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在聖殿裏一次激烈的討論中,耶穌向猶太人說: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8:36)。對那些自認為是亞巴郎的後裔,而不是任何人的奴隸的人,耶穌的話就像不可容忍的挑戰。他們首先用羞辱性的話回應說:「我們說你是個撒瑪黎雅人,並附有魔鬼,豈不正對嗎?」然後想用暴力將耶穌趕出去。「他們就拿起石頭來要向他投去;耶穌卻隱沒了,從聖殿裡出去了」(若8:31-59)。
在這段記述中,最令人費解的是開始的描述:衪的反對者不是自己的仇人,而是那些信從衪的猶太人(若8:31)。
因此,人們可能相信耶穌,卻不明白甚至拒絕耶穌帶來的自由。因為有些人比較容易被迷戀,不願意離開奴役的境況。他們已適應了,也不願意踏上可預見的,並具有挑戰性的旅程。如果有人接觸他們並說可指引他們另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他們就會憤怒地將人趕走。
人們很容易理解無節制與敗壞的倫理生活就是被奴役的表現。有些奴役方式卻以自由來偽裝,看似能夠使人獲得滿足。例如過度關心子女、自認為擁有真理、自認為是好人,是無可指摘的模範基督徒。
即使無神論者也不認為自己的生命選擇是處於奴役狀態中,他們生活在「無生命」的狀況中。若有人將他們從這種狀況中釋放出來,他們同樣也會感到厭倦。
如果耶穌用刀劍驅逐外敵,衪將被人稱為「拯救者」;但是衪呼籲的是「罪惡的奴隸」(羅6:20)要從錯誤的生活中獲得自由,並死於自我。祂沒有被人們理解,同樣的命運也會發生在那些跟隨衪的人身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我信賴你,因為你將我從奴役我的仇敵中拯救出來。
讀經一 匝 12:10-11
10 我要對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 11 在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
選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的這段讀經有些令人費解。敘述的是一位正義與無辜的人被刺傷,而為這一罪行負責的人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上主將要使人們為這一惡行感到深深的痛哭,所有的人都要注視被他們刺透的那一位。他們將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10-11節)。
誰是這位被殺害的人,他為什麼會被殺害呢?早於耶穌二三百年前的先知,指的一定是發生在自己時代的悲慘事件。但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為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若望聖史認為這個神秘人物就是耶穌的預像(若19:37)。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又被刺透的基督,普世人類都將注視衪,以祂為世界的救主。
在匝加利亞先知時代和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的居民,經常重覆這些愚蠢做法的危險,那些為了正義與自由而奮鬥,提倡博愛,呼籲和平的人,常常會被別人刺透。
我們常常很遲才會意識到,那些看似擾亂了良好秩序、和平、和諧、神聖傳統的人,實際上是心懷天主夢想的先知。
讀經二 迦 3:26-29
26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27 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28 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9 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
如何認出領了洗的人呢?很簡單,通過他們所穿的衣服。保祿在今日的讀經二中說,基督徒必須要穿上統一的服裝,指的不是外在的黑色或紅色的衣服,而是要穿上基督(27節)。
在哥羅森人書中,保祿清楚地解釋了穿上基督的含義:你們領受了洗禮的人,「你們原已脫去了舊人和他的作為,且穿上了新人」(哥3 :9-10)。
從觀察基督徒,聆聽他們說的話,考慮他們行事為人的方式:有否努力去理解他人、寬恕別人、幫助人、伸手扶助那些犯了錯的人,愛自己的仇人。總之,人們應在基督徒身上認出耶穌。
保祿還勸勉說,所有穿上基督的人都有同樣的尊嚴與相同的身份(28節)。它消除了一切階級的區分(主人與奴隸),不再有種族的區別(猶太人或希臘人),也不再有性別歧視(男人與女人)。
福音 路 9:18-24
18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19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20 他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21 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22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23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如果不看達味與撒落滿統治時期的歷史,以色列民族在古時的國際政治背景中從來沒有扮演過重要角色。她常常受到外族的壓迫與統治,在經常遭受奴役的歷史背景下,先知預言了一位解放者默西亞,將生於達味的根苗。
在耶穌時代,人們對救主的渴望非常強烈,熱切期待這一許諾的實現。猶太拉比教導人們這樣祈禱說:上主,求你興起達味之子來統治以色列。賜予他摧毀不正義勢力的力量,並從外邦人的手中拯救耶路撒冷。願他用他口中的話語消滅無信的仇敵,願外邦人在他面前落荒而逃。
為了理解今天的福音,我們必須留意當時人們的這種等待。人們都認為,默西亞將是一位英雄,像三松一樣是強壯的勇士,像達味一樣是凱旋的領袖,像撒落滿一樣是充滿智慧的政治家,像希則克雅一樣是蒙受天主奇妙保護的君王。
路加時常強調,耶穌在重要的行動前,或給予一些特殊意義的教導前,都先會祈禱(路3:21,5:16,6:12,9:28)。
今天的福音也首先記載了耶穌在祈禱(18-19節),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記載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馬爾谷與瑪竇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谷8:24,瑪16:13);而路加卻沒有記述發生的地點。他可能是希望讀者,無論他們屬於那個民族,都能感覺到耶穌是直接問他們這個問題。
耶穌首先問:眾人說我是誰?
面對這個問題,門徒們感到有些詫異,因為衪似乎對人們的看法從來都沒有興趣。然而他們回答說:有人說你是洗者若翰復活了、有人說你是厄里亞、還有人說你是古代的一位先知。人們認為耶穌屬於偉大人物中的一位。按照猶太拉比的傳統,這些偉大人物是默西亞的前驅,因此人們認為耶穌是默西亞的前驅。
他們不認同耶穌是默西亞,因為祂不符合他們的標準:衪沒有人們期待的任何勝利與光榮的標記。因此,祂只是一位前驅,他們還需等待真正的默西亞。
路加的寫作對像是自己團體的基督徒,他們所認識的耶穌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宣講仁愛、弟兄之情、和平與正義。路加知道他們欣賞耶穌優先對待窮人、最弱小的人和社會的邊緣人;他們讚賞衪的勇氣、言行一致、高尚的魅力,以及面對死亡時的堅定。
但是,如果這些基督徒仍然迷戀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仍相信未來掌握在將軍和他們軍隊的手中、仍然嫉妒炫耀巨大財富者的奢華生活、仍留意活動在帝國各個角落的吹噓者與煽動者,仍對神話的鼓吹者懷有幻想;那麼,他們只是將耶穌看成了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如此。
甚至有些人將耶穌只視為行奇蹟者,想獲得恩寵和幫助時才去找祂。或許這樣的人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他們也低估了耶穌,將祂看成了前驅。他們請求耶穌為他們提供暫時的服務,並期望將有一位有能力的醫生到來,治療一切的疾病;或者出現能夠控制自然力量的科學家,或許可以發現永保青春的藥劑。那時,他們還需要耶穌嗎?
耶穌的第二個問題是要求門徒們說出各自的答案:你們說我是誰(20-21節)。
伯多祿代表全體門徒們回答說:你是天主的受傅者。耶穌沒有否認自己的身份,卻嚴厲要求他們不要對任何人講論祂的身份。
耶穌禁止他們談論此事的原因很簡單。伯多祿的回答正確,但卻完全誤解了其內涵。耶穌知道伯多祿思想中的默西亞的概念,祂知道門徒們所期待的夢想是什麼:他們確信現在只是個時間問題,需要一點忍耐,當然不會太長,他們的老師將要採取行動,如有需要,將會採取武力。
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是一個勝利者。
這樣的默西亞是世俗性的,與「天主的默西亞」相反。因此,在逾越奧跡中顯示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前,耶穌不想讓門徒們談論自己。路加知道,對耶穌的認識很容易出現錯誤,就如同世界的邏輯與人的思維以狡猾的方式滲透到門徒們的思想中一樣。雖然他團體中的基督徒也以同樣的方式重複著信經中的信條,但他們的思想卻不是福音的思想。路加想告戒他們這種思想的嚴重危險。
現在是耶穌向門徒們澄清他們對祂的誤解的時候了。
在今日福音的第三部分,耶穌向他們顯示了自己的身份: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22節)。
這是人不願意聽的說話:等待祂的不是勝利,而是羞辱;不是成功,而是失敗。為什麼天主選擇了這種荒謬的途徑呢?當然不是因為衪喜愛痛苦與死亡。天主是生命之主,死亡是邪惡者的工程,就是一切消極力量在人們內的行動。為什麼天主沒有使祂的獨生子獲得勝利呢?為什麼讓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呢?
天主尊重人的自由。祂向人顯示祂的偉大與慈愛,並不阻止人犯錯誤,而是通過人類的罪惡來完成救恩的歷史。
天主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向人顯示了祂可以把最殘酷的罪惡變成一個愛的傑作。耶穌現世的生命旅程以死亡和失敗而告終,但天主卻使衪忠信的僕人復活了。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23-24節)是耶穌對所有時代的人們的勸勉:「衪又對眾人說」。路加強調是對所有的人而說的,不只是向門徒們與當時的群眾說的。
相信耶穌並不意味著從教理講授中學到的一系列真理的宣信,而是要跟隨衪,分享衪的命運:「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節)。
老師將選擇放在了我們面前。祂不是要我們比別人做更多的犧牲,去尋找痛苦,而是要求我們不要隨從自私利益的引導和世界的思維行事。祂要求我們放棄自我中心的思想。
誰若願意跟隨基督,必須要像祂一樣,忘記自我,不要讓自私的思想支配自己。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不意味著要耐心忍受生命中或大或小的挫折,也不是抬高痛苦,以此作為中悅天主的方式。基督徒不尋找痛苦,而是愛。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衪愛的選擇。衪拒絕了這個世界的原則、標準與價值,而給人帶來了真福的原則和標準。祂使宗教和政治體系感到不悅,使它們感到不安。因此,衪不得不受到別人的拒絕、迫害,甚至被人除掉。想要跟隨耶穌的門徒們也不要期待人們的認同與讚賞,而是要準備好面對別人的反對和十字架。
在四部福音中,只有路加強調了耶穌所說的「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隨祂(23節)。自我的完全奉獻需要門徒們「天天」這樣做。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完成一次慷慨的行為,每一個人也都能在短時間的忘記自我。但是,每天堅持這樣做就困難了。路加勸勉當時團體中的基督徒要以堅忍不拔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來面對困難、誘惑與挑戰。
在聖殿裏一次激烈的討論中,耶穌向猶太人說: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8:36)。對那些自認為是亞巴郎的後裔,而不是任何人的奴隸的人,耶穌的話就像不可容忍的挑戰。他們首先用羞辱性的話回應說:「我們說你是個撒瑪黎雅人,並附有魔鬼,豈不正對嗎?」然後想用暴力將耶穌趕出去。「他們就拿起石頭來要向他投去;耶穌卻隱沒了,從聖殿裡出去了」(若8:31-59)。
在這段記述中,最令人費解的是開始的描述:衪的反對者不是自己的仇人,而是那些信從衪的猶太人(若8:31)。
因此,人們可能相信耶穌,卻不明白甚至拒絕耶穌帶來的自由。因為有些人比較容易被迷戀,不願意離開奴役的境況。他們已適應了,也不願意踏上可預見的,並具有挑戰性的旅程。如果有人接觸他們並說可指引他們另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他們就會憤怒地將人趕走。
人們很容易理解無節制與敗壞的倫理生活就是被奴役的表現。有些奴役方式卻以自由來偽裝,看似能夠使人獲得滿足。例如過度關心子女、自認為擁有真理、自認為是好人,是無可指摘的模範基督徒。
即使無神論者也不認為自己的生命選擇是處於奴役狀態中,他們生活在「無生命」的狀況中。若有人將他們從這種狀況中釋放出來,他們同樣也會感到厭倦。
如果耶穌用刀劍驅逐外敵,衪將被人稱為「拯救者」;但是衪呼籲的是「罪惡的奴隸」(羅6:20)要從錯誤的生活中獲得自由,並死於自我。祂沒有被人們理解,同樣的命運也會發生在那些跟隨衪的人身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我信賴你,因為你將我從奴役我的仇敵中拯救出來。
讀經一 匝 12:10-11
10 我要對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 11 在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
選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的這段讀經有些令人費解。敘述的是一位正義與無辜的人被刺傷,而為這一罪行負責的人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上主將要使人們為這一惡行感到深深的痛哭,所有的人都要注視被他們刺透的那一位。他們將哀悼他如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中的哈達得黎孟的哀悼(10-11節)。
誰是這位被殺害的人,他為什麼會被殺害呢?早於耶穌二三百年前的先知,指的一定是發生在自己時代的悲慘事件。但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為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若望聖史認為這個神秘人物就是耶穌的預像(若19:37)。這位被釘在十字架上又被刺透的基督,普世人類都將注視衪,以祂為世界的救主。
在匝加利亞先知時代和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的居民,經常重覆這些愚蠢做法的危險,那些為了正義與自由而奮鬥,提倡博愛,呼籲和平的人,常常會被別人刺透。
我們常常很遲才會意識到,那些看似擾亂了良好秩序、和平、和諧、神聖傳統的人,實際上是心懷天主夢想的先知。
讀經二 迦 3:26-29
26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27 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28 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9 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
如何認出領了洗的人呢?很簡單,通過他們所穿的衣服。保祿在今日的讀經二中說,基督徒必須要穿上統一的服裝,指的不是外在的黑色或紅色的衣服,而是要穿上基督(27節)。
在哥羅森人書中,保祿清楚地解釋了穿上基督的含義:你們領受了洗禮的人,「你們原已脫去了舊人和他的作為,且穿上了新人」(哥3 :9-10)。
從觀察基督徒,聆聽他們說的話,考慮他們行事為人的方式:有否努力去理解他人、寬恕別人、幫助人、伸手扶助那些犯了錯的人,愛自己的仇人。總之,人們應在基督徒身上認出耶穌。
保祿還勸勉說,所有穿上基督的人都有同樣的尊嚴與相同的身份(28節)。它消除了一切階級的區分(主人與奴隸),不再有種族的區別(猶太人或希臘人),也不再有性別歧視(男人與女人)。
福音 路 9:18-24
18 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19 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
20 他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21 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說:22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23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如果不看達味與撒落滿統治時期的歷史,以色列民族在古時的國際政治背景中從來沒有扮演過重要角色。她常常受到外族的壓迫與統治,在經常遭受奴役的歷史背景下,先知預言了一位解放者默西亞,將生於達味的根苗。
在耶穌時代,人們對救主的渴望非常強烈,熱切期待這一許諾的實現。猶太拉比教導人們這樣祈禱說:上主,求你興起達味之子來統治以色列。賜予他摧毀不正義勢力的力量,並從外邦人的手中拯救耶路撒冷。願他用他口中的話語消滅無信的仇敵,願外邦人在他面前落荒而逃。
為了理解今天的福音,我們必須留意當時人們的這種等待。人們都認為,默西亞將是一位英雄,像三松一樣是強壯的勇士,像達味一樣是凱旋的領袖,像撒落滿一樣是充滿智慧的政治家,像希則克雅一樣是蒙受天主奇妙保護的君王。
路加時常強調,耶穌在重要的行動前,或給予一些特殊意義的教導前,都先會祈禱(路3:21,5:16,6:12,9:28)。
今天的福音也首先記載了耶穌在祈禱(18-19節),這就意味著接下來的記載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馬爾谷與瑪竇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谷8:24,瑪16:13);而路加卻沒有記述發生的地點。他可能是希望讀者,無論他們屬於那個民族,都能感覺到耶穌是直接問他們這個問題。
耶穌首先問:眾人說我是誰?
面對這個問題,門徒們感到有些詫異,因為衪似乎對人們的看法從來都沒有興趣。然而他們回答說:有人說你是洗者若翰復活了、有人說你是厄里亞、還有人說你是古代的一位先知。人們認為耶穌屬於偉大人物中的一位。按照猶太拉比的傳統,這些偉大人物是默西亞的前驅,因此人們認為耶穌是默西亞的前驅。
他們不認同耶穌是默西亞,因為祂不符合他們的標準:衪沒有人們期待的任何勝利與光榮的標記。因此,祂只是一位前驅,他們還需等待真正的默西亞。
路加的寫作對像是自己團體的基督徒,他們所認識的耶穌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宣講仁愛、弟兄之情、和平與正義。路加知道他們欣賞耶穌優先對待窮人、最弱小的人和社會的邊緣人;他們讚賞衪的勇氣、言行一致、高尚的魅力,以及面對死亡時的堅定。
但是,如果這些基督徒仍然迷戀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仍相信未來掌握在將軍和他們軍隊的手中、仍然嫉妒炫耀巨大財富者的奢華生活、仍留意活動在帝國各個角落的吹噓者與煽動者,仍對神話的鼓吹者懷有幻想;那麼,他們只是將耶穌看成了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如此。
甚至有些人將耶穌只視為行奇蹟者,想獲得恩寵和幫助時才去找祂。或許這樣的人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他們也低估了耶穌,將祂看成了前驅。他們請求耶穌為他們提供暫時的服務,並期望將有一位有能力的醫生到來,治療一切的疾病;或者出現能夠控制自然力量的科學家,或許可以發現永保青春的藥劑。那時,他們還需要耶穌嗎?
耶穌的第二個問題是要求門徒們說出各自的答案:你們說我是誰(20-21節)。
伯多祿代表全體門徒們回答說:你是天主的受傅者。耶穌沒有否認自己的身份,卻嚴厲要求他們不要對任何人講論祂的身份。
耶穌禁止他們談論此事的原因很簡單。伯多祿的回答正確,但卻完全誤解了其內涵。耶穌知道伯多祿思想中的默西亞的概念,祂知道門徒們所期待的夢想是什麼:他們確信現在只是個時間問題,需要一點忍耐,當然不會太長,他們的老師將要採取行動,如有需要,將會採取武力。
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是一個勝利者。
這樣的默西亞是世俗性的,與「天主的默西亞」相反。因此,在逾越奧跡中顯示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前,耶穌不想讓門徒們談論自己。路加知道,對耶穌的認識很容易出現錯誤,就如同世界的邏輯與人的思維以狡猾的方式滲透到門徒們的思想中一樣。雖然他團體中的基督徒也以同樣的方式重複著信經中的信條,但他們的思想卻不是福音的思想。路加想告戒他們這種思想的嚴重危險。
現在是耶穌向門徒們澄清他們對祂的誤解的時候了。
在今日福音的第三部分,耶穌向他們顯示了自己的身份: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22節)。
這是人不願意聽的說話:等待祂的不是勝利,而是羞辱;不是成功,而是失敗。為什麼天主選擇了這種荒謬的途徑呢?當然不是因為衪喜愛痛苦與死亡。天主是生命之主,死亡是邪惡者的工程,就是一切消極力量在人們內的行動。為什麼天主沒有使祂的獨生子獲得勝利呢?為什麼讓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呢?
天主尊重人的自由。祂向人顯示祂的偉大與慈愛,並不阻止人犯錯誤,而是通過人類的罪惡來完成救恩的歷史。
天主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向人顯示了祂可以把最殘酷的罪惡變成一個愛的傑作。耶穌現世的生命旅程以死亡和失敗而告終,但天主卻使衪忠信的僕人復活了。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23-24節)是耶穌對所有時代的人們的勸勉:「衪又對眾人說」。路加強調是對所有的人而說的,不只是向門徒們與當時的群眾說的。
相信耶穌並不意味著從教理講授中學到的一系列真理的宣信,而是要跟隨衪,分享衪的命運:「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24節)。
老師將選擇放在了我們面前。祂不是要我們比別人做更多的犧牲,去尋找痛苦,而是要求我們不要隨從自私利益的引導和世界的思維行事。祂要求我們放棄自我中心的思想。
誰若願意跟隨基督,必須要像祂一樣,忘記自我,不要讓自私的思想支配自己。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不意味著要耐心忍受生命中或大或小的挫折,也不是抬高痛苦,以此作為中悅天主的方式。基督徒不尋找痛苦,而是愛。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衪愛的選擇。衪拒絕了這個世界的原則、標準與價值,而給人帶來了真福的原則和標準。祂使宗教和政治體系感到不悅,使它們感到不安。因此,衪不得不受到別人的拒絕、迫害,甚至被人除掉。想要跟隨耶穌的門徒們也不要期待人們的認同與讚賞,而是要準備好面對別人的反對和十字架。
在四部福音中,只有路加強調了耶穌所說的「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隨祂(23節)。自我的完全奉獻需要門徒們「天天」這樣做。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完成一次慷慨的行為,每一個人也都能在短時間的忘記自我。但是,每天堅持這樣做就困難了。路加勸勉當時團體中的基督徒要以堅忍不拔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來面對困難、誘惑與挑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