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甲年)
聖人之間也有等級嗎?「聖人」是一個集體名詞,用來指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保祿在他的書信中這樣稱呼他們:「致書給那些【在厄弗所的】聖徒和信仰基督耶穌的人」(弗1:1),「我保祿致書於一切住在羅馬,為天主所鍾愛,並蒙召為聖徒的人」(羅1:7)。
聖人與一般人之間存在著一個大的區別嗎?當然,這是人所共知的。他們的使命與職務是為了「服務」他人,為了團體與弟兄的好處。保祿讓格林多人知道,唯一的聖神,用不同的方式與神恩使團體得到成長與滋養:「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這人從聖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由同一聖神蒙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在同一聖神內蒙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聖神內卻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跡,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可是,這一切都是這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所行的,隨他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12:4-7)。伯多祿也勸勉每人活出聖神的恩寵:「各人應依照自己所領受的神恩,彼此服事,善做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伯前4:10)。
在教會中的不同職務是在基督內獲得的,為了不同的需要與服務而建立的,建立在宗徒的基礎上(弗2:20)。面對這樣的職務,今天的教會團體應該在自己對應的職務上與宗徒們的作對照。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你所賜的恩寵,不要讓我們成為驕傲的理由,卻要成為服務兄弟的動力。
讀經一:宗6:1-6
1那時候,門徒們漸漸增多,希臘化的猶太人,對希伯來人發出了怨言,因為他們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2於是十二宗徒召集眾門徒說:「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4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務祈禱,並為真道服役。」5這番話得了全體的悅服,就選了斯德望,他是位充滿信德和聖神的人,和斐理伯、僕洛曷洛、尼加諾爾、提孟、帕爾默納及尼苛勞,他是個歸依猶太教的安提約基雅人,6叫他們立在宗徒面前;宗徒們祈禱以後,就給他們覆了手。
在讀經一中,那種不可磨滅的喜悅使路加不能忘記處於磨難中的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耶路撒冷團體的基督徒生命力是強大的,他們一心一德,每天參與並聆聽宗徒們的教理講授,共同分享財物,一起祈禱,每星期天在一起擘餅,在聖神的助佑下行了許多奇跡。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受到別人的尊敬,並和諧共融地生活在一起。
在耶路撒冷的團體真是如此完美嗎?這是作者的夢想嗎?是否在作者的頭腦中改變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呢?答案簡單而肯定:作者改變了現實情況,將一切理想化了。作者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與彼此間的關係,將生活中美好與聖善的一面,如巴爾納伯的慷慨大方(宗4:36-37)呈現出來。在耶穌復活後似乎一切都變得美好了,並將之列舉成為基督徒團體的模範與榜樣。即使是耶路撒冷的教會,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與完善,有著與我們相同的問題,甚至有時也彼此爭吵。這就是我們在今日讀經一中所聽到的情形。
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在開始時只由猶太人組成,但是卻分為兩個小組:希伯來人與希臘人。第一組人在耶路撒冷出生並在那裡成長,講阿拉美文,並常常去聖殿,閱讀聖經。他們忠於自己祖先的傳統與梅瑟法律,很小心謹慎地遵守,並視猶太經師們的教訓為不可忽略的教誨。而那些希臘化的猶太人,出生與成長在外面的世界。他們也認識並瞭解其他民族的人民,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採納別人的生活方式。這被他們同種族與同宗教的人認為是偏離了正統傳統與腐朽的傳統。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義務遵守與遵行猶太人的傳統與經師們的宣講。他們不懂希伯來文,講希臘文(耶穌時代在整個羅馬帝國都講的語言);在他們的聖殿與會堂中,讀的是翻譯成希臘文的經典與法律書。這種語言、思維與思想上的不同,就是兩組不同的人衝突與誤會的根源。
他們之間的衝突終於爆發了,衝突的根源出自在團體中分施麵包。因為希臘化的猶太人佔少數,他們抱怨猶太人忽略了他們的需要,覺得猶太人偏心:偏向于猶太人中寡婦而忽略了其他人。他們之間的衝突一觸即發,且引起共鳴,也引人同情。門徒們瞭解這樣的情形,他們感到幾乎快要使人失去理智,這樣的問題必須要解決。門徒們聚集在一起,尋找一個解決之道:他們說,在人群中選擇一些具有良好聲望的人,將分施麵包的任務交給他們;宗徒們只負責宣讀天主聖言,舉行團體祈禱。這樣的建議為全體所接受,問題得到了解決,所有的人都感到滿意。
這個經文片段被路加放在《宗徒大事錄》中,,即使團體中存在衝突,意見相左,局面緊張,缺少對話,但仍能強調生命的標記存在於他的團體中。與別人一樣,路加在這裡所展示的是一位充滿智慧、充滿希望與樂觀主義,平衡雙方衝突的智者。這段經文,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回到現實中,瞭解我們的團體所遇到的問題,必須充滿智慧與忍耐地面對我們的問題。這實際是告訴我們,我們的教會並不是由天使所組成,而是由不同的人組成,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與思維、文化、意識形態、不同的特徵與很多限制;尤其是當教會內部存在偏見、幫派主義、嫉妒、仇恨、誤解時,令人感到心痛,但這些卻是正常的。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中也存在很多優秀與了不起的人,他們與宗徒一樣,充滿智慧與聖神的德能,與耶穌的母親一樣有著令人敬佩的德行。
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經歷了這樣的事件而變得成熟了。他們的團體成長了,他們學會了怎樣解決自己團體的問題,並如何面對團體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各種不同的職務出現。在那團體中,宗徒們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他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宗徒不能做的事;這也是教會團體職務所決定的,這樣就開始有了我們今天在教會內的「教會職務」。在教會內所有的人都享有同樣的尊嚴和同等的權利,在團體中大家唯一的榮譽就是「服務」。在團體內,每人按照從天主那裡所接受的恩寵,使自己更好地為大家服務(伯前4:10)。按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羅12:6-8)。
讀經二:伯前2:4-9
4你們接近了他,即接近了那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5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6這就是經上所記載的:『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精選的,寶貴的基石,凡信賴他的,決不會蒙羞。』7所以為你們信賴的人,是一種榮幸;但為不信賴的人,是『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8並且是『一塊絆腳石,和一塊使人跌倒的磐石。』他們由於不相信天主的話,而絆倒了,這也是為他們預定了的。9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伯多祿將教會團體比喻成一個屬神的建築物,其基礎是天主;因此每人都是一塊活石,是一塊堅固的石頭,是整個建築物的基礎。藉著基督這個磐石,天主將所有的石頭全部聯結在一起,所有的基督徒與新領洗者一同構成一個活的建築物。這就是今日讀經二的作者所說的:如同一個逾越節的婚宴,在耶穌周圍,所有的人共同建設一個全新而輝煌的聖殿(4-5節)。
《舊約》聖經中(詠118:22)曾經宣佈:天主將用一塊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把它變成屋角的基石(6節)。這個先知性的宣講在復活節的晚上實現了:被宗教領袖與政治首領所拋棄的耶穌,天主卻使衪成為屋角的基石,成了新聖殿的基礎。
古老的耶路撒冷聖殿,用寶貴與很珍貴的石頭所建成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以色列子民在這裡舉行的宰殺羔羊和獻祭,將被新的聖殿所代替。在這個新的聖殿裡,每一位信徒,與基督一起,都可以成為無玷的羔羊,成為天主所悅納的馨香祭品:聖善的生活, 正是因著他們的祭獻,每一位信友在領洗時都成了司祭。面對新領洗者,他們所領受的尊嚴是何等偉大與高貴,宣講者感到非常驚訝,高聲呼喊說:「你們這些信友是多麼榮幸啊!你們變成了特選的子民,王家的司祭,聖善的國民,天主的子民,你們要用你們的生命與生活中的例子向別人宣講那位領你們從黑暗中進入光明的天主。」|
接著作者感到悲傷,因為想到了那些拒絕天主召叫並繼續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為他們來說,這塊活石並不是得救的機會,而是絆腳石。正如西默盎所說的:「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
福音:若14:1-12
1「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3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4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5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8斐理伯對他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9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10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11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12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做比這更大的事業,因為我往父那裡去。今日的福音,是《若望福音》中耶穌三篇與門徒告別辭中的第一篇。這是在猶達師斯外出與猶太經師們商量如何出賣耶穌後,耶穌與門徒們吃最後晚餐時所說的。稱之為「告別詞」,是因為在這篇演說中,在耶穌的受難以前,耶穌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意願。
在復活節第五主日讀這段福音,理由很簡單:人的遺囑只有在人死亡後才能公開與兌現,才能明白它的意思。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話,並不是對在晚餐廳的門徒們所說的,而是對後世所有的門徒信友所說的。在逾越奧跡的背景下,有助於理解與默想這樣的話語。
這段福音以一句令人誤解的話語開始:「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2-4節)。耶穌似乎在說,現在是自己返回父家的時候,並在那裡為門徒們準備很多地方。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讓人滿意。不管是我們相信天國裡一切從開始就為所有的人準備就緒,還是我們相信如果在天國也存在排資論輩,相信每人都會論功行賞,就會造成很多人沒有激情。這樣的理由都不能讓人完全接受。為我們今日的基督徒與基督徒團體,這樣的句子有著非常重要與實際的意義。
耶穌說必須要經過很多苦難才能到達目的,而門徒們必須很清楚地瞭解這樣的道路,因為耶穌曾經多次說過。多瑪斯以所有宗徒的名義,說我們不認識這條「道路」,因此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裡去。耶穌解釋說:他自己也走在這條道路上,當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會回來將自己的門徒接到父家,激起他們的信心與勇氣,使他們有勇氣跟隨耶穌走過的道路。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條道路是什麼——朝向逾越奧跡的路。這條道路非常困難,因為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耶穌雖然說過很多次,但是門徒們卻常常不理解。
「在我父家有很多位置」:誰如果跟隨耶穌走他所走過的道路,就會在天主的國裡與天父的家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家不是未來的天國,而是基督徒團體。在那裡有很多位置,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有很多服務需要人去接受。實現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可以有多種方式。「許多位置」並不是別的,而是多種服務方式,在不同的環境中,每人都被召去為自己的兄弟服務,為團體服務,按照從天主那裡所得到的恩寵,盡自己的能力。
直到「梵二」以前,平信徒都不認為自己是教會活躍與積極的成員。他們不能舉行感恩聖事,不能舉行修和聖事,只是被動的接受修和聖事的恩寵。他們常常被認為是在司祭舉行禮儀時的「觀眾」。今天我們明白,每一位信徒都要主動地參與禮儀,大家都是很活躍的成員。這並不是因為缺少司鐸,而是因為每一位平信徒都是很主動與積極地參與教會團體的一切事物。
耶穌也告訴我們,在做各種服務工作時,也不能有任何嫉妒與驕傲的情緒,很多「位置」,即很多種服務的方式中,只有緊記「服務」才能使教會團體成長與增長;只有那些還沒有被復活的信德所吸引的人,才能免於這樣的服務職務。在社會上,「位置」的標準是權力、社會名望、所獲的地位、所擁有的財富。當我們問「你做什麼工作」時,意思就是說「你賺多少錢?」而耶穌為每人所準備的「位置」,是按照「服務」的標準衡量的。最好的「位置」是為自己的兄弟姐妹們更好地服務。
這段福音是邀請我們反省我們的團體生活的情形。在我們的團體內,有多少成員是很積極與主動地參與團體事務呢?有些職務沒有任何人想做嗎?很多人爭做同樣的事情嗎?由耶穌為我們所準備的很多位置,是不是還有很多需要去發現並肩負呢?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嗎?為什麼會有這些情況發生呢?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8-12節),以斐理伯的問題為中心:「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8節)。梅瑟曾向天主說:「求你顯示給我你的光榮。天主答覆說:你不能看見我的容貌,誰如果看見了,必要死」(出33:18,20)。正是因為明白不可能正面觀看上主的容貌,虔誠的猶太人繼續這樣祈禱:「上主,我尋求你的面容,求你不要向我隱藏你的面容」(詠27:8-9),「我的靈魂渴望你,生活的天主,我何時才能享見你的面容」(詠42:3)。
斐理伯的問題似乎是他內心渴望的強烈表現。如果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天主(若1:18),為什麼天主住在那不死不滅、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弟前6:16)?但是也要記住,為那些心靈純潔的人,天主的許諾是什麼(瑪5:8)?因此他想耶穌可以滿足他內心深處隱秘的渴望。斐理伯將梅瑟與《聖詠》作者們的願望再一次呈現出來。
在耶穌的答覆中,耶穌向他指示了認識父的途徑,即必須注視耶穌自己。為了與人類建立更加深刻與深層次的關係,友誼生活的共融,天主在耶穌的面容上顯示了自己。耶穌是天主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格前1:15),他是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像,以自己大能的話支撐萬有。當他滌除了罪惡之後,便在高天上坐於「尊威」的右邊(希1:3)。
為了認識天父,不能從理智角度出發,也不能從探究哲學認識出發,只需要認識耶穌,遵守耶穌所做與所說的,像耶穌一樣去行,去愛,去選擇,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愛護與援助之手。這些都是天父的工作,因為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是父的工作(10節)。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天父圓滿地顯示了自己的面容:在十字架上。在那裡,天父完全顯示了自己對人類的愛,顯示了自己完全的光榮(希1:3),並使自己的光芒完全顯示出來(格後4:6)。「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9節),這也是指向耶穌說的。但是這種「看見」,並不只是限於眼睛看到的,親自由耶穌所完成的一些特別的事情,肉眼可見的工作;而是要求以信德的眼光,一個有能力可以走出表面,由表面認識而來的印象,超越感覺的認識與理性的理解。一個可以在耶穌身上看到天父啟示的信德之光,這樣的「看見」就是信德的同義詞。誰如果在耶穌身上看到父的臨在,並完全信賴耶穌,完全接受耶穌所建議的生命的計畫,就會在自己身上完成大事,並使自己變得偉大。不是說奇跡,而是說為了愛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今天,天父繼續在門徒們身上完成愛的工作,正如在耶穌身上完成的一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