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4, 2016

不要憂傷

 丙年 常年期 第十主日
為年輕亡者舉行葬禮時,讀經選自智慧篇:「可敬的老年並不在於高壽,也不在於以年歲來衡量。其實,人的老年是在於有智慧,高壽是在於生活純潔。這樣的人悅樂了天主,也為天主所愛,因他生活在罪人中間,所以天主把他接去。他的靈魂使天主悅樂,因此,天主迅速將他從邪惡之中提去」(智4814)。面對年輕人的去世,在外邦人的信仰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但這樣的話語卻無法安慰或減輕母親的喪子之痛。

聖經中記載的復活事蹟常是關於青年人的復活,今日的讀經就是其中兩個例子。面對「正值中年,就要離去」的生命(依3810),天主有什麼感受呢?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祂沒有說安慰的話語,也沒有讓母親節哀順便,而是使她的兒子復活。

當天主眷顧祂的子民時(路716),祂顯示的常是生命的勝利,因為衪是熱愛生命的上主(智1126)。如果這樣的勝利只是屍體的復生,那麼這一勝利是非常脆弱的。因為數年之後,死亡將會再次取得勝利。

天主將每個子女交還給他們的母親,並賜予新的生命,不再隸屬於死亡權下。與外邦人和智慧書中的思想不同,兒子不是被帶到遙遠的地方,而是生活在身旁。祂不會單獨留下我們,一刻也不會離開,對復活基督的信仰使人看見祂。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你使我的憂傷變為舞蹈,我要永遠讚美你。
讀經一 列上 171724
17 這事以後,那婦人,即那家的主母的兒子病了,病得很重,就斷了氣。 18婦人於是對厄里亞說:「天主的人,我與你有什麼關係﹖你到我這裡來,竟叫上主記起我的罪惡,殺死了我的兒子!」19 厄里亞對婦人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於是厄里亞從她懷裡接過孩子來,抱到他住的樓上,放在自己的床上,20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我寄居在這寡婦家中,難道你也忍心加害於她,殺死她的兒子嗎﹖」21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再回到他身上!」22上主聽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又回到他身上,孩子就又活了。 23厄里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到房間內,把孩子交給他的母親說:「看,你兒子活了!」24那婦人對厄里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天主的人,上主借你的口所說的話,確是真理。」

有一天,厄里亞先知離開故土,來到漆冬附近的匝爾法特。那裡的一個寡婦慷慨地接待了他,先知就在那裡住了幾天。過了不多日子,這位婦人的兒子得了重病,死了。

面對這樣的災禍,這位婦人充滿了憂傷與疑惑,甚至今天的人們在遭遇不幸時也會有同樣的疑問:我做了什麼惡事?為什麼天主要以這樣的方式懲罰我?
她反思、疑問、自我審察,認為是自己年輕時所犯的罪過才有如此災難。婦人於是對先知說:你到我這裡來,導致了我兒子的死,是你的聖善使上主記起了我的罪惡(18節)。

這位善良慷慨的寡婦感到悲傷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她失去了兒子,而且她認為兒子的死是她造成的。厄里亞沒有回答她,而是從她懷裡把孩子接過來,抱到樓上的屋子裡,呼求上主重新賜予這個孩子生命的氣息。然後先知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交還給他的母親。面對這個死去的孩子,厄里亞與這個婦人的想法和行動完全不同。這篇讀經的主要訊息就來自這個不同之處。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個婦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感到失敗與無助,被死亡所取笑,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罪魁禍首。她想戰勝悲傷但起不了作用,反而增加了她的痛苦。而先知卻不同,他知道死亡,甚至這個孩子的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我們在世界上有疾病與不幸,是生命的自身因素,不是天主的懲罰。

厄里亞祈求天主再次賜予這個孩子生命,證明了天主是賜予生命,而不是死亡。

讀經二 11119

11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而來的,12因為,我不是由人得來的,也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由耶穌基督的啟示得來的。 13你們一定聽說過,我從前尚在猶太教中的行動:我怎樣激烈地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14 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急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於熱忱。 15但是,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卻決意16 將他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他。我當時沒有與任何人商量,17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在我以前作宗徒的人,我立即去了阿剌伯,然後又回到了大馬士革。 18此後,過了三年,我才上耶路撒冷去拜見刻法,在他那裡逗留了十五天,19 除了主的兄弟雅各伯,我沒有看見別的宗徒。

有些人說,今天的宗教宣講令人太舒適了。宣講一個不審判任何人,卻拯救一切人的天主。教導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姊妹,應該彼此分享。也不再強調那些重要的熱心善工,如玫瑰經、九日敬禮、拜苦路、守聖時、遊行、守齋與克已等等。為了取悅人,為了增加認同者,因此就宣講了一個較容易的福音。
今天我們聽到的有些人對傳道員或教理講授員提出這些批評,與迦拉達的教會團體對保祿的批評一樣。他們說保祿講論基督,卻拋棄了傳統的誡命。
面對人們的控訴,保祿聲明:他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來自耶穌基督的啟示(12節)。我們不要理解為保祿在神視中獲得了基督的一切教導和所行的事蹟,而是沒有人教導過保祿。在這裡,「福音」一詞的意思是不把舊約中的誡命法規強加給基督徒。

保祿宣講說,不是人,而是主基督的啟示,救恩並不取決於遵守古老的法律誡命,而是依靠對耶穌的信德。

為了強調這樣的教導,保祿提到了自己的生命經歷。他曾經是個宗教熱誠者,比任何人都忠信於舊約的傳統,並決定消滅那些違反誡命的人。只有得到了上天的啟示,才可以解釋到他徹底的改變。因為他很真誠,向天主的啟示和聖神的推動開放。他沒有固執於自己的認識,而是接受了福音的新意。

福音 71117

11 以後,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 12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 13 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14 遂上前按往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15 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 16 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7 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仔細閱讀復活納因城寡婦的兒子這一福音片斷,就會發現與讀經一中的敘述有很多共同之處:敘述的都是失去自己獨生子的寡婦,天主的人使死人復活,並將之交回他們的母親。

除了這些明顯的共同點,還要留意一些重要的不同點。厄里亞只是一位先知,為了獲得奇蹟,他需要呼求生命之主的助佑。而耶穌比先知更大,衪就是生命的主;祂不需要求助於任何人,只憑藉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使奇蹟出現。
厄里亞復活寡婦兒子的方式與耶穌不同。厄里亞做了很多努力,才使死者復生,厄里叟在復活叔能婦人的兒子時也是如此(列下42937)。而耶穌只用自己話語的力量,就能使納因城的這個死者復生。

與往常一樣,在解釋一段聖經時,我們不會太多關注在這個件事件本身,而是需要留意路加想要帶給我們甚麼的神學訊息。

在納匝肋附近的一個村莊,一個婦人的獨生子死了。她已經失去了丈夫,如今更是孤身一人,沒有人保護她,也沒有、令人喜悅的」。這是一個座落於肥沃山腰上的村莊。在古代,山腰上滿是樹,橡樹、麝香、和各種柳樹。這個村莊是美好和喜樂之地的象徵。在這裡,人們生活的無憂無慮,充滿幸福。直到有一天,喜悅結束了,慶祝變成了悲傷、笑容變成了淚水、歌唱變成了哀悼。
死亡的到來就像不可停止的河流,帶走了一切,殘忍地帶走了親人,將人帶向了最終的命運。

耶穌在門徒們和一大群人的陪伴下走到了城門口。就在那時,有一大群人抬著死者走出城門,朝著墳墓走去。這兩大群人相遇了,而且是相反的方向:一群是進入,由耶穌帶領;另一群卻是出去,抬著一具屍體。很難想像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況,耶穌遇到了悲傷與失望的人群。

黑暗籠罩著納因城。在以色列,人們通常是在傍晚將亡者抬到墓地安葬。人們在黑暗中悲傷哭泣,象徵著那些還沒有遇到耶穌之光的人仍處在黑暗中。面對死亡時,他們感到無助,聚集在一起,所有的人都被同樣的痛苦所籠罩,因為有一天,這樣的隊伍也要把他們帶走。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耶穌來了(13節)。這是路加第一次稱呼耶穌為主。在舊約中,只能稱呼天主為主。將這樣的稱呼用在耶穌身上,福音作者給當時的基督徒團體傳遞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神學訊息:耶穌不是眾先知中的一位,以天主的名行事說話;而是臨在於人們中間的生命之主,生活在有死的人們中間。
路加強調了耶穌在人性方面的反應,看到那個寡婦,耶穌就心生憐憫。在希臘文中,這個詞表達的是非常生動又非常強烈的感受,作者就用這個詞來描述天主和耶穌對人類的憐憫之情。天主對人的痛苦與憂傷並非不理解,相反地,路加要表達的是,耶穌比任何人的感受都更為深刻。天主明白死亡使愛的關係割斷時,人們內心的痛苦感受,標誌著與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給人帶來孤單,困惑,甚至絕望。衪也明白,當人失去朋友時,內心受到痛苦煎熬,並希望天主能夠將他們歸還。

有這樣反應和願望是因為愛,並非來自信德的光照。如果天主滿全了人的這一願望,將死者重新帶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就會不斷重複死亡的經驗,並將獲得對天主的權利。

上主戰勝了死亡並不是要使人在世上多活幾年,推遲去世的時間。耶穌度著完全與人一樣的生活,有著人類最深刻的經驗,衪經歷了墳墓,沒有返回到塵世的生命,而是完全進入到父的生命中。

耶穌對寡婦之子的愛,象徵著衪對每個死者所懷有的憐憫與所行的偉大奇蹟。
現在我們來看那個晚上,在納因城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那個寡婦象徵著憂傷與絕望的整個人類。「主」憐憫了她,走上前去對她說:不要哭了!就按住棺木,對死者說:起來吧。那死者就起來了(1314節)。

按照舊約的法律,接觸棺木的動作被視為不潔(戶191116)。經師們教導說,不潔比聖潔更有傳染性。一件事物並不會因著接觸到了司祭長袍的衣邊而得到聖化。但是,如果同樣的事物接觸到了一具屍體,就成了不潔的(哈21213)。

這條法律在納因城被改變了。耶穌的聖潔戰勝了死亡的不潔。的確,為上主來說,死亡沒有任何的不潔。清潔自身、有一個衛生的標準確實是比較適當的。
但是,如果死亡象徵著新生,標誌著進入到天主的世界,是天父之家婚宴的開始,那麼死亡就不會帶來任何的不潔。因此,沒有必要害怕死者。他們與天主共同生活,只能給那些仍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帶來益處。

耶穌有時也會滿足人們的恆心祈禱,並施行奇蹟。祂有時施行奇蹟,是因為幾乎受到了擁有大信德之人的真誠祈求的迫使。而在納因城,沒有任何的祈禱,衪就宣講了救恩的話語並有所作為。甚至沒有提到人的信德,祂就自由且無條件地行動。衪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復活是完全出自天主的恩賜。

耶穌的話完全改變了悲傷的境況:這個被殮布包裹著躺在棺木中的青年---象徵著處在死亡的束縛中,並做死亡永遠的奴隸---如今坐了起來。坐是勝利者的姿勢。在耶穌復活那天,移開墓門石頭的天使就坐在了石頭上面(瑪282)。
在耶穌戰勝死亡的事實面前,哭泣變成了節日的歡樂,兒子被交還給了母親,人類獲得了巨大的喜悅,所有的人都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6節)。

人們驚奇的原因卻令人感到很奇怪。人群讚頌上主並不是因為青年人又活了過來,而是因為天主興起一位先知,祂的話戰勝了死亡。
這就是真正的奇蹟,藉著基督,天主繼續在死去的每個人身上完成奇事:使他們復活,並將他們交給母親,交給團體。耶穌沒有將他們再次帶到短暫易逝的塵世生命中,因為塵世的生命中有疾病、痛苦、易老、孤獨和被捨棄的經驗,而是將一位復活、自由、永遠幸福的兒子交還給母親。

基督徒團體接納並擁抱擁有上主永遠生命的人們的地方不是墳墓,而是聖體聖事的宴席。整個團體正是在那裡聚集在復活的基督周圍:有的弟兄姊妹已經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而有的人還在等待臨於他們身上的這種生命。但是所有的人都在一起歌唱: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16節)。

基督徒團體蒙召,去在世界上重現基督的行動與復活的話語。他們應對那些靠近棺木哭泣的人們重複基督的話語:不要哭了!上主已經永遠戰勝了死亡。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信息外,聖史路加--窮人和有需要者的傳道者,也希望能夠喚醒團體要關注那些孤獨的人。


在初期教會中,有很多憂傷的寡婦,因為她們被拋棄,沒有人照顧她們(雅127)。路加告訴基督徒說:不要讓她們痛苦憂傷了,需要將她們失去的子女交還給她們。團體中的每位成員都應將她們視為母親去愛、尊重並照顧她們。不要讓任何一位寡婦感到無兒無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