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4, 2017

怎樣成為地鹽世光?

常年期第五主日


今天的人信德薄弱,不如以前那樣堅強﹖
我們該怎樣評估人的信德呢?是否應該計算一下,有多少人參與主日彌撒、有多少人領受聖事、有多少人在教堂舉行婚禮、有多少父母送子女到教理班學習﹖又是否按照參與教會聚會的眾多人群來評估﹖當人增加或減少信德時,怎樣知道?是否在莊嚴慶典時,注意每個細節及完美地執行的基督徒,看起來他們便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耶穌講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揭示了天主評估人的信德與我們的不同(瑪25:3146)。與其專注於宗教習俗,忠於傳統,嚴格遵守各項禮儀的要求;不如照天主所感興趣的,是具體愛人的行為。那些給饑餓者食物,給口喝者飲水,給裸體者衣服,將無家可歸者接到自己家中,幫助患病者,並為受到不公平待遇者主持公道,這些人在世上閃耀著天主美麗的光芒。

評估信德的準則是很清楚的,很多人走向嚴格滿全宗教習慣、禮儀而減少與天主的關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這些做法是悲劇性的錯覺。只有義人的生活,那些相信並接受耶穌提出真福的人,才是「義人的途徑,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至成日中」( 4:18 )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天主是光,祂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釋放被壓迫的人。

讀經一:依58:710

7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8若這樣,你的光明將要射出,有如黎明,你的傷口將會迅速地復原;你的救援要走在你前面,上主的光榮要作你的後盾。9那時,你如呼喊,上主必要俯允;你若哀求,他必答說:「我在這裡!」你若由你中間消除欺壓、指手畫腳的行為和虛偽的言談,10你若把你的食糧施捨給饑餓的人,滿足貧窮者的心靈;那麼,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將如中午。

禁食的習慣是眾所周知的。自古以來,當面臨危險或遭受不幸時,當蝗蟲吞噬莊稼或者冰雹侵襲食物時,或遲遲不下雨時,就會禁食。這種自願的犧牲行為是為了感動天主,使祂平息義怒,早日結束災禍。在禁食期間,他們穿苦衣,頭上撒灰,度禁慾的生活,不洗澡,赤腳走路並睡在地板上。

讀經一談論的就是這一種禁食的情況。公元前五世紀,在充軍後的時期,以色列子民已經從巴比倫充軍回來,但是先知宣講的許諾遲遲沒有實現;相反,以色列社會卻出現了更多野心家與剝削者,到處充滿著暴力,騷擾和處處出現不和諧。為了祈求天主介入及補救這種情況,他們呼籲整個國家都要嚴格和嚴謹地禁食。

但是禁食後,沒有什麼改變,一切如常;很多人開始懷疑這種禁食的意義,於是詢問:「為什麼我們守齋而你看不見,我們克苦而你不理會呢」(依58:3)﹖

今日讀經一正是解釋這個問題。
先知解釋說,真正沒有改變的原因並不是天主,而是人用錯誤的禁食方法。他們只是減少進食,自我懲罰,做苦行。這種禁食不會有甚麼成果,因為它本身只是令身體艱苦,但沒有改變人的內心。

真正的禁食是會產生巨大的效果,包括與饑餓的人分享食物,接待無處安身的人,給予無衣者衣服,不會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視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為兄弟(7節)。
這種新的行為會帶來奇蹟:將使社會的創傷在短時間內得到治癒,解決困難的處境,使每人都成為兄弟姊妹,並誕生新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閃耀著天主的光輝與正義(8節)。

讀經一的第二部分(910節),指出另外一種真正的禁食:除去壓在別人身上的重擔,指手畫腳的行為和虛偽的言談。只行愛德與施捨是不足夠的,還要放棄所有可能引起壓榨、不義、恥辱、種族歧視的態度與慾望。在這樣的呼籲後,先知充滿了期待,再一次提出將食物給予饑餓的人。願以色列子民也有天主對待有需要者的那種同情、關注與興趣。

讀經的結尾部分,介紹在福音中出現的「光」的主題:如果誰實踐這樣的正義,「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將如中午」。

以色列子民因著自己的民族對天主的虔誠,自覺是世上的光明,因為他們有無可指摘的宗教敬禮、壯嚴的禮儀、歌唱與祈禱、祭獻與犧牲;但這些都不是取悅天主的祭品,這些行為也不能使以色列子民成為地上的光,而是實踐正義的行為與對人的愛。

讀經二:格前2:15

1弟兄們,就是我從前到你們那裡時,也沒有用高超的言論或智慧,給你們宣講天主的奧義,2因為我曾決定,在你們中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3而且當我到你們那裡的時候,又軟弱,又恐懼,又戰兢不安;4並且我的言論和我的宣講,並不在於智慧動聽的言辭,而是在於聖神和他德能的表現,5為使你們的信德不是憑人的智慧,而是憑天主的德能。

在上個星期天日,我們看到了格林多教會的基督徒,不是由社會上層人士組成,而是由處於社會低層,被人瞧看不起的人組成的(格前1:26)。在保祿看來,天主特別喜愛那些被別人輕視的人,尤其是沒有什麼值得別人尊重的人。他這種分類並不是要將社會分類,而是要強調天主愛的結果:天主並不是特別鍾愛那些認為自己有功勞的人,而是愛那些認為自己需要天主愛的人。

今日讀經二,保祿以自己的經驗作例子,去比較人的智慧與天主的能力。他從自己的宣講開始(12節),他並不是向格林多教會說一個新的教義。如果他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擁有語言與智慧的才能。在希臘文化中,正如伯拉圖所說的,只有合乎理性的,才是真實的,是由靈魂所喜悅的,只有智慧與能力受到讚頌。每一個缺少思想與理智的哲學論斷,都是無知、愚昧的表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保祿的宣講令人感到愚蠢。他向人宣講,要求人相信一位釘在十字架上的人。他的宣講不僅讓人感到是種障礙,他本人也是充滿軟弱、害怕,沒有宣講的才能,使他沒有能力完成這種偉大的使命(35節)。格林多教會的團體對這樣的宣講感到是沒有能力的,令人反思的,「他的書信的確嚴厲而又強硬,但他本人在時卻軟弱無能,言語又空洞可輕」(格後10:10)。

保祿對自己的宣講才能也是了解的。在希臘雅典時,他想用世界上認為成功的哲學方法取悅自己的聽眾(宗17:1634);一年後,在特洛阿,當他這樣宣講時,卻復活了一位因聽自己宣講而從窗戶上摔下的青年(宗20:9)。雖然缺少人的支持,福音還是在格林多教會傳開了。怎會這樣呢?保祿解釋,因為天主的話是有能力的,可以在人心中發生作用;這些都不取決於人的力量,而是因著聖神的顯現與能力。保祿所說的,並不是靠宣講奇跡而使格林多人相信福音,而是聖神的果實:雖然新生命是在困苦與貧窮的境遇中,卻為很多團體所接納。

福音:瑪5:1316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14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並不是放在鬥底下,而是放在燈檯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16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福音中,耶穌用了一系列的圖像,界定門徒及其使命。第一個就是地上的鹽(13節)。猶太經師們經常說「法律天主給人民的神聖法律是像鹽,世界上沒有鹽是不能生存的。耶穌將這樣的圖像用在自己的門徒們身上,這為門徒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耶穌並不是否認他們就是「地上的鹽」,而是證實,如果門徒們被天主的話語所充滿,並由真福的智慧所帶領,也可以成為地上的鹽。

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耶穌所強調的正是這種多方面的功能。第一以及可以立刻感受到的,就是可以為食物增加味道。在古時,鹽是智慧的象徵,今日也是一樣,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智慧時,說這個人的頭上撒滿了鹽。當一個人煩惱時,說話沒有內容時,就形容為缺少鹽份。保祿明白這種象徵意義,對哥羅森人說:「你們的言談常要溫和,像調和上了鹽;要知道應如何答覆每個人」(哥4:6)。是的,面對世界提出的要求,門徒們必須知道,該時常準備答覆並給予一個希望的理由,讓人知道生命的意義與味道。如果缺少了福音的智慧、生命、喜悅與痛苦、微笑與哭泣、節日與悲哀,將有甚麼意義?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希望與夢想呢?正如《訓道篇》所說的:「我所認為幸福美滿的事:是人在天主所賞的少數歲月內,有吃有喝,且享受他在太陽下一切勞碌所得的福樂,這原是他應得的一分」(訓5:17)。誰如果被基督所建議的真福所感染,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就會獲得喜悅的經驗。將持久的希望與幸福帶給這個世界,為人帶來天主為人準備的幸福之道。鹽不僅使食物有味,也可以防腐,保護食物不被腐朽。

這個事實令人想起將負面的力量和邪靈結合在一起的道德腐敗。 對他們來說,古代東方人通過使用鹽來強化自己。 正是在這個天真的信念,即使今天,傳播鹽的儀式也可從邪惡和壞透的情況中產生免疫。

基督徒是地上的鹽:基督徒存在,是為了阻止世界走向腐朽,不讓世界被邪惡的精神所帶領而進入腐朽。舉例來說,我們不難看見在沒有福音價值宣講的地方,容易傳播無序、仇恨、暴力、壓迫。在充滿對生命意義不可侵犯的權利產生懷疑的世界裡,基督徒是鹽就是讓人記得生命的神聖;在一個充滿性迷亂與同性同居的社會中,基督徒的任務是讓人記得男女的尊嚴,與天主對男人、女人愛的計畫,在婚姻中彼此相親相愛;在一個每人只顧尋找個人利益的社會裡,門徒是防腐的鹽,時常提醒每一個人應該尋找別人的益處,為了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
鹽也用於確認盟約的不可侵犯性的作用。盟約的雙方是用麵包與鹽,有時也只是用鹽來訂立盟約。這莊嚴的協議被稱為「鹽的盟約」;而天主正是用這樣的方法與達味王朝訂立永恆的盟約(編下13:5)。這就是基督徒為「地上的鹽」的意義。天主盟約之愛的永恆性與不衰性,沒有任何罪過可以戰勝或超越天主對人的愛;他賜予人生命,只要人讓聖神帶領,人就可以自由地回應天主對人的這種愛。

在這個比喻的結束部分,耶穌要求自己的門徒不要成為無味的鹽。鹽的形象假設有令人驚訝的內涵:化學家保證鹽將不會失味,而基督也要求自己的門徒小心保存自己的身份,不讓任何危險腐蝕自己的味道。耶穌提醒門徒們這種危險是存在的,認為某些事情是可能發生的,這樣的事情會使福音失去價值,使鹽失去味道。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使鹽受到污染,就是將鹽與別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從而破壞它的純潔與單純性。福音只有一種味道,一種價值,必須保留其本質,否則就不再是福音。

這個比喻是在宣講「真福」後立即出現的,基督徒是鹽,只有完整地,不附帶任何條件地接受基督的福音,沒有「如果」和「假如」這樣的條件,福音才能夠顯示出其價值。福音的價值不是可以等待的,是現在必須立刻去實踐的。

例如,耶穌說,需要給別人另一件內衣,轉另一面給人,寬恕別人七十個七次,這就是福音中鹽的特徵味道。但我們卻時常被誘惑加入一些「一般見解」:一個人不要做得過多,也要想想自己。如果無限制地寬恕他人,就會給別人佔便宜的機會。除非有必要,否則就不要使用暴力。這樣就使福音是「變甜的」,變得可行...但失去了它的味道。這是使命的失敗,用隱喻的形象說出鹽失去了味,結果只有扔在外面任人踐踏,像灰一樣,沒有任何人注意,也不再有任何意義與價值。

耶穌為門徒們指出的第二個使命是像建在山上的城(14節)。
在今天,誰如果在加里肋亞湖邊,就會被它周圍那建基於丘陵與山頂上的城,尤其在春天,會看到長在山上的朱紅色的銀蓮花,景色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考古發掘幾乎總是證明,他們出現的山峰自最遙遠的時代以來就布有人居住著。

耶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用這樣的圖像為門徒們指出了他們的使命:用他們的生命建立在新原則上,他們必引起世界的注意。

耶穌並不是邀請他們以自己的善行而自豪,因為這與謙卑的精神格格不入。耶穌也曾警告過他們,不要在人前表露自己的功勞,特別是施捨時,不要讓人知道自己的施捨(瑪6:12)。

耶穌的這種邀請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一段:「到末日,上主的聖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嶽,萬民都要向它湧來。將有許多民族前去,說:「來!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雅各伯天主的殿裡去!他必指示我們他的道路,教給我們循行他的途徑。因為法律將出自熙雍,上主的話將出自耶路撒冷。」他將統治萬邦,治理眾民;致使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雅各伯家!來讓我們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罷」(依2:2-5!

之後,耶穌重申,天主的子民將不再到耶路撒冷聚集,而是在基督徒的團體中。如果基督徒團體接受由耶穌所建議的真福生活,人們將把注意力放在基督徒團體上。用山的圖像是要說明,在山上將有光明照耀(1416節)。

猶太經師們說:「如油可以帶來光明,以色列也是世界的光明」。還說,「耶路撒冷是地上萬國的光明」。意思是以色列子民是上主法律與智慧的受益人,藉著梅瑟,上主將這樣的智慧與法律顯示給他們。

有些猶太經師洞察出,天主凡光,不只是經典的話語,也在充滿慈悲的工作中。因為在創世之初,天主是從「光」開始的:「有光」。這指的並不只是物質可見的光明,也是天主正義的工作。
耶穌稱呼門徒們是「世界的光」,是要證實天主通過以色列子民要完成的工作是何等重大;也要通過他們,繼續傳遞下去,將在充滿天主仁慈與可見的愛德工作中顯露出來。這就是耶穌叮囑他們去「顯露」的工作。耶穌不希望自己的門徒只是宣講天主的話語,而沒有參與、亦須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而妥協,並須要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天主的話語上。

這種光明的效果,就是使人看見,而將光榮歸於在天之父。
然而,人們的反應也可能是相反的和意想不到的。 他們可能會因基督徒的好的工作而感到懊惱。

人們不應立即認為這是由於他們的惡意。 一般來說,它不是干擾他們好的工作,而是一些表現主義,野心,虛榮和自我滿足的感覺。 這些污點無意識地,即使有最崇高的意圖,也剝奪了最精緻,崇高和神聖特徵的好工作:冷漠的氣味和完全的自由。

耶穌叮囑門徒們不要為了得到掌聲與人們的注意力而行善,「不要讓你的右手知道你左手做的」(瑪6:3)。不應該對他們表示讚頌與光榮,而是應該將讚頌與光榮歸於天主。

最後一個圖像很優美:在加里肋亞的一位農民,晚上在自己的屋子裡點燃一盞油燈,將它放在高處,使之照耀屋裡的每個角落。這樣,沒有任何人點燈是為了放在斗底下的。


耶穌邀請人不要隱藏,以掩蓋福音信息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耶穌的門徒們不要擔心怎樣去為福音辯護,或者如何為耶穌的建議辯解,唯一要做的就是向人宣講耶穌的信息,即使受到嘲笑與迫害也不畏縮。這樣,他們在人前就像光明一樣,如「在暗中發光的燈,直到天亮,晨星在你們的心中升起的時候」(伯後1: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