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4, 2020

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信德帶來變化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在今日耶路撒冷城的南部,有一個地方被稱為「血田」。這塊田是用猶達斯交給司祭長們的那三十塊銀錢購買的(瑪27:3-10);也是在這同一地方,一些以色列國王犯下了滔天罪行,將自己的兒子祭獻給巴爾神。在公元前七世紀末期,約史雅國王褻瀆了此地,從此淪為掩埋各種醜行的墳墓(列下23:10)。司祭們用背叛所得來的錢,買了這塊地,用來埋葬外邦人(瑪27:70)。為不潔的外邦人來說,這樣的地方被稱為可詛咒的(耶29:11),而且他們的子子孫孫也必須與亞巴郎的後裔分開。

因著種族的歧視,人們心中對善與惡、潔淨與不潔淨、聖人與罪人之間的標準根深蒂固,並樹起圍牆。他們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害怕彼此面對,對於不同意見未能以開放、平靜及尊重的方式對話。有時這種彼此對立的局面隱藏著真實的危機,宗教上的融合主義,不同理論之間的並合主義,也可能失去自己身份的認同,放棄固有的價值觀。

對那些意見與我們「遙遠」的人,怎樣說「大公」?誰可以假裝為我們是靠近的?其實我們每人都離基督「很遠」,正走在效法天父那樣成全的路上(瑪5:48)。只有那些自認為「不潔的人」,才在天主面前不會自負,才可以接納天父的救恩。耶穌說:「稅吏和娼妓比你們先走在天國的路上」。這是說人並不能憑自己的功勞在天父前得到光榮,而是說一些人會在那些自認為正義與潔淨的人之前進天國(瑪21:31)。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羞愧,驚訝的是他們卻比我們先進天

國。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依56:16-7

1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當持守公道,履行正義,因為我的救恩就要來到,我的正義就要出現。」6至於那些歸依上主,事奉他,愛慕上主的名,作他的僕人,又都遵守安息日而不予以褻瀆,並固守我盟約的異邦人,7我要領他們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的殿裡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在我的祭壇上要蒙受悅納,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 」

 

由於害怕失去固有的以色列與宗教的身份認同,以色列人與其他人隔離,並對外邦人有非常嚴謹的條文。《申命紀》中有命令:「當上主你的天主將他們交給你,打敗他們時,你應完全消滅他們,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恩待他們;不可與他們通婚,不可將你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也不可為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因為他們必要使你們的子女遠離我,而去事奉別的神,致使上主向你們大發忿怒,將你們迅速消滅」 (申7:2-4)。

其後,以色列人被充軍到巴比倫。這是一個痛苦而寶貴的經驗,這經驗使以色列人成熟了。面對外邦民族文化的衝擊,他們意識到走過的偏見及太多的恐懼是毫無根據的。外邦人本質上並不壞,也不是充滿邪惡;他們培養了高尚的情操,對倫理道德生活的要求也很高。他們的宗教並不是一堆廢話也有寶貴的元素。

當以色列人充軍回國後,他們開始充滿一種宇宙與普世的思想,但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這樣。那些政治與宗教領袖們還是繼續不相信,充滿懷疑,感到無名的害怕。例如說,厄斯德拉,當得知外邦人褻瀆聖殿,與外邦人通婚時,撕裂自己的衣服,哭著向天主祈禱(厄上9)。

這段時期,也正如今日的第一篇讀經所描述的,是衝突與缺乏包容的時期,也是開放與整合的時期。在今日讀經中所說的先知起來了。他是一個從容不迫而公正的人,他看起來超越了人民傳統的狹隘視野。他明白當時是放棄排他主義和改變在《申命紀》中有關種族歧視規定的時候了。他意識到將人分類的圍牆已失去意義:無論是哪個民族、種族,或國家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

天主的許諾是:將有一天那些外邦人也朝拜天主,並實踐天主的誡命,而且可以在天主的聖殿裡向天主奉獻自己的祭品,高唱感恩歌。在天主的家裡,沒有人是外邦人。而聖殿是以列人最為神聖的地方,也將變成所有人的祈禱之所(6-7節)。

 

讀經二:羅11:13-1529-32

13我對你們外邦人說:我既然是外邦人的宗徒,我必要光榮我的職務;14這樣,或許可激我的同胞發憤,因而能拯救他們幾個人。 15如果因他們被遺棄,世界與天主和好了;那麼,他們如果蒙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

29因為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決不會撤回的。 30就如你們以前背叛了天主,如今卻因了他們的背叛而蒙受了憐憫;31同樣,因了你們所受的憐憫,他們如今背叛,這是為叫他們今後也蒙受憐憫,32因為天主把眾人都禁錮在背叛之中,是為要憐憫眾人。

 

 


這篇讀經的主題與上個星期日讀經二的主題緊密聯繫:保祿內心感到很痛苦,因為他不明白猶太人拒絕耶穌的原因。

 《宗徒大事錄》向我們介紹了保祿傳教的方法:保祿逐個城市向猶太人宣講福音,首先是猶太人,如果他們拒絕,他就轉向外邦人宣講(宗13:46-48)。在宣講福音大約十多年後,保祿檢視自己的福傳工作:除了很少的的人是例外,以色列人並沒有相信基督,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

在讀經二中,保祿注意以色列人的無信也可以帶來積極的後果,就是可以促使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團體。事實上,若大量的猶太人相信了,他們的狹隘和排外心態,對外國人存有偏見,在這情況下,基督徒團體就不會受到異教徒歡迎。

從這一點出發,保祿有一個直覺:就是天主子民拒絕基督並不是確定的,總有一天 — 這是肯定的 — 以色列民會承認耶穌就是先知們所宣講的默西亞。到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保祿表現出他的喜悅:如果以色列人的不服從是天主所預料的,這樣當他們也成為門徒時將有甚麼事發生﹖他們將是從死裏真正的復活。(15節)。

 

    福音:瑪15:21-28


21耶穌離開那裡,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帶去了。 22看,有一個客納罕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我的女兒被魔鬼糾纏的好苦啊!23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他的門徒就上前求他說:「打發她走罷!因為她在我們後面不停地喊叫。」24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5那婦人卻前來叩拜他說:「主,援助我罷!26耶穌回答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27但她說:「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28耶穌回答她說:「啊!婦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你成就罷!」從那時刻起,她的女兒就痊癒了。

 

一位猶太經師敘述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在自己的田地裡種植了所有種類的樹木,並且很小心地守護著它們。經過多個春秋,他感到非常沮喪,這些樹木有很多葉子和花,但卻沒有結果實。當他正準備用火燒掉這些樹時,忽然在一個樹枝下看見一個石榴。他將它摘下來,嚐了一口說:這真美味!他很高興地說:「為了這個石榴的原因,我保留這個樹園中所有的樹木。」這位猶太經師說,天主也是如此,祂因著對以色列人的愛,拯救了全世界。

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與這位經師一樣,保持著向別人開放的思想;反之,大部分猶太人認為只有一個被選與聖善的民族,及必須避免外邦人,因他們都是不潔與被棄絕的(宗10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初期基督徒團體面對著困難,他們正像一顆充滿活力的幼苗,茁壯成長。他們也屬於以色列家族的後裔。初期基督徒詢問:救恩是屬於所有的人民,還是只屬於亞巴郎的子孫?於是就產生了不同意見、誤解和一些令人爭論的事,教會團體產生了分裂(格前1:10-12,迦2:11-14)。一些人爭論說福音只應該宣報給以色列人。為了證實他們的觀點,他們也借用耶穌在世的態度,說耶穌並沒有進入與以色列人衝突的巴勒斯坦領域內。他們記得耶穌的叮囑:「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瑪10:5-6)。

另一些人的思想比較開放,他們相信,福音是首先宣報給以色列人—天主救恩的首要受益者(瑪22:1-6),但是外邦人也應該被接納在天國的盛宴中(瑪22:8-10)。以色列是上主的首生子(德36:11),但不是唯一的,其餘的子民也是天主的子女(耶3:19)。復活基督的命令是不可以篡改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9-20)。

 

由於耶穌在世的公開生活時間很短(也許只有三年),因此耶穌可能限制了自己的使命,「在以色列迷失的羊群裡」;即使這樣,耶穌也用自己的行動清楚表明他的救恩是屬於全體子民的。今天的福音就是有關此主題的典型敘述。

 

有一天,一個外邦人,從提洛和漆冬來到耶穌跟前,大聲呼喊(意思是「不斷祈禱」),懇求耶穌治好她的女兒。這段經文說這個人是「客納罕人」,屬於以色列人的敵人。客納罕人是一個危險的民族,很多次他們引誘以色列人離開正統的信仰而向巴爾朝拜,並奉獻禮品。

耶穌的門徒們,因為受到很嚴格的猶太傳統教育,按照他們所遵守的法律,他們不能容忍這種人厚顏無恥地請求,於是企圖阻止她,因為這個客納罕人的請求違反他們的規定,這是對傳統提出的挑戰。

福音作者反思耶穌與客納罕婦人的對話,他喜愛強調耶穌答覆的重點。面對這個婦人的請求,耶穌採取不理睬的態度:不看一眼,也沒有說一句話(23節)。而門徒們對婦人的請求卻表示厭倦,想迅速解決這種令人為難的事情,便請求耶穌「讓她離開吧!」耶穌也好像同意他們的請求,變得比較嚴肅,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4節)。

有關「失散的羊」的形象,常常出現在舊約聖經中。「我的羊在群山峻嶺中迷了路,我的羊四散在全地面上,沒有人去尋,沒有人去找」(則34:6)。「 我們都像羊一樣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卻把我們眾人的罪過歸到他身上」(依53:6)。天主的許諾是:「因為吾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親自去尋找我的羊,我要親自照顧我的羊。猶如牧人在羊群失散的那日怎樣尋找他的羊,我也怎樣尋找我的羊;我要把那些曾在陰雲和黑暗之日四散在各地的羊,從那些地方救回來。我要從各民族中將他們領出,從各國將他們聚集起來,領他們回到自己的地域;我要在以色列的群山上,溪水畔,以及本國的一切牧場上牧放他們。我要在茂盛的草原上牧放他們,在以色列的高山上有他們的羊棧,在那裡他們要臥在舒適的羊棧裡,在以色列的群山上,在肥美的牧場上吃草。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吾主上主的斷語──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肥胖和強壯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義牧放他們」(則34:11-16)。

天主好像只對以色列人完成了這種使命,並且只注意以色列人的需要。耶穌自稱是以色列的牧者,是為了完成先知們的宣講,讓這位客納罕人明白其中的意義。她明白自己不屬於被選的子民,不屬於「上主的羊群」,沒有獲得救恩的權利;因此她信賴,並交託於上主的仁慈與良善,也相信天主無條件的援助,因此她跪伏在耶穌跟前說:「主,可憐我吧!」

她得到的答覆好像是一種責備:「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26節)。

以色列子民就是天主的羊群,而外邦人是狗。這種帶有侮辱的語氣,雖然沒有直說,但卻很刺耳。「狗」在古代中東一帶代表嚴重的侮辱。猶太人就以此形容外邦人。這在新約中常常出現,且是一種帶有歧視性的稱呼:「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它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瑪7:6)「凡為狗的、行邪術的、姦淫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喜愛撒謊的人,都留在城外」(默22:15)。你們要小心狗(斐3:2),借用「狗」的含義強調外邦人的生活與福音的生活是完全不相容,且絕對相反福音的價值。

很奇怪的是,耶穌講出了這樣的話。要注意,那位客納罕婦人對耶穌極為尊重。她三次稱呼耶穌為「主」。這是基督徒對復活基督信德的一種宣誓,而且「達味之子」就相當於認識並承認耶穌是默西亞。耶穌與自己的同胞一樣,他對外邦人都是可憎的;但真是這樣嗎?

這段經文的結尾啟發我們,耶穌說:「女人,你的信德真大!」這是耶穌從未對任何以色列人說的讚美信德的話。

現在所有的事情都明白了。之前對外邦人的排斥與輕視,認為他們都是不潔的,以及對他們無禮的行為,在這段對話之後都顯得不適宜。耶穌願意門徒們徹底改變對外邦人的態度與行為。耶穌給他們指出,他們自認為的潔淨與聖的思想多麼滑稽與可笑。所謂「羊棧裡的羊」,指牧羊人想集合那些失散的羊(瑪23:37),在他們周圍的「狗」,因著信德也可以獲得天主的救恩。 

這個信息與以往一樣及時:教會被召叫,是一個標記;在教會內,人的性別,種族與民族,或者組織關係不同而帶來的種族歧視都會結束。保祿也作證說:「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如果你們屬於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按照恩許作承繼的人」(迦3:26- 29)。

這個客納罕婦人 異教徒、無宗教信仰者卻成為真正信徒的模範。她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值得誇耀和顯耀的,但她相信耶穌和祂的話語,相信耶穌才可以讓她得到救恩。她呼求耶穌,並得到耶穌恩賜的禮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