會再死亡。

人的生命有開始和結束,但是天主的生命卻不是這樣。天主不是被生的,因此祂也不會死亡。在耶穌身上具有天主性的生命。當他現世的生命結束後,天主聖神會使他復活,將他引到天父的光榮中。

保祿繼續說,在領受洗禮的時候,我們也領受了天主同樣的神與生命,我們也不再死亡。雖然我們現世的生命有一天會結束,但不歸於泯滅。將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神,也要住在我們內,並將生命賜予我們可朽壞的肉身。

福音 若 11:1-45

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姐姐瑪爾大所住的村莊。瑪利亞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過主,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過他腳的婦人,患病的拉匝祿是他的兄弟。他們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穌那裡說:「主啊!你所愛的病了!」耶穌聽了,便說:「這病不致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耶穌素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當他聽說拉匝祿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此後,才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罷!」門徒向他說:「辣彼,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又要往那裡去麼?」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個時辰麼?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碰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耶穌說了這些話,又給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匝祿睡著了,我要去叫醒他。」門徒便對他說:「主,若是他睡著了,必定好了。」耶穌原是指他的死說的,他們卻以為他是指安眠睡覺說的。然後,耶穌就明明地向他們說:「拉匝祿死了。為了你們,我喜歡我不在那裡,好叫你們相信;我們到他那裡去罷!」號稱狄狄摩的多默便向其他的同伴說:「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

     耶穌一到了伯達尼,得知拉匝祿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約十五「斯塔狄」,因而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裡,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瑪爾大對耶穌說:「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耶穌對她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她回答說:「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她說了這話,就去叫她的妹妹瑪利亞,偷偷地說:「師傅來了,他叫你。」瑪利亞一聽說,立時起身到耶穌那裡去了。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莊,仍在瑪爾大迎接他的地方。那些同瑪利亞在家,安慰他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身出去,便跟著她,以為她往墳墓上去哭泣。當瑪利亞來到耶穌所在的地方,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向他說:「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耶穌看見她哭泣,還有同他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遂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罷!」

    耶穌流淚了。於是猶太人說:「看,他多麼愛他啊!」其中有些人說:「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豈不能使這人也不死麼?」耶穌心中又感傷起來,來到墳墓前。這墳墓是個洞穴,前面有一塊石頭堵著。耶穌說:「挪開這塊石頭!」死者的姐姐瑪爾大向他說:「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就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他們便挪開了石頭;耶穌舉目向上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我本來知道你常常俯聽我,但是,我說這話,是為了四周站立的群眾,好叫他們信是你派遣了我。」說完這話,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罷!」死者便出來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耶穌向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行走罷。」那些來到瑪利亞那裡的猶太人,一看到耶穌所行的事,就有許多人信了他。
這段有關拉匝祿重獲精力的敘述很長,但是對奇跡的部分卻很短(43-44)。這段敘述由一系列對話構成,其目的是將讀者帶向一個更深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明白它真正的意義,就是由耶穌所完成的標記。

這裡敘述的是拉匝祿重獲精力,而不是復活,因為拉匝祿是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上,重新獲得這個現世的生命,這個生命伴隨著死亡;而另一個生命是像耶穌一樣,徹底捨棄在世生命,被天主帶到天主的世界,在那裡,再也沒有死亡。 

理解這樣的定義後,現在我們看這段經文中那些不連貫的和細節部分。在報紙上的消息通常是比較即時、準確的,但在這段若望的敘述裡,所要表達的卻是非常寶貴的消息,就是朝著一個神學與信仰的反省方向。現在我們仔細看其中的細節。

最初的幾節(1-3節):一個很奇怪的家庭。在這裡並沒有提到父母、丈夫、妻子、子女,只是說兄弟姊妹。在第六節提到了關於耶穌不可理解的態度。他知道拉匝祿病了,本應該去治癒他,卻延遲了兩天,好像衪願意他死亡一樣。為什麼衪不治療他呢?在15節中這樣敘述:「耶穌就明明地向他們說:『拉匝祿死了。為了你們,我喜歡我不在那裡,好叫你們相信;我們到他那裡去罷!』」耶穌怎麼會對拉匝祿的死無動於衷呢?
耶穌時代並沒有通訊工具,瑪爾大怎麼知道耶穌正在來的路上(17),當她去叫瑪利亞的時候(28),耶穌在路上做什麼?為什麼瑪爾大希望瑪利亞能夠走出伯達尼去迎接耶穌。我們不習慣這種做事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直接朝向亡者的家走去,並安慰亡者的家人。

在25-26節,耶穌的一句話也令人費解:「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衪的門徒怎麼可能從來不死?而我們的經驗是,信從衪的基督徒像其他人一樣,也要經歷死亡。這句話又在說什麼呢?在第35節,提到耶穌正在為衪的朋友而哭泣。如果他的朋友拉匝祿已經從死者中復活,如何解釋衪這樣的態度和行為呢?難道這是假裝的嗎?

在若望福音中,伯達尼的這個家庭在福音的其他部分沒有出現,耶穌這三個至愛朋友的最後結局是怎麼樣子呢?更奇怪的是,這是一個可以引起轟動的奇跡,為什麼在別的福音中沒有提到?可以說,若望想為他的讀者敘述一個難以理解的奇跡。這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一個神學反省。他用一個死人重獲生命的例子,要讓人明白,這個人以前是死的,現在卻因著耶穌的介入,重新獲得生命。面對這樣的事例,作者想要表達他的中心思想:耶穌,就是復活的那位,他是生命的主。

現在我們開始分析若望在這個伯達尼的家庭中想表達的意義是什麼。這裡只提到了兄弟姊妹,這是一種象徵手法,就是在基督徒團體中沒有領導或者下屬,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兄弟姊妹,與耶穌的關係是非常富於感情的。福音作者在這裡強調師傅與拉匝祿的那種很深厚的友誼(3、5、11、36)。這象徵著耶穌與門徒之間的一種很特殊且友好的關係: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而稱你們為朋友」(若15:15)。

在這樣的團體中,有時也會有令人傷心的事發生,並覺得是一個不可解決的謎——一個兄弟的死亡。面對這樣的事,耶穌能夠做什麼?這樣的事發生有什麼意義呢?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兄弟面對死亡的威脅。如果耶穌是拉匝祿和我們的弟兄,為什麼耶穌不阻止死亡降臨到我們身上?

我們和瑪爾大、瑪利亞一樣,也不明白為什麼衪拖延兩天才到。我們都在等待衪的到來,因為衪的到來與立刻介入代表衪的愛與大能。拉匝祿兩位姐妹的話,其實也是我們所有人的話:「如果你在這裏,我的兄弟就不會死。」(21、32)我們的信德在面對親人的去世時會遇到挑戰,就會懷疑天主不在我們中間,懷疑天主的愛並沒有時刻伴隨我們。

面對拉匝祿的死亡,耶穌回答這樣的疑問,他並不想阻止人在生物學和生理上的死亡,衪不想對人正常身體上的死亡做太多干預。衪來到這個世界並不希望人現世的生命永遠常存,而是要將人帶向另外一種生命,一個沒有結束的生命。現世的生命雖然好,但有結束的一天。在這樣的意義下,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基督徒與基督及其教會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如果總想去尋求奇跡,就會帶來信仰根基的動搖,並懷疑天主是否在我們中間,並說天主不與我們同在,特別在面對疾病、痛苦、災禍與不幸的時候。

通過與門徒們的對話(7-16),並藉著門徒們的話語,表達出我們面對死亡時恐懼感。這是人的反應,因為人認為死亡就是人的結束與終點。面對死亡時的這種內心的恐懼,其實就是人內心陰險的敵人。誰害怕死亡,就不能度全新的基督徒生活。門徒的意思即在於此:「為了愛的緣故,可以接受基督所要求的一切,甚至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來說,死亡就像一粒麥子一樣,只有落在地裡,才能結出很多果實來。」(若12:24-28)耶穌的話語也表明,死亡有它另一層意義。耶穌重申衪樂意沒有阻止拉匝祿的死亡,因為為耶穌來說,死亡並不是一個毀滅與不可復原的事情,而是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不受死亡與痛苦威脅、生存條件比現世要完美的開始。

現在我們進入這段經文的中心部分,就是耶穌與瑪爾大的對話(17-27)。拉匝祿被埋葬在墳墓中四天了。耶穌時代,一般人認為,人死後四天才算真正的死亡,頭三天人還沒有徹底死亡。若望並不是想告訴我們拉匝祿死亡的天數,而要說他已經徹底死亡,他現世的生命已經完全結束;同時,面對耶穌的許諾,耶穌可以為拉匝祿做些什麼。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耶穌讓瑪爾大明白基督徒死亡的意義。「如果你在這裡」這一句話,是人在面對自己無法瞭解的突如其來的事件時的反應,是人在既受損失又受嘲笑時的反應。在這樣的事件中,人會對天主的存在表示懷疑:如果天主存在,為什麼會有死亡?

與撒杜塞人不同的是,瑪爾大屬於相信復活的一群人。她相信,世界末日她的兄弟拉匝祿會復活,並與所有的義人一起,進入天主的王國,參加天國的宴席。也許和所有的基督徒一樣,她對復活的這種理解並不能帶來任何安慰。因為這種概念是未來的事,並且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為什麼在天主眼中,要人先死亡,然後再恢復現世的生命?為什麼需要等待?靈魂怎麼能夠沒有肉軀而單獨存在?這種復活的概念其實非常難以理解:如果天主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死了的人,那麼只是這個人的影子,而不是先前的那個。基督徒並不是相信一個人先死,然後復活,而後才是世界末日的來臨;而是相信人由基督所救贖,且不會再死。我們可以由耶穌向瑪爾大的說話中明白這樣的意義:耶穌向瑪爾大說:「誰相信我必不死。」(26)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當面對一個沒有呼吸只剩下軀殼的人時,怎麼相信這個人沒有死呢?這裡我們需要做一個比較來說明這樣的事情。

人的存在就是一個來與去的問題。我們從母胎中不能帶來什麼,也不能帶走什麼。從還在母胎中開始,人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進入死亡,因為人的一生伴隨著很多死亡的標記,例如孤單、被遺棄、親人的遠離、背叛、無知、疾病、痛苦等。我們的生命從未滿全過,常常受到各種限制。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為了能夠度一個滿全的生命,我們必須從這個世界走出去。

我們可以假設,假如一個孕婦懷了一對雙胞胎,九個月的妊娠期中,如果這對雙胞胎能夠看見、明白、說話。他們只能認識他們那個狹隘的世界,並不能認識外面的世界。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人如何結婚嫁娶、工作、旅行、散步等;他們更不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花草、花卉、海灘等。他們只能經驗到他們生活的世界。九個月之後,雙胞胎中會有一個先來到這個世界,那個還留在母胎中的,即便只多停留一會兒,也一定會想:我的兄弟已經死了,不存在了,消失了,他獨自留下我一人……於是他哭了。但是他的兄弟並沒有死,只是進入一個狹窄的生命旅程,很短,有限制,通過這個過程,進入另外一個生命存在形式。

耶穌對瑪爾大解釋說:相信他的人並不是經歷死亡,而是由另外一個新生命誕生,更換一個生命的存在方式。進入天主的世界,那是一個不受死亡與人生各種限制困擾的生命,不同於這個世界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生命。這種生命是我們現世無法體會的,是人無法明白的,因為人對現世的生命還沒有完全瞭解,只能對這樣的生命感到驚訝: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 2:9)。在基督徒的視野中,現世的生命其實就像是母胎一樣,想在這個世界常存的人就是死亡,而為那些不存在這個世界的上人就是生命。

從這點出發,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耶穌並沒有阻止拉匝祿的死亡。從天主的眼光出發,這樣的時辰其實就是重要與喜樂的時期。初期的基督徒稱這樣的日子為「重生的一天」。而這樣的日子為別人來說,就像是不幸的一天,是進入虛無的日子。有一句老子的話這樣說:死亡的日子,為蠕蟲來說是世界的結束,為世界來說就是一個蝴蝶。為蠕蟲來說它並沒有死,好像消失了一樣,其實它並沒有消失,卻繼續以蝴蝶的形式存在。這樣的比喻可以幫助去理解耶穌戰勝死亡的意義。
在聆聽了耶穌的話語後,瑪爾大立刻宣誓了她的信仰,並承認耶穌就是這生命的賜予者:「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27)。

接下來是瑪利亞與耶穌的對話(28-33),我們不停留在這裡,因為與之前的對話相比較,並沒有什麼新穎之處。只注意,耶穌來並不是為了參加追悼會,而是來將生命賜予他人,並希望瑪利亞從那充滿哭泣的家裡出來。他那充滿激動的聲音顯示,就像所有的人一樣,他對拉匝祿的死亡非常的悲傷。

本段經文結束的部分非常重要(34-42)。面對拉匝祿的死亡,耶穌也流淚了。面對耶穌的眼淚,除了相信死亡是另外一種生命的開始外,沒有其他的解釋。耶穌面對朋友的死亡並不是無動於衷。他知道拉匝祿並沒有死亡,而是透過死亡與天主生活在一起。他悲傷,是因為他們要分開一段時間。

有兩種悲傷的理由,一種是,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結束,為這樣的事去悲傷,這樣的悲傷無法帶來安慰。另外一種,就像耶穌一樣,在墳墓前情不自禁地流淚。這兩種悲傷,在希臘文中是用兩個不同的動詞來表達的。為瑪利亞和瑪爾大的流淚,用KLAIEIN(33),其意思是說悲傷中帶著失望;而耶穌的悲傷卻是另外一個動詞EDAKRUSEN(35),意思是從眼睛裡流出淚水。只有這樣的眼淚才是基督徒的,是有意義和從容的。

    耶穌流淚後命令將石頭移開,這也是對基督徒團體和所有成員所說的,這樣的團體認為,死亡是生者與死者的分隔,並認為死者與生者沒有共融。為相信復活的人來說,雖然這兩種形式不同,但所有的人都是生活的。所有阻礙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都被移開了。在復活節那天,所有掩蓋墳墓的石頭都被移開,由這個可朽壞的現在世界進入了沒有死亡的世界。

    耶穌向天父的祈禱,並不是祈求一個奇跡,而是祈求光照世人的光明,祈求所有的人能夠通過他正在完成的標記,相信耶穌自己就是天主,就是生命的主人。耶穌的呼喊「拉匝祿,出來!」是耶穌先知使命的滿全:「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時候要到,且現在就是,死者要聽見天主子的聲音,凡聽從的,就必生存。」(若5:25)實際上,由伴隨著死者的一系列標記可以看出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44)。耶穌要求拉匝祿從墳墓中出來,就像在經文中所說那樣,死者已完全沒有活的希望(因為已埋藏4天了);但耶穌完全顯示了他的神能,他是生活的天主。耶穌並不只是恢復他現世的生命,如果這樣,這只是一種短暫的勝利,並不能完全戰勝死亡;而是將他帶向天主的光榮中。

「解開他,讓他行走罷」(44),這是最後的命令。這是對團體說的,是對團體的一個邀請,因為基督徒團體為自己所愛的人的去世而感到悲傷;所以讓「死者」行走,是使之生活在新的生活條件中。在《默示錄》中也有這樣的描述:「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 21:4)
對待死者的方式有多種:對待埋在墳墓中的人,可以認為像著了魔(就像在死人中找活人似的)。為了個人的益處將患病的人隔離,為了死者建立聯繫而向通靈者求助。將自己的朋友丟下是痛苦的,如果將之留下,這樣的行為卻是自私的,這樣做就像是阻止一個嬰兒誕生一樣。「解開他,讓他行走罷」,在今天,耶穌仍然很柔和地重複,要求他的門徒們不要為了一個兄弟姊妹的去世而過分悲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