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以色列子民經驗到天主對他們的忠信,他們稱呼天主的這種忠信為「愛的忠信」,在聖經中經常出現這稱呼。當上主與人訂立盟約時,就規定了條約的內容;即使對方違反盟約的規定,天主也是藉盟約實現自己的許諾。
保祿對天主的忠信有著深刻的體會:「天主是忠信的,祂召叫你們,就是要你們與祂的兒子,即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共融合一」(格前1:9) ,「我們若不忠信,他卻依然忠信,因為他不能違背自己」(弟後2:13)。他也記得以色列子民的不忠信:「如果他們中有不忠信,他們的不忠信能使天主的忠信失效嗎﹖絕對不會!即使「人人都是騙子」,天主卻永遠信實的,正如經上所載:你說的話必証明你的正義;你被審判時,必然得勝。」(羅3:3-4)。人是不是從來沒有回應天主的這份愛呢?
聖經中常說「忠信的人」(HASIDIM),「忠信」(HESED),甚至在基督來到世界上以前,就有一群虔誠與充滿德行的人,被人這樣稱呼。這些人就是真正的以色列人,遵守所有法律,即使面對殉道的危險,也不背棄他們的信德。這種靈修精神一直保存直到今天,還有這樣的猶太人存在。這是其中一位「忠信的人」在毒氣室前寫道:以色列的天主,一切為你來說都是可能的,我不能不相信祢。如果你以為能把我從我的路上轉移,那麼我會告訴你,我的天主,我的天父,你不會成功的。你可以打我,可以取去我地上擁有的寶貴及珍惜的一切,甚至虐待我直至死,但是我仍永遠相信你,我永遠愛你。死亡為我來說如同生活,我要永遠的相信你。 。「義人的光明,必要高升;惡人的燈火,勢必熄滅」(箴13:9)。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求你使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夠像聖保祿一樣,這樣說:我已到終點完成了,我保存了這信仰。」
讀經一:智6:12-16
12你們應思慕我的話,珍愛我的話;如此,你們必將深受教益。 13智慧是光明的,從不暗淡;愛慕她的,很容易看見她;尋覓她的,就可找到她;14一有追求她的志願,她必預先顯示給他們。 15早起尋求她的,不必費勞,因為必發現她坐在門前。 16思念智慧,是齊全的明哲;為她守夜不寐的,很快就必無顧慮。
以色列人與古代別的民族一樣,他們敬重「智慧」,多於財富、美麗與力量。他們讚賞那些發現自然界秘密的人,藉著創作諺語,歌曲和詩詞,來反映宇宙的謎,生命與死亡、喜樂與痛苦。最著名有智慧的就是撒落滿,他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天主賜給了撒羅滿絕大的智慧和聰明,心胸寬大,有如海邊的沙灘。撒羅滿的智慧超過所有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比所有的人更有智慧:比則辣黑人厄堂,比瑪曷耳的兒子赫曼、加耳苛耳和達爾達都更有智慧﹔他的聲譽傳遍周圍列國。他說過三千句箴言,作的詩歌有一千五百首。他講論過草木,從黎巴嫩山上長的香柏到牆上寄生的牛膝草﹔也講論過走獸和飛禽,爬蟲和魚類。為此,萬民和各國的君王,凡聽說撒羅滿智慧的,都來聽他的智慧(智5:9-14)。
當聖經中說「智慧」時,指的是能夠把握生命方向的能力。智慧的人,就是指繼承了前任有智慧的人的思想與教訓,明白在自己人民的歷史中所發生的事件,汲取那些對自己與對別人的有益教訓,知道辨別是非善惡,正確與錯誤,可以控制自己的慾望與情慾,仔細謹慎的行動,並且話語充滿了真誠、謙卑與誠實。
在世界上並不只有一種智慧,其次,還有被稱為「蛇的智慧」。在聖經中被稱為在天主所有的創造物中,最狡猾的那種(創3:1)。這是人類想憑自己的能力與智慧,狡詐想變成自己生命與命運絕對的主人的真實寫照。但是當把天主排斥在自己的生命之外時,就是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毀滅。這可稱為智慧嗎?聖經中的答覆是:不可以。可笑的是,在他的心目中竟愚蠢地說:沒有天主(詠14:1)。
因此,每個人,每個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應該反思自己由哪個「智慧」所引導:天主的還是蛇的?所做的決定由怎樣的智慧所決定?決定著生命與死亡。
在今日讀經一中,作者所說的是一位智者發現天主的智慧,並希望自己的讀者也熱愛這樣的智慧。這種智慧的存在是一種具體的人格化的體現,它如一個美麗的女子,像一個年輕的少女,在天主前盡情玩耍:智慧是光明的,從不暗淡;愛慕她的,很容易看見她;尋覓她的,就可找到她(13節)。還有愛情的痛苦嗎﹖感到被拒絕的人,看到心愛的人不斷地逃跑,發現他夢中的女人是無法接近的,就體驗到了。
獲得上天主的智慧也許是這樣困難?
聖經的作者這樣回答:不! 只要尋找它,就可以找到(13節),甚至智慧會主動走進那些尋找它的人,使人能認識它(14節),那些從早上就尋找它的人,它會引導他們認識它的美麗並將他們接到自己的家裡(15節)。對那些迷戀智慧的人,就會感到驚訝,因為這是智慧的標記。發現它之後,它就不會再拋棄他們,無論在何處都跟隨他們,並在所有的道路都會陪伴他們(15節)。這段讀經以那些尋找智慧的人不會感到顧慮,將自己的生命託付於智慧的人是有福的作結束(16節)。
讀經二:得前4:13-18
13弟兄們,關於亡者,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以免你們憂傷,像其他沒有望德的人一樣14因為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衪一起來。
15我們照主的話告訴你們這件事:我們這些活著存留到主來臨時的人,決不會在已死的人以前。
16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17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
18為此,你們要常用這些話彼此安慰。
在初期基督徒團體中,很多人相信耶穌很快會再來臨,與宗徒們一起並將他們帶到父的國度裡,保祿也有這樣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哪時出現?這樣就會很自然與自發地想到這代人是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代人。到這裡,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所有的不幸就是從那些宣傳千年主義的人開始,為了使同時代的人信服,宣講可怕的事情,並使人感到害怕,甚至還有些人確信「世界末日」已經到來。這種狂熱的後果也可能是悲劇性的。
在保祿的時代,尤其是經師們,期待著世界末日的來臨。他們說,因為以色列子民承受了太多的疾病與災禍、屈辱、暴力,每天都要承受這些,而且這些不幸仍在繼續。天主將要及時介入這種情況中,並使天國早日降臨。但是因為他們對耶穌所說的一些話語產生了誤解,他們不正確地解釋這些句子,也喚醒了他們的這種意識(瑪24)。
在得撒洛尼,對於世界末日等待的心情,帶來了很多問題,保祿覺得有必要親自干預。他們的一些成員,認為現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只有一點點食物就可以滿足其需要,從此他們不再工作,變的遊手好閒,使教會團體名聲掃地。也有另外一個問題值得討論,並給人帶來顧慮與疑問,就是那些亡者的命運。他們問道,如果上主將我們這些生活的人從此世接到天上去,那麼那些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朋友們會怎樣呢?今日的讀經正是回答這樣的問題。對那些不工作,遊手好閒的人,保祿對同樣的團體寫了第二封信。保祿讓他們記住一些最基本的真理:在面對死亡時,基督徒與外邦人不僅存在著認識上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外邦人覺得死亡帶走一切,毫無希望了,因此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是失望的,為他們來說,死亡是今世的終結。基督徒卻相反,因為相信永生,知道生命在天主手中,在洗禮時,接受了這顆永生的種子,因此生命不會被死亡所阻斷,即使是在與自己所愛的人隔離時,也並不感到憂傷,如那些沒有希望的人憂傷一樣(13節)。
第二個真理是德撒洛尼人必須默想耶穌的復活(14節),基督已戰勝了死亡,並已進入了天主的光榮中,衪要將那些在洗禮中與自己結合在一起的人,都帶到同樣的光榮中去。
第三個真理具有安慰性(15-17節),基督來臨時,那些離世的人與那些還生活在世界的人,沒有什麼區別。所有的人都將被基督所接納,並永遠與基督在一起。這些真理就是信德的中心,基督徒將會找到答案,去回答他們面對死亡的問題,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基督徒的信德。
福音:瑪25:1-13
1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自己的燈,出去迎接新郎。
2她們中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 3糊塗的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4而明智的拿了燈,並且在壺裡帶了油。 5因為新郎遲延,她們都打盹睡著了。 6半夜有人喊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吧!7那些童女遂都起來,裝備她們的燈。 8胡塗的對明智的說:把你們的油,分些給我們吧!因為我們的燈快要滅了!9明智的答說:怕為我們和你們都不夠,更好你們到賣油的那裡去,為自己買吧!10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準備好了的,就同他進去,共赴婚宴;門遂關上了。
11末後,其餘的童女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吧!12他卻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 13所以,你們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
今日福音的比喻中有一些奇怪,甚至有矛盾的細節。列舉一些如下:為什麼那些糊塗的童女們不用她們擁有的少許油而進入婚宴中?是什麼原因促使她們去買油呢?商店在午夜都是關上的。那些聰明的童女卻在婚宴中獲得了優待,但是我們卻想驅走他們,因為覺得她們太自私而沒有愛德。而這個福音片段卻這樣結束:「你們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13節)。這句話與這個比喻好像並沒有關係,因為那些聰明的童女們也睡著了,而她們中沒有人醒悟。
甚至新郎的形象(很清楚是指基督)很奇怪,也是不可理解。他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到來,而正是白天新郎應該向人顯示自己的和藹可親與平易近人,現在卻開始威脅與驅趕那些並沒有犯錯誤的人。在他的宴席上,所有參禮的人都提心吊膽。
為了明白這些令人費解的事情,首先必須要明白福音本身與其歷史性並不符合邏輯思維,有時候好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對這個比喻引發興趣,注意它的信息是什麼,使之更好地理解這其中的信息。在這樣特殊與帶有戲劇性的比喻中,所帶給人的印象是令人感到震驚,使人產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並不是將注意力放在這個比喻上,而是它的教訓與所帶來的信息,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也必須要注意,也可以幫助人去理解這個比喻,就是耶穌開始的言論為瑪竇來說,又為瑪竇團體中的教理講授者提供了材料。
婚宴在以色列是件非常隆重的事,並且要持續一個星期。在第一天,新郎將到岳父岳母的家將自己的妻子接到家中。為了將新娘接到家中,需要有一些少女,就是伴娘與新娘在一起,陪伴新娘一起到新郎家中,唱歌,跳舞。如果是晚上,這些伴娘還點燃燈,一直陪伴新郎與新娘到家中,使他們可以在家裡歡慶婚宴。
耶穌就是以這樣的婚宴為例子來講比喻,帶出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與信息。
現在讓我們注意,無論是「五」這個數字,還是「童女」,都是以色列子民的象徵,而「十」這個數字代表全部以色列人,因此這樣就很容易明白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的意思。「十個童女」代表期望默西亞(新郎)來臨的以色列子民:他們中一部分(五個聰明的童女)準備迎接並接納默西亞的來臨而加入基督徒團體,另一部分(五個糊塗的童女)卻並不注意天主的計劃與救恩,不忠信於天主的計劃並停留在婚宴的喜樂之外。
五十年之後,當瑪竇寫他的福音時,歷史、文化與宗教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外邦人的世界中基督徒團體已經建立起來,門徒們所面對的問題也與以前不同了,在這種新的情況中,他們感覺到有需要從師傅那裡聆聽與吸取具有感召力的話語。瑪竇,這位真正的老師,注意到自己團體內部人員精神、靈修上的需要,重新敘述了耶穌的話語,並以此為基礎,將它應用到新的實際環境中。
在公元後一世紀末葉,在基督徒團體中發生了甚樣事?他們面對什麼樣的問題?
從今日的讀經二中可以看出,在初期教會的前十年生活中,相信基督會很快「乘著雲彩,帶著自己的門徒們一起降來」並帶領他們進入光榮。但是這些並沒有很快實現,他們這種充滿熱情的等待落空了。現在就出現了問題,接下來在基督徒團體中便出現了疲倦,失去信心,結果,正如在一些資料中所記載的,在基督徒團體中出現了很多的背信事情。一些背教的事件也直接帶有諷刺的口吻,衝擊著一些信德中的兄弟:「哪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自從我們的祖先長眠以來,還不是一切照舊繼續,像創造之初一樣嗎﹖」(伯後3:4)。
上主遲延令他們感到失望,其中的許多人開始回復領洗前一樣的生活。他們返回對商業生意感興趣,對他們的僱傭採取高傲的態度,開始剝削奴隸們,好像從來沒有聽到福音一樣。他們的精神生活面對著很大的危機,他們的良知開始變得遲鈍,失去分辨能力。
為了喚醒這樣的人,必須重新點燃在他們心中已經熄滅的信德之火。這些人的信德,就像燈芯一樣快熄滅了,於是瑪竇就寫了這個比喻。序幕就是天主的審判,這個故事的原料是黑暗的,語言具有挑戰性,但是環境卻不同。在這個比喻中,耶穌也帶來了勸告,這樣的勸告,耶穌肯定在別的環境與機會中宣講過:「你們應該醒悟,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辰與那日子」(13節),但是福音作者卻將它放在這樣的環境中。
今日福音的第一部分(1-5節),介紹了主要人物與婚宴的準備。在新環境中,就是瑪竇寫作福音的時候,十個童女不再指全體以色列子民,而是指等待基督,即新郎來臨的教會團體。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比喻中新娘遲遲沒有出現的原因:「十個童女」代表新娘,就是基督徒團體。
在她們中有五個是聰明的,五個是糊塗的(2節)。
這裡,在瑪竇福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思想突出來了:在基督徒團體中,正義與邪惡,種子與莠子總是並存,並一起生長。在同一網中可以找到好魚與壞魚,純潔的人與不潔的人總是坐在同一張桌子上,智慧人與愚蠢人總是在一起生活。
要注意的是,第一次提到愚蠢的童女,因為這樣引起她們的憂慮與擔心,代表著處在危險中的基督徒,在信仰上不冷不熱,並且他們的行為像輕佻的人一樣,充滿虛榮與愚笨,且瘋瘋顛顛。他們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內在的本質,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易逝的價值上,而忽略了具有真正意義的價值,忘記了最重要的事,不像瑪利亞一樣,坐在上主的腳下聆聽耶穌的講道,並變成耶穌的門徒(路10:38-42)。
而那些聰明的童女,代表不被世界上虛假的表像所誘惑與迷惑的基督徒,只專注對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事物上。
這個比喻為今日的基督徒帶來的信息是:幫助今日的基督徒明白與意識到「糊塗的童女」在他們每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只是他們沒有發現。但這些愚蠢的童女卻常有人在身邊,並由之獲得建議和引領,給以選擇的機會,遺憾的是這些都是錯謬的選擇。
在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6-9節),首先,有一個童女,比別的更加醒悟,突然高聲喊說:新郎來了,然後就是這兩個不同類型組別的童女們迎接新郎的方法,她們的方法竭然相反,這就是由她們平時的準備與生活態度相反所帶來的結果。那些聰明童年女不願意借油給那些愚蠢的,她們的行為覺得好像不可理解,但卻帶來了很重要與寶貴的信息。在過去,常常聽到一些精神領袖這樣教訓:「在天主的恩寵中去世是一件幸福的事。」在生命的終點,只要一個意願,一個思想,就可以放棄邪惡的行為。一個罪惡的生命並不是在生命最後一刻就可以得到更新,也沒有人可以自己贖回自己的生命。重要的不是善死善終,而是活的時候有好的行為。這就是最基本的事實,天主在任何時候與任何地方都賜予人救恩,但是在生命終結時,每人都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一個漂亮與結實的宮殿並不能阻止天主審判的怒火,因為天主要試探每人的工程(格前3:13-17)。
這個比喻的第三部分(10-12節)是審判的部分。新郎來了,其中一些共赴婚宴,另外的卻被拒於門外。
瑪竇筆下的比喻常常是悲劇性的結束,帶有威脅與懲罰的信息。那些愚蠢的童女並沒有受到光榮與尊重,而是因著她們錯誤的行為帶來了失敗。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現在的時刻非常重要,這是屬於我們唯一的時間,也是天主可以使我們生存與生活的時間。如果不把握現在,那麼將會失去永恆。
婚宴的門被關閉,意味著失去了所有的機會。因此,對好好生活於現世並做好所有的事,顯得尤為迫切,而點燃著的燈意味著必須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如果誰選擇福音的勸諭,在信德中懷著堅忍的心堅持到底,並使信德的燈常在心思中燃燒,即使在困難與挑戰超過我們承受能力的時候,也懷著堅忍的心堅持到底的人,就會受到天主的接納。而對那些在開始跟隨基督的勸諭,後來卻退縮,覺得辛苦與艱險而放棄了基督,重新選擇並跟隨其他價值的人,跟隨自己的喜好與利益的人,就會受到審判與判罪。
這就是福音比喻的信息,其餘的一切都覺得帶有悲劇的色彩,這樣的悲劇也並不是耶穌在世界末日要對那些愚蠢的人所做的。
最後一節(13節)是再一次邀請人要醒悟:因為新郎可能在任何一個時刻來臨,因此有必要做好準備去迎接他。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像一個靜態的教室,甚至有時還沒精打采,等待基督的到來好將基督徒帶到另外的一個世界中去,那就是錯誤的。
這樣的思想(也是得撒洛尼團體的思想)使人變得游手好閒,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持保守與墨守成規的態度,對一切事情漠不關心,不負應負的責任,這是反福音的思想與行為。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思想是多麼的可怕。
耶穌並不只是在我們生命終結時才來,而是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並希望自己的門徒為他人服務,將他們自己的恩賜與兄弟姊妹分享。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盞燈必須常燃不熄,是我們反省的引路燈,並為處在貧困中的人帶來希望,為邊緣與外邦人帶來正義與愛,為尋求尊重的婦女、暴力的受害者、渴望和平的人、犯了錯誤的人,以及尋找理解與寬恕的人帶來一點亮光與希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