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6, 2016

蒙召共赴聖言與聖體的宴席

丙年- 基督聖體聖血節
耶穌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雕像、相片或遺物,衪願意繼續與門徒們同在,成為他們的食糧。食物放在桌子上不是為了觀看,而是為被吃掉。基督徒如果參與彌撒而不領受聖體,應該意識到這不是完滿地參與感恩聖祭。

食物成為人體的一部分,領受基督的體血意味著接受衪的邀請,成為另外一個「衪」。我們對天主和團體說,我們願意與基督成為一體;願意與祂一樣,實踐愛人的行動,為兄弟姊妹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不是單獨來做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選擇,而是與整個團體一起的使命。聖體聖事不是個人獨自享用的食物,而是需要擘開,並與他人分享的食糧。聖體聖事在一方面,象徵合一、分享、平等、互相給予的愛德行為;而另一方面,人彼此衝突、仇恨、嫉妒、積存財物、容忍壓迫的行為。這是很難理解的。 正如保祿所說,不相稱的慶祝與領受基督聖體是在吃喝自己的罪狀(格前112829)。這是將聖事變成謊言的團體。這如一個女孩,一方面懷著笑從男朋友接受象徵婚姻愛情不可拆散的戒指,而同時卻與另外的人談戀愛,背叛自己的愛人一樣。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聖體聖事使我們敏感地對待弟兄姊妹的一切渴望:對食物的渴望、對愛的渴望、對被理解的渴望、對被寬恕的渴望、尤其是對天主的渴望。

讀經一創141820
18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帶了餅酒來,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19祝福他說:「願亞巴郎蒙受天地的主宰,至高者天主的降福!20 願將你的敵人交於你手中的至高者的天主受讚美!」亞巴郎遂將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給了默基瑟德。

這篇讀經取自創世紀第十四章,敘述是一個獨特的事件。記載亞巴郎是一個不尋常的勇士。聖祖當時住在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得知有些來自東方的君王擄走了他的侄子羅特。亞巴郎隨即召集了自己訓練的兵馬,追擊那些搶劫的人,一直追到位於巴勒斯坦北部遠郊的丹地方。將他們打敗,奪回了失去的財富,以及羅特,他的財產,婦女與人民。

他們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撒冷城(耶路撒冷),默基瑟德是那裡的王。他是君王,也是至高天主的司祭,當他得知亞巴郎經過時,就走出城來迎接,向他奉獻了餅與酒,並以天主之名祝福了他。

為了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需要知道的是,在亞巴郎的時代,耶路撒冷在數百年間一直是一座外邦人居住的城市。直到公元前1000年,達味佔領該城,並立為以色列王國的首都。

在亞巴郎英勇反擊劫掠者的記載中,還插入了他與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相遇,其原因如下。
這段敘述寫於事件發生後1000多年,在成書的當時,以色列子民對耶路撒冷、君王及王宮再也不感興趣,並且極不情願地交稅。作者以技巧的方式引用亞巴郎的示例,勸勉以色列子民服從耶路撒冷的君王,並交納十一稅。作者運用這一智慧的敘述表達了,天主有時候也運用人們不太高尚的意圖來表達一些崇高的故事和道理,因為聖經中充滿了宗教的象徵意義。

作者敘述亞巴郎在面對撒冷王時謙卑與虔誠的態度,不只是為了勸勉以色列子民納稅,特別是要教導他們,不要懷著敵意對待外邦人。天主不僅向以色列人啟示了自己,也向外邦民族顯示自己。

默基瑟德是迦南人,是外邦人,但他卻向創造天地的至高上主獻上祭獻與敬禮。亞巴郎在他面前也作了一個令人驚奇的行動:低頭接受他的祝福。這是在舊約中唯一一次記載外邦人的司祭受到如此尊重的對待。

將這段經文選作今日的讀經一,因為它與今日的慶祝有著明顯的聯繫。首先,基督徒常以默基瑟德為新約司祭基督的預像,在祭台上奉獻餅與酒作為祭品。
在這位君王與司祭的行動中,也有些因素與聖體聖事有關。默基瑟德與那些飢餓的人分享餅和酒,這一慷慨的行動提醒人們要彼此分享。

最後,默基瑟德奉獻的餅與酒由兩個民族的子民共同分享,有著重要的意義:撒冷的子民和「特選的」亞巴郎的子孫,猶太人。雖然兩個民族在政治、文化與宗教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卻能聚在一起分享同一的餅與酒。這象徵著基督徒的團體聚在一起分餅,在那裡彼此相遇、接納,分享及彼此的祝福。

讀經二 格前112326

23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24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5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26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為了明白這段重要的經文,首先需要理解保祿為何在書信中敘述建立聖體聖事。然後我們來看耶穌的動作的意義。

格林多的教會團體中有非常嚴重的問題:放蕩、騷亂、嫉妒、醉酒、更有甚者就是團體中的分裂。因為倫理方面的爭論,產生了分黨分派,甚至認為黨派的正常性:富人與窮人的分派,貴族與純樸人之間的分派。

分裂常是破壞性的,但是在慶祝聖體聖事的時候產生分裂,這就成了惡表。
格林多的基督徒通常在舉行主的晚餐前一起用餐,就如同兄弟姊妹一樣。因為他們知道,為了更好地舉行主的晚餐,首先要與人分享物質的食物。
與我們今日不同,他們當時不在教堂舉行主的晚餐,而是在比較富有的基督徒家庭中慶祝。

而那些富有的人、老闆與貴族---他們不需要勞動,而是使他們的僕人工作---他們願意在下午的早些時候聚會,聚在莊園內,在花園中散步,悠閒地躺在沙發上談笑宴樂。當夜幕低垂的時候,那些勞累的信徒來到了,他們是都是在社會底層的人,農民、僱工、港口的工人等。富有的人就譏笑他們,開不尊重的玩笑。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營造痛苦的情境,他們就開始舉行主的晚餐。

為了讓他們明白這種行為的荒唐性,保祿提醒格林多人基督如何建立了聖體聖事。最深刻的經驗和最重要的信息都是無法用言詞來形容的。人於是就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用甜美的目光表達溫柔,用長時間的握手表達對朋友的完全認同,用擁抱表達與兄弟的和好,用難看的動作表達內心不可抵制的憤怒。

是否可以用一個獨特的動作來概括耶穌的整個生命,工作與人格呢?可以的,這一動作就是耶穌在祂受難前夕所舉行的動作。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擘開的。然後拿起一杯葡萄酒,說:這一杯是用我的血訂立的新約。耶穌想要告訴自己的門徒們說,我整個的生命就是給人的禮物與恩賜;我沒有保留生命的任何一刻,也沒有保留任何一個細胞或任何一滴血。我奉獻了所有,犧牲了一切。基督徒每次聚在一起,耶穌都邀請他們舉行分餅禮,因為愛而奉獻自己的耶穌就臨在他們中間。保祿問格林多人說,你們怎麼可能一方面舉行象徵祭獻與犧牲、與基督和兄弟保持共融的聖體聖事;而另一方面,卻在生活中紛爭、分裂、甚至有等級之分呢?
在基督徒團體中,生活並不總是和諧的,在這樣的境況中,我們怎麼還在慶祝聖體聖事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我們不要忘記的是,聖體是恩賜,不是僅僅保留給義人的獎賞。是為罪人的食物,而不是為義人的(因為沒有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雖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配,我們仍繼續走近感恩祭宴。這也在提醒我們罪惡的狀態,並激發我們向著尚未達到的目標努力:為弟兄姊妹成為被擘開的餅與傾流的酒。

福音 911b―17
11b那時候,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 12天將要黑的時候,那十二人前來對他說:「請遣散群眾,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裡去投宿尋食,因為我們這裡,是在荒野地方。」13耶穌卻向他們說: 「你們給他們吃的吧!」他們答說:「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14原來男人大約有五千。他卻對自己的門徒說:「叫他們分夥坐下,約五十人一夥。」15門徒就照樣做了,叫眾人坐下。 16他遂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望著天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群眾前。 17眾人吃了,也都飽了;把他們所剩的碎塊,收集了十二筐。

有很多種闡釋聖體聖事的方式。保祿敘述說,耶穌在最後晚餐的時候建立了聖體聖事;路加卻用另一方式敘述---用耶穌生命中的增餅奇蹟,在聖體聖事的角度下去理解。他這樣敘述是為了使自己的基督徒團體明白,在每個主日時「擘餅」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把今天的福音按照史實報導來理解,我們將會遇到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五千個男人到曠野的地方去做什麼(12節),這麼多人都是從哪裡來的(14節)。奇怪的是,魚也被擘開了(16節),那十二個筐是從哪裡來的(17節),人們是否隨身攜帶了空筐?人們是在天要黑的時候吃餅,門徒們是如何安排這麼多的人,並在黑暗中給人分派食物呢? 12節)

很明顯地,這不是一篇史實報導,因此詢問事件的詳細發生也是沒有意義的。通過記載耶穌生命中的一個事件,福音作者記述了一個神學反思。與其關注事件的細節,不如留意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

首先需要將這段經文與舊約聯繫起來。路加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熟悉了聖經的語言,可以理解語言表達和舊約人物背後的指示;但為我們來講並非如此。他們可以從增餅的奇蹟中得知:
——「瑪納」的故事,天主神奇地給曠野裡的子民降下食物(出16,戶11)。耶穌所給的食物也是從天降下的。
——梅瑟的預言:上主你的天主要為你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申1815)。耶穌行了梅瑟曾經行過的標記,因此耶穌就是眾人期待的先知。
——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語:你們為什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你們若細心聽我,你們就能吃豐美的食物,你們的心靈必因脂膏而喜悅(依5512)。
——還有,厄里叟先知所行的增餅奇蹟(列下442-44)。耶穌所行的奇蹟比厄里叟更大。
福音中參照了這些舊約章節,因為路加也有意提起這些章節,而且也指示了基督徒團體中慶祝的聖體聖事。
我們首先來看第11節,今日福音並非全部引用了這一節的內容。完整的章節是這樣的:群眾一知道,也跟隨他去了;他就迎接他們,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只有路加這樣敘述說,當人群到達貝特賽達後,耶穌迎接他們,並向他們講解天國的道理。耶穌與門徒們退到一邊,可能想靜靜地休息片刻。但人群需要衪的話語與幫助,就找到了祂,祂就迎接了他們,給他們宣講天國的喜訊,治癒各種疾病。「迎接」的意思是關注、投入他人的需要,以及對他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表達出關懷。
這一節清楚地在指出感恩祭的慶祝:主日的禮儀常常是以主祭接納團體的行動開始,歡迎他們,祝願他們平安,並宣講天主的國。主祭如同耶穌一樣接納所有的人。歡迎一切的人,善人、罪人、窮人、病人、軟弱的人、邊緣人、尋求希望與寬恕的人;而任何人都不會被拒絕。

保祿也在今日讀經二的結束部分勸勉格林多的基督徒說:我的弟兄們,當你們聚集吃晚餐時,要彼此接納(格前1133)。
12節強調了耶穌分餅的「時刻」:天將要黑的時候。前面我們提到,若是字面理解這一記載是比較困難的。天將要黑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且令人感動的描述。厄瑪烏的二位門徒對那位陌生的同伴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路2429)。這一細節告訴我們,路加當時的團體是在周六的晚上慶祝主的晚餐。
荒野的地方(12節)也有著神學的重要意義:以色列子民離開了為奴之地,開始了走向自由的旅程,並獲得了瑪納的滋養。

慶祝聖體聖事的團體是由正在出谷的旅途者組成。他們勇敢地離開了自己的家庭、村莊、朋友、以及生活方式,來聆聽老師的教導並為了得到衪的治療。他們像以色列子民一樣,進入曠野,走向自由。而有的人,可能也聽到了上主的話語,卻選擇留在原地,因為他們不願意任何挑戰。可惜的是,他們得不到耶穌賜予那些跟隨祂的人所擁有的食糧。

耶穌命令那十二位給人群食物(1214節)。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驚奇、吃驚、感覺這是一個重擔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他們向老師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建議:將他們遣散回家,讓他們離開,使他們分散。各人盡力解決各自的問題。

門徒們沒有意識到耶穌將要給予他們的禮物:聖言的餅與聖體的餅。他們不明白耶穌的祝福可以無盡地增餅,滿足人的各種饑餓:對幸福、愛、正義、和平、的饑餓;對尋找生命意義,以及對新世界的渴望等。
這是一種急迫甚至不可抑制的需求,有時會促使人去吃無法滿足人的食物,甚至會更加劇人的飢渴,或引起反胃。為此,耶穌強調說:世界正等待著你們的食物,你們要給他們吃的食物。

耶穌的話就是餅,可以奇妙地增加:接受福音並用福音來滋養生命的人,領受感恩祭餅吸收了耶穌的人,也應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喜樂,也就開始向他人分享使自己飽飫的食糧。這種不停止的分享得到了激發,十二筐的剩餘常是富足的,並隨時準備向人分施。以基督聖言和聖體為滋養的人們越多,就越能增加向飢餓者分施的餅。

14節有個奇怪的細節:耶穌不希望讓人單獨享用祂所賜予的食物,每人只顧自己,就像吃自助餐一樣。然而,祂甚至也不希望人群太大,因為人們彼此不認識,沒有對話,無法建立彼此的友誼,互愛互助,與弟兄互愛的關係。
在路加的時代,「五十」可能是團體成員的理想人數。我們知道,初期教會並不是在教堂舉行擘餅禮,而是在家庭中(路246),因而參加的人數就相對有限。今天有些團體出現懶散、冷漠、缺少活力,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是人數太多。

在整部新約中,只有路加敘述了五次「坐下」(15節)。坐著是自由人參加盛大宴席時的姿勢,以色列子民斜靠著吃逾越節晚餐。但在今日福音中運用這個詞彙似乎並不合適,也就是讓身在戶外荒野的人採用這一姿勢,而他們習慣盤著腿坐在地上。

路加這樣敘述有其神學意義上的原因:暗示另外的宴席,就是基督徒團體圍坐在感恩祭的餐桌旁,是自由人享用的新逾越節晚餐。

我們都很熟悉耶穌增餅時的行動: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祝福了,擘開交給他們(16節),這也是主祭在慶祝感恩祭時的動作(路2219)。
路加似乎有些褻瀆聖事的言語,將地上的事與天上的事相混淆,將物質的需要與精神的需要相混淆。這種物質和精神的摻合對信德不會造成危險;反之卻是危險的:就是使聖體聖事與人的生活隔離,與世隔絕。如果不在具體的現世生活中慶祝聖體聖事,不把信仰和具體生活實踐聯繫起來---使物質食物增加,眾人都足夠,而且還有剩餘---那麼慶祝聖體聖事就是謊言。


我們常常會想到「魚」是怎麼一回事,似乎所有都關注在「餅」上。實際上「魚」也被擘開了,與「餅」一起被分施出去(16節)。在路加的時代,「魚」已經成了基督的象徵。希臘文中的「魚」這個詞的字母代表的就是「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救世主」。「魚」和「餅」同是一樣,是在聖體聖事中作為食糧的耶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