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9, 2018

天主如何選擇冠冕呢?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教會的第一次分裂是在耶穌的眼前發生:兩位宗徒反對十位,十位反對兩位(谷10:35-41)。競爭的動機不是關於神學的討論或關於教義的對錯,而是對於權力的狂熱,對首位的爭奪。它標誌了教會分裂和衝突的痛苦歷史的開始,它們都是狹隘所導致。每當有人企圖淩駕於他人時,團體的崩潰就開始了。但是即使是民主制度也無法消除爭吵,因為它不是從根部糾正。這只不過是一種平衡的行為,試圖抵消敵對各方的自私。
         耶穌任命了十二人,以便他們成為一個世界新社會的標誌。在這個世界中,每一個統治的主張都被廢除,並培養出一個雄心壯志:為最貧窮的人服務。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塵世的思維方式自一開始就滲透進入了教會,而且跟隨歷史的發展一直沒有間斷:統治權、財富佔有、奴役他人等等。教宗的著名頭盔,三重冠(Tiara)是羅馬主教的權威和普世管豁權的象徵。其起源不是很明確,不過八世紀的時候只有一層冠冕,後來成為二層,再幾十年之後成為三重冠冕相疊,象徵教宗對於三重王國的權力:天上、地上和地下。當教宗保祿六世當選後,他做了一件歷史性的舉動:先是按照禮儀把三重冠冕戴到頭上,然後馬上就除掉下來,而且永遠再沒有戴。三重冠是一個非常含糊的象徵,與裝飾了基督頭顱的唯一荊棘冠冕不相容。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偉大的是服務他人的人。」

讀經一 (依53:2a3a10-11

       天主的僕人在上主前生長如嫩芽,又像出自乾地中的根苗;
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
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
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
他好像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
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都以他不算什麼。
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
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
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了他們的罪過。

        
人都希望獲得勝利,而不是失敗;他們都尋找控制權,而不是服務。可是天主的思維方式卻是相反的,為了教導以色列人民接受天主的邏輯,有能力為了他人贈與自己的生命,自從舊約就指出了一個楷模:忠信的僕人。

         我們已經多次遇到這位神秘角色了,今天再次介紹給我們,幫助我們理解和回應福音信息的挑戰。
         讀經的第一部分(2-3),描寫這位僕人謙卑的外貌:好像沙漠裡一株細弱的灌木芽,成長在乾枯缺水的土地上,絲毫沒有吸引人的特徵,沒有美麗、財富、權力,而是脆弱、被輕視和失敗。
         讀經的第二部分(10-11),昭示天主的判決。這判決與人的觀點相反,在人看來是失敗的,但在天主眼中卻是成功的。
         是通過犧牲和苦難,自我奉獻,讓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計劃。正是因為這位僕人是仇恨、不正義和暴力的犧牲品,他才有能力把迫害他的人們從他們的不正義中解放,樹立起耶穌的完美形象。他不是通過征服,而是通過在他們面前謙卑、屈膝,服務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贈予他們,而拯救他們。   

讀經二 (希4:14-16

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

         對觀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他公開使命開始的時候,曾經接受魔鬼的試探。後來福音書作者再沒有提到這個題目,只有路加說這些誘惑後來也一直持續。就是這句「魔鬼離開他,為了在預定的時間再回來」(路4:13)。
         今天的讀經希伯來書,明確地談到這個題目。基督所以有能力理解我們的脆弱,因為他自己曾經在所有的方面都經歷過誘惑,像我們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我們常常在考驗中對天主不忠,而他從來不會犯罪。
         這個宣告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因為這位耶穌非常接近我們,對我們身處的困境能夠有同感。他不是假裝是一個人,而是真實完全的是一個人。他經歷了我們需要面對的所有困難,他知道那是何等坎坷;尤其是在痛苦狀況中時,為了忠信於天主,我們需要付出多少。
         在這封信稍後部分,作者再次返回這個題目,補充說:「雖然祂是天主子,也要在所受的痛苦裡學習服從。(希5:8 

福音         (谷10:35-45

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穌跟前,對他說:「師傅!我們願你允許我們的要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願意我給你們做什麼﹖」他們回答說:「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飲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他們對他說:「我們能。」耶穌就對他們說:「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但坐在我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你的,而是給誰預備了,就給誰。」
那十個聽了,就開始惱怒雅各伯和若望。耶穌叫門徒過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

         耶穌在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他腳步輕快,走在前面,門徒們跟在後面,有些膽怯,因為耶穌已經兩次告訴了他們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什麼。在今天讀經的前面幾節,耶穌第三次宣告他的命運:要被侮辱、判處死刑,被鞭打,被殺害(32-34)。如同我們想像得到的,門徒們試圖勸阻他停止這個旅程,或者停留片刻,等待更好的機會。
         他們在聽了耶穌明確解釋自己的命運後,仍然繼續幻想他上去耶路撒冷是為了開啟默西亞時代,在世上建立新王國。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耶穌說過,他必須經過侮辱和死亡,可是他們同樣地開始想一步將會發生的事。.
   在這點上,他們的無知達到頂點;即使面對死亡也沒有停止對追求榮耀的夢。他們可以克服這種觀點,現在是理所當然的。這表現了人對於權力的狂熱,對於榮譽的渴望是多麼深的植根於他們內。
         雅各伯和若望,載伯德的兩個兒子,竟然在耶穌跟前,當著眾門徒的面前,毫無羞愧地對他說:「師傅!我們願你允許我們的要求!」(35)沒有一點客氣和請求的口氣,比如「請您」等,而是直接要求,好像是他們的權力。他們可能是記得耶穌在第一次宣告受難時(谷8:31),談到「將來人子在他父的光榮中,同諸聖天使降來」(谷8:38)。因此他們忘記了談話中所有其他的部分,而只是記住了「光榮」,並且再也不能忘記這個夢想,而且又加上辣彼關於默西亞的教導,他「將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和圍繞在他身邊的義人們一起審判萬民。
     因此,雅各伯和若望奢望在天上也能夠與耶穌最接近,充分分享他審判的權力。這是最大的無恥和盲目自大,顯示出對權力的欲望是多麼深刻地盤踞人心內。
         可是,當馬爾谷寫下這段經文的時候,形勢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雅各伯已經為耶穌付出了生命,在耶路撒冷殉道(宗12:2);若望正在不顧一切投身於福傳。最後他們都證明了,他們明白了耶穌的教導,並且追隨了祂,初期教會也把無限的敬意奉獻給他們。所以路加沒有提到這一段,瑪竇進行了改編,寫成他們的母親向耶穌提出要求,而且很委婉(瑪20:20-24),而事實可能確實是如同馬爾谷記載的這樣。雅各伯和若望這兩兄弟不是普通門徒,他們在初期教會是非常有影響的人物,可是面對基督徒核心信息時,曾經很長時間沒有能力理解。對於基督教導的某些嚴格倫理持守,雖然有困難,他們逐漸接受了,比如婚姻的不可拆散性、拋棄一切跟隨主;可是當耶穌告訴他們放棄統治和權力時,無論如何他們難以理解和接受。

         馬爾谷借此教導他的基督徒團體,因為面對殘酷的迫害,甚至尼祿的瘋狂殺戮時,在團體中仍然存在著權力和榮譽的競爭。
範,承諾,為弟兄們服務,並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的基督徒,往往傾向於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他們的權力慾望也常常製造誤會。他們這種弱點不值得驚奇,即使優秀的宗徒們曾經也是受害者。
       但是,每一次門徒們表現出來對榮譽、特權、首位的關注時,耶穌從來都不會表示溫柔的(谷8:339:33-36),因為每一個野心,即使看上去天真無邪,都違反耶穌教導的核心信息。所以耶穌對雅各伯和若望是非常嚴厲的:「你們不知道你們在請求什麼。」然後為了幫助他們理解,耶穌引用了兩個圖像:酒杯和洗禮。
第一個圖像在以色列人民生活中非常熟悉:一個家庭裡的父親,或者在飯桌上佔首位的人,有時為了表達對某一個人的鍾愛和鼓勵,而把他自己的杯子讓那個人喝。在聖經中這個圖像出現很頻繁,有時是正面含義:「上主,你是我的產業,是我的杯爵,我要得你的基業,有你為我守著」(詠16:5)。多數時候是負面含義:「起來,起來!耶路撒冷!立起來!你這由上主手中飲了他震怒之杯,啜盡了那麻醉爵中渣滓的!」(依51:17
         杯爵指一個人的命運,好或者壞。耶穌知道等待他的杯爵是痛苦,那是一個他渴望撤去不飲的子(谷14:36);可是為了天主的計畫,進入祂的榮耀中,他應該飲這杯。

         關於洗禮的圖像有同樣的含義:通過死亡之水進入生命。義人承受的痛苦和打擊在聖經中常常被比作浸入湍急的深水激流中(詠69:2-342:8)。

  雅各伯和若望準備好了喝師傅的杯爵嗎?準備好了跟隨他奉獻出來自己的生命嗎?願意與他一起浸入苦痛和死亡的激流中嗎?儘管他們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但是他們確實明白了師傅的話,而且決定與他同行。
         耶穌尊重他們對於天主意理解上的遲鈍。告訴他們有一天他們也要分擔他的苦難和死亡,飲他的杯,付出他們的生命。然後回答他們:至於榮耀的位置,那是天主聖父無償恩賜的,不是靠自己的功績賺取的。他們錯誤地把天國想像成為地上王國的樣子,有等級階梯,而沒有明白天主豐沛地恩賜所有的人。(40)
         其他十位門徒很憤怒,表現出他們也遠遠沒有明白耶穌的教導,因此團體分裂了。
         在門徒團體中也產生了相似於撒落滿王死後以色列一分為二的情況。勒哈貝罕對權力的狂熱導致王國分裂,兩個支派與十個支派對立(列上12)。民族的歷史或許可以教導門徒們領悟一些教訓。
耶穌再次澄清階級制的問題和團體內權力使用的問題(41-45)。他把門徒聚集在一起,鄭重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42)
「誰願意當首領」,在路加福音中這樣說:「外邦人有君王宰製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路22:25)。
            耶穌對世俗團體中首領的分析是為了解釋基督徒團體中首領的任務。門徒們看到過很多種類的權力模式,有政治的,有宗教的,有辣彼、經師、聖殿司祭。他們都以同樣的方式行使權力:給予命令,索取特權,主持禮儀,在他們面前人們需要下跪,親吻他們的手,敬稱他們的頭銜。
         從這些權威者身上,門徒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呢?
         不必懷疑、迷惑,耶穌給了他們明確指示:「在你們中間不是如此。」(43)門徒必須鼓勵這些權威嗎?這些權威中的任何一種門徒們都不應該學習。
         應該效仿的模式反而是「奴僕」。在社會中處於低級階層的人,所有的人都有權力命令的人。像僕人一樣,時時刻刻,日日夜夜,關注著眾人的願望。同樣基督徒團體的負責人也應該有這種身處末位和服務眾人的感覺。
  
   辣彼的弟子跟隨師傅,學習他的教導,服從他的命令,他們步行,辣彼師傅騎著毛驢,彼此保持安全的距離,滿全各種服務,包括最卑微的工作,比如給師傅打掃房間、洗腳。他們謙卑自己,為了有一天自己也成為辣彼,獲得同樣的特權和在社會中享受尊崇的高位。
         但是,耶穌拒絕這種邏輯,不願意有人服侍他。他聚集門徒,告誡他們,也是對所有的人講:「人子來不是為了受服事,而是為了服事人。」(45)他沒有要求門徒為他洗腳,而是他自己屈身為每一位門徒洗腳。
         為了全面理解,我們再看看耶穌嚴厲譴責過、告誡基督徒應該本能排斥的其它各種態度: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瑪23:5),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市上受人請安(谷12:38),在節日上坐首位,在會堂坐上座,要求人們稱呼「辣彼」、。師傅」、「父親」(瑪23:6-10)。
         耶穌嚴肅的教導也是針對那些在教會裡展示權威
的人們。他告訴我們,誰願意跟隨基督,就要把自己看做一切人的僕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