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2, 2016

忘記過去,注視前方

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在托辣(梅瑟五書)中表達天主介入世界時最常用的圖像是「火」。梅瑟對人民說:上主是燃燒的火焰(申424)。在西乃山上,上主以火的形象降來(出1918)。火在衪面前行走(詠973)。上主的話語像火一樣(耶514)。由上主那裡發出了烈火(戶1635)。「火」在聖經中常常出現,表達的是上主帶來的淨化。哪裡有天主的臨在,哪裡就會有徹底的改變,先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當上主進入人的生命時,這樣的事也會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過去的一切都不見了。與天主的臨在及聖善不相符的一切都會被消滅:不相符的行為、生活方式、信念、習慣、關係、艱難的處境等。

厄里叟焚燒了耕田的工具,是他過去職業的象徵,如今他決定進入厄里亞召喚他的新生命。

耶穌邀請門徒們跟隨衪,他們就捨棄了漁網,肋未放棄了一切(路527)。耶穌要求那些願意作祂門徒的人要「變賣所有」(路1822),與衪一起開始新的旅程。不要猶豫不決,難以取捨,顧慮太多。

耶穌來是為將「火」帶到世上(路1249):讓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是需要很大的信德。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很多的安全感,也許會失去我們多年來的信賴與希望,祂也可能會焚燒我們目前生活的全部意義。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唯有你是我的幸福,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

讀經一 列上 19161921
16在那些日子裡,上主對厄里亞說:去給尼默史的孫子耶胡敷油,立他為以色列王;再去給阿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敷油,立他接替你為先知。
19 厄里亞於是從那裡起身,去找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他正在耕田,在他面前有十二對牛,他自己趕著第十二對;厄里亞走過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 20 厄里叟丟下那些牛,追上厄里亞說:「請你讓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後來跟隨你。」厄里亞對他說:「你去罷!要再回來!因為我應為你作的,已經作了。」21 厄里叟離開了厄里亞,回來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馭牛的用具煮熟,分給眾人吃;然後他便起身跟隨厄里亞,作了他的侍從。

厄里亞是一位像「火一樣的先知」,他的話語像「燃燒的火焰」(德481)。他生活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但也是宗教與倫理生活敗壞的時代。阿哈布王迎娶了一位外邦公主,外表美麗卻背信棄義,使以色列人崇拜她的神靈。朝拜天主的人遭受迫害,連厄里亞先知也被迫逃離。

這篇讀經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展開的。厄里亞已經年老,而且也感到疲倦了,因此需要有人來繼承他的使命。天主告訴他誰將是他的繼承人:就是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16節)。

有一天,厄里叟正在田間辛苦地工作,厄里亞走到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沒有說一句話,然後繼續前行。他甚至也沒有回頭去看厄里叟的反應。厄里亞為什麼如此行事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衣服就是穿衣者的一部分,他的力量與特殊的能力也在衣服內。實際上,通過厄里亞的外衣,厄里叟將會如同老師厄里亞一樣,行了一些特殊與奇妙的事蹟(列下24)。

厄里叟是如何回應這一召叫呢?他跑在厄里亞的後面,請求他允許自己回家向父母道別。厄里亞允許了他,對他說:去吧,然後回來(20節)。
回到家裡,厄裡里叟宰了兩頭牛,燒掉了自已以前謀生的工具,將肉放在火上烤熟,分給在場的人吃(21節)。他的動作具有深刻意義。表明他決定捨棄一切,放棄那種富裕的農民生活,擁抱一種新的使命:跟隨厄里亞履行先知的使命。

厄里叟的蒙召是每一種召叫的楷模:首先是基督徒生活的召叫,然後蒙召在團體中實踐使命。

厄里叟的回應顯示,被召的人不是懶惰的人。他有自己的職業,可以養活自已和家庭。
不願意工作與基督徒的每一種聖召都不相符。團體內的使命不能達成,是因為人不想去做,或者想獲得一些益處。奉獻自己為服務他人的人沒有任何的幻想,他不會幻想得到益處或特權,只有犧牲與奉獻在等待著他。

讀經二 511318

1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
13 弟兄們,你們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這自由作為放縱肉慾的藉口,惟要以愛德彼此服事。 14 因為全部法律總括在這句話內:『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 15 但如果你們彼此相咬相吞,你們要小心,免得同歸於盡。 16 我告訴你們:你們若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就決不會去滿足本性的私慾,17 因為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 18 但如果你們隨聖神的引導,就不在法律權下。

讀經二以這樣的勸勉開始: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1節)。
迦拉達人懷著熱誠的心接受了福音,但由於他們的單純,被一些狂熱份子迷惑,這些人宣講說為了得救,必須要遵守舊約的規定與傳統的法律。保祿擔憂忠於法利塞人的傳統會使他們忘記基督徒唯一的誡命:愛你的近人,全部法律的總綱(1314節)。

迦拉達人相互吞咬,互相敵對,彼此攻擊,甚至想要同歸於盡(15節)。但是,「自由」是否意味著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保祿說:不是的,自由不可成為放縱私慾的藉口(13節)。這是什麼意思呢?

那些人相信的天主是嚴厲、苛刻、且要求嚴格並至高無上,要求人遵守祂的誡命的天主。這樣的人就不是自由人,而是奴隸。他們生活在焦慮、苦悶中,並恐慌因犯一小點的錯事而遭到懲罰。如果只是為了得到工資,僕人可以不樂意地接受並臣服於這樣的主人;但是新娘絕不會接受與新郎之間的這種關係。
聖經告訴我們,人與天主的關係不是僕人屈服於主人的關係;而是新娘以愛跟隨新郎,在愛中彼此關懷與照顧。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618節),保祿提出了本性的私慾與聖神的引導之間的衝突。「肉性」這個詞指的不是對性慾的貪戀,而是導向邪惡的一切勢力。舊約法律沒有將人從這些敗壞的勢力中解救出來,因此使人毫無希望地處於罪惡的奴役中,只會讓人意識到自己於處失望的境況中。
保祿說,人如今領受了聖神,就是從邪惡勢力中獲得解救的神聖力量。被聖神引導的人就生活在自由中,不需要法律也可行善。

福音 95162

51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而面朝耶路撒冷走去。 52 便打發使者在他在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 53 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54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55 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 56 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57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要跟隨你。」58 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59 又對另一個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60 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61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62 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如果一個朋友邀請我們跟隨他,我們立即會問:你到哪裡去?耶穌很明確地告訴了門徒們自己旅程的終點:到耶路撒冷犧牲自己的性命。今天的福音是耶穌這段行程的開始(51節),然後介紹撒瑪黎亞人不接納衪(5256節);最後,敘述了對召叫的三種回應(5762節)。
也許事件並不是如同敘述的先後次序(這三次的召叫不大可能是這樣發生的)。路加把這些敘述編輯在一起,是為帶出福音的第二部分,就是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

為了明白這段福音,我們需要記住,福音中用了在路上跟隨耶穌的圖像來描述做門徒的意義。 「相信」的意思是與老師一起走在同一路上。在宗徒大事錄中,用「聖道」一詞描述其意義。保祿迫害那些跟隨這聖道的人(宗199)。在厄弗所,有些人心硬不信,在大眾面前辱罵聖道(宗199)。在那時候,關於主的道,起了不小的騷動(宗1923),斐理斯總督對於這道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宗2422)。

這些事件可以幫助路加去回答當時團體提出的問題:應當如何面對那些阻礙他們的道路,反對這聖道的人們?對那些想要加入這聖道的人,是否要隨即且明確地告訴他們跟隨耶穌的條件呢?或者溫和一些,降低基督徒生活的要求標準?

首先來看耶穌「開始」朝向耶路撒冷走去的旅程(51節)。路加敘述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堅定,衪「板著臉決意」要去。這是一個取自舊約的強烈表達。依撒意亞先知在論述上主的僕人時,也記載了他要完成使命的決心: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依507)。與這個僕人一樣,耶穌也決意去面對等待自己的命運,就是痛苦,羞辱與死亡。祂不是去自找痛苦,但是祂知道,自我犧牲是達到目標的必經之路,通過死亡與十字架向人顯示天父對人類的愛(路2426)。

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決定,而是需要認真嚴肅地對待。如果只是心血來潮,虔誠的願望,良好的意願,或是把信仰基督看成是滿全一些宗教儀式,這就不需要嚴肅地板著臉。但是,如果接受了基督的生命教導,那就需要勇敢地作出大膽且根本的選擇。如果沒有戰勝自己、棄絕自己的勇氣,那就只能做耶穌的欣賞者,但不是耶穌的門徒。

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已經開始了,耶穌和祂的門徒們如今遇到了阻礙他們前行的人。撒瑪黎亞人的拒絕代表著每個時代的基督徒團體必須要面對的挑戰與反對。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阻礙天主的聖道。有許多人更願意跟隨世界的思想而不是福音的原則。面對這樣的反對,基督徒應該如何去做呢?雅各伯與若望的不經思考的反應,代表的是不可取的做法。

他們二人記得厄里亞先知使火從天降下吞噬了當時的惡人(列下11014)。他們認為,對那些反對福音的人也應這樣做。若翰洗者也用火來威脅當時的人(路3917)。因此,他們認為用強而有力的方式的時候到了,於是問老師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嚴厲的責斥他們。他們提出了愚蠢的建議(52-56節)。

門徒們的被召不是為了反對別人,也沒有領受發動聖戰的責任;不是要反對那些不義的人或放火燒死他們,他們的蒙召是去跟隨老師。舊約中出現的狂熱時代已經過去了。唯一從天而降的火就是改變人心的聖神,這是耶穌要帶到世界上的火(路1249)。

基督徒不可以用攻擊作為回應,只能用愛。如果有人用謊言、欺騙、暴力來攻擊,基督徒只能為他們呼求天主的祝福作為回應。

由於雅各伯與若望的攻擊性態度,耶穌給他們取了一個綽號「雷霆之子」(谷317)。今天的狂熱分子、基要主義者、缺乏寬容的基督徒,不尊重那些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這些人應當反省這個綽號的含義。

這件事以後,耶穌繼續前行。福音告訴我們,一個人前來對耶穌說,你不論往那裡去,我都要跟隨你(57-58節)。
耶穌的回答似乎令人灰心,而不是鼓勵這個想做門徒的人。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自己,不要想追求一種舒適的生活,而是像一個沒有固定居所的旅客。他必須準備好在星空下過夜,要對別人提供的一切感到滿足,即使是臨時的住處,或許貧窮也要接受。

聽到老師這個令人感到前景艱巨的回應,很難理解人是否還會接受這樣的信德;或者為了得到益處、特權和榮譽而去為團體服務。

在路上,耶穌遇到另外一個人,並邀請他跟隨自己(5960節)。這個人表示願意,但希望先回去埋葬他的父母。耶穌回答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為猶太人來說,這是最無法容忍,最令人憤怒,最不虔敬的回答了。在以色列,兒子最神聖的責任就是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猶太拉比說,為了完成這樣的責任,人可免除遵守法律的任何規定,包括安息日的誡命在內。大司祭是不得進入墓地,甚至不得靠近遺體的,故應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墳墓。

如果只從字面理解耶穌的話語,將顯得沒有意義;但若減弱祂話語的強烈程度,也同樣不恰當。老師說的意思是,通過運用這個圖像,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為決定跟隨耶穌的障礙。即使是最深刻的感情,就如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得阻礙跟隨耶穌的決定。

為閃族文化來說,父親代表著與傳統,與過去,與古人習俗,與生活的文化環境的聯繫。路加希望當時團體的基督徒知道,決定跟隨基督是不可拖延的,是急切不可等待的。不要等到合適的時機(實際上從來沒有過),也不可能得到家庭所有成員的同意,或者朋友同伴的滿意,等到他們的同意後才決定是否跟隨耶穌。

聖神要求人的立即回應,放棄舊的一切,迎接新的自我。聖神不是靜止的水,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清泉,是通向永恆生命的活水(若4;13-15),是隨意往哪裡吹的風(若38)。被聖神推動的人會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切,因為聖神是使大地更新的力量(詠10430)。忠於聖神的推動會在門徒們與固執守舊的人之間帶來不和諧的氣氛。這些固執守舊的人也可能是家人和朋友,耶穌不接受猶豫不決的門徒。任何阻止或妨礙人跟隨耶穌的束縛,就是使人成為奴隸的鎖鏈,應當毫無畏懼地打破。

第三個人來到耶穌跟前(6162節)。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耶穌邀請「跟隨我」(59節)的當下要求,與這個人回答的未來語氣之間的衝突。我要跟隨你,但是……。這個人願意跟隨耶穌,但是想首先與自己的父母告別,就像厄里叟所做的一樣。其實他的要求並不高,是耶穌也沒有同意。跟隨耶穌不能拖延,不能猶豫,沒有「如果」與「但是」這些前提條件。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成為延遲跟隨耶穌的原因。

耶穌對那些拒絕跟隨自己的人也不感到奇怪,祂甚至完全尊重那些不接納自己的人。但是,對於那些想要跟隨耶穌,卻不把祂放在首位的人,耶穌也同樣不接受。

當然,我們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耶穌的這些話,否則就與耶穌在其它地方的教導自相矛盾。衪讚賞孝愛父母的誡命,批評那些以遵守法律來代替孝敬父母的做法(瑪1539)。祂也參加了瑪竇與家人朋友的離別聚會(瑪9913)。這是在告訴我們,事情有輕重緩急。與遵循天父的旨意相比,一切的親情關係都是次要的。為此,在耶穌幼年時,衪給人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祂回答母親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249?

耶穌託付給門徒們的使命比厄里叟的使命更加緊急,且更為重要。
整個受造界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天國的來臨與實現,任何時間都不可浪費,每個時刻都很寶貴。


路加通過對耶穌召喚的第三種回應,想要告訴自己的團體一個訊息:不可以在閒談、無用的討論和爭論上浪費時間,而整個世界都迫切需要聆聽福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