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在聖經中,用以稱呼天主的名字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召喚者。祂以右手展開了諸天,召叫它們「一同出現」(依48:13)。聽從天主的命令,完成擔負的使命,運行在宇宙,歌唱頌主的讚歌:「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他手的化工」(詠19:2)。在天主面前沒有任何人、任何事物是無名的,祂「制定星辰的數目,並且為每一個命名」(詠147:4)。
天主給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對應一個身份,一個聖召,一個使命。
這既不是親密,也不是外在,也不是特選。聖召是發現自己之所以被造、之所以存在,發現自己在萬物中的位置,在天主計劃中的角色。不是通過夢境、神視,而是逐漸發現內在的自己,通過聆聽天主聖言;不是通過天使,而是通過兄弟姐妹所展示的天主的思想和意願。
回應聖召並不是說參與何等偉大的事業,也不是外在的建設,而是實現自我,真實地發展自己的身份,尋得內在的安寧和喜樂。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請顯示我;那在我在母胎懷孕之前,
您已經召叫我的名字。 」
讀經一 撒上3:3-10、19
天主聖殿的燈尚未熄滅,撒慕爾睡在安放天主約櫃的上主的殿內。那時,上主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他回答說:「我在這裡!」他就跑到厄里前說道:「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說:「我沒有叫你,回去睡罷!」他就回去睡了。上主又叫撒慕爾;撒慕爾起來,走到厄里那裡說道:「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對他說:「我兒,我沒有叫你,回去睡罷!」撒慕爾不知道是上主,因為上主的話尚未啟示給他。上主第三次又叫了撒慕爾;他起來,又走到厄里那裡說道:「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於是明白,是上主叫了幼童,便對撒慕爾說:「去睡罷!假使有人再叫你,你就回答說: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慕爾就回去,仍睡在原處。
上主走近,像前幾次一樣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撒慕爾便回答說:「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
撒慕爾漸漸長大;上主與他同在,使他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
撒慕爾是舊約中一個傑出的入物,生在政治、社會和宗教激烈動蕩的時代。一個多世紀以來培肋舍特人從他們原來居住的島嶼出發入侵客納罕新月沃原,逼迫以色列人退居到乾旱和多石的山地。如何對待這個好戰及好侵略的鄰居呢?這個希望好像很渺茫,因為猶大各支派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互不團結,「那時,在以色列沒有君王,各人任意行事」。(民21:25)
這正是以色列歷史上從社會、政治的混亂到君主制的過渡時期,撒慕爾被上主召叫擔負起來領導人民的使命。 「那時,上主的話少有,異像也罕見」(撒上3:1)。這是我們今天選讀經文前面一句的背景介紹。撒慕爾被天主召叫接受天主的計劃,傳遞給以色列人民。
今天讀經中介紹的是少年撒慕爾,在史羅聖殿寧靜的環境中成長。在一個夜裡他被召叫。他聽到一個聲音喊他,可是找不到聲音的來源。他不是在做夢,也不是神視。他需要有人指點和建議,去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意義。
小撒慕爾很謹慎,他找到了正確的人選,一位對天主的話很敏感的司祭厄里。老司祭很快意識到召喚的聲音來自哪裡,並且指導這孩子應該怎麼做。如果再聽到召喚,就回答:「請上主發言,您的僕人在此靜聽」(9)。
故事根據文學結構和聖經中聖召故事的特殊語彙進行過再編輯。細節似乎非常真實和具體,但是如果我們做依字面理解就錯了。 「天主向……講話」這種模式,經常在聖經中出現,我們不能按照字面理解。天主並不是這樣顯現。天主的召叫是在我們的內心,撒慕爾的聖召與我們今天每一個人所獲得的沒有不同,因此這篇讀經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去反省自己的聖召。
我們從這個奇怪的評論開始入手:「撒慕爾不知道(認識)是上主,因為上主的話尚未啟示給他」(7)。這個男孩子在史羅聖殿已經好幾年了,可是竟然還不知道(認識)上主。儘管如此,我們知道「認識」、「知道」在聖經中指一種內在的經驗、徹底信任的付出、無條件地投入於自己愛人的懷抱,所以就不必驚訝撒慕爾的狀況。儘管生活在上主的聖殿,可是仍然沒有「認識、知道」,因為還沒有完全投入於天主,他的時間和生命還沒有奉獻給與救恩工程的合作。
認識天主顯得如此困難,這並不值得驚奇,因為理解天主的安排和投身於天主的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福音書告訴我們,納匝肋的鄉親們和耶穌的近親,與耶穌一起生活了三十年,他們竟然也「不認識」他(谷6:1-6)。確實有可能,很多虔誠的信徒,積極參與各種宗教活動,可是並不是「真正認識」天主。許多聖經章節可能我們背誦過,可是有時候突然好像是第一次讀到,第一次真正理解原來如此的含義。因為這才是第一次天主的話進入了我們的內心深處,經過許多年留在那裡,終於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
這個聲音「在夜裡聽到」,就是當萬籟俱寂的時候,當一切的噪音不再騷擾我們,或令我們聽不到。只有寧靜、獨處的時候,我們才可能進入自己的生命深處,默想天主的奧秘、造物的奧秘和生命的意義。在喧鬧、浮躁和混亂中,人聽不到天主的話,更不可能深入內心。
辨別出來昧「天主的聲音」也不容易。天主足足召叫了撒慕爾四次,他才終於意識到是天主有信息要與他溝通。
許多聲音都在嘈雜,要辨別出哪一個是來自上天,這的確是不容易。天主面對人聾子一般的耳朵和心靈,祂有耐心及堅持,直到人決定注意祂的話語。
聖召,對於閃族人來說,常常包含在名字當中,他們認為名字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指示一個人的使命。天使對若瑟說:。「瑪利亞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耶穌(拯救),因為他要拯救他的人民」(瑪1:21)。
只有天主真正認識每一個人的名字,早在母親的胎中,祂就召叫了每一個人。
先知聲明:「上主由母腹中就召叫了我,自母胎中就給我起了名字」(依49:1);梅瑟也向天主說:「你說過:我提名選了你」(出33:12)。他們都知道如果天主點名召叫,就是要賦予一項任務。
「讓我們來起個名字!」,建設巴貝爾塔的人們呼叫(創11:1)。他們拒絕天主召叫他們的名字,而要自己建設一個更加適合自己野心的名字。這象徵他們拒絕天主賦予的使命,而根據與天主不同的標準組織自己的生活,操縱大自然。與巴貝爾塔同樣的命運在等待著所有反對天主意志而建設的高塔的坍塌。
每一個使命都開始於對自己名字的發現,那真實的,天主認識的,而不是我們的野心建造的,不是諂媚虛構的,不是虛榮搭起的。只有在寧靜和祈禱中我們才可能聽到天主溫柔的召喚。
撒慕爾不是獨自「發現天主的聲音」,是司祭厄里幫助了他。有些人常常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天主的聲音,他們可以幫助人發現天主對人的希望,祂願意人做什麼。
讀經結尾部分告訴我們撒慕爾在聽到天主的信息後獲得了權威,「上主與他同在,使他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
撒慕爾忠誠地實踐了自己的使命,有勇氣的懲罰厄里的孩子們遠離天主。他知道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聽從天主的意願,並且把以色列的君王奉獻給天主,先是撒烏耳,接著是達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經二 格前6:13c-15a、17-20
弟兄們,人的身體不是為淫亂,而是為主,主也是為身體。天主既使主復活了,衪也要以自己的能力使我們復活。
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基督的肢體嗎﹖但那與主給合的,便是與衪成為一神。你們務要遠避邪淫。人無論犯的是什麼罪,都是在身體以外,但是,那犯邪淫的,卻是冒犯自己的身體。
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這聖神是你們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們內,而你們已不是屬於自己的了嗎﹖你們原是用高價買來的,所以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
「一切都是被允許的!」。「為什麼要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呢?」。「性慾如同飢餓需要食物一樣需要滿足,有什麼不好呢!」
我們肯定都聽到過類似的話,為道德上的冒失尋找藉口解說。在今天讀經前的幾句話告訴我們,在格林多也有類似的觀點:「凡事我都可行!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
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格林多人的驕奢荒淫臭名昭著。城市有兩個港口,供遊客、商人、海員娛樂消遣。它的壞名聲在歷史學家斯特拉伯(Strabone)的著作中有記載,他說在那裡的衛城有一千多神妓。可能有些誇張,但是無論如何,俗語「格林多式態度」指放蕩荒淫,「格林多女孩」指妓女。
在這個城市裡生活卻要遵守福音標準,是不容易的,事實上格林多的基督徒中有很多人難以掙脫妓女的誘惑,一再重新陷入道德墮落。
保祿面對這些問題,決定明確地指出關於性濫用的問題。
書信中提出的理由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到的:沒有神的懲罰的威脅,也沒有對個人或家庭的不幸詛咒。對於婚姻外私通的懲罰是出於神學理由和聖經傳統,因為聖經認為性關係是夫妻雙方整個人的投入,而不只是肉體的關係(創2:24)。
保祿說:猥褻下流與領受洗禮的生命是不相容的。首先因為基督徒的身體是屬於天主的,只能奉獻給終身相屬的夫妻,婚姻生活中的對方。婚姻外的性生活是不正義的,是偷盜反對天主。 (13-14)
這是瀆聖。因為通過洗禮,人已經與基督合一,共同組成同一的身體,婚外性行為就是褻瀆這個神聖的身體(15-18)。
這是污染。基督徒的身體像聖殿一樣神聖,因為居住著聖神(19-20)。居住,或者翻譯為寓居,不是物質層面的意思,而是以祂的能量臨在於我們,持續運行養育我們的生命,激發新思想,引導我們的感情,推動仁愛的行為。
在此原則上,我們應該可以理解性行為不只是生理需要的滿足。性行為不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自私慾望,而是為了展示愛,表達徹底贈與、付出自己。只有在這種徹底的愛中,性行為才與基督徒的新生命和諧。
福音 若1:35-42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裡?」他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他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著他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
若望福音中關於最初幾位宗徒被召叫的方式與對觀福音不一樣。若望沒有把召叫的環境放在加里肋亞,而是在約旦河谷。
有一天洗者若翰和他的兩位門徒在一起,看到耶穌路過那裡,就對門徒們高呼:「看,天主的羔羊!」(36)。這不是若翰第一次這樣稱呼耶穌了,前一天他也是同樣的方式稱呼他,而且做了莊嚴的見證:「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若1:29-34)。
今天的讀經需要我們注意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語調,因為若望採用了精心選擇的詞彙和圖像。
第一點:洗者若翰還在那裡(35),也就是與前一天耶穌領受洗禮同一個地方,伯達尼,約旦河的另一邊(若1:28)。耶穌在步行,在行動,「路過」那裡。若翰是停留在那裡,他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他的使命就是介紹默西亞。他向耶穌轉交了自己的兩位弟子,接受自己的隱沒:「他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3:29-30)。
若望用來指若翰觀看和領悟耶穌所使用的希臘詞彙是非常有深意的,emblépein,含義不只是用眼睛注意觀看外表,而是看入內心,洞察一個人的內在。
洗者若翰認識了耶穌的真實身份,並明白耶穌的心,接著他用了一個奇怪的詞彙稱呼耶穌「天主的羔羊」。本來有很多其它的象徵圖像,比如牧人、君王、嚴厲的審判官,或者對觀福音使用的「比我強的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木鍁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路3:16-17)。可是在他的腦海中再也沒有其它詞彙更加合適稱呼指出耶穌的身份了,最合適的就是「天主的羔羊」。
很有可能若翰是在谷木蘭的厄色尼隱修士中間長大的,以色列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刻影響了他,他了解民族的歷史、通曉舊約。他的聽眾,虔誠的以色列人,聽到「羔羊」馬上就會直覺聯想到「逾越節羔羊」,這羔羊的血塗抹在門楣上,曾經在埃及拯救了他們祖先的長子逃過天使的劍殺。
若翰看到了耶穌的命運。有一天他要像羔羊那樣被宰殺,他的血要毀滅邪惡勢力,他的祭獻要把人從罪惡和死亡中解放。若望明確指出耶穌是在逾越節前一天中午被處死的(若19:14),也是這個象徵意義。事實上司祭們在聖殿宰殺逾越節羔羊就是這個時刻,逾越節前一天的正午開始。
羔羊這個圖像另外還有第二個含義。
那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每一個以色列人都非常熟悉,都會想到「上主的僕人」悲慘的死亡。先知詳細描述他如何走向死亡:「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為此,我把大眾賜與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獵物;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依53:7,12)。
在這裡,羔羊聯繫著罪過的赦免。
耶穌,若翰想要說,也要溫和地承擔人類的一切脆弱、卑微、不正義,並且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被消滅。他不是通過大赦或者禮儀來除掉罪惡,而是賦予世界一個新動力,一種不能阻擋的力量,也就是祂的聖神,來把人類帶向美善和生命,因此而戰勝罪惡。
若翰這樣稱呼耶穌,還有第三個聖經背景:亞巴郎的祭獻中那隻羔羊。
走向摩黎雅山,依撒格問父親:「火和柴在這裡,可是祭獻的羔羊在哪裡呢?」亞巴郎回答兒子說:「天主會準備羔羊」(創22:7-8)。
「看,天主的羔羊!」若翰現在指出,就是耶穌,被天主贈與人類,代替應該受懲罰的人類把自己奉獻。
創世紀這一章的細節都是以色列人非常熟悉的,若翰把他們都指向耶穌。
像依撒格一樣,他們都是獨生子,父母的最愛,都背著自己被祭獻的工具木頭走向做祭獻的地方。拉比解釋說,依撒格自願奉獻,沒有試圖逃跑,主動讓父親捆綁自己放在柴火上。同樣耶穌也是為了愛而自由地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不過反省到此,我們可能會問,難道是真的,若翰稱呼耶穌是「天主的羔羊」的時候,會想到這麼多聖經裡面的內容嗎?
很可能若翰沒有想到這麼多,但是福音書作者若望肯定想到了,而且是有意這麼寫的,這是為了他的基督徒團體教理講授和今天聽講的我們。
除了羔羊,今天的讀經還給了我們關於耶穌的其它名銜,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最早的兩位門徒最初稱呼耶穌「辣彼,意即師傅」(38),這不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彙,不過他們與耶穌度過一整天之後,安德肋意識到耶穌不只是一位偉大人物,他向他的兄弟西滿說:「我們找到默西亞了!」
然後斐理伯提到耶穌身份時說是:「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和先知們所預報的」(若1:45),納塔乃耳更加直接、深入:「天主的兒子,以色列的君王」(若1:49)。
為了認識耶穌的身份,膚淺的相遇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和他留在一起,共同度過「整整一天」,也就是生命的每一個時刻,在天主的家裡。
耶穌對追隨他的若翰的兩個前門徒說:「你們尋找什麼?」這是若望最初的宣告,講給每一個剛剛聽到有人向他介紹耶穌,開始靈性步伐追尋基督的人。我們應該認真問自己,對基督期望什麼呢?因為可能抱著幻想和虛假的希望。
讀經的第二部分(40-42),門徒團隊開始擴大。最初的兩位追隨耶穌,與他留在一起,他們對耶穌的身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現在再也不能對自己的發現保持沉默,感覺到迫切需要向他人傳遞這個喜訊。
安德肋,在若望福音中是第一個發現耶穌是默西亞的弟子。他向兄弟西滿介紹耶穌,並且把他帶到耶穌這裡來。耶穌看著西滿,對他說:「你是西滿,你要叫刻法,伯多祿」(42)。
這裡是第二次用這個詞彙emblépein。若望福音裡面只有這兩次用到這個詞彙。第一次是若翰看著耶穌的內心,現在是耶穌的目光深入到西滿的內心,發現他的身份,並且給予他一個新名字,這個名字標誌著他的使命。伯多祿,湖上打魚的漁夫,一個名字也叫若望的人的兒子,在天主和耶穌面前他被稱呼為伯多祿,因為他的使命是成為教會信仰堅固統一的活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