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7, 2017

是為了讓天主聖言滋養我們

聖灰禮儀

四旬期:守齋禁食


「人不單靠餅而生活,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申 83),耶穌引用這句話,是拒絕魔鬼建議祂用盡一切力量,精力為每天的糧食去操心勞碌。的確,人需要食物,但是當人各種物質的需要滿足後,人就會意識到內心有更大的憂慮。
現實的世界是,人的內心的無限與永恆的意願在現世好像無法實現,世界不能滿足我們。現世給人的這種需求與欲望是一種好像具有戲劇性的幻覺:美麗將會消失,青春與少年都是虛幻(訓 1110),以為現世物質的享受是天國在地上持久存在一樣,但是進入天國卻不是以地上所擁有物質的多少所能決定的。我們知道,世界上的物質總有結束的一天,但很多人仍將現世這種短暫易逝的看成是自己永恆和真實的存在,覺得自己生命的意義取決於物質的世界。
當我們明白現世的短暫易逝,而去默想生命存在的意義,當我們進入和主耶穌的對話的生命奧跡時,我們就真的可以在主內歡呼跳躍,並在基督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那些不將目光盯在天主身上,不與天主建立深層的關係,就不能明白真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
追求人生舒適與安逸生活,追求自己的喜好,追求感官刺激與愛好等,這些都是人與動物所具有共同的意願。只有在我們內心感受到自己需要另外一種食物時,才能在我們身上彰顯人的特性。正是因為這樣,亞毛斯先知早已宣佈:看,那日子必要來臨──吾主上主的斷語──我必使饑餓臨於此地,不是對食物的饑餓,也不是對水的饑渴,而是對聽上主的話的饑渴。(8:11)

四旬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是一個可以進入我們內心深處,滋養和讓神聖在我們內成長。這是一個特別聆聽和反省天主話語的時期,不是聆聽一些與天主的話無關緊要的事、一些抽象的事,而是可以進入我們靈魂與思想深處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引起我們的不安,並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生命的方向。
為了更好的理解天主的信訊息,我們可以重複下面的一句話:主,你的話是我們生命的食糧。


讀經一  212-18

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 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衪寬仁慈悲,遲于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有誰知道,也許他會轉意後悔,在這場災禍後,給你們留下祝福,好使你們能給上主你們的天主獻上素祭和奠祭。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 要召集民眾,制定一個集會。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嬰兒;新郎應走出他的洞房,新娘應離開她的閨房。 上主的僕人──司祭,應在殿廊與祭壇之間痛哭,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不要讓你的基業遭受侮辱,使異民取笑他們!為什麼讓人在異民中說:他們的天主在哪裡﹖」 上主對自己的地域又重加妒愛,憐憫了自己的百姓。

為古代的人來說,一個可怕的災難就是蝗蟲的侵襲。沙漠中的一股狂風可以刮來一大群的蝗蟲,只要這些蝗蟲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將所有蔬菜毀滅。
在岳厄爾書的開始,他用一種悲劇性的寫法描述了將要臨於他所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災難的後果。他這樣寫道:「他們蹂躝了我的葡萄園,折斷了我的無花果樹,將樹皮完全剝掉,使樹枝光禿髮白。你哀傷吧!如同一個身披喪服的處女,哀哭她青年的未婚夫。上主殿中的素祭和奠祭已中斷;上主的僕人──司祭都悲哀不已。田園已荒廢,土地已淒涼;因為五穀已遭蹂躝,美酒已枯竭,油已乾涸。農夫,你們應哀哭!葡萄園丁,你們應為小麥和大麥而號咷!因為田園的出產已遭破壞。葡萄樹枯槁了,無花果樹凋謝了;石榴樹、棕樹、蘋果樹,以及田間的一切果樹都枯死了;為此,喜樂已由人間消失」(嶽 17-11)。我們可以用這一段經文將自己帶進四旬期裡。
以色列人也會問,為什麼他們總是好像受到很多不幸事件的纏繞?這是懲罰嗎?他們總是這樣想,難道這是天主對他們遠離天主的報復嗎?他們覺得好像是天主忘記了他們。
由蝗蟲所帶來的災禍是不幸的,但這不是由天主而來的。這樣的災難可以使人沮喪和痛苦。當然,如果我們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理解,其實也可以將之轉化為天主恩寵的時期。岳厄爾曾經鼓勵他同時代的以色列人,讓他們明白,災難也可以成為天主對他們的邀請,邀請他們悔改並成為悔改的機會。大地被蝗蟲所侵襲,是因為他們太依靠所擁有的現世物質財富。物質財富、社會的繁榮對我們的信德來說,有時是一種陷阱。
在帶領以色列子民進入福地之前,梅瑟對他們有所警告,並指出和反對這是一種充滿了危險的誘惑:「你應小心,別忘記上主你的天主,而不遵守我今天吩咐你的誡命、規則和法令。當你吃飽了,建造了華美房屋居住,牛群羊群加多,金銀增加,你所有的一切都增加了,你要小心,不要心高氣傲,以致忘記了由埃及地,由為奴之家,領你出來的上主你的天主」(申 811-14)。

岳厄爾邀請以色列人去認識豐富的物質生活享受會讓他們失去生活的方向。如果陷於豐富的物質享受中,就會對別人沒有同情心,不去思考別人的需求,只想自己舒適地生活,增加自己的財富,尋求奢華的宴樂,醉酒和尋歡作樂。
由蝗蟲所帶來的災害告訴他們,他們所依靠的物質財富就像田間的野草一樣,容易消失,是可以在另外一個時間被奪去的。
小麥,葡萄汁和橄欖油是十分珍貴的,但如果只有一種用途就覺得十分可惜了。
以色列子民的經驗為我們來說也是十分深刻的一課,我們也經常由這個世界的物質財富所給予的種種充滿假像的幸福所引誘。
當我們在物質財富和世界的許諾前屈膝的時候,我們想這些都是絕對的;如果這樣,我們在最後所得到的總是孤獨、嘲笑,並且是死亡的威脅。對我們的結果總是傷心、淚水和由罪惡所帶來的苦惱。
那我們該做什麼呢?
上主對以色列子民充滿焦急的的邀請,藉著他所派遣的先知的口,同樣對我們也是一樣有效:你們全心歸向我吧(12節)!
四旬期就是回歸父家的時期
回家,意味著只有當自己由這個家所接納並覺得被人愛時才有可能。如果我們固執地認為天主與我們的形像是相似的,是為進入我們的生命裡面,要監視我們的一切,那麼全能的天主就離我們很遠,也會阻止我們對天主應有的尊敬,就會認為這個天主隨時都會懲罰人。這樣,我們就不會甘心情願地回到父家。
在四旬期內首先應該悔改的,也是當務之急與不可缺少的,就是糾正我們所喜愛的天主的形像。這個形像通常都是我們頭腦的反映,不是由天主的話語而來的。
聖經中的天主不是一個用災害懲罰人的天主:如果你不遵守我的命令,我將要懲罰你;而是一個修復與治療各種因人的罪惡所帶來創傷的天主。正如今日讀經中嶽厄爾告知所說的:因為衪寬仁慈悲,遲于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13節)。
只明白天主愛我們還不夠,衪等待著我們,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衪不責怪和懲罰我們的錯誤,我們必須有這樣的的勇氣去看看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在跟隨上主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困難,將有犧牲。這些痛苦的事情,就是我們必須要選擇去做的。正是這樣的原因,四旬期也是儉樸的時期,就是練習放下、捨棄那些阻礙我們與主相遇的東西。就像岳厄爾先知所說的那樣,接近天主應該伴隨著撕裂自己的心,並禁食、哭泣、悲哀(12節)。在悔改的路上,我們並不是孤獨的。許多兄弟姊妹與我們走在同一條悔改的路上,他們用語言和榜樣給予我們鼓勵與安慰,在聖徒的集會中與我們聯合在一起(15-16節),在基督的陪伴下,向天主祈求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
對於以色列子民的祈求,在讀經一中天主並沒有給予一個答案。但是岳厄爾先知繼續宣講說:大地,你不要害怕,反要歡愉喜樂,因為上主行了大事。禾埸必充滿莊稼,榨池必溢出美酒和新油。我必要補償你們,我對你們所派來的大軍:飛蝗、冬斯、蚱蜢和蝻子,連年所吃掉的收成。你們必得飽食,必要頌揚上主你們的天主的名,因為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嶽 22124-26)。
罪惡破壞了我們的生活,它帶給我們生命的乾枯,就像在田間那些被蝗蟲所侵蝕的乾枯的樹木一樣。但是罪惡絕不是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句話將是充滿了天主愛的慈悲,將會把我們乾涸的心田變成一座花園。
四旬期也是一個希望與充滿喜樂的時期。雖然我們有我們的惡習、我們的軟弱、我們的不確定性,但是天主將引導我們前行的腳步,直到與衪相遇。

讀經二 格後 520-62

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罷!因為他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因為經上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說明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

在第一篇讀經中,邀請人去悔改是四旬期的主要工作,這樣的話語表達出:你們應全心歸向我,上主(岳 212)。為岳厄爾先知來說,悔改就是要反省過去曾經走過的路。
如果誰懷有一些偏差的思想,就應該改正過來。如果誰是朝著崇拜邪神的廟宇走去那就是對金錢,世俗的成功、喜好,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想得到的東西,這些都是現代的偶像崇拜。必須要捨棄這些,並且將心轉向天主。
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講的是同一個主題,但卻說了另一方面:就是修和。
保祿的勸諭也同樣的急不可待:你們與天主和好吧!他明白罪惡就像是一個錯亂,是一種不友好,在天主和人之間的一種無序狀態和報復張力。這樣的敵對狀態必須要修好,且重新建立和諧的秩序。
修和的理念來自保祿自己與格林多教友們的生活,當他說這樣的話語時,他正在給格林多的教會寫信。幾個月前,格林多的教友激怒了他,並將他從那裡的基督徒團體驅逐出來。這裡並不是講一種普通的不理解,由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原因所引起的;而是與福音的訊息是一致,在這裡借藉著保祿的口宣講出來:就是基督徒和基督的訊息被拒絕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保祿會再一次給格林多的教會寫信:「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象是天主借著我們來勸勉世人」(20節)。如果與天主使者和代天主說話的人沒有修好,就不可能與天主和好。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很寶貴的關於四旬期的指導性方向:就是我們與天主的和好不取決於外在的取潔禮儀和實踐神修學,而是聆聽並實踐由天主所派遣的使者所宣講的信息,就是天主聖言的宣講者。讀經二的最後一部分,解說了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依 498)。保祿重申了與天主和好的緊迫性: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格後 62)。
四旬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指出調整方向。與天主修和,調整與天主的關係,不要再推遲了!

福音 61-616-18

「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我們必須要感覺到,在天主心中我們是被愛且有價值的。在我們的團體中是寶貴的,並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可以為團體提供積極的意見。
排斥、缺乏團體的認同、冷漠的理解,使人感到被邊緣化。如果在我們的團體沒有別人,我們就感到孤獨,就感到我們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我們的存在沒有意義。對我們來說,人們所稱讚的喜悅,容易讓人跌倒在由自己所塑造的偶像裡,就是過分注重自己,太在意別人的意見,只是一個表像的生活,或是帶著一個面具在生活。
為了避免停留在一種自負的行為中,耶穌的第一句話就警告我們不要有這樣的思想。四旬期的開始,耶穌就這樣對我們說第一句話。
如果我們的行為是討人的喜歡,那我們行動的目的又是什麼?
賞報。
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提到七次「賞報」這個字,說明賞報是給那些按照祂的教訓生活和行動的人。賞報的思想是來自猶太宗教的法利塞黨,按照猶太經師們的教訓,虔誠的人,由於遵守天主的誡命和法律,在天主前積蓄功勞,他將獲得祝福和財富;邪惡的人將會得到天主不同方式的懲罰。
「賞報」是建立在舊約思想上的一個概念,全體的猶太人都相信是這樣的。公元二世紀一位著名的猶太經師阿克巴(AKIBA),他教訓他的門徒們說:當我看到我的主人的葡萄酒不變酸,他的亞麻衣沒有被腐蝕,他的橄欖油沒有腐壞,他的蜂蜜沒有變成含有陳腐脂肪味時,我非常難過,因為他正在獲得他的償報;但是如果我看到他處在痛苦中,我就非常高興,因為他正在節省他的財產以備將來之用。
這是耶穌所說的賞報嗎?

在福音中我們常常聽到強調對義人的賞報和對惡人的處罰:因為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瑪 1627)和邀請人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裡也沒有賊挖洞偷竊(瑪 620)。
第一感覺就是我們覺得這種物質的賞報對我們來說是很好、很適合的:我們認為,這就是對義人的完美賞報的方式,但這與福音的精神相符合嗎?
耶穌教導人無私而感恩地奉獻自己的生命,這樣便可獲得豐厚的賞報嗎?為了得到賞報而去做好事,是否是自私的自我打算?耶穌所許諾的賞報,不是在天國有一個受尊敬的高位;而是學會不斷地去愛的能力,能夠在自己的身上反映天主的面容,並不斷地加深與天主的關係。這種賞報就是一種無償的愛的喜悅,白白得來的,也白白分施。就像天主所做的一樣,從現在開始認為自己屬於天國的一份子。
我們可以像是天主的初生嬰兒一樣(伯前 21),或者也可以像那些已經走過很多路但未能達到目標的人一樣,在天父前是成全的(瑪 548)。為了達到這樣的成全階段,在四旬期的開始,耶穌向我們指出了三樣靈修行動:施捨、祈禱、禁食。這樣構成了猶太人精神的支柱,也代表了耶穌的一種新的見解。
第一個靈修行動: 施捨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的每一個村莊都有一些為窮人、孤兒、寡婦和漂泊無固定住所者收集和分配生活必須品的人。這樣的愛德行動,毫無疑問都有很多是值得讚賞的,但有時也是一個出風頭的機會。
在猶太人安息日的聚會中,他們有一個習慣,就是當著大家的面去讀出那些捐獻者的名字並表揚他們;邀請他們在會堂中央站立起來,如同別人的榜樣一樣,並讓他們坐在經師們的旁邊,以表示對他們的尊重,並給予榮譽。
耶穌時常強調,甚至是以一種很拘束的態度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一些假善人的做法。雖然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引起別人的很多義怒,但卻也引起了些許反感,像一個自負的表現,這樣的人雖然也是好人,但是浪費了很好的機會,因為他們並沒有像天主一樣,做了之後隱藏自己,卻將之彰顯於眾人前。從這個角度出發,做這樣的善事的人有甚麼意義?
與施捨相伴的另外一個說法,也是我們今天用的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就是團結互助,彼此分享,關注有需要的人。雖然「施捨」這個詞含有古典的味道,但是它的詞義學卻非常豐富。它是由一個希臘詞的詞根而來,原義就是為別人而感動,心生憐憫,對別人的需要有一點同情心,因為覺得別人的問題也好像是自己的問題,想為別人的這種需要做點東西。
如果我們想瞭解多一點施捨的意義,在希伯來人的語言裡,沒有一個詞是專門描述這樣的意義的,用一個簡單的詞去概括,就是「正義」。為猶太人和耶穌來說,施捨是重建正義,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物質財富並不是屬於人的,而是屬於天主的。誰擁有的多,就必須向那些缺少的人施捨,因為這是天主的命令。因此,當說這是我的、你的或者是他的,甚至是我們的財產時,是一個謊言。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 241)。人只是受天主的邀請去與天主同桌共食的人,為這個原因,耶穌要求門徒們私下實行正義: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所做的(瑪63-4)。
做了好事不要自負,受助者也不需認為好像欠了資助者,因為助人者只是將他手中屬於天主的一份還給了天主。教父們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很好的理解。我們引用一位教父,聖盎博羅削的話:富人不是將他們的財產施捨于窮人,而是將他們的一份還給了他們。

第二個靈修行動:祈禱
祈禱是今天面對的一個危機,並不是由信友的意願造成的,而是不容易理解其本身的價值,及不知道怎樣去祈禱而造成的。
在四旬期怎樣祈禱?是不是就是按照我們所接受的那種祈禱的模式呢?耶穌囑咐我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 67)。但是這樣的話,我們也要問,既然天主已經知道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祈禱呢?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 68)。如果天主願意人的好處,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呼求天主的名字呢?難道我們的祈禱可以改變天主的計劃嗎?
就像今天一樣,在耶穌的時代有兩種形式的祈禱:公眾的與個人的。
公眾祈禱,就是一天兩次,即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在聖殿、會堂或廣場的祈禱。但是獻祭是在聖殿裡進行的,每一位虔誠的猶太人,不論住在哪裡,都必須在這兩個時辰面向耶路撒冷,並在精神上參與聖殿的祈禱。耶穌並不批評這樣的祈禱,他也是積極的參與者。但他要人注意的,是小心失去自己的賞報,即讓這樣的祈禱在天主前變得毫無意義,像是炫耀自己一樣。
現在看看另一種祈禱方法,就是個人的祈禱,也稱私下祈禱;即在自己房間的祈禱,將門緊閉,這樣天父就可以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與我們來往,我們讓他看到自己的秘密。這樣的祈禱並不是重複一些固定的經文,或者是已經寫好的一系列的祈求,而是與天主的對話。不是為了改變天主去承行我們的旨意,然後去實現我們的夢想;而是讓自己去明白天主的思想,加深對他的旨意的認識和瞭解,並從天主那裡接受屬神的力量,為建設天國而付出自己的力量。
祈禱首先就是聆聽,開放心靈,迎接天主的計劃,並讓天主的等待不至落空。有時候這樣的祈禱也可以是長時間的,因為也需要合宜的時機,這樣便可以有益於集中精力去將天主的旨意收集起來。
耶穌知道怎樣祈禱,也知道選擇合適的地點。就像福音中所說的一樣: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穀 135);耶穌辭別了眾人之後,便往山上祈禱去了(穀 646);耶穌卻退入荒野中去祈禱(路 516);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徹夜向天主祈禱(路 612)。這樣的祈禱常伴隨著賞報:就是可以保持人的思想、行動與天主的一致,並且是和諧的。
第三種靈修行動:齋戒、禁食
這樣的方法在所有的宗教裡都有,是痛哭與痛苦的表現,常常帶來放棄對身體的保養,在地上睡覺,在身上撒灰,和穿布麻袋的衣服。

在耶穌時代,禁食被認為是一種較高的代價:就是修復由罪惡所帶來的創傷,祈求上主的憐憫,遠離上主的懲罰,避免災禍。在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人時期,有一句諺語這樣說:要像猶太人一樣禁食與守齋。對於那些虔誠者,他們是完全遠離食物的,從黎明直到日落,一周有兩天是禁食,星期一與星期四(路1812),每一位老師都必須給他們的學生一些具體的指示。雖然有時它的重要性不明顯,但在新約中,這樣的行為就被取名為守齋。保祿從來沒有講過守齋,耶穌也只講過兩次,一次是為了替他的門徒辯護(瑪 914),另一次就是在今天的福音中,講解守齋的真正的意義。
基督徒團體明認新郎同他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 2820),因此不可像那些假善人禁食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16節)。門徒們的禁食與他們的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不是痛苦與憂愁的表現,卻是為了天國在人間的臨現而感到高興。當基督徒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瑪 616),這不是為了顯示他的努力或者功勞,也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他的犧牲。基督徒守齋時應該是高興的,因著這種內在放棄與犧牲,能夠在一個窮苦人的身上看到喜悅的分享。這種禁食與法利塞人的禁食不同,而且先知們也曾經很嚴肅地批評過那種假齋戒。
先知們曾經宣講過,這就是他們的守齋:在上主面前低下你們的頭,用乾草和灰作你們的枕頭,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以惡拳打人;你們不必再如今天一樣守齋了,免得你們的嘈雜在高處可以聽到。難道這就是我所中意的齋戒嗎﹖難道這就是人們克己的日子嗎﹖難道低頭如同蘆葦,以苦衣和灰塵鋪床,你就稱為齋戒,稱為上主悅納的日子嗎﹖(依 584-5)。
這就是上主所喜愛的守齋: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依 586-7)。萬軍的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照公正裁判,以仁義和友愛彼此相待;不可欺壓寡婦和孤兒,外方人和貧窮人;不可心中圖謀惡事陷害人(匝79-10)。
真正的守齋總是伴隨著愛近人的行為。守齋留下的食物不能保留到第二天,必須將之分施於有需要者。
厄瑪牧者(PASTORE DI ERMA)有一本在二世紀基督徒非常喜愛讀的書,述說守齋與愛德的關係。就是講人該如何守齋,當你守齋時,只吃麵包、喝水,而且吃麵包和喝水花多少錢,你就應該花多少錢在寡婦、孤兒和窮人身上,這樣你的這部分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滿足,得到的人將為你祈禱。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守齋,你的奉獻將蒙上主悅納。公元440-461年間,教宗良也這樣囑咐羅馬居民:我給你們寫這些,記住守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遠離那些必須品,而更是仁愛的工作,這樣你們在平常生活中所節省下來的,就成了窮人們的營養品。
這樣的守齋常常伴隨而來的就是賞報:心靈將由世界的物質束縛中釋放出來,不太注意自己的物質利益,創造仁愛和分享,將自己與天國連在一起。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7

天主像父母一樣關心我們

甲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信德時常受到考驗,在很多事情上都使人覺得天主不存在,或者他似乎根本不關心這個世界。聖詠作者這樣表達內心的情緒:「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你又為什麼遠離我的懇求,和我的哀號」(詠222)。「上主,你把我全然遺忘,要到何時?上主,你掩面而不顧我,要到何時」(詠132)?
那些神秘主義者將此境況稱為「心靈的黑夜」,在此境況中似乎沒有一點希望。有很多人引用耶穌嬰孩小德蘭在她生命的終點說的話:在死亡的那一刻,你認為你是從圍繞你的黑暗中釋放出來嗎?不是的,死亡並不能給你任何希望,而卻進入了一個更加黑暗的境況,在這樣的境況中你覺得什麼也沒有。
面對人所遭遇的哀傷、痛苦、悲哀、懷疑及磨難,天主在做什麼呢?天主瞭解人所受到的一切痛苦嗎?
為了更能表達天主對人的愛及忠信,天主用一個問題來回答這樣的疑問:「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5)﹖這種母性的圖像令人感到滿意,是有效果的。為此這樣說:「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依6613)。《德訓篇》的作者更令人深受感動,他說:「對待孤兒應如慈父,扶助他們的母親,應如丈夫」(德410)。
雖然我們知道這是真的,但是在生命的某些時刻仍然覺得很難相信。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正如嬰兒在母親懷中,我們也很安寧與平安。

讀經一  491415

     14 熙雍曾說過:「上主離棄了我,吾主忘掉了我。」15 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

在以色列,丈夫休妻前需要說明原因,因為這是不可改變的決定;一旦這樣決定了,就不能要求任何賠償,二人也不能再復合。
在充軍巴比倫期間,以色列民族因為想起自己對天主的不忠,感到自己是被天主所休棄的妻子。他們放棄了與天主復合與重建關係的機會,覺得天主不再愛他們,他們便不停地重複說:「上主離棄了我,吾主忘掉了我」(14節)。今日讀經一的開始部分,是那些在痛苦的經驗中,感受到自己的選擇是死亡的道路,甚至覺得連上主也放棄了自己的表述。
當我們用我們的批判標準,並帶著面具看天主時,這樣的思想尤其明顯。總覺得天主是易怒的,因小事而容易生氣的,甚至有報復心。人對天主這樣的認識是來自魔鬼的陰謀,而上主希望人能改變對自己的認識與思想。借著先知的口,天主聲明說:「人豈能遺棄他青年時的妻子﹖你的天主說。其實,我離棄了你,只是一會兒,但是我要用絕大的仁慈召你回來」(依5467)。
天主對人的愛,並不是人應該受到的獎勵,而是天主對人的一份不可抑制的愛情,與我們的善行毫無關係。正如今日讀經中用一種形象的比喻說,像是一個母親對子女無條件地愛(6節)與不可戰勝的愛。母親愛子女,並不是因為子女曾經愛過她,而是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子女,並永遠愛著自己的子女;無論子女做什麼,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初衷。
這樣的圖像在人的內心已經引起了一絲感動!為了更好地明白其中的豐富意義,現在有必要引述聖經中一些偉大的母性形象:「阿雅的女兒黎茲帕取了麻衣,鋪在磐石上,自開始收割大麥,直到雨從天上落在屍首上,白天她不讓飛鳥飛近,夜間不讓野獸走近」(撒下2110);梅瑟的母親不顧法郎的命令去拯救自己的兒子(出229);那位情願不要自己的子女也要保護生命安全的母親(列上31617);那位勇敢的母親勸告自己的兒子們,即使受苦也不要背棄信德(加下7)。這些母親的形象與對自己子女的感情,幫助我們理解母親對子女的愛,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天主怎樣愛我們,並關心我們的需要。

 讀經二 格前 415

     1 這樣說來,人當以為我們為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2 說到管理人,另外要求於他的,就是要他表現忠信。3 至於我,或受你們的審斷,或受人間法庭的審斷,為我都是極小的事,就連我自己也不審斷自己,4 因為我雖然自覺良心無愧,但我決不因此就自斷為義人;那審斷我的只是主。5 所以,時候未到,你們什麼也不要判斷,只等主來,衪要揭發暗中的隱情,且要顯露人心的計謀:那時,各人才可由天主那裡獲得稱譽。

福音的話語是人們可以接受到的最大的禮物,因此,很容易對提出它的人深表感激,甚至過份把自己纏繞在這使徒身上。與在格林多團體所發生的一樣,今日在我們教會的團體中,也有人以分黨分派為榮:有的人屬於伯多祿,有的人屬於阿頗羅,有的人屬於保祿(格前112)。
讀經二結束了這樣冗長的辯論,帶著嚴厲的警告說:「基督被分裂了嗎﹖難道保祿為你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或者你們受洗是歸於保祿名下嗎」(格前113)﹖
保祿用複數的形式稱呼說:「人當以為我們是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1節)。因為他並不只是說自己,而是所有的福音宣講者。我們可以用兩個名稱來形容他們的使命:第一個名稱是「使者」,他們是自由的接受所委託的使命,是別人的下屬,受別人的委託而做的;另一個名稱是「管理者」,他們不是主人,是天主將這樣的財產交給他們,希望他們可以結出果實。
為管理者來說,重要的是忠信(2節)。保祿想說,那些宣講福音者必須只關注一件事,就是毫無保留地傳遞福音的信息,不能增加或刪減任何內容。當他成功說服許多人相信時,主人不會詢問你有否接受人的贊同、有否接受掌聲及認許。他只會問你是否沒有加入機會主義、沒有妥協、沒有人的尊重,而是根據真理去宣講福音。
讀經二的第二部份(35節),無論他們是同意還是反對,保祿強調他並不擔心任何人間的審判,審判自己的不是格林多團體的人,他們也不是自己善行的最後審判者,天主才是。他也不依賴自己的良心,雖然有時是誠實與忠信的,有時也會出差錯(4節)。他雖然也關注現世的審判,別人的意見;但卻認為這不是最後的、決定性的,而只是在等到自己勞苦工作結束後的審判才是重要的。
保祿的話是邀請人不要太注意一個團體對福音宣講者所做的評價。當然,團體有權利和義務對福音使者與管理者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他們不能以獨斷專行而自豪,認為自己好像是主人一樣(伯前53)。有一點不能忘記,在最後,每人會從天主那裡接受天主的稱讚。

福音  62434

      24 「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25 為此,我告訴你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難道生命不是貴於食物,身體不是貴於衣服嗎﹖26 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它們;你們不比它們更貴重嗎﹖27 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28 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29 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30田裡的野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在爐中,天主尚且這樣裝飾,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31 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32 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33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34 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

子女不能脫離父母單獨生活,必須要有人讓他可信任,有人給予他安全感,他會自然地找到一個模範,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參考。
天主也是這樣:誰如果拒絕天主,用另外的東西代替天主,就會成為孤兒。我們目前的問題並不是無神論,而是選擇錯誤的神。許多人相信,在天上有一位關注他們的父親存在,並確信這樣的父親完全以一位母親的關懷與愛關心著他們:充滿關懷與母愛地關注著他們的所需。如果天主是所有人的父親,人不僅是同行的旅伴,所有的人都值得去愛與關注他們的需求,這樣,彼此都不是競爭的對手,也不是相互鬥爭的敵人,卻是情同手足的兄弟與家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這樣的父親。誰如果拒絕接受,就會被財富極具誘惑力的外表所吸引,陷入這種偶像朝祟拜的陰謀圈套裡。今日福音就是以宣佈放棄這種危險中開始(24節)。

瑪竇用阿拉美語的詞根MAMONA來表達財富。這個詞的意思是:「可以提供安全保障,是堅固的,可以信賴與託付的。」財富好像天主一樣,可以保障人擁有的物質利益,並帶來個人崇拜;即可以擁有美味、健康、享受、娛樂,但是人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人希望擁有很多,因為這些都像自己的天主一樣。
天主是人們思想、行動、生活的中心;應該全心、全靈、全力、全意去愛天主(申65)。但財富可以完全佔據人心中本屬於天主的位置。為了天主的愛,需要完全地在內心放棄自己的思想、尊嚴、友誼、內心的那種欺騙與偷竊的想法;甚至需要放棄自己的家庭、妻子與子女,時刻準備有被殺害的危險。那些渴望與崇拜財富的人,將擁有很多物質東西,但卻不再擁有人的尊嚴,而變成了奴隸。《弟鐸書》的作者這樣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為了這種不可抑制的欲望,有的人偏離了他們的信德,因此他們中有很多人受了很多痛苦」(弟前610),因此這是一種偶像崇拜(弗55)。
對待財富的第一種危險,就是聚焦財富。誰如果積攢財富,就意味著找到了一個具體的目標,並好像獲得了一種生命的意義;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虛像。「放棄是為了獲得」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在天之父現在卻宣佈相反的思想:祂邀請人放棄自私的行為。衪並不要求人放棄財富而行施捨,只是要求人建立一種與財富有的新關係,正確認識財富的用途,邀請人與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財富,關注有需要的人。任何形式的只顧自己積攢財富的自私行為,都是違反第一條誡命:在我之外不可以有別的神(出203)。

沒有任何人能侍奉兩個主人,要麼就恨這個而愛那個,要麼就依附這個而輕視那個。人不能侍奉天主而又侍奉金錢。
我們想將兩方面都抓在手中,想兩面討好,認為如果其中一個不行,還可以有另一個;但是這兩個不是同一俱樂部的成員,卻是彼此矛盾與相反的;如果在人心中共存,就彼此衝撞。在天之父要求:愛護與幫助你的兄弟,給饑餓的人食物,給無衣的人衣穿,讓那些留宿街頭的人住在你的家裡;而財富卻要求:剝削窮人,不要白白地施捨,不用關注那些有需要的人,尊重與欣賞那些擁有財富的人。

從財富的危險中釋放出來,是福音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而實現這一主題是很難的,因為人實際上非常喜愛這個世界的財富,甚至將它視為偶像而進行朝拜,以至於忘記了獲得那為你們已存留在天上的不壞、無瑕、不朽的產業(伯前14)。
今日的福音是耶穌山中聖訓的一部分。耶穌提醒自己的門徒們:「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裡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瑪61921)。祂要求那些想跟隨自己的人,也要將自己的內衣給予人,對於借貸的人也不要拒絕。

耶穌的邀請對人來說,實際上是一種矛盾,且令人不安。在決定接受這樣的請求之前,人不能不這樣問自己:我的生命將是什麼樣子?我會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誰可以保證我有足夠的生活來源?我放棄了可以為我帶來生活享受的財富會不會後悔?我會後悔這種施捨行為嗎?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中,耶穌回答了這樣的疑問(2534節)。祂邀請他們相信天父對世人所需的一切照顧,不會讓信賴衪的人缺少任何生活所需。

耶穌用世上的受造物作比喻,來形容天父細心照料的動人之處:「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它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它們;你們不比它們更貴重嗎﹖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關於衣服,你們又憂慮什麼﹖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瑪62629)。這幾乎就是一種理想的天國生活,使人無憂無慮,但是又好像與現實毫不相干。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耶穌並不要求人放棄自己應該努力工作,對世事毫不關心,對他們也無動於衷;而是提出人與財富該有一種新的關係和新的認識:不要積聚財富,但要在天主仁慈的照顧下與他人分享。
這是重複以色列子民在曠野的經驗:以色列子民在曠野前行,不能積攢任何東西,只能在臨時帳篷中休息,不能建立穩定的住所,從天所降的瑪納只能保證一天的所需(出161720)。他們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任何土地,所擁有的就是自己臨時腳踏的那點地,如果再往前走,腳下踏過的土地也不再屬於他們,卻屬於那些後來者。天主用這種方式教育自己的子民,即使是生命的所需,但現世的財富是可腐朽與易逝的,如果陷入其中,使人容易忘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猶太經師們也這樣強調說:當以色列子民經過曠野時,他們從來沒有詢問說,我們沒有盤纏盤,怎樣度過曠野呢?
耶穌從來不反對我們自己做計畫與安排,而是反對為明天而憂慮,因為這使人喪失生活中的喜悅,而且不可避免積攢世界的財富,甚至將之偶像化,從而在現世的財富前幾乎失去人性的尊嚴。

「不要憂慮」在今日的福音中出現了六次,這是《德訓篇》中的一句反思:「心中喜樂是人的生命,是聖德的無盡寶藏;人心愉快,可享長壽。對你的靈魂要有愛情,又要悅樂天主,克制自己,以上主的聖德,安慰你的心,使憂愁遠離你。因為憂愁害死了許多人,憂愁對人毫無益處。嫉妒和忿怒,能使壽命縮短;苦心積慮,使人未老先衰。心中喜樂而善良的人,必殷勤做好自己餐桌上的食物。為發財而不寐,使人肉身消瘦;焦慮使人失眠。為生活焦慮,使人夢斷;極度的疲倦,驅散睡意」(德3023312)。

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充滿了憂慮。財富不僅不能消除人的緊張與憂慮,甚至更加劇人的這種心情。我們認識那些失業的父親,為了照顧家中的子女與妻子,因為沒有財富而夜不能入寐。憂慮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是白白地浪費自己的精力。

耶穌給這樣的憂慮開出了自己的處方:將目光放在天父那裡。這並不是說只是兩手空空地等待,而是用一顆新的心與新的態度去看待一切。耶穌的話語使人想到《希伯來書》中的一句話:「待人接物不應愛錢;對現狀應知足,因為天主曾親自說過:我決不離開你,也決不棄捨棄你」(希135)。


耶穌教導我們,就算面對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保持內心的平安;因為人的生命在天主手中,祂從來不捨棄自己的子女,而是在每時每刻陪伴他們,祝福他們,幫助他們善盡職責。

Friday, February 17, 2017

跨越鴻溝,到達終點

甲年常年期第七主日

每次領聖體前,我們都會說:「主、我當不起你到我心裡來」。我們意識到與基督的結合與共融使人分享基督的生命,為了這個理由,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說:「當不起耶穌到心裡來。」也就是說,在分餅中,自己並沒有像基督那樣真正的為兄弟姊妹們流血犧牲,也沒有力量去抗拒各種形式的消費主義,只有祈求上主之神的助佑!

遵守舊約法律雖然很難,但不是不可能。托辣所指示的方向為了人的益處。《聖詠》作者很自豪地說:「因我遵行了上主的道路,沒有作惡背棄我的天主。 他的一切法令常在我的眼前,他的任何誡命我總沒有棄捐」(詠182223);匝加利亞與依撒伯爾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路16)。阿納尼雅,是虔誠守法的人,所有住在那裡的猶太人都稱譽他(宗2212)。

與猶太人倫理要求不同的是,基督徒必須要求更高的目標:「像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5:48)在托辣所指示的生命道路上,與它的誡命都必須要遵守;之後必須要跨越所有的障礙,朝著像天上之父成全的道路前進。在每個時刻,在人的內心,由聖神所推動的力量,帶領人如何關注與説明自己兄弟的需要。

耶穌繼續前行,而衪的門徒還是那樣的充滿了疑惑與不確定(路951)。「不論怎樣,我們時常放心大膽,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幾時住在這肉身內,就是與主遠離」(格後56),「因為他所預選的人,也預定他們與自己兒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眾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在基督的肖像內,沒有任何種族與民族的區別,基督的愛將所有人都聯合在一起,沒有朋友與仇人之分。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請助佑我們永遠跟隨你的道路。

讀經一 19121718

1 上主訓示梅瑟說:「2 你告訴以色列子民全會眾說:你們應該是聖的,因為我,上主,你們的天主是聖的。
17 不可存心懷恨你的兄弟,應坦白勸戒你的同胞,免得為了他而負罪債。18 不可復仇,對你本國人,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我是上主。
「我是上主,你們的天主,我是聖的,所以你們也應是聖的」(2節),今日的讀經一用這句話開始。用現代語言解釋,聖人是別人生活的模範,是已經在天堂的人。如果懷著信德的希望呼求,就會獲得天主的恩寵與奇跡。而實際上這個詞的真正意義範圍應該更廣泛,指那些與世俗分開及奉獻於上主的人。他們喚醒這個沉睡的世界,並保持聖善的生活,跨越了聖所的大門而進入了天主的世界,因此正是為此原因,必須要舉行取潔禮。
聖人是神聖的,因此不能被別的傳統與風俗所同化。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及目標都是與別人不同。至聖者是天主,與別的存在物有著絕對與本質上的區別。
當上主說自己的子民應該是「聖」的時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想自己的子民與別的子民分離呢?以色列認為這就是上主的命令,並要求他們避免任何可將他們帶往偶像崇拜的形式。為了保持這種「聖」而要遵守一系列的誡命:如禁止進入外邦人的家,與他們吃飯,即使與外邦人握手也不允許。
這是以色列人對「聖」一詞共同的認識。而今日的讀經也介紹了「聖」的意義,卻沒有任何與別人分離或分隔的意思在內,與別人沒有任何物質層面的隔離,不是遵守取潔禮的儀式。
為了成聖,只要與別人度一種不同的生活就夠了,就是按照以下的方式生活:「你們每人應孝敬母親和父親,應遵守我的安息日。我,上主是你們的天主」(肋193)。「不可存心懷恨你的兄弟,應坦白勸戒你的同胞,免得為了他而負罪債。不可復仇,對你本國人,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我是上主」(肋191718)。
這項規定,與《箴言》中的規定「若仇人餓了,你要給他吃;若是他渴了,應給他水喝」(箴2521)構成了《舊約》倫理的最高標準。即使這樣,它們也是有限制與有不足之處的。這不是一種普世之愛,而猶太經師們常常是強迫以色列子民遵守的。

讀經二 格前 31623

16 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嗎﹖17 誰若毀壞天主的宮殿,天主必要毀壞他,因為天主的宮殿是聖的,這宮殿就是你們。18 誰也不要自欺:你們中若有人在今世自以為是有智慧的人,該變為一個愚妄的人,為成一個有智慧的人,19 因為這世界的智慧在天主前原是愚昧。經上記載說:『他以智者的計謀捕捉智者;』20 又說:『上主認透智者的思念,原來都是虛幻。』21 所以,誰也不可拿人來誇口,因為一切都是你們的:22 無論是保祿,或是阿頗羅,或是刻法,或是世界,或是生命,或是死亡,或是現在,或是將來,一切都是你們的;23 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
在格林多的團體中,存在著爭吵、嫉妒、狂熱的思想。有的人像是小孩子一樣渴求信德,這些人的行為舉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成熟的基督徒與成全的人之間,似乎是不可以接受的。
保祿用天主聖殿的圖像,來解釋這種情況的危險性(1617節)。基督徒團體就是臨在於這個俗世的天主聖殿,是聖神使它保持合一與活力。分裂瓦解基督徒團體,以及危及其存在的基礎,是因為那些朝著一個相反與毀滅的方向邁進。誰如果挑起這樣的事情,將受到天主嚴厲的懲罰:誰若毀壞天主的宮殿,天主必要毀壞他;因為天主的宮殿是聖的,這宮殿就是你們(17節)。這是猶太經師們的語言,不是用來描述最後審判的可怕景象,只是為了強調這種行為的嚴重性。

 這段讀經的第二部分(1823節)描述「天主的智慧」與「世界的智慧」之間的區別。此分歧來源於團體中的人順從了這個世界的智慧,而不是天主的智慧。在書信中,保祿已經介紹過,福音在現世的眼中是愚忘(格前1182123)。今天卻證實人的智慧在天主的眼中是愚蠢的(19節)。宗徒並不是輕視或者低估人類理智的努力與能力,他只是批評那些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靠理智去理解的人,而這些人認為不需要天主的光照就可以認識世界與事物。
今日的福音,耶穌給人提出了一些舊約經文,而帶給人一個新的視野,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人的倫理選擇的意義與價值取決於天主的智慧,而不是這個世界的智慧。


福音  53848

38 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39 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40 那願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41 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42 求你的,就給他;願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 43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44 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45 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6 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47 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做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做嗎?48 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在上個日,我們聽到了耶穌評論《舊約》中的四段經文,今天我們聽到相關的另外兩段經文。

第一個就是如何實行正義。所有人都明白邪惡必須被阻止,並應該反對邪惡的勢力橫行。但是如何才能實現呢?
在古代閃族社會中,沒有一種國家與社會權力可以保持社會秩序,因此報復與復仇的事件層出不窮。對那些做壞事的人,別人的報復行為足以令人產生威懾,所受的懲罰是令人害怕的。這是為了給那些犯同樣錯誤的人敲響警鐘。雖然這種方式可以帶來正義,但卻是一種很殘忍的方法。

加音的後代,拉默客提起這種令人害怕的報復行為:「阿達和漆拉傾聽我的聲音,拉默客的妻子,靜聽我的言語:因我受傷,殺了一成年;因我受損,殺了一青年;殺加音的受罰是七倍,殺拉默客的是七十七倍」(創42324)。

猶太法律為了保護人與人之間的權益,因此也規定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212325)。也許很多人曲解了這樣的法律。例如有人認為,當別人粗魯無禮時,也應該同樣對待別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犯錯誤的人應該報復,不能有同情心,拒絕接納。其實它有另外的真正意義,就是避免報復與懲罰。這樣就是壞表樣。每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整個世界的罪負責。

這樣的法律在今日仍然有效,如果也是這樣實踐,好像就是公正的審判。耶穌也沒有說這樣的法律過時,卻建議應該從另一方面實踐這個法律,邀請人面對問題時從另一方面思考(3842節)。

與耶穌同時代的猶太經師們這樣說:你可以被他人殺,但是不能殺人。同時也說:如果有人攻擊你,並想要除掉你的生命,如果你不反抗,不要對自己說:也許我應該對這樣的行為負責,應該在別人殺害自己之前將之殺害。猶太經師們這樣的解釋得到大家的公認。它與人的邏輯思維相符合,在托辣中也找到了相對應的部分。

耶穌為人帶來了驚喜,明確指出這種思想不可取:你們不必要這樣對待別人的惡行為。與其對別人施行報復,不如自己承受不義(瑪539)。耶穌的話語是毫不含糊的,為了避免誤解,耶穌列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四種例子說明其意義。
第一個就是關於人身攻擊: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39節)。如果攻擊者是用右手打別人的臉頰,那麼受傷的就是左臉。耶穌說,若有人打右臉,是因為通常情況下右臉受傷的機會多些。這是因為一個反手耳光造成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侵害,在以色列需要賠償一個人一個月的薪水。面對這樣的情形,耶穌並不是要求自己的門徒們在面對賠償時保持良善心謙的態度,而是要求更高的與根本上的轉變:將另一面也給別人打。

保持機警不受別人的欺騙。不可只從字面上理解耶穌所說的意思,即使耶穌在受到別人擊掌自己的面頰時,也提出異議(若1823)。就是要求自己的門徒們從內在出發,隨時準備接受不正義事情的發生,並承受別人的羞辱,而不是對別人施行報復。
只有寬恕才是化解仇恨的唯一方法。如果以怨報怨,不僅面前不正義的事沒有得到解決,而且也構成了另一種不正義。只有寬恕才能化解這樣的恩怨,其餘的一切方法都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恩怨。

第二個例子談論的是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往來(40節)。在以色列,男人與女人都穿著兩件衣服:一件全袖或半袖的長外衣與一件外氅。當天氣冷的時候就會穿上外氅,而當工作的時候就會脫掉它。為那些窮人來說,晚上還可以有用來禦寒。為此,托辣法律規定了不可將這樣的衣服當作典抵押(出222526)。
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是一種不正義的情況:當一個人被剝奪了外衣,被帶上法院,顯然是所有的財產都被剝奪了。這時要做什麼呢?不可否認的是,面對的只有爭吵與爭訟。最後要做的就是,只好將這件唯一的外衣剝下,像基督一樣,赤身裸體的被釘在十字架上。

第三個例子就是濫用權力(41節)。羅馬士兵或者一些有權勢的人常常強迫農民與窮人替他們做事。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強迫基勒乃人西滿背耶穌的十字架(瑪2731)。那些狂熱份子,就是那個時代主張革命的人,建議用造反與暴力的方式統治者。厄斯特拉建議要用智慧的方式解決:如果一個士兵要徵用你的驢,你不要反抗,也不要傷心,否則你將面對刑罰,你也要被抓去。耶穌並不是指這種形式的濫用權力,也並不是告訴自己的門徒要充滿智慧,而是對他們說:「如果有人強迫你們走一千步,你就走兩千步」。不是講智慧的規律,而是告訴自已的門徒們怎樣改變強迫者,也並不保證這種投降的態度會在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他要求自己的門徒們,不為自己計較的太多,面對怨恨時保持內心的自由,並戒除一切遠離愛德的行為。

第四個例子,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請求借貸(可以是租房子,尋找工作機會,請求幫助等),就像很多時候發生的一樣,這些人連最低的分辨能力都沒有。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說:「求你的,就給他;願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42節)。不要為這些事尋找理解與理由,不要自找麻煩,不要想從別的困難中解脫出來。如果能夠做的更多,做就夠了。

最後的一個例子耶穌列舉具有雙重意義的誡命:愛自已的近人,恨自己的仇人(4348節)。愛自己的近人在肋1918,但是後一個誡命卻沒有記載。也許耶穌並不是在引用《舊約》的經文,而是從《聖經》經文反思當時以色列人的思想。在舊約中曾經提到過聖戰(申722016),相當於報復的思想(詠13779),用這種閃族人的語言來顯示自己的思想與上主相近:不要復仇,也許你的仇人就是上主,如果這樣,也許上主的復仇使你無法承受。這種復仇的思想使得那些古木蘭團體的隱修士對他們的信徒這樣說:「你們應愛光明之子,仇恨黑暗之子,天主要按照他們每人的罪過予懲罰。」

聖經中也有經文警告不要以惡報惡(箴2429),叮囑愛護仇人:「假使你遇見你仇人的驢跌臥在重載下,不可棄而不顧,應幫助驢主卸下重載」(出235),於是猶太經師們才支持這樣的誡命:「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肋1918)。這種愛也必須延伸到仇人身上,但是猶太人的思想是只限於自己的民族。
在這種宗教背景下,耶穌的這條雙重誡命似乎是一個矛盾: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這是基督徒倫理生活的高峰。正如天主對人的愛一樣,即使對作惡的人也是一樣的愛。這種白白的、無條件的愛,不奢望有任何的回報或者交換,而要使人認出天主。

一些古代智者也曾經建議怎樣提升倫理道德:使你的仇人成為你的朋友。人的本質是愛,因此愛那些迫害你的人。但是由耶穌所提倡「愛你的仇人」卻是一個命令。

第二個誡命,就是為迫害者祈禱。這是實踐愛的途徑與方法之一。為那些使我們的生活陷入困難中的人祈禱。祈禱使人面向天主,與天主結合,淨化人的思想與心靈,使人從現世的智慧與邏輯中釋放出來。用天主的眼光看這個世界上的邪惡,從而使自己沒有仇人。

耶穌向自己的門徒們發出邀請,要求他們去向世界顯示在天之父對世界本有的愛:衪使太陽上升,光照善人也光明惡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因天主的名區分善人與惡人,並以此與人爭鬥,實在是褻瀆天主的名。

耶穌列舉兩個例子(4647節),說明那些效法天父的思想與態度的人的新生命。天主子女的特徵,就是像天上的父一樣,無條件地愛那些沒有什麼功勞的人,向自己的仇人問安。問安的形式是:和平,就是平安與財富的祝福。天父子女們要全心地希望可以為所有的人,包括那些仇恨自已的人,帶來平安與祝福,忘掉所受的恥辱,因為天主的祝福即將要為人帶來平安。
最後的結束部分是:「你們應該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在天之父一樣成全」(48節)。

猶太人的成全就是遵守法律,而基督徒的成全是像天父一樣無條件地愛。成全的人不缺少任何東西,是一個整合的人。不同時事奉兩個主人,只一心事奉天主;準備隨時奉獻所有,絲毫不為自己保留;服務所有的人,包括仇人在內,隨著基督的足跡前進,邁向像天父一樣的成全之德,像天父一樣奉獻所有,因為沒有人被排除在愛以外。

Saturday, February 11, 2017

為進天國,遵守誡命還不夠

甲年常年期第六主日


猶太人稱呼《聖經》中前五部書為「法律書」,借此給一系列的書命名。這是準則,誡命與命令,但它卻沒有規定類似我們今日意義上的「權利」。這是一段令人感興趣的敘述,是一段有關天主與以色列之間的愛的歷史:從創世開始,到召叫亞巴郎與其他族長們;埃及為奴,直到曠野中的出谷經歷。

說實話,「法律」這個詞並沒有準確的翻譯出希伯來文中「托辣」一詞的意義。「托辣」,原文指的是劍指的方向,指行事的方向。在我們所行走的道路上,有一個標記指出了方向。
「托辣」指的就是前進中帶來生命的方向,並不是一個沒有生氣,硬梆梆的規範。它發生在具體的以色列民族歷史中,天主的這個新娘,有時忠於天主,卻很多次是不忠信的。在這個民族的喜悅與不幸,成功與失敗,喜慶與憂傷的日子裡,從這樣的歷史中,每人都應該反思他們的歷史:應該避惡行善。
天主在西乃山上向梅瑟啟示的,並不是最後的話語。在耶穌宣講真福八端時,他肯定了其意義與價值,但卻說這只是一部分。耶穌指出了另外一個目標,一個較遠與無邊際的視野:就是要像在天之父一樣成全。

誰如果不走在由耶穌所提供的新的正義與聖善的道路上,不超過法利塞人與經師的義德,就不能進入天主的國。
為了更好理解此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請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我要跟隨到底。

讀經一  德 15:15-20

15 又給他定了法律和誡命。16 假使你願意,就能遵守他的誡命;成為一個忠信的人,完全在於你自願。17 他在你面前安放了火與水,你可任意伸手選取;18 生死善惡,都在人面前;人願意那樣,就賜給他那樣。19 因為,上主的智慧是廣大的,他強而有力,不斷在察看著萬物。20 他的眼睛注視敬畏他的人,他洞悉人的一切行為。


     假使你看見一個有智慧的人,你要及早前去拜訪,你的腳要磨光他的門限(德 6:36)。這句話,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時,在耶路撒冷本西辣學校入口處的一句話。年輕學生們一方面在學校裏學習智慧,另一方面也受到希臘世界那些誘人,迷惑與充滿陷阱外邦人的生活的影響。這樣,在學校裡,教授給學生們「托辣」,天主的智慧。

《德訓篇》的作者也是一位詩人。為他來說,「托辣」有如黎巴嫩的香柏樹,他說:「你要住在雅各伯那裡,在以色列中建立產業,在我的選民中生根。起初,當世界未有以前,他就造了我,我永遠不會消滅。在神聖的帳幕裡,我曾在他面前供職。這樣,我就定居在熙雍山上;同樣,他使我在他鍾愛的城裡安息,使我在耶路撒冷有權勢。我在顯耀的民族中,就是在上主的地域,他的家業內生根;我的居所,是在滿是聖者的中間。我長高,如黎巴嫩的香柏,又如赫爾孟山上的扁柏;我高峻,如恩革狄的棕樹,有如耶利哥的玫瑰樹。我好像平原上一棵美麗的橄欖樹,又像一棵聳立在街道溪畔的白楊。我發散馨香如肉桂,如芬芳的防風;我散佈甘美的芳香,有如精製的沒藥。我好像安息香樹、白松香、紅螺、安息油液,又好像帳幕裡乳香的煙氣;我的芳香像純粹的防風露。我如同篤耨香樹,伸展了我的枝葉;我的枝葉壯麗而雅致。我如同葡萄樹,發出美麗的枝芽;我的花結的果實,光鮮而味美。我是純愛、敬畏、智德和聖望的母親」(德 24:13-24)。

因為對天主的法律著迷,他將這樣的智慧傳遞給他的學生,說:在人面前擺著兩條路:生命與死亡,火與水。每人都必須選擇其一,且必須為自己自由的選擇行為負責,因為這樣的選擇可以為自己帶來生命,或是面臨死亡。如果人因此而走在喪亡的路上,這不是天主的錯誤,而是人的錯誤。
人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德2:11),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與情欲(德20:30)。如果人犯錯誤,就會為人帶來不幸與災禍,就會走在偏離上主法律與生命方向的路上(德40:10);相反,如果跟隨上主的道路,將會獲得上主所賜予的生命與祝福。
這樣,這位年長的智者——德訓篇的作者這樣教導自己的子女們,要走在由上主所規定的法律道路上。

讀經二 格前 2:6-10

6 我們在成全的人中,也講智慧,不過不是今世的智慧,也不是今世將要消滅的有權勢者的智慧;7 我們所講的,乃是那隱藏的,天主奧秘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在萬世之前,為使我們獲得光榮所預定的;8 今世有權勢的人中沒有一個認識她,因為如果他們認識了,決不至於將光榮的主釘在十字架上。9 經上這樣記載說:『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10 可是天主借著聖神將這一切啟示給我們了,因為聖神洞察一切,就連天主的深奧事理他也洞悉。

在格林多教會中,有些充滿了驕傲自負的人,像某些哲學家一樣,用一種適合人的想法去宣講福音;將天主的智慧與人的智慧相混合,用人的智慧去解釋天主的智慧。保祿嚴厲地批評這種行為,警告說,如果誰這樣做,從人性的角度看,就是將信德看成一種愚昧:因為信德是邀請人成為那個被釘在十字架上者的門徒。因為世界認為,只有那些愚蠢與被人稱為瘋子的人才會接受這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的勸諭,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接受耶穌的信息並擁護之。基督徒的信德毫無任何符合人理性的東西。這一點很清楚。與人的理智思想相差甚遠,也令人覺得厭惡。要求人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捨棄生命與世俗的精神與價值,是格格不入的。
保祿繼續證實,有一種「基督徒的智慧」,與現世的智慧不同。這自然是屬於天主的智慧,就是成全人的智慧(6節)。保祿這樣描述自己到達格林多團體時的情況:「而且當我到你們那裡的時候,又軟弱,又恐懼,又戰兢不安;並且我的言論和我的宣講,並不在於智慧動聽的言辭,而是在於聖神和他德能的表現」(格前 2:3-4),現在也證實自己也領受了天主這樣的智慧,因著聖神,自己從天主那裡得到了特別的啟示(10節)。
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那隱藏的,天主奧秘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在萬世之前,為使我們獲得光榮所預定的;今世有權勢的人中沒有一個認識她,因為如果他們認識了,決不至於將光榮的主釘在十字架上」(7-8節)。在另外的書信中指奧秘:「這奧秘從永遠以來,就是秘而不宣的智慧」(羅 16:25-26),「創世以來就隱藏的智慧」(格前 1:26),就是普世救恩的標記。這樣的救世計畫,只有天主知道。
這樣的奧秘正在實現。面對這樣偉大的奧秘,人應該默想與驚歎。伯多祿也同樣證實,即使天上的天使,也將目光聚焦在地上,焦急地等待並享受天主如何實現這樣的計劃(伯前 1:12)。《厄弗所書》的作者也用同樣令人感動的話語重複這樣的思想:天上的天使發現天主的計畫而注視教會內的事情:為使天上的率領者和掌權者,現在借著教會,得知天主的各樣智慧(弗 3:10)。
現在天主正在實現並完成人內心的願望。保祿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一句話(依 64:2)描述當人發現天主實現自己的計劃時,是何等的幸運:「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9節)。

福音  瑪  5:17-37

17 「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19 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
     20 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
     21 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22 我卻對你們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23 所以,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24 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25 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與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26 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裡出來。
      27 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28 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29 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裡,為你更好;30 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裡,為你更好。31 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32 我卻給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自己的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33 你們又一向聽過對古人說:『不可發虛誓,要向上主償還你的誓願!』34 

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總不可發誓:不可指天,因為天是天主的寶座;35 不可指地,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不可指耶路撒冷,因為她是大王的城市;36 也不可指你的頭發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白或變黑。37 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它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

「以色列人,我們真有福!天主將所喜悅的,啟示給我們了」(巴 4:4)。巴路克先知很自豪,因為自己的子民認識了上主,上主向他們啟示「智慧的道路」(巴 3:27),就是在托辣,在天主的誡命書之中的智慧(巴 4:1)。
托辣是天主的工作,不能夠被曲解或隱藏起來,也不能自相矛盾。耶穌也這樣聲明:經書是不能廢棄的(若 10:35)。因為天主不能否認自己過去所作的,也不能夠糾正自己的作為。天主在《舊約》中啟示的生命之道的價值與意義是永恆的。在今日福音的第一部分,耶穌正是強調這種永恆性:「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17節)。

耶穌強調衪的立場,是因為有人曾經想在經典的基礎上廢除某些法律,因此耶穌覺得有必要清楚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與態度來證明自己的意見。將法律廢除所帶來的危險,就是使以色列人所等待的希望與信念落空、變成虛無。
耶穌很瞭解自己子民的法律與傳統,他用另一種方法解釋法律的原始與最終意義。衪的出發點不是法律的條文,而是法律所帶給人的益處。為了愛人,耶穌不惜違反安息日的規定。這引起了宗教領袖們的不安、嫉妒與仇恨。雖然耶穌並不像猶太經師們那樣,要求人去遵守他們所定的法律;但衪明確且清楚地告訴人,新的法律就是祂自己所講的「山中聖訓」。這樣也引起了社會上層人士的不滿。耶穌所宣佈的新法律,正是宗教制度與以色列社會價值取向的基礎。
梅瑟曾經說過:「普世萬民一見你屬於上主的名下,必都怕你。在上主你的天主向你祖先起誓要賜給你的土地上,上主必使你滿享幸福:兒女眾多,牲畜繁殖,地產豐富。上主必為你大開天上的寶庫,給你的田地降下時雨,降福你手所做的一切;你要借給許多民族,而你卻無須向人借貸。上主必立你為首,而不做尾巴,你常高高在上,而總不屈居在下,只要你聽從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天主的誡命,並謹守遵行。」(申 28:10-13)。如是這樣,那麼耶穌所宣佈的那些有福的人,就是那些受迫害,受壓迫的人是與《舊約》中認為有福的觀念保持一致嗎?這樣會不會為耶穌的跟隨者帶來痛苦、困難與迫害呢?顯然,衪的信息與《舊約》的觀點不相吻合。
由先知書中可以得知,以色列子民確信默西亞將建立一個永恆、光榮的王國,「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憂苦的人;給熙雍悲哀的人一項冠冕來代替灰塵,喜樂的油以代替喪服,頌讚以代替沮喪的心神。他們將被稱為正義的橡樹,上主為光榮自己所種植的園地」(依61:2-3)。在以色列子民處於歷史的危機時刻時,這種許諾給予他們繼續相信與依靠上主的理由,並希望未來會比現在更美好。但是耶穌為什麼對這樣的希望不屑一顧呢?
現在耶穌清楚表明自己的意見:衪解釋說,天主的許諾必成真,即使一個也不會掉下。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一樣,在世界結束以前,一切都要實現,以人所不能想到與希望的方式實現這一切,遠遠超出那些虔誠之士、正直的人與心地善良人,如洗者若翰所想像的,並給他們帶信仰搖擺和被震驚的危險。
在這種光照下,耶穌總結衪在今日福音中第一部分的教誨:就是必須超越法利塞人與經師,遵守最小的一條誡命與基督徒的義德(19-20節)。耶穌所說的誡命,並不只是《舊約》條文,更是「真福八端」。正是這樣的真福,才是耶穌對所有基督徒真正的邀請與要求,才是使正義得以成全的指南針,才可以使舊約法律得以滿全。因此,必須要認識它,並在生活中努力實踐它。
正如在舊約中,有的人對那些重要的法律條文保持忠信,很謹慎小心遵守,卻忽略一些認為不太重要的。這樣,在這些真福的新建議中,也是一樣,也涉及到有最小的誡命(愛慕它,讚賞它,懷著勇氣去實踐它),對這樣的誡命堅持到底。耶穌用幽默的語氣說:在天主的眼中,首要的誡命好像是最小的,而別的卻是重要的。這樣,如果誰遵守最小的一條,這人在天國裡就被稱為經師,並成為別人的模範。
福音的第二部分(21-37)為那些想進入天國的人提出了四種不同的要求,就是《舊約》中要求人的四種規定。然而,耶穌是從另一個層面與角度,即從其原始意義開始:從梅瑟法律開始,耶穌強調所有的誡命都必須遵守。梅瑟法律是經師與法利塞人所謂「正義」的最高點,是所有法律的中心;耶穌在這裡強調所有法律的目的。
耶穌共列舉了六個例子,今日福音中包含了四個,其餘兩個將在下個星期日出現。它們都以同樣的格式出現:「你們一向聽古人說過……,我卻對你們說……」。
不可殺人(20-26節)。

這是耶穌提出的第一條誡命,置於首位。耶穌的觀點很清晰,不能有任何的例外,並批判任何形式的殺人(創9:5-6)。對於別人的生命,即使是一個犯了罪的人,他人也沒有決定他生命的權利(創4:15)。從人受孕開始直到人的自然死亡,人的生命是神聖與不可侵犯的。這個在舊約法律中已經清楚地指出;但是為了進入天國,只遵守這個不夠,還必須要明白這個誡命更深的意義。因為還存在著別的殺人方式:如陰險毒辣、笑裡藏刀、假冒偽善、窩藏等。
如果有X光可以掃描我們內心的秘密,一定可以使我們害怕。因為在人的內心,隱藏著不願意與別人再往來的思想,不願意寬恕別人的秘密,看著別人繼續犯錯也不勸阻,誣滅與毀壞他人的好名聲,對別人缺少愛與互助的精神等。
耶穌要求人明白,不可殺人的誡命其實包含很多層面,遠遠比不對別人進行人身傷害的意義廣泛。誰如果對自己的兄弟說了攻擊的話語,對別人發怒、仇恨,就是已經傷害了自己的兄弟(22節)。
殺人的思想常常是從心裡開始的。誰如果對別人懷恨在心,在自己的內心也不會找到安寧。如果這樣,就會從內心開始認為那位被殺的人不應該繼續活在世界上,不再具有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甚至不將對方視為人來看待,因此必須要被除滅。這種誹謗與中傷常常在自己內心重複,並通過言語表達出來:是個愚蠢的人、瘋子。如果長此下去,就會毫無歉意,並認為對方該受火刑的處罰。
耶穌教導這種強硬與可怕的內心必須悔改。祂提醒給人命名的意義,就是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兄弟。這句話重複了三次(22-24節)。像是為了將人從仇恨的毒癮與陰影中解救出來,以防止仇恨入心;然後指出仇恨的根源,而帶出「彼此修和」的主題。
耶穌提出彼此修和的需要和重要性(23-24節)。這是從以色列的宗教實踐要求而來的。在進入聖殿奉獻禮品前,他們必須很仔細地清潔自己身上的灰塵。耶穌指出,真正要潔淨的並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心靈:與兄弟的修好可以代替外在的取潔禮。
猶太經師們教導最重要的祈禱:「以色列,你要聽」(申6:4),一旦以這個祈禱開始,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即使有一條蛇纏繞著祈禱者的腿部,也不能中斷祈禱。耶穌強調,為了與自己的兄弟和好,只是這樣的祈禱還不夠,必須要在聖殿中奉獻贖罪祭。
猶太人並沒有對「兄弟修和」提出嚴格的要求,也沒有提及它的重要性。誰如果拒絕寬恕及與他人修和,他就會自絕◎於天國之外。

初期基督徒團體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厄弗所書》的作者這樣說:「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弗4:26)。在這之前的幾年,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基督徒團體內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在主的日子裡,誰如果與弟兄們有分歧,在參與教會團體禮儀前先與兄弟和好,因為如果不這樣,所奉獻的禮品將不會中悅天主」(十二宗徒訓誨錄 14:1-2)。兩個世紀後,同城的一位主教這樣訓導他的信眾們:「你們在星期一放棄你們的判斷,這樣你們星期六就是自由的,你們可以與那些有分歧的弟兄們和好,是為了在主日裡可以在團體內彼此修和」(十二宗徒訓誨錄 2,59,2)。

在強調了彼此修和的重要性後,耶穌也強調了它的緊迫性(25-26節),不可延遲。基督徒並不需要常常在法院裡為正義作證,卻需要在進入法院之前與弟兄們保持一致意見。實際上,耶穌所說的是,寧願提出訴訟,也不要支持不義的行為;在天主前如果提出與兄弟的分歧意見,就不被認為是天主的子女。這是閃族與猶太經師們常常用的語言,是為了強調彼此修和的重要性與不可抗拒性。為了做到這一點,基督的門徒們必須隨時準備放棄所有的一切。
在強調了「不可殺人」的誡命後,現在耶穌強調「不要姦淫」(27-30節)。梅瑟法律只是強調不可有這種行為,耶穌卻強調要從人內心遵守,心裏犯姦淫可表現在友誼、感覺、及關係上。

我們所處的環境與世界,因著自已己的慾望與感覺的需要,可以為自己與別人的家庭帶來很多不幸的事情。耶穌聲明,面對這些事情,即使有時是痛苦的,也需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需要當機立斷,不讓這樣的思想成為事實。
人體的眼睛與雙手是人兩種欲慾望的象徵:眼目代表貪欲慾,手代表可以帶來危險的事物。為了避免犯罪跌倒,甚至隨時需要將它們砍掉(因為右邊認為是重要的 詠137:5)。為了不失掉自己,為了不喪失生命,需要放棄所有的慾望。這並不是真的要像截肢一樣,而是說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保祿也這樣說:「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格前9:27)。
火獄場所位於耶路撒冷城西南邊上,那裡是焚燒垃圾的地方,一個受詛咒的地方。在那裡將小孩子祭獻給摩洛克神(MOLOC),這裡也被人認為有進入魔鬼世界的大門。誰如果被自己的情慾所控制而不能自拔,就會面對如此危險的境遇,因為整個身體都會被扔進火中。這並不是天主的懲罰,而是人犯罪的後果。

耶穌所說的第三個問題是關於離婚(31-33節)。天主規定了婚姻必須是一夫一妻制,且不可拆散的。從《聖經》的第一頁開始,天主就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願:「二人成為一體」(創2:4)。為了人的心硬,在以色列也允許離婚。
耶穌強調天主的這種意願,即「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這與猶太人的傳統、經師們的教導不相符合。耶穌的話語是還原婚姻的意義與本質,並排除任何拆散婚姻的可能性與理由。「除非是因為姘居的原因」,這好像是為允許離婚打開了一個理由,但實際上姘居是指不合法與不正常的婚姻。
任何夫婦間的不忠信、困難、誤解,都不可以成為夫婦離婚而再婚的理由。耶穌指出,以上任何形式的結合都是犯姦淫。這不是一個在身上的污點,告解就可以赦免的,而是一個死亡的選擇。
基督徒必須要注意,因為現世的思想潮流、自由主義、性對人的吸引力、傳統對人的影響,都容易使人忘記師傅的教訓,使人對天主的話語產生懷疑與動搖;而且在別人的遊說下很容易產生蠢蠢欲動的想法與念頭,認為只有符合人性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才是可以欣賞的;而這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權宜之計。這是世界智慧的虛假表像。世界的智慧並不能使處於困難中的人走出困境,為那些忽略基督徒倫理要求的人帶來喜悅。那些以這種智慧顯示自己的意願,向它討好與獻殷勤,並確信它的意念,就會為自己帶來內在的痛苦。因此人有必要記住福音中有關這些事的勸諭,就是放棄與犧牲;也要明白結婚的人該堅守童貞:「因為有些閹人,從母胎生來就是這樣;有些閹人,是被人閹的;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而自閹的。能領悟的,就領悟吧」(瑪19:12)!
耶穌這些清晰的話語,並不是給予自己的門徒們權利,去判斷、羞辱那些度婚姻生活者;只是談論那些經歷了痛苦與悲劇性人生經驗的人的情況。為這些人來說,度一種正常的基督徒婚姻生活,似乎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基督徒團體被召,就是要向這些人表示自己的同情、關懷與愛心,理解他們的處境;「因為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他將忠實地傳佈真道」(依42:3)。

第四種情況就是發誓(33-37節)。在充軍巴比倫期間,有些以色列的傳統被外族人的傳統所同化,其中就包括發誓。它們大多是虛假的誓言,在無人作證的情況下,甚至帶著謾駡的口吻。為了避免污辱天主的名字,他們不直接對天主發誓,卻對著天、聖殿、大地、父母與自己的頭顱發誓。在公元前二世紀時一位智者這樣叮囑說:「不要讓你的口習慣起誓,因為如此反增加許多過失」(德23:9)。
耶穌反對這樣的發誓,並清楚表明自己的意願:「你們又一向聽過對古人說:『不可發虛誓,要向上主償還你的誓願!』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總不可發誓:不可指天,因為天是天主的寶座;不可指地,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不可指耶路撒冷,因為她是大王的城市;也不可指你的頭發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白或變黑。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它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33-37節)。
耶穌並不是擔憂天主的聖名受到褻瀆,而是有其他因素使發誓成為不可接受的:首先,他們想天主的形像帶有外邦人的思想在內,認為天主是個報復者,隨時準備對那些說謊者施行懲罰與報復;其次,如果都要憑發誓生活,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冷漠無情,充滿不信任、不誠實,人與人之間彼此懷疑的社會。
為耶穌的門徒來說,發誓似乎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基督徒團體是由心靈潔淨的人所組成的(瑪5:8),由真理之神所帶領的(若14:17;16:13);拒絕任何形式的謊言,正如保祿所說的:「你們應該戒絕謊言,彼此應該說實話,因為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弗4:25)。

Saturday, February 4, 2017

怎樣成為地鹽世光?

常年期第五主日


今天的人信德薄弱,不如以前那樣堅強﹖
我們該怎樣評估人的信德呢?是否應該計算一下,有多少人參與主日彌撒、有多少人領受聖事、有多少人在教堂舉行婚禮、有多少父母送子女到教理班學習﹖又是否按照參與教會聚會的眾多人群來評估﹖當人增加或減少信德時,怎樣知道?是否在莊嚴慶典時,注意每個細節及完美地執行的基督徒,看起來他們便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耶穌講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揭示了天主評估人的信德與我們的不同(瑪25:3146)。與其專注於宗教習俗,忠於傳統,嚴格遵守各項禮儀的要求;不如照天主所感興趣的,是具體愛人的行為。那些給饑餓者食物,給口喝者飲水,給裸體者衣服,將無家可歸者接到自己家中,幫助患病者,並為受到不公平待遇者主持公道,這些人在世上閃耀著天主美麗的光芒。

評估信德的準則是很清楚的,很多人走向嚴格滿全宗教習慣、禮儀而減少與天主的關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這些做法是悲劇性的錯覺。只有義人的生活,那些相信並接受耶穌提出真福的人,才是「義人的途徑,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至成日中」( 4:18 )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是光,祂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釋放被壓迫的人。

讀經一:依58:710

7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8若這樣,你的光明將要射出,有如黎明,你的傷口將會迅速地復原;你的救援要走在你前面,上主的光榮要作你的後盾。9那時,你如呼喊,上主必要俯允;你若哀求,他必答說:「我在這裡!」你若由你中間消除欺壓、指手畫腳的行為和虛偽的言談,10你若把你的食糧施捨給饑餓的人,滿足貧窮者的心靈;那麼,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將如中午。

禁食的習慣是眾所周知的。自古以來,當面臨危險或遭受不幸時,當蝗蟲吞噬莊稼或者冰雹侵襲食物時,或遲遲不下雨時,就會禁食。這種自願的犧牲行為是為了感動天主,使祂平息義怒,早日結束災禍。在禁食期間,他們穿苦衣,頭上撒灰,度禁慾的生活,不洗澡,赤腳走路並睡在地板上。

讀經一談論的就是這一種禁食的情況。公元前五世紀,在充軍後的時期,以色列子民已經從巴比倫充軍回來,但是先知宣講的許諾遲遲沒有實現;相反,以色列社會卻出現了更多野心家與剝削者,到處充滿著暴力,騷擾和處處出現不和諧。為了祈求天主介入及補救這種情況,他們呼籲整個國家都要嚴格和嚴謹地禁食。

但是禁食後,沒有什麼改變,一切如常;很多人開始懷疑這種禁食的意義,於是詢問:「為什麼我們守齋而你看不見,我們克苦而你不理會呢」(依58:3)﹖

今日讀經一正是解釋這個問題。
先知解釋說,真正沒有改變的原因並不是天主,而是人用錯誤的禁食方法。他們只是減少進食,自我懲罰,做苦行。這種禁食不會有甚麼成果,因為它本身只是令身體艱苦,但沒有改變人的內心。

真正的禁食是會產生巨大的效果,包括與饑餓的人分享食物,接待無處安身的人,給予無衣者衣服,不會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視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為兄弟(7節)。
這種新的行為會帶來奇蹟:將使社會的創傷在短時間內得到治癒,解決困難的處境,使每人都成為兄弟姊妹,並誕生新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閃耀著天主的光輝與正義(8節)。

讀經一的第二部分(910節),指出另外一種真正的禁食:除去壓在別人身上的重擔,指手畫腳的行為和虛偽的言談。只行愛德與施捨是不足夠的,還要放棄所有可能引起壓榨、不義、恥辱、種族歧視的態度與慾望。在這樣的呼籲後,先知充滿了期待,再一次提出將食物給予饑餓的人。願以色列子民也有天主對待有需要者的那種同情、關注與興趣。

讀經的結尾部分,介紹在福音中出現的「光」的主題:如果誰實踐這樣的正義,「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將如中午」。

以色列子民因著自己的民族對天主的虔誠,自覺是世上的光明,因為他們有無可指摘的宗教敬禮、壯嚴的禮儀、歌唱與祈禱、祭獻與犧牲;但這些都不是取悅天主的祭品,這些行為也不能使以色列子民成為地上的光,而是實踐正義的行為與對人的愛。

讀經二:格前2:15

1弟兄們,就是我從前到你們那裡時,也沒有用高超的言論或智慧,給你們宣講天主的奧義,2因為我曾決定,在你們中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3而且當我到你們那裡的時候,又軟弱,又恐懼,又戰兢不安;4並且我的言論和我的宣講,並不在於智慧動聽的言辭,而是在於聖神和他德能的表現,5為使你們的信德不是憑人的智慧,而是憑天主的德能。

在上個星期天日,我們看到了格林多教會的基督徒,不是由社會上層人士組成,而是由處於社會低層,被人瞧看不起的人組成的(格前1:26)。在保祿看來,天主特別喜愛那些被別人輕視的人,尤其是沒有什麼值得別人尊重的人。他這種分類並不是要將社會分類,而是要強調天主愛的結果:天主並不是特別鍾愛那些認為自己有功勞的人,而是愛那些認為自己需要天主愛的人。

今日讀經二,保祿以自己的經驗作例子,去比較人的智慧與天主的能力。他從自己的宣講開始(12節),他並不是向格林多教會說一個新的教義。如果他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擁有語言與智慧的才能。在希臘文化中,正如伯拉圖所說的,只有合乎理性的,才是真實的,是由靈魂所喜悅的,只有智慧與能力受到讚頌。每一個缺少思想與理智的哲學論斷,都是無知、愚昧的表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保祿的宣講令人感到愚蠢。他向人宣講,要求人相信一位釘在十字架上的人。他的宣講不僅讓人感到是種障礙,他本人也是充滿軟弱、害怕,沒有宣講的才能,使他沒有能力完成這種偉大的使命(35節)。格林多教會的團體對這樣的宣講感到是沒有能力的,令人反思的,「他的書信的確嚴厲而又強硬,但他本人在時卻軟弱無能,言語又空洞可輕」(格後10:10)。

保祿對自己的宣講才能也是了解的。在希臘雅典時,他想用世界上認為成功的哲學方法取悅自己的聽眾(宗17:1634);一年後,在特洛阿,當他這樣宣講時,卻復活了一位因聽自己宣講而從窗戶上摔下的青年(宗20:9)。雖然缺少人的支持,福音還是在格林多教會傳開了。怎會這樣呢?保祿解釋,因為天主的話是有能力的,可以在人心中發生作用;這些都不取決於人的力量,而是因著聖神的顯現與能力。保祿所說的,並不是靠宣講奇跡而使格林多人相信福音,而是聖神的果實:雖然新生命是在困苦與貧窮的境遇中,卻為很多團體所接納。

福音:瑪5:1316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14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並不是放在鬥底下,而是放在燈檯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16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福音中,耶穌用了一系列的圖像,界定門徒及其使命。第一個就是地上的鹽(13節)。猶太經師們經常說「法律天主給人民的神聖法律是像鹽,世界上沒有鹽是不能生存的。耶穌將這樣的圖像用在自己的門徒們身上,這為門徒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耶穌並不是否認他們就是「地上的鹽」,而是證實,如果門徒們被天主的話語所充滿,並由真福的智慧所帶領,也可以成為地上的鹽。

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耶穌所強調的正是這種多方面的功能。第一以及可以立刻感受到的,就是可以為食物增加味道。在古時,鹽是智慧的象徵,今日也是一樣,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智慧時,說這個人的頭上撒滿了鹽。當一個人煩惱時,說話沒有內容時,就形容為缺少鹽份。保祿明白這種象徵意義,對哥羅森人說:「你們的言談常要溫和,像調和上了鹽;要知道應如何答覆每個人」(哥4:6)。是的,面對世界提出的要求,門徒們必須知道,該時常準備答覆並給予一個希望的理由,讓人知道生命的意義與味道。如果缺少了福音的智慧、生命、喜悅與痛苦、微笑與哭泣、節日與悲哀,將有甚麼意義?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希望與夢想呢?正如《訓道篇》所說的:「我所認為幸福美滿的事:是人在天主所賞的少數歲月內,有吃有喝,且享受他在太陽下一切勞碌所得的福樂,這原是他應得的一分」(訓5:17)。誰如果被基督所建議的真福所感染,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就會獲得喜悅的經驗。將持久的希望與幸福帶給這個世界,為人帶來天主為人準備的幸福之道。鹽不僅使食物有味,也可以防腐,保護食物不被腐朽。

這個事實令人想起將負面的力量和邪靈結合在一起的道德腐敗。 對他們來說,古代東方人通過使用鹽來強化自己。 正是在這個天真的信念,即使今天,傳播鹽的儀式也可從邪惡和壞透的情況中產生免疫。

基督徒是地上的鹽:基督徒存在,是為了阻止世界走向腐朽,不讓世界被邪惡的精神所帶領而進入腐朽。舉例來說,我們不難看見在沒有福音價值宣講的地方,容易傳播無序、仇恨、暴力、壓迫。在充滿對生命意義不可侵犯的權利產生懷疑的世界裡,基督徒是鹽就是讓人記得生命的神聖;在一個充滿性迷亂與同性同居的社會中,基督徒的任務是讓人記得男女的尊嚴,與天主對男人、女人愛的計畫,在婚姻中彼此相親相愛;在一個每人只顧尋找個人利益的社會裡,門徒是防腐的鹽,時常提醒每一個人應該尋找別人的益處,為了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
鹽也用於確認盟約的不可侵犯性的作用。盟約的雙方是用麵包與鹽,有時也只是用鹽來訂立盟約。這莊嚴的協議被稱為「鹽的盟約」;而天主正是用這樣的方法與達味王朝訂立永恆的盟約(編下13:5)。這就是基督徒為「地上的鹽」的意義。天主盟約之愛的永恆性與不衰性,沒有任何罪過可以戰勝或超越天主對人的愛;他賜予人生命,只要人讓聖神帶領,人就可以自由地回應天主對人的這種愛。

在這個比喻的結束部分,耶穌要求自己的門徒不要成為無味的鹽。鹽的形象假設有令人驚訝的內涵:化學家保證鹽將不會失味,而基督也要求自己的門徒小心保存自己的身份,不讓任何危險腐蝕自己的味道。耶穌提醒門徒們這種危險是存在的,認為某些事情是可能發生的,這樣的事情會使福音失去價值,使鹽失去味道。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使鹽受到污染,就是將鹽與別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從而破壞它的純潔與單純性。福音只有一種味道,一種價值,必須保留其本質,否則就不再是福音。

這個比喻是在宣講「真福」後立即出現的,基督徒是鹽,只有完整地,不附帶任何條件地接受基督的福音,沒有「如果」和「假如」這樣的條件,福音才能夠顯示出其價值。福音的價值不是可以等待的,是現在必須立刻去實踐的。

例如,耶穌說,需要給別人另一件內衣,轉另一面給人,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這就是福音中鹽的特徵味道。但我們卻時常被誘惑加入一些「一般見解」:一個人不要做得過多,也要想想自己。如果無限制地寬恕他人,就會給別人佔便宜的機會。除非有必要,否則就不要使用暴力。這樣就使福音是「變甜的」,變得可行...但失去了它的味道。這是使命的失敗,用隱喻的形象說出鹽失去了味,結果只有扔在外面任人踐踏,像灰一樣,沒有任何人注意,也不再有任何意義與價值。

耶穌為門徒們指出的第二個使命是像建在山上的城(14節)。
在今天,誰如果在加里肋亞湖邊,就會被它周圍那建基於丘陵與山頂上的城,尤其在春天,會看到長在山上的朱紅色的銀蓮花,景色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考古發掘幾乎總是證明,他們出現的山峰自最遙遠的時代以來就布有人居住著。

耶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用這樣的圖像為門徒們指出了他們的使命:用他們的生命建立在新原則上,他們必引起世界的注意。

耶穌並不是邀請他們以自己的善行而自豪,因為這與謙卑的精神格格不入。耶穌也曾警告過他們,不要在人前表露自己的功勞,特別是施捨時,不要讓人知道自己的施捨(瑪6:12)。

耶穌的這種邀請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一段:「到末日,上主的聖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嶽,萬民都要向它湧來。將有許多民族前去,說:「來!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雅各伯天主的殿裡去!他必指示我們他的道路,教給我們循行他的途徑。因為法律將出自熙雍,上主的話將出自耶路撒冷。」他將統治萬邦,治理眾民;致使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雅各伯家!來讓我們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罷」(依2:2-5!

之後,耶穌重申,天主的子民將不再到耶路撒冷聚集,而是在基督徒的團體中。如果基督徒團體接受由耶穌所建議的真福生活,人們將把注意力放在基督徒團體上。用山的圖像是要說明,在山上將有光明照耀(1416節)。

猶太經師們說:「如油可以帶來光明,以色列也是世界的光明」。還說,「耶路撒冷是地上萬國的光明」。意思是以色列子民是上主法律與智慧的受益人,藉著梅瑟,上主將這樣的智慧與法律顯示給他們。

有些猶太經師洞察出,天主凡光,不只是經典的話語,也在充滿慈悲的工作中。因為在創世之初,天主是從「光」開始的:「有光」。這指的並不只是物質可見的光明,也是天主正義的工作。
耶穌稱呼門徒們是「世界的光」,是要證實天主通過以色列子民要完成的工作是何等重大;也要通過他們,繼續傳遞下去,將在充滿天主仁慈與可見的愛德工作中顯露出來。這就是耶穌叮囑他們去「顯露」的工作。耶穌不希望自己的門徒只是宣講天主的話語,而沒有參與、亦須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而妥協,並須要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天主的話語上。

這種光明的效果,就是使人看見,而將光榮歸於在天之父。
然而,人們的反應也可能是相反的和意想不到的。 他們可能會因基督徒的好的工作而感到懊惱。

人們不應立即認為這是由於他們的惡意。 一般來說,它不是干擾他們好的工作,而是一些表現主義,野心,虛榮和自我滿足的感覺。 這些污點無意識地,即使有最崇高的意圖,也剝奪了最精緻,崇高和神聖特徵的好工作:冷漠的氣味和完全的自由。

耶穌叮囑門徒們不要為了得到掌聲與人們的注意力而行善,「不要讓你的右手知道你左手做的」(瑪6:3)。不應該對他們表示讚頌與光榮,而是應該將讚頌與光榮歸於天主。

最後一個圖像很優美:在加里肋亞的一位農民,晚上在自己的屋子裡點燃一盞油燈,將它放在高處,使之照耀屋裡的每個角落。這樣,沒有任何人點燈是為了放在斗底下的。


耶穌邀請人不要隱藏,以掩蓋福音信息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耶穌的門徒們不要擔心怎樣去為福音辯護,或者如何為耶穌的建議辯解,唯一要做的就是向人宣講耶穌的信息,即使受到嘲笑與迫害也不畏縮。這樣,他們在人前就像光明一樣,如「在暗中發光的燈,直到天亮,晨星在你們的心中升起的時候」(伯後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