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8

盟約是新娘的婚戒

基督聖體聖血節


        盟約這個詞在舊約中出現了286次,足以看到這件事情對以色列的重要性。聖經用這個詞來表達以色列人民與天主的關係。那麼與天主締結盟約是什麼意思呢?
       「雙向盟約」是後來變化而出現的。第一個盟約是天主與諾厄締結,通過他與全人類結盟:「我現在與你們和你們未來的後裔立約,並與同你們在一起的一切生物:飛鳥、牲畜和一切地上野獸,即凡由方舟出來的一切地上生物立約。」(創9:8-11)這個盟約是單向盟約,只有天主有義務和擔保,對人的一方面沒有任何要求。天主承諾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儘管祂知道人類還會繼續不忠誠,「因為人心的思念從小就邪惡」(創8:21)。
       天主從美索不達米亞召叫亞巴郎,要贈予他一塊土地;儘管他沒有做任何事情值得這個恩賜,只是被要求相信這無償的愛。為了讓亞巴郎信服,天主與他舉行禮儀締結盟約(創15)。這位聖祖不需要擔憂,他肯定會擁有這塊土地,因為天主的盟約是不會解除的。這是以天主的話語為基礎,隆重宣誓肯定的。
       無償和單方承諾是天主盟約的特色。在以色列民族艱難的歷史中,即使在最痛苦的時期,他們一直記得天主的盟約,沒有失去希望,一直相信天主對他們的愛不會減少。即使他們犯罪,天主也沒有收回盟約,因為祂不向他們索取任何酬報,是祂承諾了對人民的祝福。天主的盟約是純粹的恩賜。
       不過天主期待人民的回應:祂不是要求人民簽署承諾,而是要接納祂互相屬有,如同新郎和新娘。感恩祭……就是新郎新娘互相交換婚戒。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感恩祭,就是人與天主的婚宴」


讀經一 (出24:3-8

       梅瑟下來將上主的一切話和誡命講述給百姓聽,眾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要奉行。」

梅瑟遂將上主的一切話記錄下來。第二天清晨,梅瑟在山下立了一座祭壇,又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了十二根石柱,又派了以色列子民的一些青年人去奉獻全燔祭,宰殺了牛犢作為獻給上主的和平祭。

梅瑟取了一半血,盛在盆中,取了另一半血灑在祭壇上。

然後拿過約書來,念給百姓聽。以後百姓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

梅瑟遂拿血來灑在百姓身上說:「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

    人們通過一些行動表示擔負的責任。我在非洲的一個部落中生活了幾年,那裡的人們簽署合同是很簡單的。簽訂合同的雙方,找到一根長長的草梗,將它折成兩段,雙方各拿一半,然後各自把手中的一段扔向身後。這表示宣告互相承擔責任,把分裂、意見和衝突都遠遠扔到身後。
       古代社會東方國家,君王與王侯締結盟約都很隆重,禮儀非常繁複。聖經中也介紹了一些,以色列人也這樣做。最殘忍的一種是把一頭牛犢一分為二,簽署合同的雙方從中間走過,表示如果違背合同就會遭受到如這頭牛同樣的命運。( 34:18).天主與亞巴郎訂立盟約就是採取了這種方式(創15),但是需要注意的,只有天主在燃燒的火焰中,從分割的動物肉塊中走過。
       締結不可解除的合同,也可以是通過共同進餐,一起吃麵餅和鹽,或只有鹽。這種方式被稱為「鹽的盟約」,表示像鹽一樣不會變質。
       今天讀經談到的是另一種儀式,以色列人以此形式與天主結盟。事情發生在他們離開埃及後三個月。(出19:1
       以色列人聚集在西乃山腳,梅瑟再次上山面見天主;他與天主對話後,轉述給以色列人從天主那裡聽到的話。
以色列人民沒有猶疑,堅信而果斷,兩次重複他們的承諾:「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3,7節)。
梅瑟寫下從天主那裡聽到的話,然後準備簽署盟約所需要的一切必須品。他建設祭台、圍繞祭台樹立十二塊石頭。當一切準備就緒,就吩咐一些青年奉獻動物給天主(4-5節):盛了動物的血,一半澆在祭壇上,另一半澆在十二塊石頭上(6-8節)。
為了理解這種禮儀,我們需要知道對於閃族人來說,血代表生命(17:11-14)。流人血,就是殺人的意思,是絕對被禁止的(創9:5-6節)。流動物的血,是奉獻給天主,因為天主是一切生命的主人,就是這個原因,在聖殿的祭獻方式中,血灑在祭壇上,那裡代表天主的臨在。
西乃山腳締結盟約祭獻禮儀的意義我們清楚了。一半血灑在祭壇上,一半灑在代表十二支派的十二塊石頭上,梅瑟因此為以色列人民與天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從那時起,天主和以色列人民分享同一生命,如同一個身體的不同肢體承擔同一的命運。所有的坎坷、痛苦、喜樂,雙方都共同分擔;人民所經歷的也就是天主的經歷,因為天主說:「因為正如帶子緊貼在人的腰間,同樣我也曾使以色列全家和猶大全家緊緊依附我──上主的斷語──成為我的人民,我的名譽,我的讚美和我的光榮」(耶13:11)。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為了擁有自由,以色列人民應該履行西乃山腳宣誓的承諾,應該相信從天主那裡獲得的十句話(十誡)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天主指引生命之路的恩賜。
以色列人民體驗到「人的道路不由人,行走的人也不能隨便操縱自己的步伐」(耶10:23)。他們撕毀了盟約,違背了承諾,但是天主不單沒有終止,而是準備了新盟約;不是西乃盟約的修改,而是本質上的新盟約:「看,時日將到──上主的斷語──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約,不像我昔日──握住他們的手,引他們出離埃及時──與他們的祖先訂立盟約;雖然我是他們的夫君,他們已自行破壞了我這盟約──上主的斷語──我願在那些時日後,與以色列家訂立的盟約──上主的斷語──就是: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作他們的天主,他們要作我的人民」(耶31:31-33);「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則36:26-27)。
這個盟約的簽署也需要血,不是動物的血,因它們已經表現出來缺乏效果,而是天主奉獻自己於犧牲中的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

讀經二       (希9:11-15
 可是基督一到,就作了未來鴻恩的大司祭,他經過了那更大、更齊全的,不是人手所造,不屬於受造世界的帳幕,不是帶著公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帶著自己的血,一次而為永遠進入了天上的聖殿,獲得了永遠的救贖。

       假如公山羊和牛犢的血,以及母牛的灰燼,灑在那些受玷污的人身上,可淨化他們得到肉身的潔淨,何況基督的血呢?他借著永生的神,已把自己毫無瑕疵的奉獻於天主,他的血豈不更能潔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死亡的行為,好去事奉生活的天主﹖

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以他的死亡補贖了在先前的盟約之下所有的罪過,好叫那些蒙召的人,獲得所應許的永遠的產業。
贖自己的罪,普通意思是承受懲罰以補償罪過。在異教中贖罪是通過祭獻來平息對神祇的冒犯。聖經中,贖罪有另外一種含義,不是平息天主的憤怒,也不是懲罰犯罪的人,而是彌合斷裂的關係。
這種對於贖罪的不同觀點是來於自對於天主和罪惡的不同認識。以色列的天主從來不反對自己的人民,即使他們不忠實的時候,也是希望他們悔改,獲得新生,因此祂是要求人改變思想和行為。
但是人需要對此有所表示,所以選擇了禮儀來展示對罪惡的拒絕。因此,每一年開始的時候,以色列人民隆重慶祝贖罪節Yom Kippur,嚴格齋戒、祈禱、聆聽天主的聖言、舉行贖罪禮儀。慶典和祭獻都是在聖殿中舉行,高峰是在至聖所象徵天主臨在的約櫃上灑物的血,像在西乃山下發生的那樣。以此動作,大司祭重新堅固天主與以色列人民通過盟約締結的關係,它曾經因罪惡受到損傷。
希伯來書的作者重提贖罪禮為了對比古代的贖罪禮儀和基督的救恩工程。
舊約中贖罪禮用的是山羊和牛犢的血。動物的血如何取得預期效果?大司祭需要每一年重複同樣的禮儀,正是因為它沒有效果。
基督,相反,不是進入石頭建設的聖殿,而是升了天,一次而永遠地用他自己的血,這是真正的贖罪之血,決定性地永遠彌合了天人的關係。
因此,福音書作者指出,當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時刻,「聖殿帳幔從上至下,分裂為二」(谷15:38)。其實分裂的不是耶路撒冷聖殿分開至聖所的帳幕,而是由於罪過而形成。帳幔分裂表示了分離天人關係的障礙將永遠被除掉了。
動物的血,一直是無效的。基督的血,奉獻給參加今天參與感恩聖祭的人。誰接受他,就會獲得罪過的赦免,重新建立自己的生命與天主的關係。

福音      (14:12-1622-26

 無酵節的第一天,即宰殺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願我們往那裡去,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城裡去,必有一個拿著水罐的人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去;他無論進入那裡,你們就對那家主說:師傅問:我同我的門徒吃逾越節晚餐的客廳在那裡﹖他必指給你們一間鋪設好了的寬大樓廳,你們就在那裡為我們預備罷!」門徒去了,來到城裡,所遇見的,正如耶穌給他們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晚餐。
       他們正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從杯中喝了。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裡喝新酒的那天。」
他們唱完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了。

閱讀第一部分時(12-16),我們感覺到一個特殊的時刻要來到,耶穌和祂的一群門徒們的行動非常小心謹慎,因為由於大司祭的仇恨和威脅正在逼近他們。他們當時在伯大尼,為了慶祝逾越節晚餐,他們需要去耶路撒冷,那裡是吃逾越節羔羊唯一的地方。那個地點有個標記,好像是耶穌預約過的,位於城內高地,屬於富人區。整個場景籠罩著神秘的氣氛。兩個宗徒先去準備,在房屋的二層有一個寬敞的大廳,晚餐就在這裡進行。
為了更好地理解福音書作者要傳遞的訊息,我們需要超越速記報告的感覺,以及注意到好像主動慶祝節日的不是耶穌,而是宗徒們。(12節)他們要紀念從埃及獲得解放,由此開始了以色列的歷史。他們沒有想到在即將來到的晚餐上會發生什麼:他們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參與新的逾越節。
第二個特點:陪伴宗徒們準備晚餐的是僕人,而不是通常專司此職的婦女們。這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是社會關係發生改變的標記。一種隱約領悟到改變的感覺引導宗徒們走向慶祝節日的地方,在那裡耶穌要為新的開始揭幕。進入晚餐大廳的人要知道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人,知道反省耶穌給予的特殊標記:富有的要成為貧窮的、為大的要選擇成為小的、那些接受強制服務的人,直到那時,是由女性完成。
甚至對於大廳的細緻描寫也很重要:大廳很「寬敞」,因為要準備接納很多人;位於「高處」,如同山頂,那裡可以靜心聆聽天主的聖言(出24:1-4);有「大沙發」,因為任何來到大廳的人,不論是貧窮的、卑微的、為奴隸的,都在這裡獲得自由。這些細節以明顯的方式喻指基督徒團體慶祝的擘餅紀念。
暮色來臨的時候,十二宗徒與耶穌一起吃逾越節羔羊。他們以為自己是在紀念從埃及的解放和西乃盟約,可是卻成為先知們宣告過的新盟約締結的見證人,獲得天主羔羊作為生命養料。

在第二部分(22-26節),我們仔細聆聽,因為談到的是初期教會基督徒團體慶祝感恩祭的禮儀用語。這個模式是在初期教會最初一些年代形成的,聖史馬爾谷,第一位福音書作者,把文本傳遞給了我們。
沒有任何敘述喻指猶太逾越節,準備了羔羊的十二宗徒看到希伯來的逾越節晚餐被轉化成為耶穌的晚餐,成為感恩祭盛宴。「他們正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22)。到此與傳統禮儀沒有不同。作為主人,耶穌主持分餅祈禱:「願上主,我們的天主,世界的君王,受頌揚,祂讓大地出產麵餅。」
不相同的是他邀請門徒們:「你們拿去吃吧」,尤其是他賦予麵餅的價值:「這是我的身體」,也就是說:「這就是我」。
宗徒們有能力理解耶穌這些舉動和言辭的含義。老師把他自己整個的生命作為恩賜,為了人類成為被擘開的麵餅,現在邀請宗徒們分擔他的選擇,與他成為一體,分享他的生命。 
現在我們明白了,參與感恩祭對於我們是什麼意思。不是虔誠的與耶穌會面,而是選擇和決定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像耶穌那樣在任何時候都成為擘開的麵餅,服務於兄弟姐妹。
在晚餐結束的時候,耶穌喝一杯葡萄酒。
這個動作具有象徵性,是告別舊約的一杯,他宣告:「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裡喝新酒的那天」(25節)。
   與洗者若翰不一樣,耶穌既吃也喝(瑪11:18-19),接受人們的宴請。有法利塞團體和若翰的追隨者曾經問過耶穌,他不齋戒的原因,他回答說:「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他們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決不能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一天,他們就要禁食」(谷2:19-20)。耶穌預知他門徒們的團體會有一個憂傷、失望的艱難時期,他們要戒酒一些日子。訊息很明確:哪裡缺少他的臨在——新郎,那裡就沒有酒,沒有節日的喜樂。罪惡和死亡的記號獲得勝利讓門徒們憂傷失望,但是當耶穌臨在於節日時,「肥美的盛宴,香醇的美酒,精選的食品」(依25:6)都將豐盛陳列,所有的人都將有酒喝:「我將和你們一起在天國裡飲酒」。
   杯子盛的是他的血,「新約的血,為你們而傾流」。
西乃盟約沒有達到保持以色列人民和天主共融的目標。那是用動物血締結的盟約,沒有保證的力量。而耶穌的盟約是以他自己的血所慶祝,那是天主的血,賜給每一個願意接受的人。
新約的血是為無數的人傾流,也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感恩祭不是為了個人而設立,不是為了個人親自見到基督,鼓勵個人的熱情或某種形式的精神孤立主義。而感恩祭是團體的盛宴,是擘開的麵餅與兄弟姐妹分享,不能少於兩個人,因為團體才是新人類的記號,誕生於復活的主基督。

高處大廳的門,一直是敞開的,為了讓所有的人都進來。天國的盛宴,先知們已經預言,是為「所有的民族」準備的(依25:6),所有的人都應該被接納,沒有任何人被排除。對於天主,不存在區分潔淨與不潔淨的人,有價值與不配的人。在聖體前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罪人,都不配,但是都被邀請進來與基督共融。

麵餅是基督,葡萄酒是他的血,創建一個與基督及彼此之間享有共同血緣的團體,從而建設新人類。其唯一的法律就是服務於兄弟姐妹,以使自己的生命成為「營養」,來滿足人類各種形式的饑餓。

Wednesday, May 23, 2018

發現隱藏奧秘的喜樂

天主聖三主日




          不是只有基督徒才相信天主,但是我們的信仰特別之處在於我們相信唯一的天主中,存在父性、子性和愛的施予。我們稱之為「三位一體」的奧秘,這是一個抽象名詞,不是聖經詞彙,可能有些言不達意。
          猶大人拒絕這個稱呼,他們在每天的早晚祈禱中宣認:「上主是唯一的」(申6:4-5);回教徒也不接受,他們的祈禱是:「真主阿拉是偉大的,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我們說「奧秘」,意思不是晦澀、無法理解,甚至與理性相反;而是意指「唯一天主無窮豐富的生命」,超越人類的任何理解能力,祂逐步發展地向人類啟示,為了把人類帶向完美的喜樂。
          探討這個無法探測的奧秘對人類是可能的嗎?生活在耶穌時代的一位智者說: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目前的事,我們還得費力追求;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智9:16)。
為了認識天主的奧秘,回教徒在可蘭經中用了九十九個名字稱呼阿拉,第一百個保留給無法言傳,因為人不可能完全瞭解天主。猶太人在民族得救發展的歷史中發現天主,對此歷史世世代代默想、重寫、重讀,最後結集成書為聖經。對於基督徒,這本書揭示了天主是耶穌基督。他是「被長矛打開的書」,是聖子,從十字架上啟示天主是父親和愛的施予者、是生命、是聖神。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請開啟我的理性和心靈,進入您愛的生命。


讀經一    (申432-3439-40
   你且考察在你以前過去的世代,從天主在地上造了人以來,由天這邊到天那邊,是否有看過像這樣的大事,是否聽過像這樣的事﹖是否有一民族,如同你一樣,聽到了天主由火中說話的聲音,還仍然活著﹖或者,是否有過一個神,以災難、神跡、奇事、戰爭、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和可怕的威能,企圖將某一民族由另一民族中領出來,如上主你們的天主在埃及於你們眼前,對你們所做的一切一樣﹖
      所以今日你該知道,且要牢記在心:天上地下,只有上主是天主,再沒有別的神。你應遵守他的法令和誡命,就是我今日所訓示與你的,好使你和你的後代子孫得享幸福,在上主你的天主永久賜給你的土地內,能以久住。



      這段讀經雖然是以梅瑟的名字流傳後世的,但是真實作者其實是公元前六世紀生活在巴比倫的一位匿名人士。他和一些以色列的智者意識到應該為民族所處的奴隸環境擔負起責任,人民已經與罪惡妥協了,灰心沮喪、沒有勇氣,他們迫切需要聽到安慰和希望的話語。
     先知面對流放的人民,邀請他們回想過去,不要忘記天主救助他們出離埃及的偉大事蹟,並且與其他民族的神祇對那些民族所作所為做個對比。結論很明顯:全世界沒有任何其他民族,像天主對待以色列這樣,介入如此多的力量幫助祂的人民獲得解放;沒有任何其他神祇像天主這樣與亞巴郎、聖祖和梅瑟談話;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其他神祇向天主這樣為拯救祂的人民行如此多的奇跡。(32-34
     其他民族的神祇停留在遙遠的天空,對地上發生的事情不感興趣;居住在高高的神殿裡,等待他的信徒來奉獻和服侍;而以色列的天主投身於自己人民的歷史。聖詠作者也讚歎:「他必會垂目下視,觀看上天和下地」(詠113:6)。
     如果被流放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信靠這位關注人間滄桑的天主,他們就不會洩氣,天主肯定仍然會介入,像以往一樣來解放他們。
     天主是「朋友和保護者」,這是先知曾經邀請流放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以色列人民牢記的;同樣也適合於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意識到天主的陪伴,感覺到天主為我們的成功高興,為我們的憂傷和失望而擔心。誰相信這樣的一位天主,在生活中就不會失去勇氣;即使犯了錯誤,因為知道天主會理解我們,會向我們指出補救的方法。
     人會犯過錯,但是以色列人一直相信天主的慈愛和溫柔,祂會拯救他們,這種信仰鼓勵和培養了以色列的信心,以及對天主法律如生命的認識和接納。因此信件結尾勸告說:「你應遵守他的法令和誡命,就是我今日所訓示與你的,好使你和你的後代子孫得享幸福」(40)。

     這段經文為以色列人民所信仰的這位天主的本性,勾畫了最初的輪廓;祂也是基督徒相信的天主。這位天主不喜歡孤獨,祂尋找對話,祂向祂的人們講話,對人民的事情感興趣,願意與人們在一起。祂幫助祂的人民逃出埃及奴隸環境,為了「與人民生活在一起」(出2946)。以色列人民在逃出埃及的行程中,聚會帳篷是天主臨在的聖事標誌,即使後來他們變得不忠誠,被流放到巴比倫,天主仍然通過先知厄則克耳繼續承諾:「我居住在他們之間,直到永遠」(則43:7)。這位天主如同一位墮入情網的戀人,沒有辦法不關心、不思念愛人,即使對方背叛了祂。
   天主癡愛人類,並且願意與人類同住的高峰表現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他的光榮」(若1:14)。今天同樣「哪裏有兩、三個人因祂的名字聚集在一起,祂就在他們中間」(瑪18:19-20)。
          先知勸告流放巴比倫的人們,相信天主就在他們身邊,但是他仍然只是非常膚淺的認識,他沒有想到天主是如此希望與人類在一起,甚至有一天親自來到人們中間,「道成肉身」為了讓祂的人民用眼睛看到祂、用手觸摸祂、用耳朵聽到祂,成為人類的客人、同餐共飲。這樣一位與人如此靠近的天主,一位與人同在同生活的天主,只有基督徒相信。

讀經二       (羅8:14-17
因為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作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
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子女。我們既是子女,便是承繼者,是天主的承繼者,是基督的同承繼者;只要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也必要與他一同受光榮。



          保祿用感人的話語描述了領受洗禮後基督徒的狀況:不再是簡單的受造物,不再是隸屬于主人的奴隸,而是兒子,因為從天主那裡獲得了天主自己的生命。
          天主不只是在人類中間蓋屋居住,而且投身於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如伯多祿對團體說的:藉著自己的光榮和德能,將最大和寶貴的恩許賞給了我們,為使我們藉著這些恩許,在逃脫世界上所有敗壞的貪慾之後,能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伯後1:4)。
     這種分享是來於聖神的能力,是祂在人的內心深處促生無以言傳的喜樂,讓人向天主高呼:「阿爸,父親啊!」(15
     到此,宗徒感覺到需要為獨生子的子性和我們的子性之間的區別做出界定。所以他採用了「繼子」這個詞彙。這個概念不是來自以色列文化,而是流行在希臘和羅馬文化中,「繼子」享受自然家庭的一切權利,包括繼承家庭遺產。以同樣的方式,甚至更加真實,保祿澄清:人被過繼進入天主的家庭,享受充分的子女權利,分享財產和天主獨生子的福氣。
     面對這份愛的恩賜,如果還有人害怕天主,那就太荒謬了、太不可理解了。若望告訴我們:「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把恐懼驅逐於外,因為恐懼內含著懲罰;那恐懼的,在愛內還沒有圓滿。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一4:18-19)。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奧秘,不是冠冕堂皇的話語,而是生活和喜樂的投入。那些相信一位遠離人類,與人類沒有關係的神祇的宗教,與基督徒信仰的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天主是不相容的。


福音  (瑪28:16-20
他們一看見他,就朝拜了他,雖然有人還心中疑惑。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在初期教會,授予洗禮是以耶穌基督的名字。伯多祿在聖神降臨那天,勸告人們懺悔,並且「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宗2:38)。只是在後些時候,才以三位一體之名授予洗禮,也就是今天所讀的經文中給予我們的模式。瑪竇把這話放在耶穌口中,其實這是公元一世紀後半葉在教會團體中開始普遍實踐的禮儀模式。
          今天讀經的背景是加里肋亞山(16)。山,在聖經語彙中,常常指天主顯現的地方。把復活的耶穌的顯現與「山」聯繫起來,瑪竇意指只有那些親自經驗過耶穌,吸收了他的宣講信息的人,才有能力實踐他託付的使命。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8-20)介紹使命的內容:宗徒們被授予向萬民施教、授洗、教導遵守耶穌給予的法律。
          過去他們已經接受了耶穌的派遣去宣講天國,但是有局限的:「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瑪10:5-6)。但耶穌復活後,他們實踐使命的範圍擴大了,成為普世性。
     當耶穌離開納匝肋後,在葛法翁定居,福音之光開始從加里肋亞照耀。沉沒於黑暗中的人民看到了一道浩光,禁錮於陰暗死亡之地的人們在光中站立起來(瑪4:16)。現在這光明要照耀普世,如先知所預告的那樣,以色列要成為「萬民之光」(依42:6)。
     在決定性的時刻,耶穌隆重宣告自己的權威。天主聖父派遣他帶來救恩的信息,授予他天上和地下的一切權柄。天地,在聖經詞彙中指一切受造物(創1:1)。因此,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逃脫來自聖父給予基督的統治。
     在這個環境下,我們慶祝今天的節日,紀念神聖「三位一體」的奧秘。
            我們不是在呼求一個抽象稱呼,或宣告一個冷冰冰的口號,而是用心靈向這位把祂自己的生命賜予我們的天主歌唱。我們的命運曾經是死亡,「但是天主的恩賜是永恆的生命」」(羅6:23)。因此,喜樂從心底爆發,歡呼從口中湧出:「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不認識父。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所以,凡對他懷著這希望的,必聖潔自己,就如那一位是聖潔的一樣」(若一3:1-3);「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可是天主借著聖神將這一切啟示給我們了」(格前2:9-10)。
  
   如何實現這救恩規劃呢?
     天主通過基督徒團體來實現。復活的耶穌沒有獨自把持天主聖父授予他的權柄,而是把權柄傳遞給了弟子們,讓他們在世界上繼承他的事業。他交托給弟子們的任務是向「所有的民族」宣告救恩。
     保祿理解了這個任務和普世性,所以他說「 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任何罪人都不會被天主的神聖生命排除在外,這是無償給予每一個人的:「天主允許眾人都禁錮在背叛之中,是為要憐憫眾人」(羅11:32)。
          天主的神性生命通過福音信息的宣告和洗禮將抵達每一個人(19)。這兩個行為將使萬民轉化為基督的門徒,開始一個全新的生命,按照基督教導的價值生活(20)。
          天主的「家庭」,三位一體,是完美和諧、完整的象徵,表示愛的相遇和對話的完全實現。依靠復活的耶穌的救恩力量,通過門徒們的實踐,全人類將團結合一和平共處在天主聖父的「家庭」中。但是,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從今天開始,因為今天天主已經讓我們分享祂的愛。
          基督徒團體的使命是艱巨的,但肯定是比人的能力優越的。 
          在聖經中,天主賦予每一個人使命時,人都會害怕,而天主同時也會給予承諾:「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當雅各開始啟程奔向陌生的他鄉時,天主擔保說:「我與你同在,不論你去哪裡我都會保護你,不會拋棄你」(創28:15);祂對流放的以色列人民說:「你在我的眼睛中是珍貴的,我愛你。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依43:4-5);面對梅瑟的不自信:「我算誰啊,去找埃及法老,讓他允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天主回答他:「我要與你同在」(出3:11-12);天主對來到格林多,有些沮喪的保祿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沒有人加害於你」(宗18:9-10)。
          門徒們在嘗試邁開最初的、膽戰心驚的步伐,復活的耶穌同樣承諾他們:「我每天與你們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20)。瑪竇福音以此結尾,如同開頭那樣,都聚焦在「天主與我們同在」這個主題。這個名字是先知宣告的默西亞的名字(瑪1:22-23)。

          基督徒信仰的天主不是遙遠的,不是高居在天空上,不是對我們的難題、喜樂和焦慮無動於衷、毫無關係。祂是「與我們同在的天主」,每一天陪伴著我們,直到我們全部永遠聚集在祂的家庭,祂的愛內。

Wednesday, May 16, 2018

聖神:奇妙的力量

聖神降臨主日


在自然界現象中最能夠激發人想像力的有:火焰、閃電、颶風、地震、海嘯(出19:16-19),在聖經中常用它們來表達天主的顯現。
為了講述天主聖神的灌注,聖經作者也採用了圖像。聖神是生命的呼吸(創2:7),灌溉大地的雨水,能夠把沙漠轉化為花園(依321544:3),有力量復甦生命(則37:1-14),是從天而降的號角,擊倒壯士的風,帶著火舌的巨響(宗2:1-3)。所有這些強勁有力的圖像,都喚起一種無法掌控的力量大爆發的意景。
哪裡有聖神,那裡就會有忘我的投入和徹底的改變:障礙倒塌、門窗開放、人建的高塔紛紛傾倒,恐懼消失、不再被動、清靜無為化為烏有;一切都轉化為積極主動、勇敢慷慨。誰不滿足,誰渴望世界和人類的更新,就可以依靠聖神:在祂的力量前沒有任何阻擋。
耶肋米亞先知有一次不太信服地是求問:「雇士人豈能改變他的膚色,豹子豈能改變它的斑點﹖那你們這些習於作惡的人,豈能行善﹖」(耶13:23)。是的!他可以得到的回答:哪裡爆發天主聖神,任何奇蹟都是可能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聖神充滿宇宙、更新大地」


讀經一 (宗2:1-11

五旬節日一到,眾人都聚集一處。忽然,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刮來,充滿了他們所在的全座房屋。有些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他們每人頭上,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起外方話來。
那時,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都倉皇失措,因為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他們驚訝奇怪地說:「看,這些說話的不都是加里肋亞人嗎﹖怎麼我們每人聽見他們說我們出生地的方言呢﹖我們中有帕提雅人、瑪待人、厄藍人和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及卡帕多細雅、本都並亞細亞、夫黎基雅和旁非里雅、埃及並靠近基勒乃的利比亞一帶的人,以及僑居的羅馬人、猶太人和歸依猶太教的人、克里特人和阿剌伯人,怎麼我們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話,講論天主的奇事呢﹖」眾人都驚訝猶豫,彼此說:「這是什麼事﹖」
 
耶穌對門徒們承諾,不會把他們孤單地留在世界上,而是派遣了聖神陪伴他們(若14:16,26)。今天我們慶祝復活的耶穌賜給我們這個禮品。
我們閱讀宗徒大事錄,會為五旬節聖神降臨那天太多的「奇蹟」而驚訝:雷聲、颶風、從天而降的火焰、宗徒講說各種語言。
另外我們還可以問,為什麼天主要等候五十天才向耶穌的門徒們派遣聖神呢?
為了理解這些內容的神學含義,(不是編年),我們需要深入到作者使用的象徵語言中。
路加把聖神降臨安排在五旬節,正是今天的福音讀經中;若望告訴我們,耶穌在他復活的當天就給門徒們授予聖神(若20:22)。如何解釋這種矛盾呢?
我們可以即時清楚地說明:逾越奧跡是唯一的。死亡、復活、升天、恩賜聖神,都是完成在同一時刻,就是在耶穌死亡的時刻。我們記得那個神聖的星期五在加爾瓦略山上,若望記載,在十字架上,耶穌低下頭,交付了靈魂(若19:30)。
為什麼路加要把唯一、崇高、無法言傳的逾越奧秘介紹為三個相繼發生的事件呢?這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細節。
若望把賦予聖神安排在復活的當天,為了表示聖神是來於復活者耶穌的恩賜。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路加把聖神降臨安排在五旬節。
五旬節是希伯來文化中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在逾越節後第五十天慶祝,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到達西乃山。我們都記得在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梅瑟上了山,會晤天主,得到了法律傳遞給人民。
以色列人民為天主贈與他們的這個禮品非常自豪:他們說在他們之前,天主曾經把法律恩賜給其他人民,可是那些人拒絕這個恩賜,寧願繼續保持他們的各種惡習和無序生活。為了感謝天主的厚愛,以色列人民確立了這個節日:五旬節。
路加敘述聖神降臨在門徒們身上是在五旬節那天,其實他要告訴我們:聖神代替舊約法律成為基督徒的新法律。
我們藉著一個比喻來解釋其含義。有一天耶穌說:「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瑪7:16)。如果對一棵荊棘百般照顧,精心呵護,修剪培土,然後它就會長出來葡萄嗎?顯然這是荒唐的。但是,如果靠遺傳技術就可以產生奇蹟,比如把它嫁接到葡萄樹上,那麼不再需要外在力量也同樣可以讓它生長葡萄。如此,荊棘就成為葡萄樹了。
聖神降臨之前,世界如同一株大荊棘。天主給予人最精心的指導:十誡、法律、忠告,期待好成果,希望收穫正義和愛(瑪21:18-19)。可是世界讓天主失望,因為樹本身是壞的,「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路6:43,45)。
那麼天主做了什麼呢?天主決定改變人心。有了新的心,人類就不再需要外在法律約束,而是根據內心的推動而自然地去實踐善行。
什麼是聖神的法律呢?那是新的心,是天主的生命,進入人心的時候就轉化人心,由荊棘轉化為葡萄樹,自然而然按照天主的要求行善。
人被聖神充滿的時候,就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以天主的愛去愛。從此,「再不需要受訓誡」(若一2:27),不再需要其它法律。若望甚至說,由聖神生活的人將不能犯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若一3:9)。
那麼雷聲、颶風、火焰是什麼意思呢?很明顯,我們想一想舊約出谷紀中,天主頒布法律的時候有什麼現象發生呢? 「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布,角聲齊鳴,此時在營中的百姓都戰戰兢兢」(出19:16),「眾百姓看見打雷、打閃、吹角、冒煙的山,都戰兢害怕,遠遠站著」(出20:18)。
們解釋說,在西乃山,五旬節那天,天主授予法律的時候,祂的聲音發射出七十條火舌,含義是該法律為天下全人類而頒布,(那個時代人們認為世界上有七十個國家)。
如果說舊約法律的頒發伴隨著雷聲、颶風和火焰,路加怎麼可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新約法律聖神恩賜的頒發呢?
還有宗徒們講說多種語言,又是什麼意思?
路加可能是受到初期教會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影響,那時信徒領受聖神後,就以一種神魂超拔的情形歌頌天主,用其它語言講說特殊的話語。
路加象徵性地借用了這種現象,為了表達教會的普世性質。聖神是指定恩賜給所有的人和各民族的。面對天主的這種禮品,所有的語言障礙都會倒塌,民族和國家之間都不會再有阻隔。五旬節發生的事情顛覆了巴別塔的後果(創11:1-9)。
因巴別塔,人們彼此開始互相不能理解,互相疏遠;因聖神,開始一個反向運動,分散的人群要聚集在一起,人們要互相理解。
誰讓自己被福音和聖神引導,就會講說一種所有的人都會聽得懂的語言,彼此理解、接納。那就是愛的語言。是聖神轉化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彼此理解,互相愛護。

讀經二 (格前12:3b-712-13
兄弟們,除非受聖神感動,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
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份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
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


團體分裂的起因是什麼呢?是互相的嫉妒、自私。那些天賦良好的人;聰明、強壯、健康、學習好等等,他們不是謙虛地為兄弟姐妹服務,而是因此賺取名譽,苛求榮耀,自信理所當然享受優待,佔有高位。教會團體中的工作人員有時也把這種服務的機會轉變為獲取個人利益和榮譽,建設自己的權力和享受的工具。
格林多的基督徒團體比今天的教會沒有什麼不同,犯同樣的罪,有同樣的缺點。具體來說,他們因各自由天主獲得的不同神恩而分裂。
保祿寫信給這些基督徒告訴他們,那麼多的神恩給他們,那麼多的才華給他們,不是為了讓他們分裂,而是為了建設團結合一的團體:「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7)。因為一切恩賜和才華的根源都是唯一的聖神。保祿說:「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4)。
為了澄清這個合一的概念和彼此的互相服務,保祿用了身體這個比喻。
基督徒都是不同的肢體,共同組成一個身體。每一部分都要為了整個身體的健康和諧服務。一切擁有不同恩賜和才華的基督徒也要共同豐富團體,彼此服務,以使每一個人通過謙卑殷勤的服務,向其他人展示愛。

福音 (若20:19-23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對於初期教會的基督徒來說,一周的第一天,也就是今天我們的星期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他們稱呼這一天是「主的日子」(默1:10)。在這一天團體聚會擘餅慶祝聖體聖事(宗20:7;格前16:2)。
「晚上」,讀經開始指出的時間非常重要,可能是指平常他們聚會慶祝都在這天比較晚的時候。
「門」,宗徒們因為害怕猶太人都被關閉了(19)。耶穌沒有向他的門徒們承諾凱旋和輕鬆的生活,他曾經告訴他們​​我給你們講了這一切,是要你們在我內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16:33)。不過這裡強調門是關閉的,首先具有神學意義。若望希望說明,復活的耶穌仍然是原來的耶穌,他們看見過、一起生活過、聽他講過話、觸摸過他,但是現在耶穌的狀態與過去不一樣了。復活的他不是返回到原來的生命,像拉匝祿那樣,而是進入了一種完全新的生存狀態。
他的身體不再是物質元素組成,因此靠人類的感官無法證實。
肉體復活,不是靈魂重新進入屍體;而是在一種已經結束的生命上重新爆發的
新生命。保祿借用種子的比喻來解釋。他說:「可腐朽的身體復活成為不腐朽的」,從「恥辱的身體復活成為榮耀的」,從「軟弱的身體復活成為強健的」,從「動物的身體復活成為神性的」(格前15:42-44)。
當耶穌向門徒們出示自己的手和肋旁傷口的時候,「門徒們很高興」。這種反應讓我們驚訝,他們看到耶穌受傷害和死亡的標誌,應該是感到很憂傷才正常。可是相反,他們很高興,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又看到了曾經與他們一起走遍巴勒斯坦的那位耶穌,而是他們現在看到了主(20),他們明白這位展示給他們的復活的耶穌就是那一位他們的老師耶穌,為他們付出生命的那一位。
把復活的耶穌來到門徒們中間的時間安排在一周第一天的晚上,若望意在告訴他的教會團體成員,他們也可以遇見主耶穌,不是納匝肋的耶穌,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過的那個身體,而是復活的耶穌,每一個「主日」基督徒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都會遇見他。
耶穌在第二次祝福他們後:願你們平安! (19,20)贈與門徒們聖神,授予他們赦免罪過的權柄。 (21-23
門徒們被派遣去完成一個使命:「如同聖父派遣了我,我也派遣你們」。
當他還在世界上的時候,耶穌把聖父的容貌和愛啟示給人類(若12:45),現在,他離開了這個世界,要通過他授予聖神的門徒們繼續這個事業。
接納耶穌就是接納派遣他的聖父,現在接納他派遣的人就是接納他。 (若13:20
為了理解耶穌通過授予聖神而賦予門徒們赦免罪過的使命,我們需要明白以色列宗教方面的概念和先知的話語。
在耶穌時代,人們普遍認識到很多人行為邪惡、崇拜偶像,心靈被污染,受到壞神的操縱,都渴望天主來解放人,給人們一種善神。
在致羅馬人書中,保祿描寫了人們所處不幸福的悲劇狀態,被惡神所騷擾:「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實際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內,即不在我的肉性內,因為我有心行善,但實際上卻不能行善。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5-19)。
通過先知們,天主承諾給人們一個新精神,天主自己的神:「那時,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淨化你們,脫離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我要將我的神賜與你們五內,使你們遵行我的規律,恪守我的誡命,且一一實行」(則36:25-27)。
天主的神將要更新世界。先知厄則克耳說,像湍急的河流湧入沙漠,使其肥沃,轉化為花園。「沿河兩岸,生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我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則47:12)。以優美的筆法描寫了聖神如何激活生命。
在復活日,這個預言實現了。以一個象徵性動作,耶穌給門徒們吹氣,授予他們聖神。這個吹氣回應創世紀天主創造人類時的吹氣:「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2:7) 。耶穌吹氣創造新人類,人類不再是邪惡力量的犧牲品,而是被注入新力量,推動行善。
哪裡有聖神來到,邪惡就失敗,罪過獲得寬恕、被刪除、被摧毀,按照基督為模型誕生一個新人。
復活的耶穌賦予門徒們的使命是赦免罪惡,因此繼續他的工作:「天主的羔羊,除去世界的罪」(若1:29)。
赦免罪過是什麼意思呢?人們的理解一直是對的,不過範圍被縮減為授予宗徒赦罪的權柄。其實赦罪的方式,或者說抵消罪惡,擊敗罪惡不只是這一種。耶穌授予的權柄非常廣闊,他授予的是所有擁有他聖神的門徒們,除惡的範圍包括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惡。
權力的行使方式不只是兩種——除去和止住,由赦罪的神父一件件執行。權力只有一個,效果是消滅一切形式的罪惡。可是,罪惡也可能不能被消除,如果門徒們不認真創造條件使人們把心向聖神的行動打開,權力的實施就會受到影響,罪就不能被消除。

這種執行使命的失敗,作為門徒們是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