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在耶穌的時代有很多猶太宗派,其中有一些在福音中也提到:如撒杜塞人、黑落德黨人、法利塞人、厄色尼人、熱誠者…..。在這些宗派中,除了法利塞人外,其餘的在公元後70年,當耶路撒冷聖殿毀滅後都不存在了。如果沒有法利塞人的存在,以色列將不復存在。
當我們聽到法利塞人時,耶穌的責罵聲立時在我們耳邊迴響:「你們經師與虛偽的法利塞人」。難道這個宗派的所有成員都真是充滿了邪惡與虛偽嗎?人民崇拜他們,是因為他們有聖經的知識及度著簡樸的生活。他們被視為合法的師傅與老師,是人民的精神導師。如果沒有他們的指引,他們將不會獲得人民對他們的尊重與愛戴。
他們為了對天的主忠信和尊重所有的道德法律,故此很謹慎地,以無可指責的方式遵守。他們應該是與耶穌最親近的宗教團體,但相反的,他們成為耶穌最激烈的對手。
怎麼會這樣?
很多法利塞人,在初期教會就皈依了基督(宗15:5);但是,當他們進入教會團體的時候,他們帶著固有的法律主義思想、宗教形式與敬禮、嚴格的倫理要求,並確信靠自己的善行可以獲得救恩。尤其認為天主是可怕的,是一個嚴厲的判官,與耶穌所宣講的天主不相容。
法利塞人沒有消失,而且永不會消失,因為在每個門徒身上都隱藏著「法利塞」的思想。當這些思想出現時,就會散佈死亡的酵母,一種需要特別注意與小心的酵母(瑪16:6)。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法利塞人是虔誠的、富宗教情感的、是無可指責的,但矛盾的是他們遠離天主。」
讀經一:拉1:14b—2:2b、8-10
1:14我是大王──萬軍的上主說:我的名在異民中必受敬畏。
2:1司祭們!這是向你們提出的警告:2如果你們不聽從,不把光榮我名的事放在心上──萬軍的上主說──我必使詛咒臨到你們身上,必使你們的祝福變為詛咒。
8但是,你們卻離棄正道,使許多人在法律上跌倒;你們破壞了我和肋未所立的盟約──萬軍的上主說。 9為此,我也使你們受全體人民的輕賤卑視,因為你們沒有遵行我的道,在施教訓上觀情顧面。 10我們不是共有一個父親嗎﹖不是一個天主造生了我們嗎﹖為什麼我們彼此欺騙,褻瀆我們祖先的盟約﹖
瑪拉基亞先知生活在一個宗教生活沒落的時代。由巴比倫充軍回國後,以色列子民熱衷於重建聖殿,即使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但他們還是要做。在重建的過程中,因為遇到了很多困難,他們氣餒,對天主漸漸失去了信心與勇氣,忽略了祈禱,陷於背棄信仰的危險中。後果便是:他們的倫理生活每況愈下,在社會各方面都充滿了腐敗、不義、離婚,甚至剝削工人。所有的人都隨波逐流,對此狀況漠不關心。只有一位無名的先知,也許就是瑪拉基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上主的天使」)來採取行動,彌補可悲的情況。他指出聖殿中的司祭們首先應該為這樣的災禍負責,他們就是這種可怕災禍的原因。
先知對他們的指控,首先從他們對天主雅威不忠信的敬禮開始。他們向上主獻上瞎眼的動物、跛腳的羔羊、有病的山羊、偷來的動物(拉1:8-14)。這是真的,與外邦人偶像相比較,以色列的天主從來沒有向他們要求過祭獻。
《聖詠》作者曾經說過:「你家裏的牛,我用不著;你圈中的羊,我不需要。森林裏的百獸,全歸於我;群山中的牲畜,都屬於我。天空的飛鳥,我都認識;田野的動物,我全知悉。如果我餓了,我必對你說,因為宇宙萬物都屬於我。(詠50:9-12)。
然而,即使沒有用的禮物(我們做了很多)表達了感覺和情感,如果他們是被製作的,也必須小心選擇。聖殿的司祭們向上主獻上有缺陷、畸形與變形的動物,目的是想多賺取一點錢財。他們從以色列子民慷慨的捐獻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這樣卻有可能導致天主在人民心目中形象的不重要,甚至他們有可能取代天主在人民中的形象。
今日的讀經一,在開始就介紹上主莊嚴地介入這種狀況,並自我介紹天主的神聖性:。「我是大王」──萬軍的上主說:『我的名在異民中必受敬畏』(14節)。這裡要說的就是如果人不想扭曲自己的形象,就必須除去自己的假面具,並意識到自己是屬於上主的。
那些司祭們將要受到懲罰,因為他們給予人民的是一個扭曲了的天主形象。他們將會被剝奪作為主祝福的代表,這是他們覺得最甜蜜及最受讚賞的職責:「我必使詛咒臨到你們身上,必使你們的祝福變為詛咒」(2節)。
這段經文的第二部分(8-10節)控告司祭們所犯的罪惡更大。瑪拉基亞先知說,「司祭的唇舌應保衛智識,人也應從他口中得到教訓」(7節)。他們的職責,必須教訓人民正確與聖善的道路與方向,現在卻將人民偏離正確的道路,使信任他們的人絆倒。
為了將那些受騙的人帶回正道,天主介入;拆穿他們的虛偽,並且許諾:天主將他們在所有人面前受到輕視和蔑視,變成庸俗的人,沒有人再尊敬他們。
讀經二:得前2:7b-9、13
7但我們在你們中卻成了慈祥的,像撫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8我們如此眷愛你們,不但願意將天主的福音交給你們,而且也願意將我們的性命交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
9弟兄們,你們應回憶我們的勤勞和辛苦:我們向你們宣講天主的福音時,黑夜白日操作,免得加給你們任何人負擔。 13為此,我們不斷地感謝天主,因為你們由我們接受了所聽的天主的言語,並沒有拿它當人的言語,而實在當天主的言語領受了,這言語在你們信者身上發生了效力。
在這節簡短的經文中,保祿聲明他作為福音使者的行為。
他的第一個宗徒特徵勾畫出很感人的圖像。他說,為了得撒洛尼人,他像一位母親(7節),對他們從來沒有採用過生硬或驕傲的態度,總是對他們充滿了溫柔;甚至還可以為了他們奉獻自己的生命( 8節)。
第二個特徵就是他對標榜自己的宗徒使命並不感興趣,他以合理的自豪地說,他很高興向人們白白地宣講福音:「弟兄們,你們應回憶我們的勤勞和辛苦:我們向你們宣講天主的福音時,黑夜白日操作,免得加給你們任何人負擔」(9節)。
在這第9節後,接下的幾節並沒有出現在今日的讀經中(這也許為人帶來很多誤解,因為人不明白保祿的溫良個性)。在強調他對得撒洛尼人懷著母親的情懷後,接著說也像一位父親。「你們也同樣知道:我們怎樣對待了你們中每一個人,就像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勸勉、鼓勵、忠告你們,叫你們的行動相稱於那召選你們進入衪的國和光榮的天主」(弟前2:11-12)。像母親滋養自己的子女一樣,保祿用天主的聖言滋養得撒洛尼的教會團體。父親教育子女,而保祿卻用自己的榜樣與例子教育他們,並不僅僅限於用言語教育他們,而是先做再說。他並不是在說謊,因此他可以證實:你們自己和天主都可以作證:我們對你們信友曾是怎樣的聖善、正義和無可指責的(10節)。
得撒洛尼團體怎樣回應保祿的照顧呢?在今日讀經的最後一節向我們說明了:「為此,我們不斷地感謝天主,因為你們由我們接受了所聽的天主的言語,並沒有拿它當人的言語,而實在當天主的言語領受了,這言語在你們信者身上發生了效力」(13節)。這樣的例子,實際上總結了信德的三步曲:首先就是宣講天主聖言,天主聖言並不是通過天使或者神視而通傳的,而是像保祿這樣的使者宣講的。然後是聆聽,最後是相信並接受天主聖言,雖然是由人所宣講的,卻是真實的天主聖言。保祿並沒有將耶穌所說的話用在自己身上:「聽你們的,就是聽我;拒絕你們的,就是拒絕我;拒絕我的,就是拒絕那派遣我的」(路10:16)。
這個片段為那些宣講天主聖言的人提供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地方(宗徒、先知、傳福音者、牧人與教師,參閱弗5:11),要求他們服務教會團體時,要常常懷著熱情、溫良、母愛,是生活的楷模;並帶有父親的榜樣,不要帶著個人的企圖,不要尋找個人的物質利益。
福音:瑪23:1-12
1那時,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2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3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 4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 5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穗加長;6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7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 8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9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 10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 11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 12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如果我們讀了整篇第二十三章,就會對耶穌所說的話語感到驚訝,因為耶穌所說的話語很重。祂重複強調,帶有悲傷的語氣。這種痛罵的語氣重複了七次:「你們這些經師與法利塞人是有禍的。」我們並不習慣聽到耶穌用這種方式訓斥群眾,甚至覺得耶穌的這種威脅似乎太嚴重了。經師與法利塞人非常自豪地將自己的功行展示於眾人前,似乎不能將所有的罪行歸咎到他們身上;但是對於瑪竇描寫他們的這些爭論,也不能說是完全誇張。保祿就是接受這樣的靈修教育,也很感到自豪:雖然我對外表也有可信賴的。「如果有人以為自己能將信賴放在外表上,那我更可以:我生後第八天受了割損,出於以色列民族,屬於本雅明支派,是由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法律說,我是法利塞人;就熱忱說,我曾迫害過教會;就法律的正義說,是無瑕可指的」(斐3:4-6)。假如他們肯作證的話,他們從很早就知道:「我是按照我們教中最嚴格的宗派,度著法利塞人的生活」(宗26:5),對羅馬人寫道:「我可以為他們作證:他們對天主有熱心,但不合乎真知超見」(羅10:2)。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不想忽略這段經文的意義,不是對耶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說的,而是對今日的基督徒團體所說的,就要注意這段經文的文學特徵了。師傅的話語是生硬的,因為斥責的程度是嚴重的。。「法利塞人」是一種典型的人物:他們代表一種思想、判斷與行動的方式。這種方式與福音是相反的,他們的思想與理念滲透在他們的門徒中,且常常隱藏著陰險的行為,很容易被人汲取與模仿。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首先要明白的是耶穌對誰說這樣的話,衪對哪個支派說「有禍的」。答案似乎很明顯,是對那些經師與法利塞人說的。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這段經文的第一節,很明確的知道耶穌正是對「群眾與門徒」說這些話,而正是他們在行動與思想上有與法利塞人相似的危險。我們在今天,正是因為基督的責斥而被召叫。
今日福音並不包含耶穌比較生硬的那部分話語,就是展示在我們面前的「七禍」,一種帶有悲劇性的話語。法利塞人自相矛盾的行為,他們在人前關閉了進入天國的大門,自己不進去,也阻止別人進去,直到他們殺死了所有的先知(13-32節)。僅僅這幾節簡單的經文,就足以了解法利塞人的思想與他們所擁有的理念;正如一面鏡子,在我們的團體中那裏及怎樣表現他們的思想與行為?
首先,法利塞人坐在並不屬於他們的講座上。在苛拉匝因的聖殿中,有個講台,經師們在那裡講解梅瑟的法律。在每個聖殿都有一個講台,被稱為「梅瑟的講座」;在這裡,經師們坐在上面講解梅瑟的法律,藉著經師的口,就相當於是梅瑟在對人民講解法律一樣。耶穌就是藉著這樣的情形,批評那些經師們與法利塞人的第一個罪行:他們濫用權力。
在《申命紀》中,梅瑟的繼承人是先知,他們的責任就是向以色列子民傳遞天主的話語(申18:15,18)。但是在基督來臨的前幾世紀,先知不存在了,他們的位置被經師們所取代。這樣,先知的宣講過渡到經師的宣講,他們的使命好像代表了天主的話語。今天,如果誰遵守規律與誡命代替了與天主的關係、誰用法律條文代替了先知職務、誰宣講法律主義而使人與天主的關係受阻礙,並且除去了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感受到由天主所愛、被天主所接納的這種喜悅之情,誰就是在重複法利塞人的行為。
第三節讓人很驚訝,因為是正面批評法利塞人的倫理生活行為,但是在福音其餘的部分,耶穌都是很嚴厲地批評他們。耶穌這樣勸告別人說:「你們要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瑪16:12)。這裡並不是勸告人們效法他們的行為。實際上這節的意思帶有諷刺的意味,好像是在說:「你們也可以聽從他們那些無用的閒談,這樣不久之後,你們會遠離天主。」
法利塞人的第二個特徵是言行不一致。他們只說不做,他們外表是虔誠與熱心的人,宣講許多關於愛德、和平與相互尊重的道理;但是對自己所講的,他們不肯動一根指頭。正如所說的一樣,他們的教訓要聽,但是不要效法它們,小心掉進他們行為的陷阱中。為過去的錯誤請求,寬恕是好的,但是也要注意,因為人的劣根性與易犯錯誤,所以也應該警惕耶穌在今天福音中批評法利塞人的罪行也在自己身上重演。
法利塞人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將不可承受的重擔放在別人身上(4節)。他們的錯誤可以帶來嚴重的後果:信德減弱及減少宗教生活上對天主的愛。他們只遵守法律與誡命,並且說只有遵守誡命,就會獲得上主的祝福,並保持與上主的良好關係。但是這樣卻將人帶到憂傷的境地:法律、不可違反的命令、外在的禮儀,緊接著而來的就是規定很繁瑣的法律條文細節,抑制生命的氣息,使生命變得沉重。本來是要帶來和平,卻使人感到悲傷。猶太宗教代表著睡在一塊空的石頭上,是沒有酒的宴席,缺少喜悅;因為缺少愛、自由、信心與勇氣,將人帶向遠離天主的方向與道路上。(若2:1-11)
猶太經師們將這樣沉重的負擔壓在別人肩上,人民被這些重擔所壓迫,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指頭 —「他們連一根指頭都不肯動一下」。他們忽略實際環境,不注意人的承受能力,不想尋找真正的理解(4節)。耶穌面對這樣的問題,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因此要介入,將人從不可承受的重擔中釋放出來,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 28-30)。這是邀請人只背負起輕鬆與柔和的這個唯一的負擔,就是愛的邀請。保祿也這樣叮囑:「除了彼此相愛外,你們不可再欠人甚麼,因為誰愛別人,就滿全了法律」(羅13:8)。今天,誰想將不可負擔的重擔放在別人身上,誰強迫別人遵守一些繁文縟節,誰強調那些耶穌沒有命令的誡命,誰就是法利塞人。
法利塞人的第四個特徵就是喜歡表現自己,愛出風頭(5-7節),他們有很強烈的慾望,想顯示自己。這是他們很嚴重的惡習,為此常常受到耶穌的指責:「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惟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若5:44),並且稱呼那些在人前展示自己善行而想得到別人尊重的人,那些在公共場合祈禱,那些在廣場上引人注意的人為「假善人」,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行為而預以評價(瑪6: 1、5、16)。
今日福音中的法利塞人也試圖獲得別人的認同,想獲得別人的讚賞與榮譽的地位,在聖殿中想坐高位,坐在聖殿中的首位:他們將衣邊延長,經匣放寬,衣繸加長,在公共場所祈禱,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現今想吸別人的注意力,將所有人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並想獲得虛榮的這些想法並沒有完全消失。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別人知道,並將目光盯在自己所做的善事上,特別是當自己做的好事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欣賞時,就會生氣或惱羞成怒。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並不是所有基督徒的行為都是聖善的,希望沒有人責怪他們,盡一切可能確保「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所做的」(瑪6:3)。
今日福音的最後一部分(8-12節)刻畫了一個真正基督徒團體的形象。在這樣的團體中,各種形式的優越感與等級差別都不存在。這與社會相反,不管是民間還是宗教團體內,都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等級差別、種族歧視,統治者與臣民之間的差別。對於這樣的關係,也許我們認為非常重要,但是耶穌卻不重視。耶穌對誰坐在首位、榮譽、俯首鞠躬、諂媚奉承,都給予很清楚的說明。這些構成今日福音耶穌所要強調的重點,並帶給人中心信息。在最後晚餐中,門徒們討論在他們中誰是最大的。耶穌說:「在他們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數著誰最大﹖耶穌給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宰制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4-26)。
耶穌提出的標準是與世界的標準相反,他為基督徒團體提供了新的標準,要求基督徒之間也要照樣做;他不希望這樣的標準被外在的一些榮譽和高位掩蓋,也不希望這樣的標準在基督徒團體內被世俗的標準所取代。現在讓我們記住三個例子,就是在耶穌時代給予三種受尊敬的人:拉比(意思是我的偉大主人)、父親(意思是是我生命與行為的模範)與老師(意思是精神導師)。
不必為這三類身份的人所獲得的尊重尋找理由,也不要試圖將它們互相比較,不要調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不要猜想它們之間含有哪些隱藏與細節的意義。耶穌的話語表達了明確的意思,衪的話語給人帶來希望,但是也可能給人帶來挑戰。在今天,對於法利塞人的這種思想與行為提出同樣的警告,衪不容忍,也提醒自己的門徒們不要被這種法利塞人的思想與行為所感染,並要提防。
在基督徒團體中,受到祝福的榮譽稱號只有:兄弟、姊妹、門徒、僕人及那些標明特別事工的人、是一種對主的事奉。其他的一切稱號,都應該拋棄,這些外在與世俗的榮譽為他們帶來的誘惑與限制。這並不是巧合,對於那些宗徒時代的教父們來說(在第二世紀的末),「父親」這個詞只是對天主的稱呼;在第四世紀時,熱羅尼莫這樣說:除了天主外,不要稱任何人為父,我不明白,天主並沒有授權給任何隱修院中的修士們有這樣的稱呼。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怎麼以「父親」這個名號稱呼他們呢?
今日福音的最後一句話,給我們帶來了綜合的信息: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11-12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