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是為了獲得
「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上主,雖整夜伸手,亦不覺辛苦,我的心靈且不接受安撫」(詠77:3)。我們呼求上主,因為我們確信上主將生命、呼吸和一切賞給了眾人(宗17:25)。我們呼求聖人為我們轉求,到一些地方朝聖,親吻聖髑,做九日敬禮等。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生命。
「眾人都尋找耶穌,一直來到他那裡,挽留他不要離開他們」(路4:42)。 「他們觸摸耶穌,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路6:19)。他們接近耶穌,是為了獲得得生命。耶穌聲明:「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
在耶穌的建議中,有些似乎是相反的,甚至是可笑的。為了獲得生命,首先要捨棄生命:「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10:17-18)。耶穌為他的建議作解釋:「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這需要在信德的光照下理解,為獲得生命,需要犧牲自己的性命(默12:11)。這是奇怪且令人費解的邏輯!天主曾向亞巴郎許諾,他會有如同天上的星星、海邊的沙粒那樣多的後裔;同時天主卻要求他祭獻自己的獨生子依撒格,只有這樣,天主才能實現祂的許諾。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只有對天主的許諾深信不疑的人,像亞巴郎一樣,才能做到。
耶穌許諾,將生命賜予自己的門徒們:「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8:52猶太向他說:「現在我們知道:你附有魔鬼;亞巴郎和先知都死了;你卻說: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嘗不到死味」(若8:51-52)。他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由肋旁流出了生命的水。
在逾越奧跡中復活的那天,重新獲得生命。那些跟隨耶穌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將獲得生命樹(默2:7),並將永遠與衪在一起(弟前4:17),看到天主本來的面貌(1若3:2)。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要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主,我們還去投奔誰呢?只有你有永生的話。
讀經一:耶20:7-9
7上主,你引誘了我,我讓我自己受了你的引誘;你確實比我強,你戰勝了。我終日成為笑柄,人都嘲笑我。 8因為我每次發言,必得叫喊,必得高呼:「暴虐!破壞!」實在,上主的話,為我日日成為受侮辱和譏笑的因由。9假使我說:我不再想念他,不再以他的名發言;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燒,蘊藏在我的骨髓內;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
他必使你的義德如光出現,使你的仁義如日中天(詠37:6)。這是一位老年的智者,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相信天主會因著自己的正義行為而賜福於自己,而獲得永恆的賞報。「天主待正直的人多麼美善,上主對心裡潔淨的人亦然」(詠73:1),這是以色列人傳統的認識。這就是有關「賞報正義」的教訓。然而有時面對否認的事實,經常是不可理解的。這時,所有關於信德的教訓都顯得無力,似乎都是巧妙的聲明,甚至有時是嘲諷和不可接受的。
今日的讀經一向我們介紹了一位覺得生命沒有希望的青年,在面對荒謬事情時對天主魯莽的質問,甚至可以說對天主的辱罵:「上主,你引誘了我。」這是耶肋米亞先知,因為他忠信於自己先知的使命,在行使自己先知性使命的時候,必須面對各種形式的迫害、不幸、災禍,甚至覺得不可以承受,因此他向天主呼喊投訴,表達自己的痛苦。
事實是這樣的:耶肋米亞先知是在耶路撒冷淪陷被毀以及猶太人充軍到巴比倫時期,國家靠近毀滅的邊緣。國王約雅金是一位懦弱的人,只知道關心修建自己的豪華宮殿,對於即將臨於自己子民身上的災禍卻漠不關心。聖殿的司祭們宣講一種無用與虛偽的宗教,表現在一種外表沒有積極意義的禮儀。外在的慶典不能給人帶來心靈的自我悔改,也不能使人根據天主的誡命去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主召叫耶肋米亞先知,「因為我派你到那裡去,你就應到那裡去;我命你說什麼,你就應說什麼。先知感到害怕,因為覺得自己還年青,不會說話,但是天主向他保證說: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並保護你,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耶1:7 -8,19)。
這樣,耶肋米亞先知不能不相信天主的話,他立刻接受了,但是他不理解天主的召叫。很多反對的事情出現了:與國王、宗教領袖和軍隊指揮官發生衝突;甚至猶太的人民,感到憤怒及失望,請求先知不要作聲。敵人不再容忍他,他們搜集證據反對他,逮捕他。他們打敗他,並且他經歷審判。然而,先知是幸運的,他被無罪釋放。
最壞的情況似乎過去了,但是先知所感覺到的緊張氣氛、焦慮,不適已經深深的表露了自己的生活,並震撼了他的心理平衡。他如此向天主訴說自己的痛苦經歷,就是今天讀經一所表述的。
讀經一是用一個非常活潑的形象,是在聖經中以很大膽的圖像表達先知的訴說:「上主,你引誘了我,我讓我自己受了你的引誘;你確實比我強,你戰勝了」(7節)。先知將自己的使命與一個女青年相比,如同女青年被一個青年人的甜言密語所引誘,並且相信了他的建議,放棄了自己的選擇與命運。她沒有什麼可以詛咒,她相信那一刻是在一個虛假的愛情中。
這就是耶肋米亞的感受:他獨自地反對一切,受到人民的攻擊及嘲笑,向他施暴。為甚麼天主召叫他,要他去完成是失敗的使命呢?他感到奇怪,因為他受了天主的引誘,為什麼他不與家人保持寧靜,共同生活在充滿和平的阿納托城內呢(耶1:1)?在先知的無助中,他呼喊說:「我不再想念他,不再以他的名發言」(9節)。這是對自己所愛的人的一種充滿憤怒與痛苦的訴說,是想與自己心愛的人建立彼此間的盟約,並向對方訴說自己處在動盪與不安生活中的感受。
但是,如同生活在不可阻擋的愛情中的人,先知也不能放棄天主對他的召叫,視這樣的召叫而不顧。他願意受天主的引誘。天主召叫他,這種感覺熾熱他的心,在其內就像不能熄滅的火焰燃燒著。儘管他經歷劇烈的痛苦與別人的嘲笑,也不能讓他放棄天主對他的召叫與自己的使命。
讀經二:羅12:1-2
1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 2你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
如果我們的禮儀慶典沒有愛相隨,那對天主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先知宣講,耶穌也多次證實了這樣的觀點:「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3)。
讀經二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在聖殿中隆重與重要的祈禱,將被讚美天主的方式所取代:就是獻上自己的身體當作生活與悅樂天主的祭品(1節)。如果我們的禮儀不是慶祝愛的生命,就是流於形式;即使是表現出來的,也是沒有內容的外在形式。保祿繼續勸勉基督徒不要「與此世同化」。
在新約的語言表達中,「與此世同化」並不只是時間上的意義,更是質量上的變化,就是人常認為所有的事都是正常的,都是充滿智慧的,有意義的。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進入人的心靈與內心,亦很容易被採用,而且也不用反省。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基督徒很容易按照此世的思想去思維,並迎合現世倫理生活的潮流。這種「迎合思想」是充滿了陷阱與危險的。因此必須常常注意,以免掉進它的漩渦。
這就是為什麼宗徒們邀請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要重新思考,甚麼是天主所接受的行為,即使人們是不可理解的。
福音:瑪16:21-27
21從那時起,耶穌就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 22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23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24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25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26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27因為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都滿懷一種期待:希望未來的生活可以變好,將要來的世界會充滿和平與正義。正如在則49章中所看到的一樣,猶太經師們宣布,在最後的時期,整個大地都會有奇妙的改變:他們且保證,在默西亞的日子裡,巴勒斯坦將變成一個花園,而這個花園會變成一大片森林,大地也會有千倍的出產,為每人都有很豐富的財富,每人都不會缺少,就像在樂園中剛開始一樣。
宗徒們也對這樣的遠景充滿希望,認為天國的來臨是快要實現的事。他們確信師傅就是基督,是達味之子。他們跟隨耶穌,希望在耶穌身上實現他們各人的光榮理想。唯一的問題是,按照他們的想法,他們仍希望知道誰在他們中間是最大的(谷9:34)。
在這種充滿希望的等待中,耶穌三次宣布自己的苦難,在福音中出現了三次。在耶穌公開生活的一半時間後,衪感覺到有必要用一種決定性的方法,讓自己的門徒們明白,跟隨自己不要有一種幻想或者現世的想法,這種想法在耶穌身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為避免任何形式的歧義,祂聲明朝著耶路撒冷不是為了獲得勝利,而是去受苦,將在那裡被殺害,但是第三天將要復活(21節)。
現世的思維與人的邏輯不明白耶穌這樣的建議。門徒們也不明白其意義,因為他們從猶太經師中學到,默西亞是不能受苦與死亡的。這些經師教育他們,當默西亞來臨時,安眠在墳墓中的都要復活起來,並要進入一個光榮與喜樂的國度;而伯多祿,以全體的名義行動(32-33節)。沒有必要感到害怕去祭獻,如果某一天有必要,即使去冒險,奉獻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但絕不是去履行一個很荒唐的決定,也不應該走在一條感到失敗的路上,覺得耶穌有必要考慮自己的決定,並改變自己的主意。
緊接著的情景是非常重要和現實。伯多祿將耶穌拉到一邊,好像是在對正處於絕望中的人給予鼓勵的安慰。他覺得有必要使耶穌明白,在一個感覺失落的時刻,應該逃避虛假幸福的道路。
耶穌對試圖勸阻他離開路徑的反應很嚴厲,甚至是憤怒的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其實這句話的翻譯是不準確的。耶穌並不是要使伯多祿遠離自己,而是要將他帶到正確的路上來。「退到我後面」意思是說,跟隨我的道路,不要想走在我前面指揮我,不要想為我指出前進的道路,這條路是由天父所安排的;而你——伯多祿的建議,是從人間的智慧而來的,由人的狡詐而來,在天父的眼中是愚蠢的。
伯多祿此時並不明白他所犯的錯誤,他正朝著與上主的道路相反的方向前進。與撒殫的願望一樣,他想勸耶穌擁有統治別人的願望,有獲得權力的慾望。魔鬼曾將耶穌帶到一座高山上,並向耶穌顯示了世上所有王國的榮華富貴,向衪說:「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就對他說:「去吧!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瑪4:8-10)!現在耶穌面對著同樣的誘惑與試探,這是伯多祿提出的,因此耶穌的反應還是同樣的堅硬。
今日的福音與上個星期日的福音可以構成一體,可以將二者放在一起比較。西滿伯多祿因為接受了來自天父的啟示,而被耶穌指定為教會的磐石,他接受了耶穌所委託給他的任務,並宣布了對永生天主之子的信仰。現在他卻變成了絆腳石,因為他按照人類與現世的邏輯去思想與行動:他幻想光榮、成功、榮譽,這些都構成了他跟隨師傅的障礙。
耶穌責斥伯多祿之後,便對所有的門徒,明確提出他對他們的要求。沒有企圖減輕,使他們更容易接受。接受基督的使命是無條件的。如果師傅選擇去交付自己的生命,如果「徒弟不能勝過師傅」(瑪10:24),那麼門徒們的道路就必須與師傅走同樣的道路。耶穌向門徒提出了三個要求:棄絕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隨我。這三個要求構成了做門徒的典型與最基本的條件,是不能耽誤或反復為自己考慮的。
「棄絕自己」,意思是說不再為自己考慮,這是世界治理人民關係的原則的逆轉。那些被認為是積極的人而被拒絕,是因為他們只是要求別人去行動:尋求自己的喜好,希望獲得光榮的意願,尋找自己的益處。即使有時在外表看來是充滿了愛德的行為,內在卻隱藏著自私和慾望的成份。
耶穌的門徒被召選,首先是被要求放棄任何為自己思考的意願,即使是屬靈性的層面。不要為自己積蓄在天國受光榮的善行,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靈性生命的需要,需要為別人的益處而思考和行動。即使是小小的善行,也不要只想自己的益處。善行不是為了自己的益處,而是為兄弟姐妹的益處。無條件地去愛,就像天父一樣,即使有所損失,也一樣去愛。
第二個要求是「背起十字架」,這並不是說只需要背起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挑戰,或者困苦,或者用這種方法討天主喜歡。基督徒並不是尋找痛苦,而是愛。十字架是愛的標記與完全的奉獻。背起它跟隨基督,意思是走在基督所走過的道路上,為了基督的意願而奉獻自己的生命,即使在面對迫害與死亡的威脅下,也忠於福音的要求。「背起十字架」,要求人不再尋找自己的益處,而是為別人的益處。
第三個要求「跟隨基督」,並不是說將基督當作生活的模範,而是分享基督的選擇,並以基督的計劃視為自己生活的目標,與基督一起,為別人付出愛的行動。在今日福音的最後結束部分(25-27節),用了三個理由解釋基督為什麼要向自己的門徒提出這三個條件,並要求門徒們接受這樣的條件,好成為門徒。
第一個理由(25節):「誰若喪失自己的生命,不是喪失,而是獲得生命」(25節)。誰在自己手中緊握那顆麥子,將這粒麥子隱藏起來只為自己揮霍,就會喪失自己;但是誰有勇氣將這粒種子埋在地裡,才能保存和獲得這粒種子帶來的果實。生命也是這樣:為了獲得生命,必須先捨棄生命,為自己的近人付出生命。
第二個理由(26節):現世的生命是短暫的、易逝的、脆弱的,不穩定的。沒有必要為現世的生命付出全部精力,好像它是永恆的一樣。在智慧文學上有很多反思生命的思想:「看,你使我的歲月屈指可數,我的生命在你前算是虛無。世人的生存,只是一口呵噓。人生實如泡影,只是白白操勞,他們所有積蓄不知誰來得到。我主,現今我還有什麼希望?我的希望寄託在你的身」(詠39:6-8)!
第三個理由(27節)是最後的賞報。在瑪竇福音中常常出現審判的場面,這種審判不是對未來的威嚇,而是指在現世做明智的選擇。在生命末刻我們能向天主呈現什麼呢?肯定不是所積蓄的財富,所享受的一切、認識、或者職業。天主在最後也不會看我們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而是看我們的愛德行為。
誰如果缺少反省的能力,就會被這個世界上的各種誘惑所迷;誰如果遠離將世界帶向迷惑了很多人的邪惡誘惑、偶像崇拜或者欺騙,在自己身上所反射的就只有天主的光明,他/她的真正的生命價值就會顯露出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