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7, 2017

是為了讓天主聖言滋養我們

聖灰禮儀

四旬期:守齋禁食


「人不單靠餅而生活,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申 83),耶穌引用這句話,是拒絕魔鬼建議祂用盡一切力量,精力為每天的糧食去操心勞碌。的確,人需要食物,但是當人各種物質的需要滿足後,人就會意識到內心有更大的憂慮。
現實的世界是,人的內心的無限與永恆的意願在現世好像無法實現,世界不能滿足我們。現世給人的這種需求與欲望是一種好像具有戲劇性的幻覺:美麗將會消失,青春與少年都是虛幻(訓 1110),以為現世物質的享受是天國在地上持久存在一樣,但是進入天國卻不是以地上所擁有物質的多少所能決定的。我們知道,世界上的物質總有結束的一天,但很多人仍將現世這種短暫易逝的看成是自己永恆和真實的存在,覺得自己生命的意義取決於物質的世界。
當我們明白現世的短暫易逝,而去默想生命存在的意義,當我們進入和主耶穌的對話的生命奧跡時,我們就真的可以在主內歡呼跳躍,並在基督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那些不將目光盯在天主身上,不與天主建立深層的關係,就不能明白真正作為一個人的意義。
追求人生舒適與安逸生活,追求自己的喜好,追求感官刺激與愛好等,這些都是人與動物所具有共同的意願。只有在我們內心感受到自己需要另外一種食物時,才能在我們身上彰顯人的特性。正是因為這樣,亞毛斯先知早已宣佈:看,那日子必要來臨──吾主上主的斷語──我必使饑餓臨於此地,不是對食物的饑餓,也不是對水的饑渴,而是對聽上主的話的饑渴。(8:11)

四旬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是一個可以進入我們內心深處,滋養和讓神聖在我們內成長。這是一個特別聆聽和反省天主話語的時期,不是聆聽一些與天主的話無關緊要的事、一些抽象的事,而是可以進入我們靈魂與思想深處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引起我們的不安,並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生命的方向。
為了更好的理解天主的信訊息,我們可以重複下面的一句話:主,你的話是我們生命的食糧。


讀經一  212-18

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 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衪寬仁慈悲,遲于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有誰知道,也許他會轉意後悔,在這場災禍後,給你們留下祝福,好使你們能給上主你們的天主獻上素祭和奠祭。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 要召集民眾,制定一個集會。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嬰兒;新郎應走出他的洞房,新娘應離開她的閨房。 上主的僕人──司祭,應在殿廊與祭壇之間痛哭,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不要讓你的基業遭受侮辱,使異民取笑他們!為什麼讓人在異民中說:他們的天主在哪裡﹖」 上主對自己的地域又重加妒愛,憐憫了自己的百姓。

為古代的人來說,一個可怕的災難就是蝗蟲的侵襲。沙漠中的一股狂風可以刮來一大群的蝗蟲,只要這些蝗蟲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將所有蔬菜毀滅。
在岳厄爾書的開始,他用一種悲劇性的寫法描述了將要臨於他所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災難的後果。他這樣寫道:「他們蹂躝了我的葡萄園,折斷了我的無花果樹,將樹皮完全剝掉,使樹枝光禿髮白。你哀傷吧!如同一個身披喪服的處女,哀哭她青年的未婚夫。上主殿中的素祭和奠祭已中斷;上主的僕人──司祭都悲哀不已。田園已荒廢,土地已淒涼;因為五穀已遭蹂躝,美酒已枯竭,油已乾涸。農夫,你們應哀哭!葡萄園丁,你們應為小麥和大麥而號咷!因為田園的出產已遭破壞。葡萄樹枯槁了,無花果樹凋謝了;石榴樹、棕樹、蘋果樹,以及田間的一切果樹都枯死了;為此,喜樂已由人間消失」(嶽 17-11)。我們可以用這一段經文將自己帶進四旬期裡。
以色列人也會問,為什麼他們總是好像受到很多不幸事件的纏繞?這是懲罰嗎?他們總是這樣想,難道這是天主對他們遠離天主的報復嗎?他們覺得好像是天主忘記了他們。
由蝗蟲所帶來的災禍是不幸的,但這不是由天主而來的。這樣的災難可以使人沮喪和痛苦。當然,如果我們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理解,其實也可以將之轉化為天主恩寵的時期。岳厄爾曾經鼓勵他同時代的以色列人,讓他們明白,災難也可以成為天主對他們的邀請,邀請他們悔改並成為悔改的機會。大地被蝗蟲所侵襲,是因為他們太依靠所擁有的現世物質財富。物質財富、社會的繁榮對我們的信德來說,有時是一種陷阱。
在帶領以色列子民進入福地之前,梅瑟對他們有所警告,並指出和反對這是一種充滿了危險的誘惑:「你應小心,別忘記上主你的天主,而不遵守我今天吩咐你的誡命、規則和法令。當你吃飽了,建造了華美房屋居住,牛群羊群加多,金銀增加,你所有的一切都增加了,你要小心,不要心高氣傲,以致忘記了由埃及地,由為奴之家,領你出來的上主你的天主」(申 811-14)。

岳厄爾邀請以色列人去認識豐富的物質生活享受會讓他們失去生活的方向。如果陷於豐富的物質享受中,就會對別人沒有同情心,不去思考別人的需求,只想自己舒適地生活,增加自己的財富,尋求奢華的宴樂,醉酒和尋歡作樂。
由蝗蟲所帶來的災害告訴他們,他們所依靠的物質財富就像田間的野草一樣,容易消失,是可以在另外一個時間被奪去的。
小麥,葡萄汁和橄欖油是十分珍貴的,但如果只有一種用途就覺得十分可惜了。
以色列子民的經驗為我們來說也是十分深刻的一課,我們也經常由這個世界的物質財富所給予的種種充滿假像的幸福所引誘。
當我們在物質財富和世界的許諾前屈膝的時候,我們想這些都是絕對的;如果這樣,我們在最後所得到的總是孤獨、嘲笑,並且是死亡的威脅。對我們的結果總是傷心、淚水和由罪惡所帶來的苦惱。
那我們該做什麼呢?
上主對以色列子民充滿焦急的的邀請,藉著他所派遣的先知的口,同樣對我們也是一樣有效:你們全心歸向我吧(12節)!
四旬期就是回歸父家的時期
回家,意味著只有當自己由這個家所接納並覺得被人愛時才有可能。如果我們固執地認為天主與我們的形像是相似的,是為進入我們的生命裡面,要監視我們的一切,那麼全能的天主就離我們很遠,也會阻止我們對天主應有的尊敬,就會認為這個天主隨時都會懲罰人。這樣,我們就不會甘心情願地回到父家。
在四旬期內首先應該悔改的,也是當務之急與不可缺少的,就是糾正我們所喜愛的天主的形像。這個形像通常都是我們頭腦的反映,不是由天主的話語而來的。
聖經中的天主不是一個用災害懲罰人的天主:如果你不遵守我的命令,我將要懲罰你;而是一個修復與治療各種因人的罪惡所帶來創傷的天主。正如今日讀經中嶽厄爾告知所說的:因為衪寬仁慈悲,遲于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13節)。
只明白天主愛我們還不夠,衪等待著我們,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衪不責怪和懲罰我們的錯誤,我們必須有這樣的的勇氣去看看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在跟隨上主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困難,將有犧牲。這些痛苦的事情,就是我們必須要選擇去做的。正是這樣的原因,四旬期也是儉樸的時期,就是練習放下、捨棄那些阻礙我們與主相遇的東西。就像岳厄爾先知所說的那樣,接近天主應該伴隨著撕裂自己的心,並禁食、哭泣、悲哀(12節)。在悔改的路上,我們並不是孤獨的。許多兄弟姊妹與我們走在同一條悔改的路上,他們用語言和榜樣給予我們鼓勵與安慰,在聖徒的集會中與我們聯合在一起(15-16節),在基督的陪伴下,向天主祈求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
對於以色列子民的祈求,在讀經一中天主並沒有給予一個答案。但是岳厄爾先知繼續宣講說:大地,你不要害怕,反要歡愉喜樂,因為上主行了大事。禾埸必充滿莊稼,榨池必溢出美酒和新油。我必要補償你們,我對你們所派來的大軍:飛蝗、冬斯、蚱蜢和蝻子,連年所吃掉的收成。你們必得飽食,必要頌揚上主你們的天主的名,因為他為你們行了奇妙的事(嶽 22124-26)。
罪惡破壞了我們的生活,它帶給我們生命的乾枯,就像在田間那些被蝗蟲所侵蝕的乾枯的樹木一樣。但是罪惡絕不是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句話將是充滿了天主愛的慈悲,將會把我們乾涸的心田變成一座花園。
四旬期也是一個希望與充滿喜樂的時期。雖然我們有我們的惡習、我們的軟弱、我們的不確定性,但是天主將引導我們前行的腳步,直到與衪相遇。

讀經二 格後 520-62

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罷!因為他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因為經上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說明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

在第一篇讀經中,邀請人去悔改是四旬期的主要工作,這樣的話語表達出:你們應全心歸向我,上主(岳 212)。為岳厄爾先知來說,悔改就是要反省過去曾經走過的路。
如果誰懷有一些偏差的思想,就應該改正過來。如果誰是朝著崇拜邪神的廟宇走去那就是對金錢,世俗的成功、喜好,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想得到的東西,這些都是現代的偶像崇拜。必須要捨棄這些,並且將心轉向天主。
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講的是同一個主題,但卻說了另一方面:就是修和。
保祿的勸諭也同樣的急不可待:你們與天主和好吧!他明白罪惡就像是一個錯亂,是一種不友好,在天主和人之間的一種無序狀態和報復張力。這樣的敵對狀態必須要修好,且重新建立和諧的秩序。
修和的理念來自保祿自己與格林多教友們的生活,當他說這樣的話語時,他正在給格林多的教會寫信。幾個月前,格林多的教友激怒了他,並將他從那裡的基督徒團體驅逐出來。這裡並不是講一種普通的不理解,由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原因所引起的;而是與福音的訊息是一致,在這裡借藉著保祿的口宣講出來:就是基督徒和基督的訊息被拒絕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保祿會再一次給格林多的教會寫信:「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象是天主借著我們來勸勉世人」(20節)。如果與天主使者和代天主說話的人沒有修好,就不可能與天主和好。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很寶貴的關於四旬期的指導性方向:就是我們與天主的和好不取決於外在的取潔禮儀和實踐神修學,而是聆聽並實踐由天主所派遣的使者所宣講的信息,就是天主聖言的宣講者。讀經二的最後一部分,解說了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依 498)。保祿重申了與天主和好的緊迫性: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格後 62)。
四旬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指出調整方向。與天主修和,調整與天主的關係,不要再推遲了!

福音 61-616-18

「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我們必須要感覺到,在天主心中我們是被愛且有價值的。在我們的團體中是寶貴的,並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可以為團體提供積極的意見。
排斥、缺乏團體的認同、冷漠的理解,使人感到被邊緣化。如果在我們的團體沒有別人,我們就感到孤獨,就感到我們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我們的存在沒有意義。對我們來說,人們所稱讚的喜悅,容易讓人跌倒在由自己所塑造的偶像裡,就是過分注重自己,太在意別人的意見,只是一個表像的生活,或是帶著一個面具在生活。
為了避免停留在一種自負的行為中,耶穌的第一句話就警告我們不要有這樣的思想。四旬期的開始,耶穌就這樣對我們說第一句話。
如果我們的行為是討人的喜歡,那我們行動的目的又是什麼?
賞報。
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提到七次「賞報」這個字,說明賞報是給那些按照祂的教訓生活和行動的人。賞報的思想是來自猶太宗教的法利塞黨,按照猶太經師們的教訓,虔誠的人,由於遵守天主的誡命和法律,在天主前積蓄功勞,他將獲得祝福和財富;邪惡的人將會得到天主不同方式的懲罰。
「賞報」是建立在舊約思想上的一個概念,全體的猶太人都相信是這樣的。公元二世紀一位著名的猶太經師阿克巴(AKIBA),他教訓他的門徒們說:當我看到我的主人的葡萄酒不變酸,他的亞麻衣沒有被腐蝕,他的橄欖油沒有腐壞,他的蜂蜜沒有變成含有陳腐脂肪味時,我非常難過,因為他正在獲得他的償報;但是如果我看到他處在痛苦中,我就非常高興,因為他正在節省他的財產以備將來之用。
這是耶穌所說的賞報嗎?

在福音中我們常常聽到強調對義人的賞報和對惡人的處罰:因為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瑪 1627)和邀請人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裡也沒有賊挖洞偷竊(瑪 620)。
第一感覺就是我們覺得這種物質的賞報對我們來說是很好、很適合的:我們認為,這就是對義人的完美賞報的方式,但這與福音的精神相符合嗎?
耶穌教導人無私而感恩地奉獻自己的生命,這樣便可獲得豐厚的賞報嗎?為了得到賞報而去做好事,是否是自私的自我打算?耶穌所許諾的賞報,不是在天國有一個受尊敬的高位;而是學會不斷地去愛的能力,能夠在自己的身上反映天主的面容,並不斷地加深與天主的關係。這種賞報就是一種無償的愛的喜悅,白白得來的,也白白分施。就像天主所做的一樣,從現在開始認為自己屬於天國的一份子。
我們可以像是天主的初生嬰兒一樣(伯前 21),或者也可以像那些已經走過很多路但未能達到目標的人一樣,在天父前是成全的(瑪 548)。為了達到這樣的成全階段,在四旬期的開始,耶穌向我們指出了三樣靈修行動:施捨、祈禱、禁食。這樣構成了猶太人精神的支柱,也代表了耶穌的一種新的見解。
第一個靈修行動: 施捨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的每一個村莊都有一些為窮人、孤兒、寡婦和漂泊無固定住所者收集和分配生活必須品的人。這樣的愛德行動,毫無疑問都有很多是值得讚賞的,但有時也是一個出風頭的機會。
在猶太人安息日的聚會中,他們有一個習慣,就是當著大家的面去讀出那些捐獻者的名字並表揚他們;邀請他們在會堂中央站立起來,如同別人的榜樣一樣,並讓他們坐在經師們的旁邊,以表示對他們的尊重,並給予榮譽。
耶穌時常強調,甚至是以一種很拘束的態度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一些假善人的做法。雖然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引起別人的很多義怒,但卻也引起了些許反感,像一個自負的表現,這樣的人雖然也是好人,但是浪費了很好的機會,因為他們並沒有像天主一樣,做了之後隱藏自己,卻將之彰顯於眾人前。從這個角度出發,做這樣的善事的人有甚麼意義?
與施捨相伴的另外一個說法,也是我們今天用的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就是團結互助,彼此分享,關注有需要的人。雖然「施捨」這個詞含有古典的味道,但是它的詞義學卻非常豐富。它是由一個希臘詞的詞根而來,原義就是為別人而感動,心生憐憫,對別人的需要有一點同情心,因為覺得別人的問題也好像是自己的問題,想為別人的這種需要做點東西。
如果我們想瞭解多一點施捨的意義,在希伯來人的語言裡,沒有一個詞是專門描述這樣的意義的,用一個簡單的詞去概括,就是「正義」。為猶太人和耶穌來說,施捨是重建正義,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物質財富並不是屬於人的,而是屬於天主的。誰擁有的多,就必須向那些缺少的人施捨,因為這是天主的命令。因此,當說這是我的、你的或者是他的,甚至是我們的財產時,是一個謊言。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 241)。人只是受天主的邀請去與天主同桌共食的人,為這個原因,耶穌要求門徒們私下實行正義: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所做的(瑪63-4)。
做了好事不要自負,受助者也不需認為好像欠了資助者,因為助人者只是將他手中屬於天主的一份還給了天主。教父們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很好的理解。我們引用一位教父,聖盎博羅削的話:富人不是將他們的財產施捨于窮人,而是將他們的一份還給了他們。

第二個靈修行動:祈禱
祈禱是今天面對的一個危機,並不是由信友的意願造成的,而是不容易理解其本身的價值,及不知道怎樣去祈禱而造成的。
在四旬期怎樣祈禱?是不是就是按照我們所接受的那種祈禱的模式呢?耶穌囑咐我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 67)。但是這樣的話,我們也要問,既然天主已經知道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祈禱呢?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 68)。如果天主願意人的好處,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呼求天主的名字呢?難道我們的祈禱可以改變天主的計劃嗎?
就像今天一樣,在耶穌的時代有兩種形式的祈禱:公眾的與個人的。
公眾祈禱,就是一天兩次,即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在聖殿、會堂或廣場的祈禱。但是獻祭是在聖殿裡進行的,每一位虔誠的猶太人,不論住在哪裡,都必須在這兩個時辰面向耶路撒冷,並在精神上參與聖殿的祈禱。耶穌並不批評這樣的祈禱,他也是積極的參與者。但他要人注意的,是小心失去自己的賞報,即讓這樣的祈禱在天主前變得毫無意義,像是炫耀自己一樣。
現在看看另一種祈禱方法,就是個人的祈禱,也稱私下祈禱;即在自己房間的祈禱,將門緊閉,這樣天父就可以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與我們來往,我們讓他看到自己的秘密。這樣的祈禱並不是重複一些固定的經文,或者是已經寫好的一系列的祈求,而是與天主的對話。不是為了改變天主去承行我們的旨意,然後去實現我們的夢想;而是讓自己去明白天主的思想,加深對他的旨意的認識和瞭解,並從天主那裡接受屬神的力量,為建設天國而付出自己的力量。
祈禱首先就是聆聽,開放心靈,迎接天主的計劃,並讓天主的等待不至落空。有時候這樣的祈禱也可以是長時間的,因為也需要合宜的時機,這樣便可以有益於集中精力去將天主的旨意收集起來。
耶穌知道怎樣祈禱,也知道選擇合適的地點。就像福音中所說的一樣: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穀 135);耶穌辭別了眾人之後,便往山上祈禱去了(穀 646);耶穌卻退入荒野中去祈禱(路 516);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徹夜向天主祈禱(路 612)。這樣的祈禱常伴隨著賞報:就是可以保持人的思想、行動與天主的一致,並且是和諧的。
第三種靈修行動:齋戒、禁食
這樣的方法在所有的宗教裡都有,是痛哭與痛苦的表現,常常帶來放棄對身體的保養,在地上睡覺,在身上撒灰,和穿布麻袋的衣服。

在耶穌時代,禁食被認為是一種較高的代價:就是修復由罪惡所帶來的創傷,祈求上主的憐憫,遠離上主的懲罰,避免災禍。在羅馬帝國統治以色列人時期,有一句諺語這樣說:要像猶太人一樣禁食與守齋。對於那些虔誠者,他們是完全遠離食物的,從黎明直到日落,一周有兩天是禁食,星期一與星期四(路1812),每一位老師都必須給他們的學生一些具體的指示。雖然有時它的重要性不明顯,但在新約中,這樣的行為就被取名為守齋。保祿從來沒有講過守齋,耶穌也只講過兩次,一次是為了替他的門徒辯護(瑪 914),另一次就是在今天的福音中,講解守齋的真正的意義。
基督徒團體明認新郎同他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 2820),因此不可像那些假善人禁食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16節)。門徒們的禁食與他們的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不是痛苦與憂愁的表現,卻是為了天國在人間的臨現而感到高興。當基督徒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瑪 616),這不是為了顯示他的努力或者功勞,也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他的犧牲。基督徒守齋時應該是高興的,因著這種內在放棄與犧牲,能夠在一個窮苦人的身上看到喜悅的分享。這種禁食與法利塞人的禁食不同,而且先知們也曾經很嚴肅地批評過那種假齋戒。
先知們曾經宣講過,這就是他們的守齋:在上主面前低下你們的頭,用乾草和灰作你們的枕頭,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以惡拳打人;你們不必再如今天一樣守齋了,免得你們的嘈雜在高處可以聽到。難道這就是我所中意的齋戒嗎﹖難道這就是人們克己的日子嗎﹖難道低頭如同蘆葦,以苦衣和灰塵鋪床,你就稱為齋戒,稱為上主悅納的日子嗎﹖(依 584-5)。
這就是上主所喜愛的守齋: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依 586-7)。萬軍的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照公正裁判,以仁義和友愛彼此相待;不可欺壓寡婦和孤兒,外方人和貧窮人;不可心中圖謀惡事陷害人(匝79-10)。
真正的守齋總是伴隨著愛近人的行為。守齋留下的食物不能保留到第二天,必須將之分施於有需要者。
厄瑪牧者(PASTORE DI ERMA)有一本在二世紀基督徒非常喜愛讀的書,述說守齋與愛德的關係。就是講人該如何守齋,當你守齋時,只吃麵包、喝水,而且吃麵包和喝水花多少錢,你就應該花多少錢在寡婦、孤兒和窮人身上,這樣你的這部分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滿足,得到的人將為你祈禱。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守齋,你的奉獻將蒙上主悅納。公元440-461年間,教宗良也這樣囑咐羅馬居民:我給你們寫這些,記住守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遠離那些必須品,而更是仁愛的工作,這樣你們在平常生活中所節省下來的,就成了窮人們的營養品。
這樣的守齋常常伴隨而來的就是賞報:心靈將由世界的物質束縛中釋放出來,不太注意自己的物質利益,創造仁愛和分享,將自己與天國連在一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