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8, 2017

虛懷若谷

甲年常年期十三主日 


「房屋」這個詞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並不只是指一所建築物,而也是指社會最核心的單位「家庭」。尤其在古代,它指的是可以找到個人庇護的地方,覺得在那裡被接納與受保護。
                                             
人不能缺乏這雙重意思的「房屋」。「生活的主要物品是水,食糧和遮羞的衣服房屋」(29:28)。為此,在中東一帶,正如在《聖經》中所說的一樣,「接待客人是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要彼此款待,而不出怨言」(伯前49)。「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希132)。

一個人想開始一個新家庭,就要離開自已的家。「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只有先放棄原有的,才會引領到使生命延續的意圖。

耶穌也放棄了在納匝肋可以為自己帶來安全的居所。「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瑪820)。他也離開了自己的家庭:他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4850)」

耶穌對那些想跟隨他的人也提出同樣的要求:勇敢的放棄所擁有的,去追求一個更高的真實,這樣是為了進入一個新的家鄉,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就是屬於天主子女的家庭。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宗徒就是耶穌,他向我們敲門,要求我們款待。

讀經一 列下 48111416a

8 有一天,厄里叟路過叔能,那裡有一個富貴的婦人,曾挽留他吃飯;因此,厄里叟每次路過那裡,總到她家裡吃飯。 9 婦人對丈夫說:「現在我看出:這個時常路過我們這裡的天主的人,是位聖者。10 我們可以在房頂上,給他蓋一間小房,裡面放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盞燈;這樣,他幾時來到我們這裡,可在那裡休息。」11 一天,厄里叟又到了那裡,就進入那間小房休息。
14 厄里叟就問革哈齊:「我們究竟能為她作什麼﹖」革哈齊說:「可憐她沒有兒子,丈夫又老了。」15 厄里叟說:「快再叫她來! 」僕人又將婦人叫來,這次她卻站在門口,
16 厄里叟對她說:「明年這時,你必懷抱著一個兒子。」
叔能這座城位於摩爾的一個小山丘上,這裡陽光普照,有一個水泉。它成名的原因是撒烏耳在這裡戰勝了斐里斯特人(撒上284);也有美麗的阿彼沙格,在這裏照顧了年老的達味(列上13)。在厄里叟的時代,住在這裡的人都是有豐富出產的農家地主們,而今日福音正是敘述發生在這裡的事件。

先知時常經過這個城市,他早與這城中的一對年老但沒有子女的夫婦成為好朋友。尤其那年老的婦人,她對「天主的人」懷著敬意和愛慕。知道先知從遠方而來,在這裡沒有家庭及居所,於是熱情的招待了他。她分享了先知的使命,並以母親般的慈愛歡迎他。她與自己的丈夫商量,為先知在屋頂上搭起了一個小房間,在那裡放置了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張椅子與一盞燈 ,使先知可以休息。

這位年老的婦人很富有,她可以只給先知厄里叟一些金錢,然後就讓他繼續前行。但相反地,她並沒有這樣做,有一點要強調的就是,她不只是給先知一點幫助,而是接待他到自己家中,希望先知感受到他也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之一。

這位婦人的行為取悅天主,為了回報她對先知所做的一切,對先知的熱情接待,與宣報天主福音的人合作;天主賜給她一個更大的超乎她想像的喜悅,就是賜給她一個兒子。


厄里叟是代表那些,甚至現今,離開自己的家鄉、家庭、或者富裕及寧靜的生活,卻選擇為了服務天主及福音而完全奉獻自己的宗徒。與擁有豐富的物質相比,他們更願意與人分享他們的信念與思想,與人建立深厚的友誼,尤其是在別人孤獨,困難與失去信心和勇氣的時候,願意與他們在一起,支持及陪伴他們。

讀經二 634811

3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 4 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8 所以,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他同生,9 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他了,10 因為他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他活,是活於天主。 11 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

在耶穌的時代,洗禮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儀式,所有跟隨洗者若翰的人都會接受洗禮。那些放棄信奉異教而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甚至當奴隸的,當主人決定給予他們自由時,他們都來接受洗禮。洗禮是外在的一種儀式,它表明生命的徹底改變:由過去的死亡進入重生。

基督徒的洗禮也有同樣的意義。在初期的教會,在逾越奧蹟的晚上,有很多的成年人接受洗禮。浸在水中,象徵著與過去的死亡,仇恨,姦淫,偷竊,腐朽的生活斷裂關係:從水中上來是進入重生的生活中。從此時開始,顯示自己是一個新做的人,隨時準備跟隨基督,走基督所要求的道路。

洗禮池的水被視為基督徒團體的母性象徵,象徵藉此而生育新的天主子民。
這樣就可以理解保祿為我們所說的,在今日讀經二中所強調的一樣: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4節)。首先是基督出死入生,然後是衪的門徒們。


 最後一節,保祿說明這個事件的實際後果:如果洗禮是新生命的日子,它同樣標誌著是一個完全新的道德生命的開始;基督徒不可能繼續舊生命所過的生活,他一定要「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11節)。


103742

37 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不配是我的。 38 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 39 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 40 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 41 誰接納一位先知,因他是先知,將領受先知的賞報;誰接納一位義人,因他是義人,將領受義人的賞報。 42 誰若只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因他是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失不了他的賞報。

《瑪竇福音》中耶穌五篇教導的的第二篇,是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今日福音正是這篇教導的結束。

在第一部分(3739節)強調的是跟隨做耶穌門徒的要求,要求的是人們從未聽說過的,要從根本上捨棄一切。更甚的是,耶穌在每個要求後都附有一句,如果不符合這樣的要求,「就不配是我的」。沒有任何一位猶太經師奢望有很多人跟隨自己,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有一天猶太人問耶穌說:「你把你自己當作什麼人﹖」(若853)。

除此,耶穌要求門徒更高,甚至要捨棄最親密、最自然的情感,要離開自已的父母及子女。

在這篇教導的最後一部分提出這樣的要求,令人感到互相矛盾。衪聲明說自己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瑪1034)。

在聲明了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59)與邀請要愛仇人後(瑪644),耶穌也不得不提醒要注意仇人對我們的人身攻擊。天主的話語就是可以帶來衝突與分裂的刀劍,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分辨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12)。這就是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的將要穿透她心靈的利劍(路235)。

耶穌並不是否認梅瑟法律要求孝敬父母的誡命,甚至更加強調這項誡命(瑪154),但是耶穌也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衪的來臨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與復起,並成為反對的標記,因為要使許多人內心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435),耶穌知道自己說的話語,將會在家庭內引起誤會、分歧及緊張關係。

《瑪竇福音》是在受到外在迫害的情況下寫成的。門徒們的經驗是,為了成為耶穌忠信的門徒,有時甚至要捨棄自己最親愛的人。猶太經師們將那些承認耶穌是默西亞的人驅出會堂,將他們從天主的選民的名單上除名。聲明說誰如果皈依基督,就被認為是裂教者,有可能被趕出自己有家庭。不單單只是從感情的角度,從社會性與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排斥的後果是嚴重與充滿痛苦的,

耶穌要求自己的門徒要勇敢地不要以物質為安全與保護,只要相信福音的能力,相信天主的愛。最後,耶穌要求他們不僅要隨時捨棄一切,甚至要求要為了福音而隨時捨棄自己的生命。

十字架的圖像就是來描述那些按照福音的精神生活而即將面對的後果:像師傅一樣,將遇到十字架,就是受到世界的敵視。即使沒有像那些殉道聖人一樣捨生致命,但也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將自己當作奉獻祭與贖罪祭的祭品。

「衪來到自已的領域,而衪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衪」若111),這就是人對天主發出邀請要求接納天主來到世界的回應。這是時常臨在耶穌身上的命運(路953),也是耶穌所派遣的門徒的命運(瑪1014)。

在這篇教導的第二部分(4042),是對那些接納宣講福音的人的許諾。「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40節)。不僅只是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像叔能那對夫婦幫助厄里叟一樣,而更是接納福音的信息。猶太經師們也這樣說:接納受派遣者就是接納派遣者。耶穌在這裡是證實由自己所賦予門徒們的權力真實性:在門徒們所說的話語中,迴響著耶穌的聲音,而通過耶穌,天父在說話。

在這裡,可以重新看看今日的讀經一。「誰接納先知,因為他是先知,將會受到來自先知的賞報。即便像給一杯涼水到門徒們喝這樣很小的一個愛德行為,即使一個沒有外在榮譽的人,一個小孩子,也不會失去賞報的。」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到天主同樣的恩寵與禮物。但是天主以不同的方式向所有的人廣施仁慈與憐憫。因此每位真正的信徒都受邀請去支持與扶助那些直接宣傳福音的人。甚至,在得到物質的支持與幫助之前,為宣講福音的人來說,他們首先要感受到他們的努力與付出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賞,他們宣講的信息得到別人的接納。


接納宣講福音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們接納到每個家庭中,尤其是應該將那些為了宣講福音而捨棄了自己「家鄉」的人。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單獨孤立的生活,遠離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基督與自己的弟兄們,自己屬於每個家庭。怎樣評價宣講福音者的服務呢?怎樣更好將他們看待是基督團體中的成員呢?每人的家庭將他們視為自己家庭的成員還是外人呢?怎樣對他們慷慨宣講福音的行為,而表達感激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