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乙年)
戀愛中的人常常「欣喜若狂」。他離開了自己,忘記了自己,因為他/她與另一個人相遇,有不可抗拒的衝動。即使是狂喜的神秘經驗,來自希臘文“existsánai”也意味著「出離自己」,並且被捲入天主內。
戀愛的人不可能再封閉於自己,而要走出自己,為所愛的人交付。與天主的關係也是這樣,天主是無限的愛,因此完全「脫離自己」,亳無保留的付出。
在基督內,天主啟示了祂的「出離自己」,祂離開天上,來到我們人間。耶穌說:「我來自父,到這世界上來」(若16:28)。基督的命運是回歸天主聖父,但是不會留下人類,這是他以無法拆散的愛所結合的:「等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之後,我再回來,帶你們到我那裏去。這樣,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你們現在也一樣憂苦,等我再見到你們時,你們的心必會充滿喜樂,而且沒有人能奪去你們的喜樂。到了那一天,你們甚麼也不必問我了。」(若14:3;16:22-23)。
天主出離自己,來到人間,是邀請我們的出離,走出自我,走向兄弟姐妹;與天主相遇,放棄糾纏於自我、自己的個人利益、孤芳自賞,而是像天主那樣成為眾人的僕人。
天主的愛如何在我們中顯露出來﹖就是:「天主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為使我們藉著而獲得生命。這就是愛:在我們未愛天主之前,祂已先愛了我們,並派遣祂的兒子為我們作賠補。親愛的,既然天主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該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但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住在我們內,他的愛在我們內達到圓滿。」(若一4:9-12)。.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在天主眼中偉大的,並不是壓倒他人的人,而是使自己成為僕人的人。」
讀經一(智2:12,17-20)
惡人說:「我們要陷害義人,因為他太令我們討厭,他反對我們的作為,指責我們違犯法律,控訴我們品行不檢。我們且看他的話是否屬實,看他究有什麼結局。因為,如果義人是天主的兒子,天主定要幫助他,拯救他脫離敵人的手。來罷!我們用恥辱和酷刑試驗他,查看他是否溫良,考驗他是否忍耐。我們判他受可恥的死刑,看他是否蒙受眷顧,如他所說的一樣。」
「我們大吃大喝吧,因為明天我們就會死去」(依22:13)。這就是依撒意亞時代狂歡者們的建議,後來的享樂主義者們同樣樂此不疲。這些人不記得天主,也遺忘了未來的生命,除了眼前的事情再也看不到別的,把自己扔在吃喝玩樂中。這樣的人一直都有存在,不過在公元前一世紀埃及的亞歷山大時特別多,特別激進。
亞歷山大是一個大都會,擁有非常著名的圖書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有智慧、有文化的人們聚集在這裡,城市非常繁榮,在三個世紀裏,有很多猶太人定居,根據最近的估計,當時大概有十八萬猶太人。
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有他們自己的會堂,在那裡他們閱讀和學習翻譯希臘文的聖經。他們由長者和首領引導,因此而保持了他們自己的身份,得以延續祖先的傳統,但是無法抵擋強大的希臘文化影響。有人開始屈服於偶像崇拜和異教徒生活的誘惑。
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智慧書》寫作完成了。作者擔心在這種強大世俗環境中,會造成很多背棄信仰的危險,所以借惡人的口揭露邪惡的可怕,告戒每一個真正的猶太人應該警醒。
「惡人們胡思亂想自語說:『我們的生命又短促,又多愁;人的死期一到,又沒有辦法補救,也從不見有人從陰府回來。我們原是偶然而生,過後我們又好像未曾生存過』;我們鼻中的氣息只是一陣煙霧,思想亦不過是心動迸出的火花;火花一旦熄滅,身軀即變成灰土,魂魄即像輕風消散。我們的名字,隨時被人遺忘,無人追念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生命消逝,有如一絲浮雲,又如為日光所驅散,被熱力所蒸化的煙霧。實在,我們的時日,有如疾馳的陰影;我們一死去,再不得返回,因為一經蓋印,無人再能返回。所以,來!讓我們享受現有的美福,趁年青及時消受這世界。我們要痛飲美酒,濃施香液,莫讓春花空空溜過。在玫瑰花尚未萎謝以前,用來作我們的花冠;我們要隨處享樂,連一塊草地也別放過。凡是樂事,我們不要放過,到處要留下我們歡樂的痕跡,因為這是我們的名份,我們的命運。我們要壓迫窮苦的義人,不必顧惜寡婦,連白髮年高的老人,也不必敬重。我們的勢力,就是正義的法律,因為軟弱只呈現自己無用』(智2:1-11)。
誰是這些「邪惡的人」宣揚如此愚蠢的想法、和推動者﹖首先是城市裡富裕有閑階層的人們,還有知識份子,認為他們掌握高級文化,輕視以色列人的宗教傳統,指責他們落後、過時,在當代哲學面前無足輕重。
不過這還不是「邪惡人」的群組中最危險的。有些人更加過分,更加激烈地反對希伯來人,傷害他們,誹謗、欺淩、侮辱,不擇手段。在這些壓力下,一些以色列人放棄了祖先的信仰,甚至與異邦人聯合迫害同胞。
儘管有各種傷害和迫害,但是大多數以色列人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按照信仰規範生活,這些人的虔誠榜樣讓異邦人和背教者頭痛,如芒刺在背,心神不安。他們的生活榜樣就是對迫害他們的異邦人和背教者的腐敗、背叛和不正義,最公開的和堅定的譴責。
邪惡的人與義人不能長期共處。義人榜樣的無聲譴責讓邪惡的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很快就會無法承受,導致更加憤怒地反擊,直到聚集至極限時砰然爆發。如果義人拒絕同流合污,他們甚至會被殺害。今天的讀經告訴了我們惡人要採取的解決方式:「我們用恥辱和酷刑試驗他,查看他是否溫良,考驗他是否忍耐。我們判他受可恥的死刑。」
這種威脅所針對的不只是亞歷山大的以色列人,也指向耶穌。他也被同胞迫害,不是因為他邪惡,而是因為他宣揚的信息讓所有邪惡行事的人們坐立不安。
迫害,在義人的生活中是不會缺少的,誰選擇跟隨天主的要求生活,被傷害就是難免的。社會的不正義結構也難免其咎,其中被擁護和掌握權力的是有錢有勢的人,他們的頭腦往往就像讀經中指出的惡人一樣。
讀經二(雅3:16-4:3)
哪裡有嫉妒和紛爭,那裡就有擾亂和種種惡行。至於從上而來的智慧,它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寬仁的,柔順的,滿有仁慈和善果的,不偏不倚的,沒有偽善的。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
你們中間的戰爭是從哪裡來的?爭端是從哪裡來的?豈不是從你們肢體中戰鬥的私欲來的嗎?你們貪戀,若得不到,於是便要兇殺;你們嫉妒,若不能獲得,於是就要爭鬥,起來交戰。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而不得,是因為你們求的不當,想要浪費在你們的淫樂中。
然後作者指出「天主的智慧」的特徵,他告訴我們哪裡有理解、善意、慈悲、和平、慷慨,那裡就沒有嫉妒和虛偽。只有這樣被天主的智慧引導的人,投身於此的人,才會在人間建立友愛,成為和平的締造者。(18節)
讀經的第二部分(1-2),質問世界上、社會中,包括基督徒團體中,不和睦的原因。第一條就是貪婪地聚集物質財富,因此而造成競爭、嫉妒、衝突和進一步的貪婪。戰爭和衝突的爆發就是因為人的自私,試圖操控他人,而不是彼此服務;掠奪他人,而不是付出;競先搶佔高位,而不是像耶穌勸告的那樣選擇末位。
依靠從上而來的「天主智慧」的基督徒不應該與這種行為方式有任何沾染。如果只是真誠地服務兄弟姐妹,那就將消除衝突的根源。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3),雅各伯邀請我們真誠地祈禱。
有時候我們祈禱並不是為了承行天主的旨意,而是呼求實現我們自己的夢想,自我和激情的計畫。為了滿足我們自私的夢想而乞求天主的介入是沒有用,也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向上主祈求的是智慧,以及理解和承行上主旨意的能力。
福音 谷9:30-37
耶穌和門徒們經過加里肋亞,但是耶穌卻不願叫人知道。因為那時他教訓他的門徒,給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些話,又害怕詢問他。
他們來到葛法翁,進到家裡,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在路上爭論了什麼﹖」他們都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
耶穌坐下,叫過那十二人來,給他們說:「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遂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
在福音中有些內容一再重複,但都不是偶然的,每一次重複都有原因。增加麵餅、門徒們彼此爭論誰最大、老師關於這些奢望的回答,還有耶穌擁抱兒童,都在馬爾谷福音中重複了兩次。預言受難甚至重複了三次,每一次都被門徒們反對、阻止,他們沒有能力理解一種由人的觀念看來沒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將要被交付」。被誰交付呢?我們不得不問。答案似乎很明顯:被猶大出賣交付。但是實際上相反,我們遇到的是一個神學問題。在神學上稱為「神聖的被動」,例如:在聖經中常常用一個被動詞彙來指天主的某種特殊作為。所以,是天主聖父奉獻聖子,把聖子交付到人類手中。
戀人沒有其它方式可表達他所有的愛,而不是把自己投入到所愛之人的懷抱中。這就是天主所做的:把祂自己交付在人類手中,儘管知道人們會怎麼樣對待祂。
這種偉大的愛的答案是戲劇性的,並在將來由耶穌宣布:他們將會殺害祂。犯罪的不只是司祭和經師,而是人類。如果天主停留在天上,祂可能被人類遺忘,最多不過被咒駡,可是當祂決定來到世上時,祂就把自己交付給人類,就交付給了死亡。
門徒們沒有能力理解天主的這種愛,他們的思想與天上的相差太遠,而且不敢詢問耶穌給予澄清。(32)
很容易理解他們的這種遲鈍。根據耶穌的教導,人子的期待與辣彼教導的宗教信念格格不入,與他們的祈禱相反。他們無法接受天主把祂揀選的人扔給敵人手中,投入失敗。這與約伯書中的智者,特曼人厄里法次說的一樣:「請想:哪有無辜者喪亡﹖哪有正直者消逝﹖照我所見:那播種邪惡的,必收邪惡;散佈毒害的,必收毒害」(約4:7-8)。還有聖詠作者也同樣認為:「我作過幼童,現今已經年老,從未見過正義的人被遣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行乞討」(詠37:25)。
我們沒有必要驚異,即使門徒們聽到耶穌兩次宣告受難後,他們仍然沒有能力理解,也就是說沒有接受默西亞的受難;甚至我們也沒有必要驚奇福音書作者特別的提示:他們不敢問耶穌任何問題,因為他們還記得當伯多祿試圖阻擋耶穌走上十字架時,耶穌對伯多祿的指責,那是非常嚴厲的指責。他們意識到,一旦觸及這個問題時,師傅變得非常嚴厲,毫不妥協,不接受任何反對意見和任何建議。與基督思想缺乏一致是不可避免地導致人的封閉。在讀經的第二部分(33-35),福音書作者向我們肯定了這種結果。
門徒們沒有明白,或者有意關閉眼睛和耳朵,為了不接受師傅的話,不觀看他指示給每一個門徒的目標。
他們仍然跟隨耶穌走向耶路撒冷,但是,恰恰是在走向十字架的路上,他們仍然在編織與耶穌教導相反的夢想。
來到葛法翁,師傅問他們:「在路上你們討論了什麼呢?」(33)。他的發問不是問題,而是譴責。一路上門徒們都捲入了討論。
他們現在沉默了,因為他們的面具被揭穿了,他們羞愧,他們明白犯了錯誤,他們知道關於爭奪首位的問題,師傅一向是堅決制止的。
關於等級和優先權的問題,辣彼們已經嚴肅討論、激烈爭論過。在餐桌上、會堂裡、路上、聚會中,是否保留榮譽位置的問題一直被爭論。在天堂的聖人們甚至也被分為不同的等級,一般認為分為七級:不同的等級取決於不同的功勞。如同聖人在天堂,世界上的人也應該區分級別:義人位置高,不潔的人和窮人在邊緣。
關於等級的問題和榮耀頭銜的問題,耶穌數次明確給予回答。
馬爾谷非常精心地設計了一個場景。當門徒們尷尬和沉默的時候,耶穌坐下,也就是彼辣給門徒們講重要課程的時候那樣。然後召集門徒們來到身邊。他請他們聚攏過來是因為看到他們不敢靠近他,感覺上遠離他。最後才宣告關於什麼樣的人是最偉大的隆重宣佈:「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35)
這是耶穌關於生活經驗的概括,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作者以不同的方式重複了六次。
馬爾谷給我們的場景是在家裡,這個家是指基督徒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應該認真反省耶穌的話,嚴格避免製造各種名目尋找優先權,在內部製造統治和奴役。尤其是應該注意不要貪婪社會上流行的敬禮和崇拜。「在你們中間,不應該如此!」耶穌這樣告訴我們。(路22:26)
在基督徒團體中,擁有重要位置的人應該放棄任何自以為偉大的想法。教會不是説明人跳上高位、出人頭地、或者統治他人的跳板。教會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這裡,任何人都得以肯定自己從天主那裡獲得的恩賜,在對兄弟姐妹謙卑的服務中慶祝自己的偉大。在天主的眼中,最偉大的人是最相似於基督的人,為眾人做僕人的人。(路22:27)
為了讓講課獲得好效果,耶穌做了一個象徵性的動作,這是讀經在第三部分告訴我們的(36-37)。耶穌領過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
在後面的章節中,馬爾谷記載了另一個耶穌與孩子的故事,特別強調了耶穌對孩子的愛護和溫柔。一些母親把孩子帶到耶穌跟前,希望耶穌撫摸他們。實際上,天主與人類身體的接觸,賦予人力量、善良、溫柔和精神的溝通。可是門徒們不喜歡這種過分的家庭化和信任,而是感覺到要譴責和推開入侵者。因此,耶穌很憤怒,對他們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耶穌遂抱起他們來,給他們覆手,祝福了他們。(谷10:13-16)
在這段經文中,孩子是我們應該效仿的楷模,耶穌邀請我們要成為像他們一樣,才能夠進入天國。在今天的讀經中,相反,孩子成為脆弱和無助的象徵,需要照顧和愛護。
在耶穌的時代,像今天一樣,孩子們受到愛護,但是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沒有法律地位,他們甚至被認為是不潔的,因為他們會違反法律要求。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背景,那麼耶穌的意思就很清晰了。他希望他的門徒們組成的團體,能夠把注意力和主動性更多地放在最貧窮的人、無助的人、不潔的人和社會低層的人民身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老師都偏愛較勤力、有教養的學生,教練誇讚更加有實力的運動員,可是母親們的標準卻不一樣,她們的愛和關懷會多加於脆弱的孩子。
基督的門徒應該跟隨師傅的榜樣,擁抱孩子。
孩子是完全依靠他人,沒有能力生產,只是消費,在各方面都需要幫助。他們甚至可能製造麻煩,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思考。
但是,要擁抱一個四十歲卻仍然像孩子一樣需要幫助的人,是不容易的,他可能是粗魯的、製造惡作劇、無知,阻礙他人的有序生活,沒有承諾。擁抱這樣的人確實很難。「擁抱」他,不是說要滿足他的一切願望,迎合他的心血來潮,鼓勵他的懶惰,而是教育他,幫助他成長,使他成為成熟的人。
當我們在彌撒中彼此交換「神聖的擁抱」(格後13:12)時,也就是表示這種互相幫助和無條件接納的標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