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6

通過祈禱,在歷史中發現天主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聖經》從來沒有說過亞巴郎進入一座聖殿祈禱,但他不只是信德之父,也是祈禱的模範。如果祈禱需要信德,那麼信德也需要祈禱。亞巴郎的生活就是祈禱的生活,當他聆聽了上主的話語後,他總是開始做上主所喜歡的事;當他聆聽了上主的話語後,他總是朝著上主所指示的方向前進。
亞巴郎的生命是祈禱的生命。『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降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降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羅特也同他一起走了。亞巴郎離開哈蘭時,已七十五歲』(創1214)。『這些事以後,有上主的話在神視中對亞巴郎說:「亞巴郎,你不要怕,我是你的盾牌;你得的報酬必很豐厚!」亞巴郎說:「我主上主!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裡則爾」』(創1512)。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那裡,給他顯現出來。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你不要由你僕人這裡走過去,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休息休息」』(創1814)。『這些事以後,天主試探亞巴郎說:「亞巴郎!」他答說:「我在這裡」』(創221)。這些對話增加了亞巴郎的信德,他時刻準備接納天主的旨意。雖然有時表面看到的是完全相反自己的思想的,但是他仍然相信這是天主的愛。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為我們來說是個謎;很多事情讓人無法理解,覺得沒有邏輯,無法給予解釋的理由,使人懷疑天主在人類歷史中的存在。這時,我們的信德面對著很強烈的考驗,我們就會很自然的向天主呼喊說:聆聽我們的呼聲,注意我們的哀號。天主時常聆聽我們的聲音,但是我們卻不理解天主的聲音。我們必須這樣祈禱說:上主,求你使我們聆聽你的聲音;開啟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自以為安全的思想與自我計劃中走出來,學會接納你的旨意。這是拯救我們的信德。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求你使我們聆聽你的聲音。

讀經一 123 224
1:2 上主,我呼救而你不予垂聽,要到何時﹖向你呼喊「殘暴」,而你仍不施救﹖ 3 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人受壓迫,而你竟坐視﹖在我面前,只有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迭起。
2 上主回答我說:「你寫出這神視,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能順利誦讀。3 因為這神視有一定的時期,最後必要實現,決無欺詐;若遲廷了,你應等待;它必再來,決不誤期。4 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

哈巴谷先知與耶肋米亞是同時代的人,因此他們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經濟與宗教的情形下。社會充滿了不義:「他們彎起如同弓的舌頭,使在地上得勢的,使虛偽而不誠實,因為他們變本加厲作惡,全不理睬我——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各自提防自己的近人,不要信賴任何弟兄,因為所有的弟兄都愛好欺詐,一般的近人都好說讒言;人都欺騙自己的近人,不講實話,使自己的舌頭慣於說謊,竭力行惡,不願悔悟,卻強暴上又加強暴,欺詐上又加欺詐,全不理睬我——上主的斷語」(耶925)。「為此,我必將他們的妻室交給外人,將他們的莊田交給別的地主,因為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財圖利;從先知到司祭,都欺詐行事」(耶810 )。

「他們的國王天生懦弱,喜歡奢華的享受與生活,剝削為他們建築宮殿的工人們,不保護窮人與弱者的權益」(耶221317)。在人眼皮下充滿了不義、剝削、濫用職權,這是一種障礙。天主卻任由他們這樣做,讓人覺得天主似乎對世上所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為什麼天主不介入來幫助那些受到壓迫的人?
 他們注意到所發生的一切,在精神上感到有迫切的需要去詢問原因。耶肋米亞與哈巴谷先知想明白在世上所發生的一切的意義,於是他們不惜與天主展開爭辯。
他們詢問天主保持沉默與無動於衷的原因:『上主,幾時我與你爭辯,總是你有理;但我仍願與你討論正義:「為什麼惡人的生活總是順利,一般詭詐極惡的人總享安寧」』耶121)﹖人民也希望能知道理由、得到解釋,於是他們要求哈巴谷詢問上主。先知的內心不安,受到衝擊,於是在同樣的夜晚向天主提出這樣的問題,即讀經的第一部分:「上主,我呼救而你不予垂聽,要到何時﹖向你呼喊「殘暴」 ,而你仍不施救﹖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人受壓迫,而你竟坐視﹖在我面前,只有壓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迭起」(哈123)。

哈巴谷的祈禱是了不起的!他有勇氣向天主說,他不同意天主的做法。他不明白天主為何對惡人的容忍、沉默與無動於衷。他有勇氣向天主要求顯示自己統治世界與面對歷史中各樣事件的方法。
在向天主表述了自己與人民的抱怨後,他保持沉默。現在輪到天主回答了,現在是天主需要解釋自己的行為的時候了!哈巴谷先知滿心期待,像在等待一株即將要被點燃的火炬一樣,希望可以照亮自己的疑點,好能明白細小事情的意義。期待一個改變的標記(哈21)。

上主並沒有使人焦急等待。就是第二部分的內容(哈224)。
天主命令哈巴谷注意,將天主所說的寫下,因為天主希望他的話成為文字被傳遞下去(2節)。這就是答案:短時間內不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人民需要通過一段時間來獲得自由。那些無信、失去信心、向不義投降的人,行為邪惡的人是有禍的(3節)。
天主的答覆令人不解:天主並不解釋什麼,只是請求人要無條件地相信與信賴。天主明白,先知與人民的抱怨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天主容忍的原因,並保證將有一天要向所有人啟示自己的計劃,而今天只有先知明白。那些邪惡的人,雖然在表面上繁榮,但卻正走在毀滅的道路上。那些義人,對天主懷有信心的人,可以戰勝生命中遇到的挑戰(哈24)。

讀經二 弟後 168 1314
6 親愛的弟兄,為了這個緣故,我提醒你把天主借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賜,再熾燃起來,7 因為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並非怯懦之神,而是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 8 所以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人為恥,但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同勞苦。
13 你要以信德及在基督耶穌內的愛德,把從我所聽的健全道理,奉為模範;14 且依賴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保管你所受的美好寄託。

《弟茂德後書》是寫給那在基督徒團體中負有領導責任的人的。這段讀經以邀請「將天主所賜的恩賜再次點燃起來」開始。被召去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需要向上主請求力量懷勇氣去見證真理的弟茂德,卻是個內心畏懼與保守的人;因此,保祿叮囑格林多的信友們不要讓他感到恐懼與害怕(格前610)。這就是保祿為什麼叮囑他,讓他記住聖神使人獲得力量,而不是使人感到害怕(78節)。
在讀經二的第二部分(1314節),保祿兩次直接叮囑弟茂德,也間接以此為契機,叮囑所有基督徒團體中的牧人,要仔細謹慎地、完好地保存信德的真理。
在公元一世紀末,在基督徒團體中開始滲透一些古怪、虛假與充滿各種幻想的教導。以這樣的觀點解釋福音的意義,無論是從倫理道德上,還是從神學意義上來講,都會使福音的信息出現巨大的偏差。因此,教會的牧者們應該時常注意並保持警惕,保護那些容易受到這種錯誤隱藏著的異端影響的信友們,免受傷害。
保祿叮囑他們,忠於信德的原則並不意味著思想上墨守成規,也不是說團體生活的任何成份都不能改變。使福音的思想與意義更加豐富,以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並傳遞福音的信息,並不會使信德的道理產生偏差。新的禮儀儀式,新的教理內容,並不會產生對傳統的不忠信。
兒童需要成長,成為成年人。如果有人想讓小孩子始終保持如一,那是一種暴力行為。天主的話語也必須要成長、結果(宗1224),信德也必須要成熟。對福音保持忠信,也需要心靈與思想上有個相稱的變化過程。
由聖神帶來的改變就是向外傳遞福音信息的過程與生命的象徵。

福音 17510
5 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6 主說:「如果你們有信德象芥子那樣大,即使你們給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7 你們中間誰有僕人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裡回來,即給他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罷!8 而不給他說:預備我吃飯,束上腰伺候我,等我吃喝完畢,以後你才吃喝﹖9 僕人做了吩咐的事,主人豈要向他道謝﹖10 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今日的福音片段不易解釋。無論是談論“信德”的第一部分(56節),還是提出令人震撼的這個比喻的第二部分(79節),都像個謎一樣,引發許多令人不解的問題。還有,在這段的最後部分,門徒們被稱為“無用的僕人”(10節)。
現在從“如果人的信德只有芥菜籽那樣大,就能產生奇蹟”開始,上主這句話是從門徒們的請求開始的:“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5節)。
信德可能成長嗎?有人認為,如果願意,就可以成長;如果不願意,就無法成長。這樣的話,信德就完全是個人主觀的事情。如果信德依靠人的個人意志,那麼信德的成長就是人自己的事情,信德就成了部分真理的表述。
實際上,「信德」並不只是思想上的事。它要求一個具體的選擇,要求對基督有完全與無條件的信心與勇氣,並接納基督做出所有有關生命的建議。跟隨基督的道路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卻使人感到疲勞,令人緩步前進,甚至使人停下來。
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經驗到信德的不確定性,甚至對信德產生動搖。雖然我們相信耶穌,卻不是完全信賴,缺少勇氣去走耶穌所走過的道路;甚至不能放棄我們的固有習慣與擁有。因此,必須要增加自己的信德。
門徒們的請求顯示出他們已經到達了增加自己信德的階段。他們明白精神上的成就並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天主的恩賜;為此,他們請求耶穌使他們更加堅定,更加具有決定性的選擇,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並更加信賴天主的帶領。
從這篇經文的背景中,也可以明白門徒們請求增加信德的原因。耶穌曾經向他們啟示過,他們將要走一條充滿艱辛與痛苦的道路:必須要從窄門進入(路1324),被父母所仇恨(路1433),也要如這段福音之前的幾節所寫的一樣,需要無條件的寬恕(路1756)。面對這樣的請求,自然可以理解,信德面對很大的挑戰,需要力量來支持。

人希望可以重新為自己選擇,退到後面的誘惑是巨大的。也許他們會與很多人所說一樣,覺得這話太生硬,難以聽得進去(若660)。他們害怕不能夠承受天主給予的十字架。因此,從他們口中很自然地發出請求: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
耶穌似乎並沒有俯聽他們的祈求,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向他們解釋信德的巨大力量。祂用一種相反於我們文化思想的圖像,來解釋信德所帶來的果實:用一顆樹作比喻。我們不知道祂具體指哪種樹,桑樹還是無花果樹;總之,是一種在海裡生長,並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樹。
瑪竇與馬爾谷並不是說的一顆樹,而是憑信德的力量可以移山(瑪1729,谷1123)。這是一種比較普通與公共的圖像,並且具有智慧。保祿也運用這個圖像(格前132)。它們都具有同樣的信息。我們可以用耶穌在另一處的宣布來綜合其信息: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
這裡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其他人不可以完成這個奇妙的工作呢?包括耶穌、聖母瑪利亞、亞巴郎、那些偉大的聖人們在內,他們並沒有行此奇蹟。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耶穌是在以象徵和誇張的手法說話。

耶穌所說的奇蹟,是為那些相信的人而說的;為他們將會有從未聽說的改變,就是在社會與世界上那些不可解釋,絕對的與不可預見的事情。當他們完全相信上主的話語時,福音就會產生令人驚訝的力量,就會使人按照福音的精神去行動。
另外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光照我們的理智:在面對仇恨、義怒、偏見時,誰又沒有想到過去抵抗呢?有人肯定會想,現實是那樣的不可抗拒與無可奈何;有人也肯定會想,這些相似的衝突是不可治療的;也有很多人至少曾經想過,敵意的種子是那樣的深厚,它可以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耶穌說,為那些相信的人,沒有任何事情是不能成就的。信賴上主言語的人,就是那些從未聽過奇蹟的見證人,將會有由先知們所宣講的充滿奇蹟般的改變:曠野之地將要開花(依3215);不毛之地將要成為一座花園(依513)。

在這裡,耶穌敘述了一個比喻(79節)。祂講話的語氣令人感到苦悶與掃興。一位在田間工作的奴隸,一天的辛苦勞動之後帶著疲倦的心,和被太陽曬焦的臉回到家中。主人,卻相反,不僅不表揚他所做的一切,邀請他坐下來一起吃飯,還用生硬的話語說:你先服恃我,照顧我的飲食,當我吃飽了,你再吃晚餐吧!
這個主人代表天主,僕人代表我們。現在我們擔心的是,在我們的生命終結時,是否也會這樣呢?天主是不是也這樣對待我們呢?
這個比喻令人震驚的原因,是在幾個星期前,我們聽到耶穌很清楚的講過: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路1237)。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動!
如果將上述的福音與今日的福音相比較,就會使人不易理解,甚至令人厭倦。我們必須將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當時,奴隸被認為是主人的財產,因此,在主人前,奴隸不能提出任何要求。耶穌並不是在討論這種現象的對與錯,而是以這樣的事實做例子,來說明事理。只有當那天,人類社會接受由耶穌所宣布的建立新社會的基礎,新的社會才能建立起來。
現在讓我們想起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對門徒們所說的話:『在他們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數算著誰最大﹖耶穌給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宰制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路222427)。

耶穌現在不是討論奴隸制度的問題,只是以這樣的圖像來傳遞與表明神學意義。衪願意糾正法利塞人與天主之間的那種錯誤關係的思想。
在那個時代,那些精神導師們宣講憑功論賞的宗教觀念。他們說:在每人生命終結的時候,天主將按照每人所行的一切來審判人。因此,需要盡心盡力行善:祈禱、守齋、施捨、實踐宗教倫理要求、奉獻與犧牲,很仔細的遵守法律的規定與細節。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獲得天主的賞報。
這樣的思想與我們所想的完全吻合,有時候這就是我們所想像的天主。我們的思想與法利塞人所想的一樣,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人是來自於泥土,因此人在天主前不能妄想有任何權利,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論功行賞」的宗教思想,為那些實行各種誡命的人是有害的,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扭曲,使人變得自私,歪曲人與天主的關係。這樣的人不能以愛為真正的出發點,一切只是為自己積攢功德,不能在天主前積攢真正的財富。他們將自己放在一切行動的中心,不能幫助弟兄們去改變他們的精神生命。
耶穌希望自己的門徒們放棄任何形式,包括精神上的自私主義,而進入天主的世界中,無條件地去愛他人,以此回報天父對自己的愛。
「論功行賞」的更大害處在於:將天主當成一位「會計」,他記載著每個人的一切功行與過失,到最後會仔細的與每個人算帳,指出哪些是欠債人,哪些是債權人。今日福音的比喻要人改變這種思想。
這些似乎令我們不悅,也不解,因為在我們的思想中,我們該多積德行善,以在天主前獲得更大賞報。這種思維已經根深蒂固了,就好像桑樹的樹根那樣深。

最後的結束部分很生硬。聖經此處的翻譯似乎不太準確,因為沒有任何僕人是「無用的」。更好譯成:我們只是純樸與簡單的僕人,我們只不過是盡了我們應該盡的義務。
耶穌不是要貶低善行的價值,不是要輕視人的工作;祂在面對人努力工作的行為時,也不是要消減人的積極性,而是將門徒們及別人從具有危害思想的桎梏中釋放與拯救出來。這些桎梏就是:自以為是正義的人,自我欣賞,故意炫耀自己的功行,顯示自己無可指摘的行為。耶穌願意將他們從內心的競爭與精神的對手中釋放出來,潔淨他們心思。
我們不需要為了獲得天主獨特的愛而彼此競爭,因為天主為每各人的愛都是豐盛的。

耶穌願意讓人明白,法利塞人在人前炫耀自己功德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因為善行不是人的行為,而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誰使你異於別人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既然是領受的,為什麼你還誇耀,好像不是領受的呢(格前4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