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8

盟約是新娘的婚戒

基督聖體聖血節


        盟約這個詞在舊約中出現了286次,足以看到這件事情對以色列的重要性。聖經用這個詞來表達以色列人民與天主的關係。那麼與天主締結盟約是什麼意思呢?
       「雙向盟約」是後來變化而出現的。第一個盟約是天主與諾厄締結,通過他與全人類結盟:「我現在與你們和你們未來的後裔立約,並與同你們在一起的一切生物:飛鳥、牲畜和一切地上野獸,即凡由方舟出來的一切地上生物立約。」(創9:8-11)這個盟約是單向盟約,只有天主有義務和擔保,對人的一方面沒有任何要求。天主承諾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儘管祂知道人類還會繼續不忠誠,「因為人心的思念從小就邪惡」(創8:21)。
       天主從美索不達米亞召叫亞巴郎,要贈予他一塊土地;儘管他沒有做任何事情值得這個恩賜,只是被要求相信這無償的愛。為了讓亞巴郎信服,天主與他舉行禮儀締結盟約(創15)。這位聖祖不需要擔憂,他肯定會擁有這塊土地,因為天主的盟約是不會解除的。這是以天主的話語為基礎,隆重宣誓肯定的。
       無償和單方承諾是天主盟約的特色。在以色列民族艱難的歷史中,即使在最痛苦的時期,他們一直記得天主的盟約,沒有失去希望,一直相信天主對他們的愛不會減少。即使他們犯罪,天主也沒有收回盟約,因為祂不向他們索取任何酬報,是祂承諾了對人民的祝福。天主的盟約是純粹的恩賜。
       不過天主期待人民的回應:祂不是要求人民簽署承諾,而是要接納祂互相屬有,如同新郎和新娘。感恩祭……就是新郎新娘互相交換婚戒。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感恩祭,就是人與天主的婚宴」


讀經一 (出24:3-8

       梅瑟下來將上主的一切話和誡命講述給百姓聽,眾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要奉行。」

梅瑟遂將上主的一切話記錄下來。第二天清晨,梅瑟在山下立了一座祭壇,又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了十二根石柱,又派了以色列子民的一些青年人去奉獻全燔祭,宰殺了牛犢作為獻給上主的和平祭。

梅瑟取了一半血,盛在盆中,取了另一半血灑在祭壇上。

然後拿過約書來,念給百姓聽。以後百姓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

梅瑟遂拿血來灑在百姓身上說:「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

    人們通過一些行動表示擔負的責任。我在非洲的一個部落中生活了幾年,那裡的人們簽署合同是很簡單的。簽訂合同的雙方,找到一根長長的草梗,將它折成兩段,雙方各拿一半,然後各自把手中的一段扔向身後。這表示宣告互相承擔責任,把分裂、意見和衝突都遠遠扔到身後。
       古代社會東方國家,君王與王侯締結盟約都很隆重,禮儀非常繁複。聖經中也介紹了一些,以色列人也這樣做。最殘忍的一種是把一頭牛犢一分為二,簽署合同的雙方從中間走過,表示如果違背合同就會遭受到如這頭牛同樣的命運。( 34:18).天主與亞巴郎訂立盟約就是採取了這種方式(創15),但是需要注意的,只有天主在燃燒的火焰中,從分割的動物肉塊中走過。
       締結不可解除的合同,也可以是通過共同進餐,一起吃麵餅和鹽,或只有鹽。這種方式被稱為「鹽的盟約」,表示像鹽一樣不會變質。
       今天讀經談到的是另一種儀式,以色列人以此形式與天主結盟。事情發生在他們離開埃及後三個月。(出19:1
       以色列人聚集在西乃山腳,梅瑟再次上山面見天主;他與天主對話後,轉述給以色列人從天主那裡聽到的話。
以色列人民沒有猶疑,堅信而果斷,兩次重複他們的承諾:「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3,7節)。
梅瑟寫下從天主那裡聽到的話,然後準備簽署盟約所需要的一切必須品。他建設祭台、圍繞祭台樹立十二塊石頭。當一切準備就緒,就吩咐一些青年奉獻動物給天主(4-5節):盛了動物的血,一半澆在祭壇上,另一半澆在十二塊石頭上(6-8節)。
為了理解這種禮儀,我們需要知道對於閃族人來說,血代表生命(17:11-14)。流人血,就是殺人的意思,是絕對被禁止的(創9:5-6節)。流動物的血,是奉獻給天主,因為天主是一切生命的主人,就是這個原因,在聖殿的祭獻方式中,血灑在祭壇上,那裡代表天主的臨在。
西乃山腳締結盟約祭獻禮儀的意義我們清楚了。一半血灑在祭壇上,一半灑在代表十二支派的十二塊石頭上,梅瑟因此為以色列人民與天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從那時起,天主和以色列人民分享同一生命,如同一個身體的不同肢體承擔同一的命運。所有的坎坷、痛苦、喜樂,雙方都共同分擔;人民所經歷的也就是天主的經歷,因為天主說:「因為正如帶子緊貼在人的腰間,同樣我也曾使以色列全家和猶大全家緊緊依附我──上主的斷語──成為我的人民,我的名譽,我的讚美和我的光榮」(耶13:11)。
為了獲得幸福生活,為了擁有自由,以色列人民應該履行西乃山腳宣誓的承諾,應該相信從天主那裡獲得的十句話(十誡)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天主指引生命之路的恩賜。
以色列人民體驗到「人的道路不由人,行走的人也不能隨便操縱自己的步伐」(耶10:23)。他們撕毀了盟約,違背了承諾,但是天主不單沒有終止,而是準備了新盟約;不是西乃盟約的修改,而是本質上的新盟約:「看,時日將到──上主的斷語──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約,不像我昔日──握住他們的手,引他們出離埃及時──與他們的祖先訂立盟約;雖然我是他們的夫君,他們已自行破壞了我這盟約──上主的斷語──我願在那些時日後,與以色列家訂立的盟約──上主的斷語──就是: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作他們的天主,他們要作我的人民」(耶31:31-33);「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則36:26-27)。
這個盟約的簽署也需要血,不是動物的血,因它們已經表現出來缺乏效果,而是天主奉獻自己於犧牲中的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

讀經二       (希9:11-15
 可是基督一到,就作了未來鴻恩的大司祭,他經過了那更大、更齊全的,不是人手所造,不屬於受造世界的帳幕,不是帶著公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帶著自己的血,一次而為永遠進入了天上的聖殿,獲得了永遠的救贖。

       假如公山羊和牛犢的血,以及母牛的灰燼,灑在那些受玷污的人身上,可淨化他們得到肉身的潔淨,何況基督的血呢?他借著永生的神,已把自己毫無瑕疵的奉獻於天主,他的血豈不更能潔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死亡的行為,好去事奉生活的天主﹖

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以他的死亡補贖了在先前的盟約之下所有的罪過,好叫那些蒙召的人,獲得所應許的永遠的產業。
贖自己的罪,普通意思是承受懲罰以補償罪過。在異教中贖罪是通過祭獻來平息對神祇的冒犯。聖經中,贖罪有另外一種含義,不是平息天主的憤怒,也不是懲罰犯罪的人,而是彌合斷裂的關係。
這種對於贖罪的不同觀點是來於自對於天主和罪惡的不同認識。以色列的天主從來不反對自己的人民,即使他們不忠實的時候,也是希望他們悔改,獲得新生,因此祂是要求人改變思想和行為。
但是人需要對此有所表示,所以選擇了禮儀來展示對罪惡的拒絕。因此,每一年開始的時候,以色列人民隆重慶祝贖罪節Yom Kippur,嚴格齋戒、祈禱、聆聽天主的聖言、舉行贖罪禮儀。慶典和祭獻都是在聖殿中舉行,高峰是在至聖所象徵天主臨在的約櫃上灑物的血,像在西乃山下發生的那樣。以此動作,大司祭重新堅固天主與以色列人民通過盟約締結的關係,它曾經因罪惡受到損傷。
希伯來書的作者重提贖罪禮為了對比古代的贖罪禮儀和基督的救恩工程。
舊約中贖罪禮用的是山羊和牛犢的血。動物的血如何取得預期效果?大司祭需要每一年重複同樣的禮儀,正是因為它沒有效果。
基督,相反,不是進入石頭建設的聖殿,而是升了天,一次而永遠地用他自己的血,這是真正的贖罪之血,決定性地永遠彌合了天人的關係。
因此,福音書作者指出,當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時刻,「聖殿帳幔從上至下,分裂為二」(谷15:38)。其實分裂的不是耶路撒冷聖殿分開至聖所的帳幕,而是由於罪過而形成。帳幔分裂表示了分離天人關係的障礙將永遠被除掉了。
動物的血,一直是無效的。基督的血,奉獻給參加今天參與感恩聖祭的人。誰接受他,就會獲得罪過的赦免,重新建立自己的生命與天主的關係。

福音      (14:12-1622-26

 無酵節的第一天,即宰殺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願我們往那裡去,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城裡去,必有一個拿著水罐的人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去;他無論進入那裡,你們就對那家主說:師傅問:我同我的門徒吃逾越節晚餐的客廳在那裡﹖他必指給你們一間鋪設好了的寬大樓廳,你們就在那裡為我們預備罷!」門徒去了,來到城裡,所遇見的,正如耶穌給他們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晚餐。
       他們正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從杯中喝了。耶穌對他們說:「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裡喝新酒的那天。」
他們唱完聖詠,就出來,往橄欖山去了。

閱讀第一部分時(12-16),我們感覺到一個特殊的時刻要來到,耶穌和祂的一群門徒們的行動非常小心謹慎,因為由於大司祭的仇恨和威脅正在逼近他們。他們當時在伯大尼,為了慶祝逾越節晚餐,他們需要去耶路撒冷,那裡是吃逾越節羔羊唯一的地方。那個地點有個標記,好像是耶穌預約過的,位於城內高地,屬於富人區。整個場景籠罩著神秘的氣氛。兩個宗徒先去準備,在房屋的二層有一個寬敞的大廳,晚餐就在這裡進行。
為了更好地理解福音書作者要傳遞的訊息,我們需要超越速記報告的感覺,以及注意到好像主動慶祝節日的不是耶穌,而是宗徒們。(12節)他們要紀念從埃及獲得解放,由此開始了以色列的歷史。他們沒有想到在即將來到的晚餐上會發生什麼:他們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參與新的逾越節。
第二個特點:陪伴宗徒們準備晚餐的是僕人,而不是通常專司此職的婦女們。這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是社會關係發生改變的標記。一種隱約領悟到改變的感覺引導宗徒們走向慶祝節日的地方,在那裡耶穌要為新的開始揭幕。進入晚餐大廳的人要知道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人,知道反省耶穌給予的特殊標記:富有的要成為貧窮的、為大的要選擇成為小的、那些接受強制服務的人,直到那時,是由女性完成。
甚至對於大廳的細緻描寫也很重要:大廳很「寬敞」,因為要準備接納很多人;位於「高處」,如同山頂,那裡可以靜心聆聽天主的聖言(出24:1-4);有「大沙發」,因為任何來到大廳的人,不論是貧窮的、卑微的、為奴隸的,都在這裡獲得自由。這些細節以明顯的方式喻指基督徒團體慶祝的擘餅紀念。
暮色來臨的時候,十二宗徒與耶穌一起吃逾越節羔羊。他們以為自己是在紀念從埃及的解放和西乃盟約,可是卻成為先知們宣告過的新盟約締結的見證人,獲得天主羔羊作為生命養料。

在第二部分(22-26節),我們仔細聆聽,因為談到的是初期教會基督徒團體慶祝感恩祭的禮儀用語。這個模式是在初期教會最初一些年代形成的,聖史馬爾谷,第一位福音書作者,把文本傳遞給了我們。
沒有任何敘述喻指猶太逾越節,準備了羔羊的十二宗徒看到希伯來的逾越節晚餐被轉化成為耶穌的晚餐,成為感恩祭盛宴。「他們正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22)。到此與傳統禮儀沒有不同。作為主人,耶穌主持分餅祈禱:「願上主,我們的天主,世界的君王,受頌揚,祂讓大地出產麵餅。」
不相同的是他邀請門徒們:「你們拿去吃吧」,尤其是他賦予麵餅的價值:「這是我的身體」,也就是說:「這就是我」。
宗徒們有能力理解耶穌這些舉動和言辭的含義。老師把他自己整個的生命作為恩賜,為了人類成為被擘開的麵餅,現在邀請宗徒們分擔他的選擇,與他成為一體,分享他的生命。 
現在我們明白了,參與感恩祭對於我們是什麼意思。不是虔誠的與耶穌會面,而是選擇和決定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像耶穌那樣在任何時候都成為擘開的麵餅,服務於兄弟姐妹。
在晚餐結束的時候,耶穌喝一杯葡萄酒。
這個動作具有象徵性,是告別舊約的一杯,他宣告:「我決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我在天主的國裡喝新酒的那天」(25節)。
   與洗者若翰不一樣,耶穌既吃也喝(瑪11:18-19),接受人們的宴請。有法利塞團體和若翰的追隨者曾經問過耶穌,他不齋戒的原因,他回答說:「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他們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決不能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一天,他們就要禁食」(谷2:19-20)。耶穌預知他門徒們的團體會有一個憂傷、失望的艱難時期,他們要戒酒一些日子。訊息很明確:哪裡缺少他的臨在——新郎,那裡就沒有酒,沒有節日的喜樂。罪惡和死亡的記號獲得勝利讓門徒們憂傷失望,但是當耶穌臨在於節日時,「肥美的盛宴,香醇的美酒,精選的食品」(依25:6)都將豐盛陳列,所有的人都將有酒喝:「我將和你們一起在天國裡飲酒」。
   杯子盛的是他的血,「新約的血,為你們而傾流」。
西乃盟約沒有達到保持以色列人民和天主共融的目標。那是用動物血締結的盟約,沒有保證的力量。而耶穌的盟約是以他自己的血所慶祝,那是天主的血,賜給每一個願意接受的人。
新約的血是為無數的人傾流,也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感恩祭不是為了個人而設立,不是為了個人親自見到基督,鼓勵個人的熱情或某種形式的精神孤立主義。而感恩祭是團體的盛宴,是擘開的麵餅與兄弟姐妹分享,不能少於兩個人,因為團體才是新人類的記號,誕生於復活的主基督。

高處大廳的門,一直是敞開的,為了讓所有的人都進來。天國的盛宴,先知們已經預言,是為「所有的民族」準備的(依25:6),所有的人都應該被接納,沒有任何人被排除。對於天主,不存在區分潔淨與不潔淨的人,有價值與不配的人。在聖體前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罪人,都不配,但是都被邀請進來與基督共融。

麵餅是基督,葡萄酒是他的血,創建一個與基督及彼此之間享有共同血緣的團體,從而建設新人類。其唯一的法律就是服務於兄弟姐妹,以使自己的生命成為「營養」,來滿足人類各種形式的饑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