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6, 2018

打開耳朵,是為了打開心靈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聽」,這個動詞在舊約中出現了1159次,一般都是指天主「聽」,像依撒意亞先知所肯定的:「祂不是聾子」(依59:1)。人卻不一樣,常常對窮人的求助充耳不聞,對於讚美和恭維則耳聰目明。天主關注的只有祂的人民的祈禱、哭泣和抱怨。「他若向我呼號,我必俯聽,因為我是仁慈的」(出2226)。舊約中卻沒有任何地方記載天主因為聽了人民的「讚美」而幫助他們。
他們的聽覺敏感度非常不同。
申命紀和先知書的口中,堅持地邀請人回歸:「以色列,你要聽!」(申6:4);「你們要聽上主的話!」(米2:4)。對於呼求的聲音裝聾作啞的是大罪。
匝加利亞曾經嚴厲指責人們:「他們僵硬著耳朵,不願意聽;他們心硬如鐵,不願意感覺」(匝7:11-12)。耶肋米亞先知也說以色列人是:「愚昧無知,有目不見,有耳不聞的人民」(耶5:21)。天主要求自己的人民服從和遵守祂的話語,可是人們的回答卻令祂失望:「你是住在叛逆的家族中,他們有眼,卻視而不見;有耳,卻聽而不聞;因為他們是叛逆的家族」(則12:2)。
「聾」,在聖經中,比喻人被虛假的聲音迷惑,拒絕天主的話。這種狀態是很可怕,是一種重病,不過天主答應可以治癒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主,請賜我一顆善於聆聽祢話語的心。」

讀經一    (依35:4-7

        告訴迷茫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報復已到,天主的報酬已到,他要親自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因為曠野裡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白熱的沙地將變為池沼,乾旱的地帶將變為水源,豺狼棲息的洞穴將生出蘆葦和菖蒲。」

先知面對流放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向他們承諾一個光輝的未來:「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沙漠必要欣喜,如花盛開,盛開得有如百合,高興得歡樂歌唱,因為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加爾默耳和沙龍的美麗;它們將見到上主的榮耀,我們天主的光輝」(依35:1-2)。先知用這個美麗而充滿希望的圖像,向人民宣告上主的救援即將來臨。
         接著勸告他們:「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天主的救援就要來到!」(4)並且詳細描述因為天主的介入而產生的變化:「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啟;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5-6
     在聖經中,盲人、聾啞人、癱瘓常常用來比喻以色列,「你是瞎眼的人民,儘管你有眼睛;你是耳聾的民族,儘管你有耳朵」(依43:8)。像先知指出的那樣,他們常常對天主的聲音閉著耳朵,聽不到天主的話,所以也無法宣告天主的話。
         但是天主,像依撒意亞先知所宣告的,馬上就來救援祂的子民,他所有的脆弱和病症都要獲得治癒。救恩的光即將照臨,流放的人們要踏上回歸祖先故土的道路。他們虛弱的膝蓋要獲得堅固,他們會聽到並宣告他們的天主的奇妙事。
         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在以色列人民中促生了對天主即將來臨的信心,默西亞要為世界帶來顯著的變化。當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讀這段讀經時,也就是宣告他自己就是默西亞,以色列人們期待已久的救世主。
         讀經結束的部分(6-7),宣告在巴比倫流放的人民回歸,大地將要產生巨大變化,「曠野裡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白熱的沙地將變為池沼,乾旱的地帶將變為水源,豺狼棲息的洞穴將生出蘆葦和菖蒲。」過去野獸橫行的地方要變為肥沃的田地和美麗的居所。不只是人要改變,而是整個造物都要分享天主的救恩。

讀經二 (雅2:1-5

我的弟兄們,你們既信仰我們已受光榮的主耶穌基督,就不該按外貌待人。如果有一個人,戴著金戒指,穿著華美的衣服,進入你們的會堂,同時一個衣服骯髒的窮人也進來,你們就專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且對他說:「請坐在這邊好位上!」而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說「坐在我的腳凳下邊」!這豈不是你們自己立定區別,而按偏邪的心思判斷人嗎?
我親愛的弟兄們,請聽!天主不是選了世俗視為貧窮的人,使他們富於信德,並繼承他向愛他的人所預許的國嗎?

         「富貴人侮辱了人,還怒不可遏;貧窮人受了侮辱,反得向人謝罪!」(德13:4)這是公元前二世紀一位虔誠的以色列人為貧富不均所發的感慨。其實每一天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有錢有勢的人常常享受優惠,高位屬於他們,不論他們講什麼都會贏得掌聲,即使他們錯了也沒有人敢於公開指責。在我們的社會中,這種對富人的恭維和對窮人的歧視已經成為正常化,但是在基督徒團體中也存在這種情況難道是合理的嗎?
          雅各伯以一個挑戰性的提問來反問這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戴著金戒指,穿著華麗的衣服,進入你們的會堂;同時另一個衣服骯髒的窮人也進來,……」(1-4)基督徒團體就像世俗社會一樣,對富人阿諛奉承,對窮人視而不見?可是,基督徒之所以被建設,是為了給予這個世界一個相反的記號,讓人們知道天主偏愛窮人:「天主選了世俗視為貧窮的人,使他們富於信德,並繼承他向愛他的人所預許的國。」(5
         在聖經中,窮人不僅是缺乏錢財的人,而是指所有生活在不如意中,不論是任何理由被輕視和邊緣化的人。對這些人,基督徒團體應該特別表現出關懷和照顧,讓世界知道基督徒的判斷標準與一般世俗的標準不一樣。
         在我們的教會裡,雅各伯提到的這種情況已經全部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當有榮譽的位置被特別留給某些人時,大家都會感到尷尬。因為我們都感覺到這種行為與感恩祭的共融慶典不一致、不和諧。
         問題是這種情況在在今天的教會內沒有發生,可是在教會外仍存在。在教會內保留給權威、贊助人的位置不再存在,但是在外面他們仍然享有特權。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很難像我們在感恩祭中那樣不分貧富、不分尊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一同聆聽聖言、一分享聖體食糧。
     有人因此指責我們基督徒團體虛偽,但是這不完全正確。像所有的人一樣,甚至基督徒都是軟弱及都是罪人。團體在主的日子聚集,不是慶祝我們已經是怎麼樣子,而是我們需要成為怎麼樣子。聖體提醒我們召叫我們如何去建設一個新的世界,召叫我們按照這個理想去建設。去建設一個所有的人都一樣被接納、被愛的世界。一個讓所有人,特別是最小的一個,感到受歡迎和被愛的世界。 

福音         (谷7:31-37

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裡,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歎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
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吧說話。」

在這一段讀經中,一些異常的細節令人感到驚訝。耶穌沒有像他恆常的做法,只說簡單的一句話就治癒病人;而是把病人帶到一個僻靜的地方,離開人群,把手指放在他的耳朵上,用唾液抹他的舌頭,然後抬頭看天,歎息,說了一句奇怪的話:最後,這人能夠說話,反而耶穌命令他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事情。耶穌這一次的舉動非常相似像那些法師。
這個場景的奇異性一定不會令我們感到驚訝,因為古代的治療師,在治療病人時,常常伴以神秘的舉動。他們試圖營造一種神秘的氛圍,一直保密他們的驅魔行為和他們的食譜; 敷手和誦念咒語是最常見的。耶穌為了適應那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做一些當時流行的做法。但是,我們會看到,耶穌這樣做,是為了給這種舉動賦予新的意義。
首先我們看一看事件發生的「地點」。這是提洛(31),在這個地方耶穌曾經驅逐過一群魔鬼,號稱軍旅,把它們趕入豬身上,然後全部跳入大海(谷5:1)。也就是在異邦人的土地上,把這個事件與這個地址聯繫,福音書作者特別注重其神學意義。
要治癒的病人是聾啞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說話困難的聾人」,也就是說,他以一種脫節和難以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
在聖經中,僅僅出現在今天的讀經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也就是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很明顯,瑪爾谷這樣用,是為了呼應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以及昭示我們,預言的實現。
對依撒意亞先知來說,「聾子」代表以色列人,可是被帶到耶穌跟前的卻是個異邦人,那麼他代表的是每一個尚未與耶穌基督接觸的人。
聾子沒有能力聽到別人講的話,因此,就沒有能力溝通,生活在孤獨中,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內。
在耶穌的時代,一切生病的人都被視為是天主的懲罰;而聾子則被看作是詛咒,因為它是阻止人們聽到在會堂裡宣告的天主的話
在瑪爾谷福音中,「聾啞人」用來比喻那些從來沒有機會遇到基督、聆聽福音的人;也是指那些故意封閉耳朵,拒絕救恩話語進入內心的人。
誰在精神上聾啞,拒絕信仰,就不能慶祝救恩,因為沒有經驗。「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人若不信他,怎能呼號他呢﹖從未聽到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羅10:9-14

當耶穌治癒一個聾啞人的時候,也就是在宣告天地一種新對話形式的開始。對所有的人,猶太人和異邦人,都被打開了耳朵和心靈,都可以聆聽福音,接受信仰,並且向兄弟姐妹宣講。
在我們的家庭裡,在基督徒團體裡,在社會環境中,常常不是溝通,而是互相攻擊,因為沒有能力聆聽別人的理由和需要,可是基督的話語打開我們的耳朵,融化我們的心結。

在今天的讀經中,我們剛才看過其中一些特殊具有象徵意義的細節,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明顯地指向洗禮。
我們先看看,這個聾啞人不是一個人來到耶穌這裡,而是有一些人陪同他一起來。這個人自己可以自理,不像貝特賽達的瞎子需要有人引導(谷8:22-23)。瑪爾谷為什麼要強調這個本來不重要的細節呢﹖因為它想透露一個信息,為了來到基督這裡,聆聽他有治癒能力的話語,最好是有人陪同;由那些已經熟悉基督,與他的話語和救恩能力有經驗的人陪同。
在初期教會,誰最早接觸到一個封閉、遠離天主、拒絕與兄弟姐妹交往的人,就會牽著他的手,向他講述耶穌基督,把他引導來到基督台前,那麼在這個人最後終於領受洗禮的時候,就成為他的「代父母」。
奇蹟發生在「遠離人群」的地方(第33節)。 原因是相同的,最後,沒有披露事件的命令(第36節)。 耶穌不希望他們傳播他是默西亞的消息。
在瑪爾谷福音中,每當談到耶穌身份的時候,作者稱呼其為「奧秘」。直到逾越節,人們都沒有能力知道耶穌是誰,一直把他想像成為一個榮耀的默西亞,一個這個世界的主人。我們還記得幾個主日前,群眾面對增餅的奇跡是怎樣誤會耶穌的。只有在他死亡和復活之後,門徒們才慢慢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被派遣去向全人類宣告耶穌是天主子。
帶病人遠離人群這個細節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在洗禮中聾啞被治癒,有能力聆聽天主聖言,這時他不再屬於異邦人的人群中,而是成為一個蒙選的人,一個區別於一般人的人。比如花園與荒野的區別、秩序與混沌的區別、識字與不識字的區別等等,但是洗禮產生的區別不是在身體上,而是在倫理和精神生命上。

在完成奇蹟之前,耶穌向天空抬起眼睛,發出歎息 (34) 。在古代治病的醫生常常這樣做。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集中精力,以便使神祇的能量更加滲透,促成奇跡的完成。這些行奇跡的人常常會說:「我在你內吸氣,用我所有的力量,吸納你神聖的能量,神的呼吸,我全神貫注看著你。」
在耶穌來說,這種舉動變成了祈禱(谷6:41),是他與天主聖父合一的標記;而對於我們,則是在著手幫助兄弟姐妹之前,一個進入與天主深層關係的邀請。只有在我們吸納了聖神、天主的呼吸之後,我們屬於死亡俘虜的人,才有能力溝通賦予生命的能量。「把手指放入耳朵中」(33),這個動作在洗禮聖事中也同樣被施行。授予聖事的人,用拇指接觸領受洗禮的人的耳朵,同時祈禱:「主耶穌,讓聾子聽到,讓啞巴說話,給予你聆聽天主聖言和宣告信仰的特權。」基督徒不只是有能力聆聽福音,而且應該有能力宣講他聽到的信息。
另一個動作,是把唾液抹在病人的舌頭上(33)。在民間概念上,唾液被認為是呼吸的固體化,是呼吸的物質化。耶穌用他自己的唾液抹啞巴的舌頭,也就是用耶穌的呼吸與啞巴的呼吸溝通,賦予病人天主聖神的力量。當我們在洗禮中採用這個動作的時候,代表基督徒領受耶穌基督的聖神,成為基督的先知,耶穌福音的使者。
「厄法達」,是阿拉美語,耶穌也用這種語言,意思是:「開了罷!」。這不是針對耳朵,而是針對人,過去沒有能力聆聽的人。是邀請人,打開心門,讓耶穌基督和福音進入他的生活。
讀經的最後一段(35-37),更加具體地反省耶穌的治癒,以。最後的合」結尾。人群因喜樂而歡呼,因為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實現了:天主讓「聾子聽到」,讓「啞巴說話」。(依35:5-6
這種歡呼是基督徒團體的信仰宣誓,是當我們看到又有一個人進入救恩的行列而發出的喜樂。現在這個兄弟可以分享基督徒團體的共融了。基督徒在團體中聚會,聆聽天主聖言,宣講天主聖言,不再是啞巴,不再口吃,而是以優美通順和清醒的方式在天主內喜樂。我們擁有與耶穌接觸而獲得治癒能力的經驗,我們看到在聖事中這種效果繼續發生,這種同樣的動作對我們、對他人持續帶來救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