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1, 2017

聖神―新世界的希望

聖神降臨

人們經常經驗到的自然現象,如火、雷聲、洪水、閃電,在聖經中常用來描述天主的臨在(出19:1619)。聖經作者也用這樣的圖像描述聖神的臨在與作用,他們描述聖神是生命的氣息(創2:7),降雨鬆軟土地,將沙漠變成花園(依32:1544:3),可以再賜予生命(則37:1-4),使天空隆隆作響,強健的手臂,巨大的響聲,充滿火的舌頭(宗2:13)。所有圖像都清楚地顯示聖神這種不可抑制的能力。

聖神臨在哪裡,哪裡就會有令人震驚的事情,並帶來根本上的改變:障礙被清除、門被敞開;所有由人類的手建造的塔及由「這個世界的智慧」而設計的都會動搖。害怕被勇氣所戰勝,被動、寂靜也被驅除了。所有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勇敢作決定的開始。

誰如果感到不滿意,渴望世界與人類的更新,就應該依靠聖神。沒有什麼可以反抗聖神的能力。有一天,耶肋米亞先知沮喪地祈禱說:「雇士人豈能改變他的膚色,豹子豈能改變牠的斑點﹖那你們這些習於作惡的人,豈能行善」(耶13:23)﹖是的,可以這樣說,聖神臨在哪裡,哪裡就有可能發生奇事。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倌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的神充滿世界,將會更新世界。

讀經一:宗2:111

1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2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象暴風刮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3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4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5那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6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都倉皇失措,因為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7他們驚訝奇怪地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里肋亞人嗎﹖8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9我們中有帕提雅人、瑪待人、厄藍人和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及卡帕多細雅、本都並亞細亞、10夫黎基雅和旁非裡雅、埃及並靠近基勒乃的利比亞一帶的人,以及僑居的羅馬人、11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人、克裡特人和阿剌伯人,怎麼我們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話,講論天主的奇事呢﹖」

耶穌曾經許諾宗徒們,將不會留下他們為孤兒,並給他們派遣聖神(若14:1626)。今天我們慶祝復活所帶來的這個禮物。今天的讀經一宗徒大事錄中,我們對聖神降臨這一天所發生的很多奇事感到驚訝:響聲、暴風、天上出現的火舌、宗徒們講各種語言。現在我們問一下,為什麼天主等到五十天后後才派遣聖神呢?為了理解這些信息,現在我們必須要從作者所用的語言開始。

路加敘述聖神是在五旬節降臨,而若望說,在復活的當天晚上,耶穌就派遣了聖神(若20:22)。怎樣解釋這不同之處呢?因為基督的逾越奧跡是唯一的,耶穌的死亡、復活、升天與恩賜聖神是在同一時間完成的,就是在耶穌死亡的那個時刻。若望也說,當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低下頭時,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時就是派遣了聖神(若19:30)。

為什麼路加要分三個階段敘述這個唯一、無法形容、至高的逾越奧跡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解更多的內容。五旬節是希伯來人很古老的一個節日,在逾越節後五十天慶祝以色列子到達西乃山。我們都知道在西乃山發生的事,即梅瑟上了山,在那裡與天主相遇,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的法律,梅瑟將此通傳給以色列子民。以色列人對這個法律,天主的禮物感到非常自豪。他們說,在揀選他們前,天主也召叫了其他民族,但是他拒絕這些民族情願留在邪惡與各種放蕩的生活中。為了感謝天主對他們的厚愛與特選,他們確定了一個節日——五旬節,並說聖神就是在五旬節這天降臨在門徒身上的。路加想說,在聖神降臨節這天,聖神代替了古代的五旬節,並且成為基督徒新的法律標準。

為了解釋這個說明,我們舉例。有一天,耶穌說:「從荊棘上能夠收到葡萄嗎」(瑪7:16)?如果誰圍繞荊棘,修剪它,為它創造溫和的氣候,指望它可以收穫葡萄的話,這樣的做法一定是很愚蠢的。但是如果用遺傳工程,可以把它變成藤蔓,那麼任何外部干預都不必要了,荊棘會自發生產葡萄。

在領受聖神以前,世界就像一片荊棘叢。天主給予世界一個最好的指示方向:十誡的建議。現在是等待果實的時期,就是正義與愛的工作(瑪21:1819)。但是這樣的結果卻沒有出現,因為樹木仍然是邪惡的。「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蒺藜上也剪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路6:4345)。那麼天主做了什麼呢?天主決定改變人心。天主說,如果人擁有一顆「新心」外在的法律就對人不會再有任何作用,人就可以因著內心的推動而朝著聖善的方向行動。這就是精神的法律:一顆「新心」,就是天主的生命進入人內心後,將之改變,將荊棘變成葡萄,使之成為一顆結實纍纍的葡萄樹,使天主的工作自然而然地結出果實。

如果人被聖神所充滿,就會發生從來沒有聽說的事:用天主的愛去愛一切。從那時起,就不會再需要別人教訓他們了(若一2:27),不再需要其他法律。若望想說,當人充滿了聖神後,就變得沒有能力再犯罪了:「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若一3:9)。

雷聲、風聲、火舌,是什麼呢?現在讓我們看看出谷紀,在天主賜予以色列人的禮物法律時,這些自然現象也同時出現:「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佈,角聲齊鳴,此時在營中的百姓都戰戰兢兢」(出19:16);「眾百姓看見打雷、閃電、吹角、冒煙的山,都戰兢害怕,遠遠站著」(出20:18)。猶太經師們說,五旬節那天,在西乃山上,當天主賜予以色列人法律時,天主的話伴隨著七十種語言出現,就是為了說明天主的法律——托辣,是給天下所有人的(在那時以為天下只有七十種民族)。如果舊約法律是借著雷聲、火柱、閃電而賜予的,那麼路加就不能用別的方式介紹賜下新法律:聖神;就需要用同樣的圖像來表達他的意思。

宗徒們講很多種語言嗎?也許路加是在描述初期教會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在領受了聖神後,信友開始懷著喜悅的心情去讚頌上主,甚至狂喜地說出奇怪的語言。路加用這些圖像表達它的象徵意義,就是教會的普世性。聖神要賜予所有的人,賜予每一個民族。在天主這個禮物前,所有語言、文化、風俗間的障礙都被消除了。在聖神降臨日,所發生的與在巴貝耳塔所發生的不一樣(創11:19)。在巴貝塔,人們互相不明白,彼此遠離對方;而這裡,聖神發揮能力,將失散的人再聚集起來。

誰如果讓福音的話語帶領及說聖神的語言,每人都會明白及加入:愛的語言。這是聖神改造人類成為一個彼此理解及互相關愛的家庭。

讀經二:格前12:371213

3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4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5職份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6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7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
12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13因為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

甚麼引導致教會團體分化﹖嫉妒、互惠。那些有良好質素的(才智、能力、健康、學問),在服務時希望可以獲得更大的榮譽和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謙虛地為兄弟姐妹服務。他們確信自己可以獲得特權,希望可以坐首位。這樣,教會團體內的各種服務,就由服務別人的機會變成了為自己建立權力和榮譽的機會。在格林多的教會團體內,基督徒並不比今日的我們好。他們犯我們同樣的錯誤,有我們有的缺點。特別的是,他們分裂是因著他們從天主而來的不同神恩(就是不同的恩賜)。保祿給他們寫信,提醒他們,在團體內,各人不同的神恩,不同的能力並不是為了給他們帶來分裂,而是合一,是為了團體的益處。保祿說:「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7節),因為所有神恩都有同一的根源——聖神,而且「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4節)。

  為了更好解釋合一與互相服務的這種觀念,保祿用「身體」的例子來說明。所有的基督徒是很多的肢體,而組成同一個身體。每一部分都必須為整個身體的好處而執行本身的功能。神恩也是這樣,每一種神恩都是為了團體的益處。通過謙卑的服務,每人都可以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愛德。

福音:若20:1923

19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為初期基督徒來說,一周的第一天是很重要的,因為那是屬於主的日子(默1:10)。在這一天,基督徒團聚,彼此分餅,慶祝主的復活(宗20:7,格前16:2)。這段福音是在晚上開始,這個指示很重要。也許是在說明初期基督徒在很晚的時間才舉行感恩聖事。

「門」說明猶太人害怕(19節)。耶穌並沒有許諾,他的門徒在世的生活充滿幸福與勝利。「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若16:33)。然而,現在的重點是「門是緊閉著的」(若20:26)。這是若望想要說明的:現在復活的耶穌就是門徒們所看見——認識、聆聽、摸過的耶穌,但是現在卻是以不同的條件顯現。復活的耶穌並不是返回原來的生活狀況,而是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中。

耶穌的身體並沒有用香料保存,這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理解的奧跡。肉身的復活,並不是說遺體會重新站立起來。這是從存在物而來的一個新生命,是一個奧跡。保祿用種子的比喻解釋說:「死人的復活也是這樣,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播種的是屬生靈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既有屬生靈的身體,也就有屬神的身體」(格前15:4244)。

當耶穌顯示自己的手與肋膀時,門徒們歡天喜地。他們的反應令人不解:當他們看到耶穌的傷痕印記時,應該感到悲傷才對,但是他們卻高興。他們有如此反應,不是因為他們在通往巴勒斯坦的路上遇到了主,而是因為看見了主(10節)。他們確信復活的主正在他們中間,與他們以前遇到的耶穌是同一個,就是那位為他們奉獻自己生命的耶穌。

耶穌顯現是在一周的第一天的晚上,從這個背景看,若望想要對自己團體的基督徒說,他們也可以與耶穌相遇,不是曾在納匝肋那個與我們人性相同的耶穌,而是復活的耶穌,每次都可以在「主的日子」裡相遇。耶穌在兩次向他們問候後:「願你們平安」(1921節),耶穌賜予他們聖神並賜予他們赦罪的權柄(2123節)。

耶穌派遣門徒們是為了完成一個使命:正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當耶穌還在世的時候,向他們顯示了天父愛的面容(12:45)。現在,他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卻通過將聖神賜予門徒們而繼續工作。

接納耶穌就是接納派遣耶穌的父,現在接納耶穌所派遣的人,就是接納耶穌自已(若13:20)。為了明白耶穌所委託給宗徒們的使命,通過所賜予的聖神而赦罪,我們必須瞭解以色列子民的宗教信仰與先知們的話語。

在耶穌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人的行為不好,他們用自己的偶像玷污自己。 他們不潔淨,因為他們被邪惡的神靈所影響。 我們想知道天主何時介入拯救他們,並賜予他們一個新的精神。在《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反思在惡神的控制下,人類處於痛苦與不幸的境界:「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實際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內,即不在我的肉性內,因為我有心行善,但實際上卻不能行善。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519)。

藉著先知的宣講,天主許諾賜予他們一顆新心,他的精神。那時,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淨化你們,脫離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我要將我的神賜與你們五內,使你們遵行我的規律,恪守我的誡命,且一一實行」(則36:2527)。

充滿上主的聖神,大地將被更新。正如厄則克耳先知所說的:「聖神如水一樣,要淹沒大地,但它灌溉沙漠時,將會使沙漠成為綠洲,變成美麗的花園。以後,他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下面湧出,流向東方──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聖殿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他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流出。那人手拿繩索向東走去,量了一千肘,遂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踝。他再量了一千肘,再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膝。又量了一千肘,又叫我走過,水深及腰。他又量了一千肘,水已成河,不能走過,因為水已高漲,成了可供游泳的水,不能走過去的河。於是他對我說:「人子,你看見了嗎﹖」遂我回到了河岸。當我回來時,看,沿河兩岸,樹木很多。於是他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漁夫要住在海邊,自恩革狄到恩厄革拉因,都是曬網的地方。那裡的魚種類很多,像大海的一樣。但所有的池沼和湖澤卻不改變,留作產鹽之區。沿河兩岸,畏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我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則47:112)。這是用充滿活力的圖像描述聖神充滿生命性的能力。

     在逾越奧蹟的那天,天主實現了自己的許諾。耶穌向他們吹氣,以這個象徵性的動作向他們交付了聖神。這個吹氣使人想起天主在創世之初,用地上的塵土形成了人之後,就向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氣(創2:7)。耶穌的氣息再造了一個新人類,從此人不再是邪惡勢力的犧牲品,而是充滿新能力並催促去行善的新受造物。聖神到邪惡得勝的地方,人的罪惡就會被赦免被取消、被毀滅這樣,以基督為模範,新造的人就誕生了。復活的基督委託給門徒的使命是赦免罪過,為了繼續自己的使命:「請看天主的羔羊,就是除去世界罪惡的那位」(若1:29)。
   「赦免罪過」是什麼意思?這些字的翻譯正確但只是有限度地表達其意思這是確認授權給宗徒們有赦罪的權柄。但這並不是赦罪的唯一方式,而是要征服罪惡。耶穌賜予宗徒們的權柄非常寬廣,他們充滿聖神:潔淨世上各種形式的邪惡。
賜予宗徒們的權柄不是兩種:赦免或保留;而是由聽告解的神父因評估各個案而酌情處理。權柄只是一種,就是用盡各種方法赦免人的罪。當然罪過也可能被保留:如果宗徒們未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使每一個懺悔者向聖神開放自己的心靈,那麼罪過就被保留。若赦罪的使命失敗,宗徒們悖要負責。



Wednesday, May 24, 2017

臨在的不同方式

耶穌升天


隨著耶穌進入天父的光榮中,地上的事物是否改變了呢?從外表看,什麼也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一切如常:播種、收割、做生意、建築房子、旅行、哭泣與喜樂。宗徒們也一樣,他們並沒有比別人少了面對各種戲劇性與焦慮的經驗;然而,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新事物都發生了,人類存在於一道新的光芒中。
在一個霧天,太陽突然出現;山嶽、海洋、大地、森林中的樹木、花的香味、小鳥的歌唱,一切都如常,但是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則不一樣。

誰被基督復活的信德所光照,誰就能以新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都有了意義,沒有什麼值得害怕,也沒有什麼值得憂傷。另外, 對於不幸、失敗、饑荒、人為的錯誤,如果也以信德的眼光去看,這些都可以是天主建立自己王國的途徑與基礎。如果從這個新的眼光出發,我們就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的長度。我們都知道,也許我們會笑,那些嫉妒年紀比他們少的人,他們對自已的年齡感到羞愧。總之,他們的眼光總看著過去,而不是未來。耶穌復活升天的信德可以改變這種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基督徒感到很滿足,因為他們確信離最終面見天主的日期越來越近了;他們對自己在世生活的日子感到滿足,不再嫉妒青年人,而是用愛心與慈心看顧他們。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現世的痛苦與將來要顯示的光榮是不可比擬的。

讀經一:宗1:111

1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2直到他借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3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4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5「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7他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8但當聖神降臨于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9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他去,離開他們的眼界。10他們向天注視著他上升的時候,忽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前,11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在橄欖山上,曾經建築了一座八邊形的聖殿;但在公元1,200年被穆斯林改成了清真寺。我向朝聖者解釋說今日結構上的屋頂,在原先的建築是沒有的,這是為了紀念耶穌升天的地方;組內有一人幽默地說:「這裡沒有屋頂的,否則,耶穌升天就會擊中自己的頭。」有人並不喜歡這不敬的笑話,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加深理解《宗徒大事錄》的挑戰。

驟眼看來,耶穌升天的敘述顯得流暢,但是如果我們注意一些細節,就會發現有些不可理解的問題存在。耶穌好像被一位航天員帶他上天一樣,慢慢離開地面,在雲彩中消失了。這裡的前後不一致與不連貫的地方,也是很難解釋的。
《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在其《路加福音》最後部分這樣敘述說:「耶穌領他們出去,直到伯達尼附近,就舉手降福了他們。正降福他們的時候,就離開他們,被提升天去了。他們叩拜了他,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常在聖殿裡稱謝天主」(路24:5053)。我們暫且不看令人覺得奇怪的「喜悅之情」是什麼意思。(當朋友離開我們時,我們會覺得喜悅嗎?)就地裡位置也是不連貫的(伯達尼離橄欖山有點遠),還有令人驚訝的是日期也不同:《路加福音》24章說耶穌升天是在耶穌復活的同一天,而《宗徒大事錄》是在耶穌復活後40日(宗1:3)。令人驚訝的是同一作者所說的前後不一致。

  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升天是在復活後四十天,那麼就會問:在這些日子裡,耶穌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不是許諾右盜「今晚你就要同我在樂園裡」嗎?為什麼他沒有立刻去天國呢?

這些問題足以令我們去注意。也許路加所在意的,並不是耶穌在哪裡升天,怎樣升天;而他關心的是另外的事,就是去回應團體提出的困難及解答他們的疑問。為了光照他團體的信德,讓他們相信復活的奧跡。為此,路加用了一種藝術家的寫法,使用文學類型和他同時代人容易理解的圖像構成神學的一頁。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明白路加所用的語言手法。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都期待天國的來臨。有啟示作家宣佈天國的來臨是迫切的。他們所期望從天上降下淨化的大火,使正義復活,開始新的世界。即使在一些宗徒心中,也激起了他們很大的熱情。耶穌的表達很容易令他們誤解耶穌的宣講,以為這樣的日子已經來臨:「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10:23);「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人中,就有些人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人子來到自己的國內」(瑪16:28)。然而,耶穌死後,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化為泡影。厄瑪烏的兩位門徒也說:「我們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路24:21)。
耶穌的復活激起與喚醒了他們內心的這種等待,在門徒們中間,他們相信耶穌的第二次來臨是迫在眉睫的;更有一些狂熱份子,公開宣佈上主來臨的日期。在整個團體中都懷著這樣的心情,呼喊說:瑪拉納塔(主耶穌,你來吧)!隨著時間的過去,但主沒有來臨。許多人開始嘲笑與譏諷說:「那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路加這樣描寫他們所面對的危機,要表達的是他意識到一個誤解,就是基督徒痛苦失望的起源:耶穌的復活標誌著天國的開始,但不是故事的結束。

新世界的建設只是一個開始,還需要耶穌的宗徒們在歷史長河中付出很多努力。怎樣糾正這種充滿幻想的等待呢?在《宗徒大事錄》的開始,路加為我們介紹了耶穌與門宗徒們的對話。現在我們看看宗徒們提出的問題:「是此時你要復興以色列國嗎」(6節)?這也是第一世紀末期所有基督徒問的問題。復活耶穌的答覆,既是對門徒們說的,也是對路加的基督徒團體說的:「不要妄想知道什麼時候是世界的終結,這點只有父知道。你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完成託付給你們的福傳使命:當聖神降臨于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8節)。
這段對話之後,描寫的就是耶穌升天的情形。耶穌與門徒們坐在宴席上(4節),為什麼不是在家裡吃完晚餐後就分手告別呢?到橄欖山上去有什麼目的呢?還有別的特別之處,如:雲彩,向天觀看,兩個穿白衣的人,這些屬於年代的編輯手法或是文學手法呢?

在舊約聖經中,有一處的敘述與我們今日讀經非常相似:就是厄里亞被帶到天上去(列下2:915):一天,這個偉大的先知與他的弟子厄里叟在約旦河邊。當厄里叟知道他的師傅要被接到天上的時候,他勇敢地請求繼承師傅的精神。厄里亞答應了,但是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目睹他被接到天上的情形。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帶火的馬車,當厄里叟目睹天上的時候,厄里亞被接到天上去了。從此時起,厄里叟繼承了厄里亞的精神,這種精神使厄里叟繼續他在這世界的使命。列王紀下就是敘述厄里叟的工作:就是重複厄里亞所做的一切。

這樣,我們很容易將《宗徒大事錄》中與厄里叟的經驗作一個比較,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並可得出一個結論:路加描寫與厄里叟相同的經驗,是要告訴他的基督徒團體,在這樣的序曲中,這些事情的真實性是不能用人的感官與人的感覺所證實的,也是人的語言所不能表達的。耶穌的逾越奧跡,他的復活與升天都進入了父的光榮中。

雲彩,在舊約指天主具體地臨在於某個地方(出13:22)。路加用這樣的圖像表達耶穌基督,這位被拋棄的屋角的基石,被判罪,被釘死了,敵人希望他永遠停留在死亡的陰影中,卻在天主的介入中,在天主德能的助佑下復活了,並被宣認為主。兩個穿白衣的人,與在墳墓那裡顯現的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路24:4)。按照聖經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天主的世界。由這兩個穿白衣的人口中所發出的話語,就是天主借著他們向門徒們所說的話與對逾越奧跡的解釋:耶穌,這位天主忠信的僕人,被人所釘死,卻受到了天主的光榮。他們的話語是真實的(是兩個人,是值得依賴的)。

最後目睹天上,如同厄里叟。在路加時代的宗徒們與基督徒也一樣,他們默想著遠去的主耶穌,目光則指向對基督再來的確切希望。在一段時間的等待後,天主開始間斷地工作,但是來自天上的聲音聲明:不是耶穌將要完成一切,而是你們。你們將要做父所交托給耶穌的任務,而且你們將有能力做一切事,因為你們同復活的基督一起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而且領受了聖神(按照猶太人的語言,四十天的時間是為準備成為門徒的時間)。如同厄里叟,為門徒們也是一樣,這是師傅被接去的圖像,指示將要宣報的信息。

在路加時代,已經有很多基督徒常常注視天上,他們認為宗教是逃避,而不是鼓勵採取措施改善人的生活。天主對他們說:「不要注視天上,你們應在地上為你們的信德作一個有說服力的見證。耶穌會再來,但他的再來並不減弱你們在地上的責任。主人來到,看見那些警醒著的僕人,他們就有福了(路12:37)。

耶穌上升到天上去了嗎?當然。但是說耶穌升天,意思是說耶穌復活了,受到了光榮,進入到了天主的光榮中。耶穌的身體真的被埋葬了,但是為天主來說並不需要香料保護他的身體不腐朽,正如保祿所說的:那是「屬神的身體」(格前15:3550)。復活後四十日並不是一個空間地理的轉移,不是從橄欖山到天上的轉換,即使門徒們相信耶穌升天是從死後第三天才開始,耶穌死亡時刻就是耶穌升天的時候。

通過這段描述,路加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思想,而不是一段時間敘述。在這段敘述中,路加敘述了耶穌是第一個打開帷幕的人,這個帷幕將人與天主的世界分開隔離了,所看到的只是在地上所發生的事情:成功與災禍、不義、痛苦、荒唐的事情,如耶穌在羞辱中死亡一樣,都是在天主的計劃之內。耶穌升天的意義就在這裡。現在我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門徒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向耶穌告別(宗24:52)。

讀經二:弗1:1723

17為使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即那光榮的父,把智慧和啟示的神恩,賜與你們,好使你們認識他;18並光照你們心靈的眼目,為叫你們認清他的寵召有什麽希望,在聖徒中他嗣業的光榮,是怎樣豐厚;19他對我們虔信的人,所施展的強有力而見效的德能是怎樣的偉大。20正如他已將這德能施展在基督身上,使他從死者中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右邊,21超乎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製者,以及一切現世及來世的可稱呼的名號以上;22又將萬有置於他的腳下,使他在教會內作至上的元首,23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就是在一切內充滿一切者的圓滿。
    保祿為他的基督徒團體求智慧,使他們能夠明白天主的奧秘;不是人間的智慧,而是認識天主的智慧。保祿請求天主照亮他們心靈的眼睛,使他們認清天主對他們的召叫是何等偉大,他們所懷有的希望又是何等豐富。今日第一篇讀經邀請基督徒不要放棄現世所應盡的義務;第二篇讀經默想這樣的責任與義務,也讓他們記住,雖然現在有義務與責任,但不要忘記,生命不止於現世。因為即使是在現世盡義務,基督徒總是等待在基督再來時,與基督一起進入天主永恆的國度裏。

福音:瑪28:1620

16十一個門徒就往加里肋亞,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去了。17他們一看見他,就朝拜了他,雖然有人還心中疑惑。18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20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竇並不像路加那樣描寫耶穌升天的情形,但卻用不同的圖像來表達同樣的信息。瑪竇與路加、若望不同的是,他描寫耶穌升天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加里肋亞。這個地理位置有其神學意義:福音作者願意強調,門徒們的使命必須從耶穌的地方開始。加里肋亞是一個被人忽略與輕視的地方。因為受到來自東部與北部的侵略,這裡的人是由多民族組成。這裡住著來自很多地方的人,是個混種族的地方。依撒意亞這樣描述說:「異族的地方,就是外邦人的區域」(依9:1)。正統的猶太人用一種懷疑與缺乏信心的眼光看待他們。尼苛德摩,帶著懼怕的心情為耶穌辯護。在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說:「你去看看經典,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7:52)。瑪竇現在要說,就是這些外邦人為福音的物件。因為猶太人拒絕了天主所派遣的默西亞,所以失去了成為享有精神生活中心的特權。

門徒們與復活的主相遇是在山上(16節)。從四旬期第二個星期日的福音中,我們明白了「山」在聖經中的意義——天主自我啟示的地方。在山頂上,天主向梅瑟與厄里亞啟示了自己。瑪竇常用這個形象表達自己的意思,每次當耶穌要教導重要事情,或者完成重要工作時,總是在山上。山,是耶穌工作的重要地方。如果明白「山」的意義,就不難理解今天的福音:派遣門徒到世界各地去作福傳,是耶穌生命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決定性事件。不單如此,只有那些在山上經驗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才有能力肩負福傳的使命,並接納福音的信息。

他們中還有些人懷疑(17節),這句話令人費解。在復活的當天晚上,門徒們在耶路撒冷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了,怎麼可能還有人懷疑呢?從教理講授的角度出發,這個問題很有意義。瑪竇想要說,基督徒團體共不是由完美的人組成;當中有善人,也有作惡的人;存在著光明與黑暗的行為。這也是首批宗徒面對的情況:他們有信德,可是還有人充滿了不信。

相信基督但是充滿了懷疑是可能的,但不能是相反的:所謂信德,就是很多時候不確定與不明顯。我們「相信」太陽存在,因為太陽是可見的,它的光明與熱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在信德的領域,這樣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我們與宗徒們一樣,也確信復活的事件是真實地發生了,復活的真實性是不容懷疑,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向人講出復活的奧跡。

福音的第二部分(1820節),耶穌派遣門徒到世界去傳教。在耶穌公開生活時期,他這樣派遣門徒們外出傳教:「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瑪10:56)。在耶穌的逾越奧跡後,他們的使命開始公開了,變成了面向全世界。

現在光明從加里肋亞升起。耶穌離開納匝肋,去了葛法翁,因此「坐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了一道皓光,一道光亮照射坐在黑暗與死亡陰影下的人群」(瑪4:16)。現在這光明必須在世界照耀。正如先知所宣佈的,以色列要成為外邦人的光明(依42:6)。現在就是決定性的時刻,耶穌再次道出自己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是由天父所派遣,為世界帶來救恩的信息;如今他將這一任務委託給自己的團體與教會,並賜予他們同樣的權柄。

教會被派遣,是為了使世界看到基督生活的影子,使世界相信基督。通過洗禮使教會產生更多的子女,並在感恩聖事中使他們得到充滿聖三的生命。福傳是光榮的,但是也是即艱巨的。那些被召去肩負此使命的人會感受到驚訝與焦急,擔心與憂慮。

每種聖召都伴隨著人的害怕與上主的許諾,並保證:不要害怕,是我!雅各伯去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天主對他說:「看我與你同在,你不論到那裡,我必護佑你,領你回到此地。我決不離棄你,直到我實踐了我對你所許的」(創28:15)。對充軍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說:「我愛你,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依43:45)。梅瑟拒絕天主的派遣說:梅瑟對天主說:「我是誰,竟敢去見法朗,率領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上主回答說:「我必與你同在;幾時你將我的百姓由埃及領出來,你們要在這座山上崇拜天主,你要以此作為我派你的憑據」(出3:1112)。在格林多,保祿感到害怕,天主對他說:「不要害怕,只管講,不要緘默,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向你下手加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有許多百姓是屬於我的」(宗18:910)。

復活基督對初期基督徒的許諾改變了很多人,使他們不再感到害怕,現在他對我們的許諾也是一樣的:「看,我將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20節)。在《瑪竇福音》的結尾如開始一樣,重新以「厄瑪奴耳」,即「天主與我們同在」結束。這也是先知們稱呼默西亞的名稱(瑪1:2223)。


Thursday, May 18, 2017

沒有聖神、福音只是一種教義

復活期第六主日


通常我們將聖神想像成一種不可看見的東西,不可觸摸,與所有物質不同;但這不是聖經中教導我們有關聖神的形象。聖神真實存在,是一陣風,是一股強烈的生命氣息。天主是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天主記憶體有著一種威烈與勢不可擋的能力,像很強烈的風一樣。人類的夢想就是希望可以參與這種能力的工作。

猶太經師們說人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邪惡的,在人受孕時擁有的;另一種是善的,是人在十三歲以後才顯露出來的。邪惡的傾向統治人,從人受孕時開始直到七十歲、甚至八十歲時才結束。這麼長的時間,人怎樣才能抵抗它呢?猶太經師們這樣建議:天主創造了邪惡的勢力,但是同時也給予托辣——法律,像潔抗劑一樣,可以對抗邪惡的勢力。如果對托辣,即法律保持忠信,邪惡就不會得勝。如果一個可怕的誘惑來到你們中間,你們要從家裡就放棄它,開始學習托辣——法律。這樣,邪惡就不會戰勝你們。

猶太人的想法是錯了。法律只是一個記號與象徵——指示正確的方向,並不能除去污點。這就需要一個內在充滿聖神的力量,像發動機一樣,將目標帶向終點。耶穌並不只是教授「道路」,也將聖神賜予人,就是人到達目的的力量。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句子:天主,求你在聖神內給我們再造一顆純潔的心。 

讀經一:宗8:581417

5斐理伯下到撒瑪黎雅城,給他們宣講基督。6群眾都留意斐理伯所講的話,都同心合意地聽教,並看到了他所行的奇跡。7因為有許多附了邪魔的人,邪魔從他們身上大聲喊叫著出去了。有許多癱瘓和瘸子也被治好了。8為此,那城裡的人皆大歡喜。
14當時,在耶路撒冷的宗徒,聽說撒瑪黎雅接受了天主的聖道,便打發伯多祿和若望往他們那裡去。15他們二人一到,就為他們祈禱,使他們領受聖神,16因為聖神還沒有降臨在任何人身上,他們只因主耶穌的名受過洗。17那時,宗徒便給他們覆手,他們就領受了聖神。

在耶穌死後5-6年間,教會只存在於耶路撒冷。當時,門徒們還不明白必須要到全世界宣講福音。這種普世性與開放性的觀念並不是從開始就有,而是從一個很悲劇性的事件中意識到的:「斯德望死後,迫害威脅著新生的基督徒團體」(宗8:14)。這種迫害並不是面向所有的基督徒,而是對我們在上個星期天所說的那些希臘化的基督徒。猶太基督徒與宗徒們並沒有受到迫害,因為他們認為猶太基督徒還可以忠於梅瑟法律和他們固有的猶太宗教傳統;而希臘化的基督徒卻為猶太宗教傳統構成了威脅與挑戰。

面對迫害,這些基督徒逃離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城各處都有這些逃離的基督徒,其中有的選擇在自己親戚家裡避難,有的逃到外方人的地方,如敘利亞和其它羅馬帝國的省份。無論到哪裡,這些基督徒向他們的近人宣講耶穌,宣講基督復活的好消息。在安提約基雅,他們中有的人開始向外邦人宣講耶穌。這是教會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不只是以色列人才可以聽到好消息。如此,教會開始向外邦人開放,向那些並不是亞巴郎後裔的人宣講福音。今日讀經一介紹在斐理伯所發生的事。

在上個星期天我們已經聽說過,斐理伯是所揀選的七位之一,是為了向窮人分施食物,他是一位希臘化的基督徒,為了避免斯德望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他於是決定往北邊去。他來到撒瑪黎雅,在那裡開始向人宣講悔改的洗禮,並為人施行洗禮。聖神伴隨著這位向人宣講福音的人,他是第一位福傳者,用各種奇跡證實他的宣講。在那個城裡的人,生命發生了改變,並且都獲得了喜悅(58節)。

讀經一的第二部分(1417節),敘述伯多祿與若望探訪撒瑪黎雅領洗的信友們。這種關心訪問,是聯繫耶路撒冷母教會與新的基督徒團體之間的一種必要方法與途徑。他們到來後,兩位宗徒給新領洗者覆手,使他們領受聖神。

現在我們必須要問:為什麼在撒瑪黎雅由斐理伯接受洗禮的基督徒沒有領受聖神呢?這個恩寵不是由洗禮而獲得嗎?這一恩寵當然是通過洗禮而獲得。撒瑪黎雅的新領洗者在領洗時就接受了聖神的恩賜,但是聖神的臨在並不是通過外在的禮儀形式而獲得的,而是通過洗禮所固有的恩寵,在教會初期這是大家公認的。我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新領洗者開始講不同的語言、開始講先知性的話,他們非常欣喜地領受聖神的恩賜。在他們從兩位宗徒那裡領受了覆手後,這些神恩在撒瑪黎雅也發生了。路加通過這段敘述,想要說的是:新的基督徒團體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就自然地成長發展,並向周圍的人宣講福音。他們不需要以完全自主和獨立的方式成長,發展和生活。但有必要與普世教會建立交往,只有這樣,聖神才能充分體現在他們身上。

讀經二:伯前3:1518

15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16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保持純潔的良心,好使那些誣告你們在基督內有良好品行的人,在他們誹謗你們的事上,感到羞愧。17若天主的旨意要你們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18因為基督也曾一次為罪而死,且是義人代替不義的人,為將我們領到天主面前;就肉身說,他固然被處死了;但就神魂說,他卻復活了。

在講了有關奴隸與主人的關係後,作者認為有必要說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話語,以幫助基督徒團體面對他們的困難情況。教難迫害就像一顆點燃的火苗,持續了差不多250年。新領洗者應該知道,他們面對的困難情況,並不感到驚訝,如同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情一樣(伯前4:12)。凡是願意在基督耶穌內熱心生活的人,都必要遭受迫害(弟後3:12)。面對他們的信德受到考驗,他們面對這樣的困難情況,宗徒們可以做什麼呢?首先要讓他們記住,耶穌基督就在他們中間,在他們的心中陪伴他們(15節)。誰對他們懷有仇恨,並不是反對他們,而是反對基督。   

每位基督徒必須時刻準備好,回答詢問者問他們所懷希望的理由。這就是要求每位基督徒在信德上隨時準備好,確信所相信的那位,將自己所希望的,寄託在堅固的基礎上。實際上人都是軟弱、易變、不穩定的,人的情感與理智都是不確定的。人的虔誠不能只是憑藉感觀的需求和奇跡而感到熱忱。只有將這樣的基礎建立在對天主話語的信賴上,才能產生信仰的效果(羅10:17)。誰如果擁有天主的話語,就能有正確而充滿智慧,和可信賴的生活方向。伯多祿也說明了怎樣回答那些不信者的問題:無論是面對個人詢問,還是大眾詢問,基督徒都應該避免使用攻擊、不尊重與沒有禮貌的語言,而應該常充滿溫和與敬畏,保持純潔的良心(16節)。爭吵、攻擊、言語上的衝動與暴力可以幫助去戰勝一個人,卻無法使人接受福音的訓誨。這是門徒唯一要達到的目的(1617節)。

最後,這段經文以耶穌為例而結束:「耶穌基督也為了正義而忍受了痛苦,而他的門徒們不能走與耶穌不同的道路」(瑪10:25)。

福音:若14:1521

15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16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17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為他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18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19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因為我生活,你們也要生活。20到那一天,你們便知道我在我父內,你們在我內,我也在你們內。21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

今天的福音與上星期天的一樣,也是耶穌在晚餐廳裡對門徒說的第一篇告別詞。門徒們明白耶穌正準備離他們而去,他們感到悲傷,詢問如果耶穌離他們而去,他們如何繼續聯繫在一起,繼續愛衪呢?耶穌許諾並不留下他們當孤兒,不會讓他們缺少關心與保護,並將祈求父給他們派遣一位護慰者,永遠與他們同在(16節)。這不是耶穌所許諾的有關他自己完全擁有的聖神(路4:11418),而是聖神將臨於門徒身上。

耶穌清楚地聲明,只有當領受的人與聖神完全合作,與天主的計劃和在愛德的行為中,才能完全領受聖神。世界不能認識與領受聖神。這個「世界」是誰?為什麼它不能領受聖神呢?是外邦人,不認識天主的人,遠離天主的人,那些不屬於門徒團體的人,別的宗教的成員嗎?為耶穌來說,「世界」並不是指人,而是指每人的心靈。在每人的心靈內,都被黑暗、罪過、死亡所統治,有仇恨、貪婪、各種不正義的慾望,世界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成長,反對基督。保祿讓格林多人記住人的智慧帶領時說:「我們並不是領受了世界的精神,而是屬於天主的」(格前2:12)。

聖神有兩個名字:一個是護慰者,另一個是真理之神。這就是聖神在信友心中的兩種作用與工作。「護慰者」一詞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翻譯,這是在法庭上辯護時所用的一種語言。它指被稱呼的那位就在自己附近。古代並沒有今天的法律審訊制度,每一個犯人都是自我辯護,找尋一些可以證明自己無罪的證據,希望可以借此擺脫受罰的後果。有時候就是這樣,人並沒有犯罪,卻找不到自己無罪的證據,而有的人犯了罪,卻可以擺脫懲罰。為後一種情況來說,只有一種希望,就是在法庭上有一個大家都公認,生活倫理行為無可指摘的人,站起來,甚至連一句話都不需要說,直接走到這個人旁邊。這種動作就是相當於一個辯護與釋放的意思,這樣便沒有任何人有勇氣要求判決了。這位「辯護者」就被稱為護慰者,就是說,在某人遇到困難時,幫助他的人來了。「護慰者」的第一個意義就是保護者、援助者、辯護者。

耶穌許諾將為門徒們派遣另一位「護慰者」,因為現在已經有一位,就是耶穌自己。《若望一書》說:「我的孩子們,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你們不犯罪;但是,誰若犯了罪,我們在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若一2:1)。耶穌是我們在天父前的護慰者,並不是說耶穌縱容我們犯罪,而是因為耶穌在我們的敵人面前保護我們,就是在罪過、魔鬼前保守我們。敵人就是罪,耶穌知道怎樣可以戰勝它,怎樣使其變成沒有能力的。

另一位護慰者並不是要代替第一位,而是有新的使命與任務。實際上,第二位護慰者與耶穌一同派遣來到他的門徒中間(18節)。耶穌並沒有遠離他們而去,只是改變了臨在於他們中間的方式,不是身體上的親自臨在,而是以復活的能力臨在。以一種新的方式與自己的門徒們同在。雖然是以不可見的方式,但卻是沒有限制與沒有終點地與他們同在。聖神是「護慰者」,是因為在門徒與世界戰鬥時助佑他們,就是與邪惡勢力的鬥爭中助佑他們(若16:711)。
若望說這些,目的是讓自己的基督徒團體在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時不失勇氣,不灰心喪志,而要滿懷希望,擁有內心的喜樂、和平與對彼此的祝福。門徒們相信有聖神的助佑,因而不覺得害怕與孤獨,即使面對自己內心的孤單、軟弱與邪惡的傾向時,也不會感到害怕,也會繼續與邪惡戰鬥,因為相信聖神的能力,確信可以戰勝邪惡的勢力。

聖神的第二個名字就是「真理之神」。聖神為真理服務的方式是多樣化的。現在從簡單的開始,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消息互相流傳時,消息本身就會被改變,甚至被改得面目全非。耶穌的信息是為所有人的,直到世界的終結。誰可以保證這樣的信息不被歪曲,不被誤解呢?人性的經驗覺得這是不可能與沒有希望的,但我們肯定,福音信息是所有人汲取力量的源泉,是在教會內被委託宣講的,是真理之神——聖神的能力在帶領工作,是由耶穌所許諾的。聖神為真理服務的方式並不只是我們所說的消極方式。聖神也不只是阻止人錯誤地解釋與傳遞福音與基督的消息,他也是以積極的方式服務於真理,就是將門徒們帶進一切真理中。

耶穌並沒有向門徒們傳遞所有的真理,因為他們還不能明白與理解(若16:1215)。耶穌知道,後來將會有很多新問題出現,面對這樣的問題,哪裡可以找解決的方法與答案呢?在這點上,耶穌許諾為他們派遣聖神,聖神的使命就是帶領所有的門徒去認識與進入一切真理中。這並不是說,一些新鮮事物或是與耶穌所說的相反,而是説明他們從源頭上認識,認識耶穌福音的最後結果。因此,所有基督徒都要向聖神的這種能力開放自己的心靈,因為聖神常為我們帶來驚訝。聖神就是要更新世界面目的那位(詠104:31)。因此反對聖神是一種很嚴重的罪過(參瑪12:31),因為反對聖神就是反對一切更新的事物,拒絕可以帶來新事物面貌的能力;而這些聖神的能力可以帶來團體的益處,使人與耶穌、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更加接近,並帶來喜悅與和平,幫助團體更好地祈禱,使人從害怕中得到釋放與解脫。

誰如果固執地喜愛與停留在那些已經廢棄了的宗教傳統中,誰如果懶於學習天主話語,不接受更新的敬禮、禮儀,誰如果用舊的答案回答新的問題,誰如果不懷著喜悅的心情接納聖經註釋學與方法,這些就都是反對真理之神的表現。

「真理」這個詞,為若望聖史來說有一個更深與更高的意義,指明天主在基督內啟示了自己。耶穌就是真理(若14:6),因為在基督身上,天主完全與圓滿地啟示了自己。謊言拒絕承認耶穌,所做的選擇也是與他相反的。撒旦——真理的敵人,是「撒謊者的父親」(若8:44),使所有一切都遠離基督。聖神卻以相反的方式工作:將人帶入真理。在人的內心深處工作,使人對天主自由地說「是」,使人向基督靠近,接受基督的建議,如同從高處來的一陣風,並為人帶來不可阻擋的救恩一樣。

聖神是如何將人帶入真理的?這一點很難想像,因為我們每人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即使在今天,聖神也仍然在工作,並將人帶入真理嗎?因為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世界的能力比聖神的能力更強大,將人引向另一方向。


Wednesday, May 10, 2017

同一的生命,但多種奉獻的方式

復活期第五主日 (甲年)    

   
在《宗徒大事錄》中描寫初期教會的一個特徵就是:在他們之間沒有階級的存在、沒有榮譽的分別、沒有特殊的權利和特殊的成員存在。所有的信友都是一樣的,人人平等。沒有人被稱為「老師」,因為只有一位「老師」;所有人都是「門徒」,他們彼此都是兄弟;沒有人以「父親」自居,因他們知道只有一位在天之父(瑪23:8-10)。

聖人之間也有等級嗎?「聖人」是一個集體名詞,用來指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保祿在他的書信中這樣稱呼他們:「致書給那些【在厄弗所的】聖徒和信仰基督耶穌的人」(弗1:1),「我保祿致書於一切住在羅馬,為天主所鍾愛,並蒙召為聖徒的人」(羅1:7)。

聖人與一般人之間存在著一個大的區別嗎?當然,這是人所共知的。他們的使命與職務是為了「服務」他人,為了團體與弟兄的好處。保祿讓格林多人知道,唯一的聖神,用不同的方式與神恩使團體得到成長與滋養:「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這人從聖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由同一聖神蒙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在同一聖神內蒙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聖神內卻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跡,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可是,這一切都是這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所行的,隨他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12:4-7)。伯多祿也勸勉每人活出聖神的恩寵:「各人應依照自己所領受的神恩,彼此服事,善做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伯前4:10)。
在教會中的不同職務是在基督內獲得的,為了不同的需要與服務而建立的,建立在宗徒的基礎上(弗2:20)。面對這樣的職務,今天的教會團體應該在自己對應的職務上與宗徒們的作對照。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你所賜的恩寵,不要讓我們成為驕傲的理由,卻要成為服務兄弟的動力。

讀經一:宗6:1-6

1那時候,門徒們漸漸增多,希臘化的猶太人,對希伯來人發出了怨言,因為他們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2於是十二宗徒召集眾門徒說:「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4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務祈禱,並為真道服役。」
5這番話得了全體的悅服,就選了斯德望,他是位充滿信德和聖神的人,和斐理伯、僕洛曷洛、尼加諾爾、提孟、帕爾默納及尼苛勞,他是個歸依猶太教的安提約基雅人,6叫他們立在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以後,就給他們覆了手。
在讀經一中,那種不可磨滅的喜悅使路加不能忘記處於磨難中的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耶路撒冷團體的基督徒生命力是強大的,他們一心一德,每天參與並聆聽宗徒們的教理講授,共同分享財物,一起祈禱,每星期天在一起擘餅,在聖神的助佑下行了許多奇跡。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受到別人的尊敬,並和諧共融地生活在一起。

在耶路撒冷的團體真是如此完美嗎?這是作者的夢想嗎?是否在作者的頭腦中改變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呢?答案簡單而肯定:作者改變了現實情況,將一切理想化了。作者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與彼此間的關係,將生活中美好與聖善的一面,如巴爾納伯的慷慨大方(宗4:36-37)呈現出來。在耶穌復活後似乎一切都變得美好了,並將之列舉成為基督徒團體的模範與榜樣。即使是耶路撒冷的教會,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與完善,有著與我們相同的問題,甚至有時也彼此爭吵。這就是我們在今日讀經一中所聽到的情形。
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在開始時只由猶太人組成,但是卻分為兩個小組:希伯來人與希臘人。第一組人在耶路撒冷出生並在那裡成長,講阿拉美文,並常常去聖殿,閱讀聖經。他們忠於自己祖先的傳統與梅瑟法律,很小心謹慎地遵守,並視猶太經師們的教訓為不可忽略的教誨。而那些希臘化的猶太人,出生與成長在外面的世界。他們也認識並瞭解其他民族的人民,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採納別人的生活方式。這被他們同種族與同宗教的人認為是偏離了正統傳統與腐朽的傳統。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義務遵守與遵行猶太人的傳統與經師們的宣講。他們不懂希伯來文,講希臘文(耶穌時代在整個羅馬帝國都講的語言);在他們的聖殿與會堂中,讀的是翻譯成希臘文的經典與法律書。這種語言、思維與思想上的不同,就是兩組不同的人衝突與誤會的根源。

他們之間的衝突終於爆發了,衝突的根源出自在團體中分施麵包。因為希臘化的猶太人佔少數,他們抱怨猶太人忽略了他們的需要,覺得猶太人偏心:偏向于猶太人中寡婦而忽略了其他人。他們之間的衝突一觸即發,且引起共鳴,也引人同情。門徒們瞭解這樣的情形,他們感到幾乎快要使人失去理智,這樣的問題必須要解決。門徒們聚集在一起,尋找一個解決之道:他們說,在人群中選擇一些具有良好聲望的人,將分施麵包的任務交給他們;宗徒們只負責宣讀天主聖言,舉行團體祈禱。這樣的建議為全體所接受,問題得到了解決,所有的人都感到滿意。

這個經文片段被路加放在《宗徒大事錄》中,,即使團體中存在衝突,意見相左,局面緊張,缺少對話,但仍能強調生命的標記存在於他的團體中。與別人一樣,路加在這裡所展示的是一位充滿智慧、充滿希望與樂觀主義,平衡雙方衝突的智者。這段經文,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回到現實中,瞭解我們的團體所遇到的問題,必須充滿智慧與忍耐地面對我們的問題。這實際是告訴我們,我們的教會並不是由天使所組成,而是由不同的人組成,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與思維、文化、意識形態、不同的特徵與很多限制;尤其是當教會內部存在偏見、幫派主義、嫉妒、仇恨、誤解時,令人感到心痛,但這些卻是正常的。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中也存在很多優秀與了不起的人,他們與宗徒一樣,充滿智慧與聖神的德能,與耶穌的母親一樣有著令人敬佩的德行。

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經歷了這樣的事件而變得成熟了。他們的團體成長了,他們學會了怎樣解決自己團體的問題,並如何面對團體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各種不同的職務出現。在那團體中,宗徒們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他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宗徒不能做的事;這也是教會團體職務所決定的,這樣就開始有了我們今天在教會內的「教會職務」。在教會內所有的人都享有同樣的尊嚴和同等的權利,在團體中大家唯一的榮譽就是「服務」。在團體內,每人按照從天主那裡所接受的恩寵,使自己更好地為大家服務(伯前4:10)。按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羅12:6-8)。

讀經二:伯前2:4-9

4你們接近了他,即接近了那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5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6這就是經上所記載的:『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精選的,寶貴的基石,凡信賴他的,決不會蒙羞。』7所以為你們信賴的人,是一種榮幸;但為不信賴的人,是『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8並且是『一塊絆腳石,和一塊使人跌倒的磐石。』他們由於不相信天主的話,而絆倒了,這也是為他們預定了的。9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

伯多祿將教會團體比喻成一個屬神的建築物,其基礎是天主;因此每人都是一塊活石,是一塊堅固的石頭,是整個建築物的基礎。藉著基督這個磐石,天主將所有的石頭全部聯結在一起,所有的基督徒與新領洗者一同構成一個活的建築物。這就是今日讀經二的作者所說的:如同一個逾越節的婚宴,在耶穌周圍,所有的人共同建設一個全新而輝煌的聖殿(4-5節)。
《舊約》聖經中(詠118:22)曾經宣佈:天主將用一塊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把它變成屋角的基石(6節)。這個先知性的宣講在復活節的晚上實現了:被宗教領袖與政治首領所拋棄的耶穌,天主卻使衪成為屋角的基石,成了新聖殿的基礎。

古老的耶路撒冷聖殿,用寶貴與很珍貴的石頭所建成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以色列子民在這裡舉行的宰殺羔羊和獻祭,將被新的聖殿所代替。在這個新的聖殿裡,每一位信徒,與基督一起,都可以成為無玷的羔羊,成為天主所悅納的馨香祭品:聖善的生活, 正是因著他們的祭獻,每一位信友在領洗時都成了司祭。面對新領洗者,他們所領受的尊嚴是何等偉大與高貴,宣講者感到非常驚訝,高聲呼喊說:「你們這些信友是多麼榮幸啊!你們變成了特選的子民,王家的司祭,聖善的國民,天主的子民,你們要用你們的生命與生活中的例子向別人宣講那位領你們從黑暗中進入光明的天主。」|

接著作者感到悲傷,因為想到了那些拒絕天主召叫並繼續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為他們來說,這塊活石並不是得救的機會,而是絆腳石。正如西默盎所說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

福音:若14:1-12

1「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3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4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5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8斐理伯對他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9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10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11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12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做比這更大的事業,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今日的福音,是《若望福音》中耶穌三篇與門徒告別辭中的第一篇。這是在猶達師斯外出與猶太經師們商量如何出賣耶穌後,耶穌與門徒們吃最後晚餐時所說的。稱之為「告別詞」,是因為在這篇演說中,在耶穌的受難以前,耶穌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意願。

在復活節第五主日讀這段福音,理由很簡單:人的遺囑只有在人死亡後才能公開與兌現,才能明白它的意思。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話,並不是對在晚餐廳的門徒們所說的,而是對後世所有的門徒信友所說的。在逾越奧跡的背景下,有助於理解與默想這樣的話語。

這段福音以一句令人誤解的話語開始:「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2-4節)。耶穌似乎在說,現在是自己返回父家的時候,並在那裡為門徒們準備很多地方。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讓人滿意。不管是我們相信天國裡一切從開始就為所有的人準備就緒,還是我們相信如果在天國也存在排資論輩,相信每人都會論功行賞,就會造成很多人沒有激情。這樣的理由都不能讓人完全接受。為我們今日的基督徒與基督徒團體,這樣的句子有著非常重要與實際的意義

耶穌說必須要經過很多苦難才能到達目的,而門徒們必須很清楚地瞭解這樣的道路,因為耶穌曾經多次說過。多瑪斯以所有宗徒的名義,說我們不認識這條「道路」,因此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裡去。耶穌解釋說:他自己也走在這條道路上,當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會回來將自己的門徒接到父家,激起他們的信心與勇氣,使他們有勇氣跟隨耶穌走過的道路。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條道路是什麼——朝向逾越奧跡的路。這條道路非常困難,因為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耶穌雖然說過很多次,但是門徒們卻常常不理解。

「在我父家有很多位置」:誰如果跟隨耶穌走他所走過的道路,就會在天主的國裡與天父的家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家不是未來的天國,而是基督徒團體。在那裡有很多位置,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有很多服務需要人去接受。實現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可以有多種方式。「許多位置」並不是別的,而是多種服務方式,在不同的環境中,每人都被召去為自己的兄弟服務,為團體服務,按照從天主那裡所得到的恩寵,盡自己的能力。

直到「梵二」以前,平信徒都不認為自己是教會活躍與積極的成員。他們不能舉行感恩聖事,不能舉行修和聖事,只是被動的接受修和聖事的恩寵。他們常常被認為是在司祭舉行禮儀時的「觀眾」。今天我們明白,每一位信徒都要主動地參與禮儀,大家都是很活躍的成員。這並不是因為缺少司鐸,而是因為每一位平信徒都是很主動與積極地參與教會團體的一切事物。

耶穌也告訴我們,在做各種服務工作時,也不能有任何嫉妒與驕傲的情緒,很多「位置」,即很多種服務的方式中,只有緊記「服務」才能使教會團體成長與增長;只有那些還沒有被復活的信德所吸引的人,才能免於這樣的服務職務。在社會上,「位置」的標準是權力、社會名望、所獲的地位、所擁有的財富。當我們問「你做什麼工作」時,意思就是說「你賺多少錢?」而耶穌為每人所準備的「位置」,是按照「服務」的標準衡量的。最好的「位置」是為自己的兄弟姐妹們更好地服務。

這段福音是邀請我們反省我們的團體生活的情形。在我們的團體內,有多少成員是很積極與主動地參與團體事務呢?有些職務沒有任何人想做嗎?很多人爭做同樣的事情嗎?由耶穌為我們所準備的很多位置,是不是還有很多需要去發現並肩負呢?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嗎?為什麼會有這些情況發生呢?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8-12節),以斐理伯的問題為中心:「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8節)。梅瑟曾向天主說:「求你顯示給我你的光榮。天主答覆說:你不能看見我的容貌,誰如果看見了,必要死」(出33:18,20)。正是因為明白不可能正面觀看上主的容貌,虔誠的猶太人繼續這樣祈禱:「上主,我尋求你的面容,求你不要向我隱藏你的面容」(詠27:8-9),「我的靈魂渴望你,生活的天主,我何時才能享見你的面容」(詠42:3)。

斐理伯的問題似乎是他內心渴望的強烈表現。如果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天主(若1:18),為什麼天主住在那不死不滅、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弟前6:16)?但是也要記住,為那些心靈純潔的人,天主的許諾是什麼(瑪5:8)?因此他想耶穌可以滿足他內心深處隱秘的渴望。斐理伯將梅瑟與《聖詠》作者們的願望再一次呈現出來。

在耶穌的答覆中,耶穌向他指示了認識父的途徑,即必須注視耶穌自己。為了與人類建立更加深刻與深層次的關係,友誼生活的共融,天主在耶穌的面容上顯示了自己。耶穌是天主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格前1:15),他是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像,以自己大能的話支撐萬有。當他滌除了罪惡之後,便在高天上坐於「尊威」的右邊(希1:3)。

為了認識天父,不能從理智角度出發,也不能從探究哲學認識出發,只需要認識耶穌,遵守耶穌所做與所說的,像耶穌一樣去行,去愛,去選擇,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愛護與援助之手。這些都是天父的工作,因為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是父的工作(10節)。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天父圓滿地顯示了自己的面容:在十字架上。在那裡,天父完全顯示了自己對人類的愛,顯示了自己完全的光榮(希1:3),並使自己的光芒完全顯示出來(格後4:6)。「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9節),這也是指向耶穌說的。但是這種「看見」,並不只是限於眼睛看到的,親自由耶穌所完成的一些特別的事情,肉眼可見的工作;而是要求以信德的眼光,一個有能力可以走出表面,由表面認識而來的印象,超越感覺的認識與理性的理解。一個可以在耶穌身上看到天父啟示的信德之光,這樣的「看見」就是信德的同義詞。誰如果在耶穌身上看到父的臨在,並完全信賴耶穌,完全接受耶穌所建議的生命的計畫,就會在自己身上完成大事,並使自己變得偉大。不是說奇跡,而是說為了愛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今天,天父繼續在門徒們身上完成愛的工作,正如在耶穌身上完成的一樣。


Wednesday, May 3, 2017

保護羊群,也拯救劫匪

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



法郎問若瑟的兄弟們說:「你們有何職業﹖」他們回答法郎說:「你的僕人們是放羊的人,我們和我們的祖先,都是如此。(創47:3)」族長們是牧羊人,達味與梅瑟是被上主揀選離開牧場,去做以色列子民的領袖(編上17:7)。在古代中東地區,所有負責照顧自己子民的君王,都被當作牧人的形像。在美索不達米亞公認的資料《牧羊人》一文中,牧羊人就是管理與負責的代表。法郎被稱為「所有人的牧人」、「自己子民的牧者」。手握權杖象徵自己手中的權力與責任。
在以色列,這樣的形象常常用於軍事指揮官與政治權力的人物身上,也用於天主身上。以色列子民充滿激情地對天主說:以色列的牧養者,懇求你留心細聽,你率領若瑟的子孫有如率領羊群。坐於革魯賓之上者,求你大顯光榮(詠80:2)。懷著對上主這份充滿安全的感覺,聖詠作者高唱:「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23:1)。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舊約聖經中,「牧人」這個稱呼並沒有用在任何一位負有責任的君王身上。這個稱號只用在一個人身上:就是未來的默西亞,達味的後裔。批評了那些負有責任的君王,將自己的子民帶向邪惡道路後;上主許諾將為他們派遣一位牧人,要將分散的以色列子民聚集起來:「我要為他們興起一個牧人,那即是我的僕人達味;他要牧放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上主要作他們的天主,我的僕人達味在他們中作領袖:這是我上主說的。我要同他們訂立平安盟約,使猛獸由那地上滅絕,他們便可在曠野中安居,在森林裡安眠」(則34:2324)。這許諾在耶穌身上得以實現。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我們曾經迷失了道路,上主,是你將我們帶回羊棧。

讀經一:宗2:14a3641
   
14伯多祿就同十一位宗徒站起來,高聲向他們說:
36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7他們一聽見這些話,就心中刺痛,遂向伯多祿和其它宗徒說:「諸位仁人弟兄!我們該作什麼﹖」38伯多祿便對他們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39因為這恩許就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子女,以及一切遠方的人,因為都是我們的上主天主所召叫的。」40他還講了很多別的作證的話,並勸他們說:「你們應救自己脫離這邪惡的世代。」41於是,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
今天的讀經一是接著上個星期日伯多祿的演說詞。伯多祿向耶路撒冷居民介紹了耶穌的生活,然後向在場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你們親手釘死了他」(23節)。最後記起天主的工程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他記起了自己忠實的僕人。這篇演說這樣開始:「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36節)。在耶路撒冷的居民聽到這樣的宣讀後,他們意識到自己良心上的錯誤,都感到心中刺痛,並尋求可以解決的方法。詢問說:「我們可以做什麼?」(37節)這句話是他們內心真誠悔改的表現,表明他們從此刻起,沒有任何藉口,而願意跟隨天主給他們指示的道路前行。
天主的話語常常是悔改的動力,也是更新的力量,是可以穿透骨骼的(希4:12),他們感到心痛(37節)。天主的話語也讓我們去認識我們的無助,邪惡與錯誤。面對這些話語,唯一誠實的態度就是謙卑地聆聽,隨時準備放下各種理由與藉口,面對並改正過去所犯的錯誤,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伯多祿的答覆包括三個步驟,來跟隨天主準備的救恩道路。就是:意識到自己過去生活的錯誤、接受洗禮及喜悅地接納聖神的禮物(38節)。

讀經二:伯前2b2025
    20若你們因犯罪被打而受苦,那還有什麼光榮?但若因行善而受苦,而堅心忍耐:這纔是中悅天主的事。21你們原是為此而蒙召的,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他的足跡。22『他沒有犯過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23他受辱駡,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4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于正義;『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25你們從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卻被領回,歸依你們的靈牧和監督。

伯多祿繼續對新領洗者的勸告。在他的對語中,伯多祿覺得有必要討論常常遇到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這也是必須討論的問題。因為在這些新領洗的人群中,有些人具有顯赫地位,是著名的人物,也有些是奴隸。其中一些奴隸很幸運,他們遇上充滿慈善與愛心的主人;但其中有的奴隸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的主人很強硬,欺壓他們及對奴隸充滿輕視。這樣的主人在領受了洗禮後就改變了,與他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他們的生活如今無可指摘。對那些曾經虐待過奴隸,輕視他人的這些主人們,可以做什麼呢?是不是必須要造反與反抗呢?是不是要以暴制暴呢?
這時,伯多祿將耶穌的生活態度作為模範去比較,並說明耶穌是怎樣對待那些不正義的事:可以調動十二天軍,使十二宗徒感到害怕。但是衪沒有這樣做,而是手無寸鐵地被那些帶著火把與刀槍的士兵帶走(瑪26:47);衪批評用刀劍來維護正義(瑪26:53)。當猶太人帶領人前來捉拿衪時,衪稱猶太人為「朋友」(瑪26:50)。在十字架上衪寬恕了釘死衪的人(路23:34)。伯多祿列舉耶穌在面對各種不義時所採取的態度,是為了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有關天主忠信僕人的宣講:雖然衪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依53:9)。然後接著說:他受辱駡,卻不還口;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23節)。
耶穌的這種態度就是衪為門徒所準備的唯一道路,這是一條清楚、毫無疑問、毫不模棱兩可的道路:就是寬恕與無條件愛的道路。沒有什麼暴力可以與這條愛與寬恕的道路相通。為了建設一個充滿和平、正義與愛的新世界,基督徒沒有別的道路,只有接受耶穌所建築的這條道路,而不是耶穌所明確指示不可接受的報復的道路。
這段讀經的最後,給我們帶來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形象:你們以前迷失了路,現在卻重新回到天主的羊棧,這樣你們可以照顧你們的靈魂。屬於主的羊棧,意思是說跟隨耶穌的足跡,捨棄各樣仇恨、忿怒、報復;而在愛與接納中,走在耶穌走過的路上。

福音:若10:110
    1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
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復活期第四主日被稱為「基督善牧」主日,每年的復活期第四主日都讀這段福音。今日這段福音中「基督善牧」的主題並沒有發揮出來,只是強調而已。今日福音的中心圖像就是「門」。在前面的敘述中,耶穌對猶太人說:「我是善牧」(11節)。今日福音中,耶穌兩次說自己是「門」(7節),而且在這個圖像的基礎上增加了別的圖像:羊棧、賊、強盜、陌生人、守護者。這些圖像代表誰?這些圖像的意義又是什麼?
現在讓我們看看巴勒斯坦的風俗。羊棧的欄杆是用牆與石頭圍起來的,為了防止綿羊從裡面出來,以及強盜從外面進來;在這上面放上荊棘,使之生長。而這些葡萄園有的建在房子前面,有的沿山建成。而後者的方式是牧人們常常喜歡的羊棧。在晚上,他們將羊群放在裡面過夜,其中一個牧人在外面,其他牧羊人則可以睡覺休息。
正如路加敘述耶穌的誕生時所說的一樣(路2:8),牧羊人露宿,守護著羊群,其實並不是這樣。實際上,牧羊人手中的棍棒,就是羊進入羊棧的門,所有的羊都受這根棍棒的指揮。當這個棍棒提起與放下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個「門」。一般情況下看門人會打瞌,這個看門人的臨是在防止強盜靠進羊棧,或進入羊棧,只有他准許的羊群才可以進入。
清早,當牧人將他的棍棒舉起時,羊群就會立刻認出這是進入的門,並認識牧人的聲音,站起來並跟隨著牧人的腳步。它們相信牧人會把它們帶向肥沃的草場和清澈的水旁。羊群跟隨牧羊人,是因為它們感到牧人的愛護與保護,牧人從來不會虐待它們,或將它們棄之不顧。

耶穌從自己子民的這種經驗出發,給他們講了一個他們不會立刻明白的比喻:為猶太人來說,耶穌用意義深長與充滿謎語的圖像來給他們講話(6節)。
這個福音片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6節),呈現了牧人真正的面容。在這一片段的開始就帶出了具有挑戰性的信息——危險、敵人、攻擊者:「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1節)。然後真正的牧人才出現。區別的標誌是牧人具有愛護與守護羊群的責任,牧人認識自己的羊,可以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為耶穌來說,沒有不認識的羊群,衪關心每一位門徒,關注每一隻在自己面前奔跑的羊,樂意看到幼小的和軟弱無助的羊。「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依40:11)。耶穌明白羊群所處的困難,不催促和強迫他們,不向他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明白他們每人的條件,幫助且尊重他們的選擇。賊與強盜卻與這樣的牧人相反。誰是這些人呢?怎樣識別這些人呢?耶穌所說的又是誰?

在耶穌時代並不缺少「牧人」。有許多宗教領袖與政治人物,就是那些分配與管理社會公共福利的人;他們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目標是統治、個人權威與名望,他們剝削別人所用的方法就是謊言與暴力。耶穌,這位真正的牧人不是這樣。有一天,耶穌面對人群,動了憐憫的心,感歎地說:「他們像是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願意將它們帶到外面青草與肥沃的草場,使它們得到飽飫,並用自己的話語使他們得到營養。

值得注意的是,在福音片段的第一部分,重點強調「牧人的聲音」,就是「聆聽」(3節),「認識牧人的聲音」就是區別陌生人的方法(5節)。耶穌復活後也是憑著聲音而被人認出的。門徒們的眼睛認不出耶穌,所以看到的耶穌是一位旅行者,一個鬼神顯現,一位捕魚者;然而門徒們的聽覺沒有封閉,憑藉聽覺認出了耶穌的聲音。耶穌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今天這個聲音仍然在基督徒耳邊回蕩,清脆悅耳,這個聲音就是天主的話語。這是唯一可以激起門徒們感情與激情的聲音,別的聲音,雖然也很強烈而吸引人,甚至有時不可抵抗,卻是陌生人與強盜的聲音與作為。

誰如果由聖神所帶領並被聖神所充滿,就有能力在各種很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牧羊人的聲音,並從賊與強盜面前獲得自由。那些撒謊的人只會忽略羊群的需要,將羊群帶上死亡的道路上。
福音片段的第二部分(710節),耶穌首先自我介紹為「羊棧的門」,然後介紹只有「門」。如果按照上文所說的,耶穌就是守護羊群門口的人,由衪可以進入羊棧,衪才是真正進入羊棧的「門」。「門「有雙重作用:是使房子的主人自由進出及防止強盜進入。這是「門」的兩個主要意義,其餘的意義都是耶穌所說的比喻意義。衪就是那位可以決定給誰開門,誰必須遠離羊群(78節)。透過這個「門」,進入羊棧才可以認識真的牧人。真的牧人就是像耶穌一樣,與耶穌擁有同樣的心情與感情去面對羊群的需要,甚至為羊捨掉自己的生命。賊與強盜是先耶穌而來的(8節)。當然,耶穌所說的不是《舊約》中的那些先知與正義的人。「賊」就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宗教與政治領袖,他們為人民帶來很多痛苦。

「強盜「就是那些造反者,他們妄想建立一個更加自由與充滿正義的社會。他們幻想一種崇高的思想,卻用著錯誤的方法。他們挑唆人們對敵人懷著仇恨的心情,提倡以暴制暴,並建議使用武力。如果誰擁有這樣的思想,就不會與耶穌一樣擁有對羊群的愛護之情,不能從耶穌這扇門進去。

在最後一節(10節),這些衝突與矛盾重現。這是描寫強盜們的行為:他們偷竊、殺害、毀滅。三個動詞帶來死亡。誰如果來到人中間,毀滅他們的生命就是「強盜」,就是邪惡的朋友。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親魔鬼,並願意追隨你們父親的慾望。從起初,他就是殺人的兇手,不站在真理上,因為在他內沒有真理;他幾時撒謊,正出於他的本性,因為他是撒謊者,而且又是撒謊者的父親(若8:44)。
牧人的行為是對平衡的:他來是為了帶來生命,並帶來更豐盛的生命。
並不只是牧人們通過這扇門而進入,那些羊群也是通過這扇門進入。耶穌也是從這種意義上說自己是「門」(9節)。只有通過耶穌這扇門才能到清綠與肥沃的草場,找到得以飽飫的「食糧」(6節)與永生的水泉(若4),並得到天主的救恩。耶穌是一扇窄門(瑪7:14),因為要求的是放棄自已,無條件的施與別人和不求回報的愛,但這卻是唯一可以帶來生命的門,別的門都是圈套與陷阱,是使人跌倒與掉入陷阱的門,是死亡的權勢所擺下的陰謀。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裡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