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6

通過祈禱,在歷史中發現天主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聖經》從來沒有說過亞巴郎進入一座聖殿祈禱,但他不只是信德之父,也是祈禱的模範。如果祈禱需要信德,那麼信德也需要祈禱。亞巴郎的生活就是祈禱的生活,當他聆聽了上主的話語後,他總是開始做上主所喜歡的事;當他聆聽了上主的話語後,他總是朝著上主所指示的方向前進。
亞巴郎的生命是祈禱的生命。『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降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降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羅特也同他一起走了。亞巴郎離開哈蘭時,已七十五歲』(創1214)。『這些事以後,有上主的話在神視中對亞巴郎說:「亞巴郎,你不要怕,我是你的盾牌;你得的報酬必很豐厚!」亞巴郎說:「我主上主!你能給我什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裡則爾」』(創1512)。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那裡,給他顯現出來。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你不要由你僕人這裡走過去,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休息休息」』(創1814)。『這些事以後,天主試探亞巴郎說:「亞巴郎!」他答說:「我在這裡」』(創221)。這些對話增加了亞巴郎的信德,他時刻準備接納天主的旨意。雖然有時表面看到的是完全相反自己的思想的,但是他仍然相信這是天主的愛。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為我們來說是個謎;很多事情讓人無法理解,覺得沒有邏輯,無法給予解釋的理由,使人懷疑天主在人類歷史中的存在。這時,我們的信德面對著很強烈的考驗,我們就會很自然的向天主呼喊說:聆聽我們的呼聲,注意我們的哀號。天主時常聆聽我們的聲音,但是我們卻不理解天主的聲音。我們必須這樣祈禱說:上主,求你使我們聆聽你的聲音;開啟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自以為安全的思想與自我計劃中走出來,學會接納你的旨意。這是拯救我們的信德。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上主,求你使我們聆聽你的聲音。

讀經一 123 224
1:2 上主,我呼救而你不予垂聽,要到何時﹖向你呼喊「殘暴」,而你仍不施救﹖ 3 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人受壓迫,而你竟坐視﹖在我面前,只有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迭起。
2 上主回答我說:「你寫出這神視,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能順利誦讀。3 因為這神視有一定的時期,最後必要實現,決無欺詐;若遲廷了,你應等待;它必再來,決不誤期。4 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

哈巴谷先知與耶肋米亞是同時代的人,因此他們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經濟與宗教的情形下。社會充滿了不義:「他們彎起如同弓的舌頭,使在地上得勢的,使虛偽而不誠實,因為他們變本加厲作惡,全不理睬我——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各自提防自己的近人,不要信賴任何弟兄,因為所有的弟兄都愛好欺詐,一般的近人都好說讒言;人都欺騙自己的近人,不講實話,使自己的舌頭慣於說謊,竭力行惡,不願悔悟,卻強暴上又加強暴,欺詐上又加欺詐,全不理睬我——上主的斷語」(耶925)。「為此,我必將他們的妻室交給外人,將他們的莊田交給別的地主,因為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財圖利;從先知到司祭,都欺詐行事」(耶810 )。

「他們的國王天生懦弱,喜歡奢華的享受與生活,剝削為他們建築宮殿的工人們,不保護窮人與弱者的權益」(耶221317)。在人眼皮下充滿了不義、剝削、濫用職權,這是一種障礙。天主卻任由他們這樣做,讓人覺得天主似乎對世上所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為什麼天主不介入來幫助那些受到壓迫的人?
 他們注意到所發生的一切,在精神上感到有迫切的需要去詢問原因。耶肋米亞與哈巴谷先知想明白在世上所發生的一切的意義,於是他們不惜與天主展開爭辯。
他們詢問天主保持沉默與無動於衷的原因:『上主,幾時我與你爭辯,總是你有理;但我仍願與你討論正義:「為什麼惡人的生活總是順利,一般詭詐極惡的人總享安寧」』耶121)﹖人民也希望能知道理由、得到解釋,於是他們要求哈巴谷詢問上主。先知的內心不安,受到衝擊,於是在同樣的夜晚向天主提出這樣的問題,即讀經的第一部分:「上主,我呼救而你不予垂聽,要到何時﹖向你呼喊「殘暴」 ,而你仍不施救﹖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人受壓迫,而你竟坐視﹖在我面前,只有壓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迭起」(哈123)。

哈巴谷的祈禱是了不起的!他有勇氣向天主說,他不同意天主的做法。他不明白天主為何對惡人的容忍、沉默與無動於衷。他有勇氣向天主要求顯示自己統治世界與面對歷史中各樣事件的方法。
在向天主表述了自己與人民的抱怨後,他保持沉默。現在輪到天主回答了,現在是天主需要解釋自己的行為的時候了!哈巴谷先知滿心期待,像在等待一株即將要被點燃的火炬一樣,希望可以照亮自己的疑點,好能明白細小事情的意義。期待一個改變的標記(哈21)。

上主並沒有使人焦急等待。就是第二部分的內容(哈224)。
天主命令哈巴谷注意,將天主所說的寫下,因為天主希望他的話成為文字被傳遞下去(2節)。這就是答案:短時間內不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人民需要通過一段時間來獲得自由。那些無信、失去信心、向不義投降的人,行為邪惡的人是有禍的(3節)。
天主的答覆令人不解:天主並不解釋什麼,只是請求人要無條件地相信與信賴。天主明白,先知與人民的抱怨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天主容忍的原因,並保證將有一天要向所有人啟示自己的計劃,而今天只有先知明白。那些邪惡的人,雖然在表面上繁榮,但卻正走在毀滅的道路上。那些義人,對天主懷有信心的人,可以戰勝生命中遇到的挑戰(哈24)。

讀經二 弟後 168 1314
6 親愛的弟兄,為了這個緣故,我提醒你把天主借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賜,再熾燃起來,7 因為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並非怯懦之神,而是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 8 所以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人為恥,但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同勞苦。
13 你要以信德及在基督耶穌內的愛德,把從我所聽的健全道理,奉為模範;14 且依賴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保管你所受的美好寄託。

《弟茂德後書》是寫給那在基督徒團體中負有領導責任的人的。這段讀經以邀請「將天主所賜的恩賜再次點燃起來」開始。被召去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需要向上主請求力量懷勇氣去見證真理的弟茂德,卻是個內心畏懼與保守的人;因此,保祿叮囑格林多的信友們不要讓他感到恐懼與害怕(格前610)。這就是保祿為什麼叮囑他,讓他記住聖神使人獲得力量,而不是使人感到害怕(78節)。
在讀經二的第二部分(1314節),保祿兩次直接叮囑弟茂德,也間接以此為契機,叮囑所有基督徒團體中的牧人,要仔細謹慎地、完好地保存信德的真理。
在公元一世紀末,在基督徒團體中開始滲透一些古怪、虛假與充滿各種幻想的教導。以這樣的觀點解釋福音的意義,無論是從倫理道德上,還是從神學意義上來講,都會使福音的信息出現巨大的偏差。因此,教會的牧者們應該時常注意並保持警惕,保護那些容易受到這種錯誤隱藏著的異端影響的信友們,免受傷害。
保祿叮囑他們,忠於信德的原則並不意味著思想上墨守成規,也不是說團體生活的任何成份都不能改變。使福音的思想與意義更加豐富,以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並傳遞福音的信息,並不會使信德的道理產生偏差。新的禮儀儀式,新的教理內容,並不會產生對傳統的不忠信。
兒童需要成長,成為成年人。如果有人想讓小孩子始終保持如一,那是一種暴力行為。天主的話語也必須要成長、結果(宗1224),信德也必須要成熟。對福音保持忠信,也需要心靈與思想上有個相稱的變化過程。
由聖神帶來的改變就是向外傳遞福音信息的過程與生命的象徵。

福音 17510
5 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6 主說:「如果你們有信德象芥子那樣大,即使你們給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7 你們中間誰有僕人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裡回來,即給他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罷!8 而不給他說:預備我吃飯,束上腰伺候我,等我吃喝完畢,以後你才吃喝﹖9 僕人做了吩咐的事,主人豈要向他道謝﹖10 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今日的福音片段不易解釋。無論是談論“信德”的第一部分(56節),還是提出令人震撼的這個比喻的第二部分(79節),都像個謎一樣,引發許多令人不解的問題。還有,在這段的最後部分,門徒們被稱為“無用的僕人”(10節)。
現在從“如果人的信德只有芥菜籽那樣大,就能產生奇蹟”開始,上主這句話是從門徒們的請求開始的:“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5節)。
信德可能成長嗎?有人認為,如果願意,就可以成長;如果不願意,就無法成長。這樣的話,信德就完全是個人主觀的事情。如果信德依靠人的個人意志,那麼信德的成長就是人自己的事情,信德就成了部分真理的表述。
實際上,「信德」並不只是思想上的事。它要求一個具體的選擇,要求對基督有完全與無條件的信心與勇氣,並接納基督做出所有有關生命的建議。跟隨基督的道路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卻使人感到疲勞,令人緩步前進,甚至使人停下來。
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經驗到信德的不確定性,甚至對信德產生動搖。雖然我們相信耶穌,卻不是完全信賴,缺少勇氣去走耶穌所走過的道路;甚至不能放棄我們的固有習慣與擁有。因此,必須要增加自己的信德。
門徒們的請求顯示出他們已經到達了增加自己信德的階段。他們明白精神上的成就並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天主的恩賜;為此,他們請求耶穌使他們更加堅定,更加具有決定性的選擇,在跟隨耶穌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並更加信賴天主的帶領。
從這篇經文的背景中,也可以明白門徒們請求增加信德的原因。耶穌曾經向他們啟示過,他們將要走一條充滿艱辛與痛苦的道路:必須要從窄門進入(路1324),被父母所仇恨(路1433),也要如這段福音之前的幾節所寫的一樣,需要無條件的寬恕(路1756)。面對這樣的請求,自然可以理解,信德面對很大的挑戰,需要力量來支持。

人希望可以重新為自己選擇,退到後面的誘惑是巨大的。也許他們會與很多人所說一樣,覺得這話太生硬,難以聽得進去(若660)。他們害怕不能夠承受天主給予的十字架。因此,從他們口中很自然地發出請求: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
耶穌似乎並沒有俯聽他們的祈求,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向他們解釋信德的巨大力量。祂用一種相反於我們文化思想的圖像,來解釋信德所帶來的果實:用一顆樹作比喻。我們不知道祂具體指哪種樹,桑樹還是無花果樹;總之,是一種在海裡生長,並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樹。
瑪竇與馬爾谷並不是說的一顆樹,而是憑信德的力量可以移山(瑪1729,谷1123)。這是一種比較普通與公共的圖像,並且具有智慧。保祿也運用這個圖像(格前132)。它們都具有同樣的信息。我們可以用耶穌在另一處的宣布來綜合其信息: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
這裡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其他人不可以完成這個奇妙的工作呢?包括耶穌、聖母瑪利亞、亞巴郎、那些偉大的聖人們在內,他們並沒有行此奇蹟。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耶穌是在以象徵和誇張的手法說話。

耶穌所說的奇蹟,是為那些相信的人而說的;為他們將會有從未聽說的改變,就是在社會與世界上那些不可解釋,絕對的與不可預見的事情。當他們完全相信上主的話語時,福音就會產生令人驚訝的力量,就會使人按照福音的精神去行動。
另外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光照我們的理智:在面對仇恨、義怒、偏見時,誰又沒有想到過去抵抗呢?有人肯定會想,現實是那樣的不可抗拒與無可奈何;有人也肯定會想,這些相似的衝突是不可治療的;也有很多人至少曾經想過,敵意的種子是那樣的深厚,它可以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耶穌說,為那些相信的人,沒有任何事情是不能成就的。信賴上主言語的人,就是那些從未聽過奇蹟的見證人,將會有由先知們所宣講的充滿奇蹟般的改變:曠野之地將要開花(依3215);不毛之地將要成為一座花園(依513)。

在這裡,耶穌敘述了一個比喻(79節)。祂講話的語氣令人感到苦悶與掃興。一位在田間工作的奴隸,一天的辛苦勞動之後帶著疲倦的心,和被太陽曬焦的臉回到家中。主人,卻相反,不僅不表揚他所做的一切,邀請他坐下來一起吃飯,還用生硬的話語說:你先服恃我,照顧我的飲食,當我吃飽了,你再吃晚餐吧!
這個主人代表天主,僕人代表我們。現在我們擔心的是,在我們的生命終結時,是否也會這樣呢?天主是不是也這樣對待我們呢?
這個比喻令人震驚的原因,是在幾個星期前,我們聽到耶穌很清楚的講過: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路1237)。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動!
如果將上述的福音與今日的福音相比較,就會使人不易理解,甚至令人厭倦。我們必須將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當時,奴隸被認為是主人的財產,因此,在主人前,奴隸不能提出任何要求。耶穌並不是在討論這種現象的對與錯,而是以這樣的事實做例子,來說明事理。只有當那天,人類社會接受由耶穌所宣布的建立新社會的基礎,新的社會才能建立起來。
現在讓我們想起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對門徒們所說的話:『在他們中又起了爭論:他們中數算著誰最大﹖耶穌給他們說:「外邦人有君王宰制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路222427)。

耶穌現在不是討論奴隸制度的問題,只是以這樣的圖像來傳遞與表明神學意義。衪願意糾正法利塞人與天主之間的那種錯誤關係的思想。
在那個時代,那些精神導師們宣講憑功論賞的宗教觀念。他們說:在每人生命終結的時候,天主將按照每人所行的一切來審判人。因此,需要盡心盡力行善:祈禱、守齋、施捨、實踐宗教倫理要求、奉獻與犧牲,很仔細的遵守法律的規定與細節。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獲得天主的賞報。
這樣的思想與我們所想的完全吻合,有時候這就是我們所想像的天主。我們的思想與法利塞人所想的一樣,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人是來自於泥土,因此人在天主前不能妄想有任何權利,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論功行賞」的宗教思想,為那些實行各種誡命的人是有害的,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扭曲,使人變得自私,歪曲人與天主的關係。這樣的人不能以愛為真正的出發點,一切只是為自己積攢功德,不能在天主前積攢真正的財富。他們將自己放在一切行動的中心,不能幫助弟兄們去改變他們的精神生命。
耶穌希望自己的門徒們放棄任何形式,包括精神上的自私主義,而進入天主的世界中,無條件地去愛他人,以此回報天父對自己的愛。
「論功行賞」的更大害處在於:將天主當成一位「會計」,他記載著每個人的一切功行與過失,到最後會仔細的與每個人算帳,指出哪些是欠債人,哪些是債權人。今日福音的比喻要人改變這種思想。
這些似乎令我們不悅,也不解,因為在我們的思想中,我們該多積德行善,以在天主前獲得更大賞報。這種思維已經根深蒂固了,就好像桑樹的樹根那樣深。

最後的結束部分很生硬。聖經此處的翻譯似乎不太準確,因為沒有任何僕人是「無用的」。更好譯成:我們只是純樸與簡單的僕人,我們只不過是盡了我們應該盡的義務。
耶穌不是要貶低善行的價值,不是要輕視人的工作;祂在面對人努力工作的行為時,也不是要消減人的積極性,而是將門徒們及別人從具有危害思想的桎梏中釋放與拯救出來。這些桎梏就是:自以為是正義的人,自我欣賞,故意炫耀自己的功行,顯示自己無可指摘的行為。耶穌願意將他們從內心的競爭與精神的對手中釋放出來,潔淨他們心思。
我們不需要為了獲得天主獨特的愛而彼此競爭,因為天主為每各人的愛都是豐盛的。

耶穌願意讓人明白,法利塞人在人前炫耀自己功德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因為善行不是人的行為,而是天主白白的恩賜。誰使你異於別人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既然是領受的,為什麼你還誇耀,好像不是領受的呢(格前47)﹖

Friday, September 23, 2016

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天主只是富人的天主:財富、好運、富裕,被認為是天主祝福的標記。

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財富」一詞,是被用在亞巴郎身上: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創132)。依撒格在那地方耕種,當年就得了百倍的收成。上主實在降福了他,他竟成了富翁,越來越富,終於成了個大富翁(創261213)。雅各伯擁有很多牛、驢、羊和僕婢(創326)。連《聖詠》作者也知道怎樣許諾義人:他家中必有權勢財產,他的仁義必存留永遠(詠1123)。

貧窮被認為是恥辱,被認為是懶散、有惡習與虛度光陰的後果:再睡片刻,再假寐片刻,再抱臂躺臥片刻。這樣,貧窮就要如同竊賊,困乏也要如同武士,向你侵襲(箴2433 34)。
伴隨著先知們的宣講,現在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這種想法:人們明白,所積攢的財富有時不是自己辛苦勞動的結果,也往往不是天主祝福的標記;卻是剝削、謀算、欺壓他人的後果。
以色列的智者們宣布其危害性:工人不論吃多吃少,總睡得香甜;飽食的富人,卻難於安眠(箴511)。不要同富貴人爭執,怕他用財勢來反對你;因為金銀敗壞了許多人,連君王的心,也受了金銀的迷惑(德823)。
在耶穌的眼中,無論是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財富充滿貪婪,還是通過誠實的方法所賺取的財富,都有可能成為進入天國不可逾越的障礙。為財富而欺騙,窒息天主話語的種子(瑪1322),會慢慢的佔據人整個的心靈,不會再為天主與近人保留任何空間。
自願成為貧窮的人是有福的,不再擔心穿什麼,不再為明天而擔憂(參瑪62534)。那些與近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人,是有福的。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基督本是富有的,卻為我們成為了貧窮的,是要讓我們藉著衪的貧窮而成為富有的。

讀經一 6147
全能的上主這樣說:那些安身熙雍,自恃撒瑪黎雅山,自命為諸民之首,為以色列家所歸之人,是有禍的! 4 他們躺在像象牙床上,棋橫臥在軟榻上,吃著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欄中的牛犢,伴著琴聲吟詠,自比達味,發明樂器,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對若瑟的崩潰,卻漠不關心。為此,這些人現在就要先被擄去;放蕩不羈者的狂歡,也就完了。

在上星期日的讀經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亞毛斯先知時代,以色列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充滿了富裕繁榮與和平,但是到處都是不義。於是先知高聲宣講,反對那種剝削與壓迫窮人的事件。今日讀經一也是這位先知的宣講,而這次宣講的對象是那些有權勢的政治人物與貴族階層。他們住在撒瑪黎雅用方石建造的王宮裡(亞511)。
面對這種現象,亞毛斯先知不能再保持緘默。那些壓迫人的人度日懶散,吃喝玩樂;而那些受壓迫的人,卻從早到晚在他們的田地裡做著繁重的苦工,而所得到的報酬卻微不足道,根本不夠他們一天的生活。亞毛斯先知,這位簡樸的人,習慣與羊群為伍,面對他們花天酒地與懶散的生活,不再沉默,便表達了自己義憤填膺的心情。
讀經以諷刺性的敘述,描述撒瑪黎雅的那種虛度​​光陰,揮霍無度的生活:他們躺在象牙床上,橫臥在軟榻上,吃著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欄中的牛犢,伴著琴聲吟詠,自比達味,發明樂器,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對若瑟的崩潰,卻漠不關心(46節)。
讀經以令人戰慄的威嚇而結束:在很短的時間內敵人將要來。亞述人,將要毀滅他們的宮殿​​,並踐踏他們的城市;那些懶散的首領將從他們在舒適的沙發上被扔下,並將在尼尼微成為奴隸。這樣,亞毛斯警告說,放蕩不羈者的狂歡就要結束(7節)。這是在以色列從未聽過的反對富有的人與有權勢者的話語。

讀經二 弟前 61116
11 至於你,天主的人哪!你要躲避這些事,但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12 要奮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此而蒙召,並為此在許多證人前宣示了你那美好的誓言。 13 我在使萬有生活的天主前和曾對般雀比拉多宣過美好誓言的基督耶穌前命令你:14 務要保守這訓令,不受玷污,無可指摘,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顯現。15 在預定的時期使人看見這顯現的,是那真福,惟一全能者,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6 是那獨享不死不滅,住於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也不能看見的天主。願尊崇和永遠的威權歸於他!阿們。

 給厄弗所的主教弟茂德寫信的人,擔憂在那裡的基督徒團體中所發生的事,因為有些「虛偽的師傅」宣講虛假的信息,將那裡的基督徒帶向了偏離真理的道路。在《弟茂德前書》的結束部分描述他們的一些惡習:驕傲自負,什麼也不理解,浪費很多時間進行無益的討論;更為惡劣的是,將宗教信仰當成賺錢的工具。貪愛錢財是萬惡的根源(弟前610)。
今天這篇讀經從這點開始。宗徒叮囑弟茂德要躲避這些惡習,在自己心中培植正義、虔誠、信德、愛德、容忍與良好的意向(11節)。
這是為所有基督徒列出的美德,藉此使他們反思自己的靈性生活;尤其是那些基督徒團體的領袖們,必須擁有這樣的美德;而信友們,將視他們為可以模仿的榜樣。
在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216節),作者重新提及自己所擔憂的問題:虛假的教導會誤導基督徒團體。為此,作者再次叮囑弟茂德,要無可指摘,勇敢地遵守真理,就是所宣講的福音信息。

福音 161931
19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20 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21 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飢,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22 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 23 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24 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可憐我罷!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中極甚慘苦。25 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裡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26 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27 那人說:父親!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28 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29 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30 他說:不,父親亞巴郎!倘若有人從死者中到了他們那裡,他們必會悔改。31 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很艱難,好像是人間地獄一樣:住宿簡陋、忍飢受餓、疲勞不堪、充滿憂傷與痛苦;而富人卻相反,住在豪華的宮殿內,度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穿著華麗的衣服。但是這一切都沒有任何價值。在另一個世界裏,以上的情況將完全被改變:窮人將會獲得幸福,而那些富有的人將受苦。只需要一點容忍,只是時間的問題,天主會將他們的喜好變成難以承受的劇烈痛苦。
這樣,富翁與窮苦人拉匝祿的比喻就變成了「人民的鴉片」,使窮人安於現狀,只渴望美好的未來。而那些富人,不擔心他們將來要承受的痛苦,此時此刻開始在世上度天堂般的生活。
在《舊約》中,富人通過剝削他人而造成的貧富懸殊,是不可容忍的。實際上,在安息年,所有的債務都該將被赦免,所有的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肋25)。但是,對於那些不怕天主懲罰的人,法律總是可以被視而不見的,他們使房屋毗連房屋,田地接連田地(依58)。這樣,那些擁有少量土地的人就會被富豪們慢慢吞併,他們的土地將會被那些強而有力的人奪去。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希望這樣的情況得到改善。有人對那些窮人這樣說:總有一天,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將被交於義人手中;這些義人將要割斷他們的喉嚨,將他們毫無憐憫地殺死。那些在人眼中毫無意義且不重要的人,將要統治那些有權勢的人,窮人將要統治富人。
今日福音中的這個比喻,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為了更好明白它的意義,現在讓我們細看其中的人物。
福音中有一位並沒有出現,祂就是在另外一個世界,為那些在這個世界上不受重視的人準備好地方的天主。藉著亞巴郎的口,表達衪的思想與決定,其實天主才是真正的主角。
那位富人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他與亞巴郎的對話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內容。
最後是那個窮苦的拉匝祿。他時常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一句話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連一根指頭都沒有動,自己也沒有挪動一下。他時常在那個富翁的門口坐著,死後卻被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裡。
如果我們想給這個比喻取個標題,可能會錯誤地起名:一是被稱為「可憐的拉匝祿」或是稱為「不懷好意的富人」。其實這個比喻的中心思想,是天主對人運用世上財富的審判。
耶穌在另外的比喻中從來不提及人物的名字,而在這個比喻中,他稱呼那個窮人為拉匝祿。在這個世界上誰才是重要的人物?在報紙的首頁會出現誰人的名字?就是那些富人,那些獲得偉大成功的人。但是耶穌的思想卻相反,為衪來說,那個富翁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物,而那個窮人卻有個意義深刻的名字,叫「拉匝祿」,意思是天主助佑。
在列舉了每個人物後,現在注意那個受審判的富翁。其實對於他,我們也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他沒有做什麼壞事:沒有偷竊、沒有偷稅漏稅、沒有虐待他的僕人、沒有褻瀆天主的名字。也許他是一位無神論者,是一位不舉行宗教敬禮的人;也許在他眼中,窮人沒有任何地位,對別人的需要毫不關心,不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因此,有人覺得這是個很嚴重的罪過,其實也不是這樣。如果拉匝祿在他家門口坐著,沒有移動到另一處,意思是說他可能給過拉匝祿一點碎屑。他的生存狀況被忽略了:其實那些商人是用麵包屑清潔自己的手指(那時候人民不用餐具);而那隻狗來舔他的傷口,更加證實了那個悲慘場景的真實性。
而那個富翁呢?他盡情享受生活,吃喝玩樂,穿著時髦的衣服,花費自己的財富。按照現代人的想法去判斷的話,他的行為無可非議的。
接下來,當亞巴郎拒絕給他一滴水時,​​並沒有列舉他的任何罪過,只是讓他記住,他在世界上時很富有,並且已經享受過生命,而拉匝祿卻受盡了苦。然後在天上,事情卻改變了,但是卻沒有解釋原因。因此,最好不要稱呼他為「不義的富人」。
有人時常將那些富人進行妖魔化,時常認為他們都是不義的人;卻高舉窮人,認為他們是各種美德的模範與標準,拉匝祿將是理想的榜樣與表率。
但是我們肯定拉匝祿就一定是好人嗎?他做了什麼值得進入天堂的事呢?什麼也沒有。需要注意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即一根指頭都沒有移動一下。沒有說他是個謙卑與有教養的人,也沒有說他去聖殿祈禱,沒有說他是一個勤奮工作的父親,因為遇到不幸才變成貧窮的。誰又可以保證他不是一個懶惰的人,不是一位揮霍自己財富的人呢?他身上的傷,誰又可以保證不是他度奢華生活後所留下的創傷呢?對於拉匝祿,只知道他在世上是個窮人,然後他現在的情況改變了。但是卻沒有解釋原因。
那麼,有關亞巴郎的態度,又說出了什麼呢?
我認為,沒有任何人覺得他和藹。在以色列,人民相信他是眾人之父、天主的朋友(達335),藉著他的祈禱,可以將他的子民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現在他卻拒絕給予富人一點水。從這一點上來說,是他有時候心硬嗎?這個富翁也曾顯示自己的慈祥心腸,不擔心自己的痛苦,而擔心自己的兄弟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這個比喻並不是要審判富人與窮人的倫理生活,並不是說誰如果行為正直就升天堂,而行為惡劣就下地獄;因為,富翁並沒做什麼壞事,拉匝祿也沒有行什麼好事。這裡,很明顯,這個比喻是要告訴我們另外的信息。
古代與現在一樣,人們時常認為富人最終沒有好結果。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在世剝削窮人,死後他被人帶到一個地方受懲罰。他被置於一扇帶釘子的門下,釘子作為門軸卡在他的眼睛上。當人進入或出去時,門就會轉動,他就是如此地承受著地獄之苦。
耶穌時代的宣講者常以這種圖像,來宣講那種可怕的懲罰,其目的是吸引人的注意,用這種威嚇,使人循規蹈矩。
耶穌也用這種可怕的圖像,包括前面所說的可怕的懲罰,包括宴席、活水、不可熄滅的火、哀號與切齒,將義人與惡人分開的不可逾越的深淵,來傳遞自己的信息,以此警惕人(26節)。這是古代東方人所發明的圖像,表達另一世界的生活狀況。這些圖像也被用來表明最後的神學意思,就是地獄、懲罰、永不熄滅的火。它好像與天主的形像不符合,它們表達天主那種威嚴,可怕與無同情心的形象。面對一個悔改的罪人的要求,亞巴郎的態度幾乎讓人覺得生硬至極。
「巨大的深淵」是為了讓門徒們明白一個最基本的真理:人最後的命運取決於現世這個唯一與不可重複的生活方式。
            現在看看這個比喻的信息。
            我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義,似乎很符合人的邏輯,就是將正義的富人與不義的富人分開。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確信,在這個世界上,不公平與不正義的事情可以繼續存在。這樣,那些富人就可以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和平相處,富人不剝削與壓榨窮人,窮人也不向富人乞討。
            耶穌認為這種思想非常危險。這就是耶穌願意消除的思想。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說這個富翁受審判,並不是因為他是個惡人,而僅僅是因為他很富有,就是說他只將自己關閉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所有。
            耶穌願意使自己的門徒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人,就是富人與窮人,他們都是天主拯救的對像。世界上的財富是為所有人而準備的,富有的人應該與窮人分享,這樣,才能彼此保持和平與公平(格後813)。當富人將自己多餘的部分與窮人分享時,所有的人就會獲得自己生活的必須品。
            聖盎博羅削評價這個比喻說:當你給予窮人某東西時,並不是給予你的東西,而是將別人的還給別人;因為世界上的財富與土地是為所有人準備的,而不僅只是為富人的。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部分(2731節),將視線轉移到富人的五個還生活在世的兄弟們身上,因為他們面對著濫用世界財富的危險。這代表基督徒團體(「五」這個數字,代表著整個以色列子民)有被財富迷惑的危險。
怎樣將人從財富這種不可抗拒的誘惑中拯救與釋放出來呢?這個富翁不斷重複的建議,堅持不斷的懇求,重複了兩次,藉此讓自己的五個兄弟明白悔改的重要性。這似乎顯示出富翁是唯一明白怎樣到達目標的人。他希望亞巴郎可以做奇妙的事,通過神視或者奇蹟、以標記向自己的五個兄弟傳遞如何避免陷入陰間的危險的信息。

面對這樣的要求,亞巴郎的答復清晰而又明顯:唯一可以使心靈從財富的誘惑中釋放出來的,就是天主的話語。 「梅瑟與先知」在耶穌的時代,指的是整個經典。只有天主的話才能產生奇妙的工作,才能使富有的人進入天國。是的,需要一個奇蹟,就是那個使富翁穿過針孔的奇蹟(瑪1825)。誰如果不被天主的話語所穿透及浸潤,那就肯定不會有任何改變,並拒絕任何建議。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6

認清自己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詠24:1)。人生是朝聖的旅程,生活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走在曠野中的漂泊者:腳踩很多塵土,但沒有一塊是屬於自己的。人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天主委託管理世界的僕人與管家。教父們不斷地這樣肯定與教導。例如聖巴西略(BASILIO)這樣教導說:「當你將這個委託給你的世上財富,當成自己的財富時,難道你不是一個強盜嗎?請記住,你只是一個管家而已。」

在耶穌所說的比喻中,「管家」出現過多次。耶穌曾經講過「忠信與明智」的管家,從來不單獨行事,而是按照主人的意願管理委託給自己的財富:使別的僕人得到飽飫。另一個比喻說:當主人不在時,浪費主人給予的機會;濫用自己的權利,將自己當作主人,貪吃飲酒(路121248)。
也有一些膽大妄為的僕人,不善盡自己的職責,只顧自己的利益;好逸惡勞,懶散,這樣就會為自已招來主人控訴的危險。 (瑪253146)。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有更狡詐的僕人,就是今日福音中所敘述的。上主委託給每一個人一份財產,就看人怎樣運用。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重複以下的話:財富不能滿足人心。

讀經一 847
壓榨窮人,使世上弱小絕跡的人哪!你們應聽。你們說:「月朔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賣五穀?安息日幾時才過去,好讓我們打開糧倉,縮小「厄法」,加重「協刻爾」,用假秤欺人﹖用銀錢購買窮人,以一雙鞋換取貧人,連麥糠也賣掉﹖ 上主指著雅各伯的誇耀起誓說:我永不會忘了你們的所作所為。

在第四世紀時的一位教父,克里斯多夫若望,寫了一部有關「如何使自己致富」的著作。總結了一句話:富人就是盜賊,或是盜賊的子女。這樣說法或許令人不快,說得過於激烈。但是,今日讀經一似乎肯定了這樣的說法。
在公元前750年,北國以色列處在於極度輝煌時代,物質發達,經濟繁榮。其疆土從埃及直到黎巴嫩的山脈,生長著很多雪松樹;這些寶貴的樹木,被砍伐去建造船隻與宮殿,運用新農業技術建築。雅洛貝罕二世是位很有政治能力與智慧的國王,願意通過商業上的往來,與周圍的人民發展友好關係;使在自己國內的大地主們有機會用自己的出產,如葡萄酒、橄欖、小麥等與別人在生意上往來。
當時宗教敬禮也達到了頂峰,在聖殿裡充滿了來自各地的朝聖者,祈禱與奉獻全燔祭。服侍於聖殿內的司祭們享受著主權者的供奉,並領受著高薪。因為在各方面都獲得豐厚的收入,因此他們都需要向天主獻上感恩,向國王表示感謝。
這時,有一位不願意與宮廷內的人一起讚頌雅洛貝罕王的人,就是來自白冷南部,靠近曠野的特科亞的牧人亞毛斯先知。他帶著謾罵及可怕的威脅向人說話,
他說雖然國家活在富裕與繁榮的時代,但是財富只屬於少數人。窮人受壓迫,而他們也去壓榨、剝削比自己更弱的人。「為了以色列再三再四犯罪,我不收回成命,因為他們為了銀錢出賣義人;為一雙鞋,出賣無辜的人。他們把窮人的頭踏在塵土裡,侵奪卑微人的權利;兒子與父親走近同一少女,以致褻瀆了我的聖名」(亞267);在法庭上,那些卑微與貧窮的人時常受到有權勢者的審判,因為「他們憎恨在城門口主持公道的人,厭惡講真話的人」(亞510)。他們怎樣積攢自己的財富呢?與世俗人的方法一樣,是偷竊而來的。

 亞毛斯仔細描寫他們偷竊的細節。在一周內,一般人都期待安息日,因為在那一天,他們可以聆聽天主的話語、休息、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聚、歡慶;而那些商人卻不喜歡安息日、節日與新月節,因為在這些日子裡,他們要停止生意運作。他們沒有能耐等侯時間恢復其穀物和小麥的銷售,於是他們就減少計量標準,上調價格,用假天秤,以次充優;還有更可怕的,就是將人當一隻鞋的價格賣掉(56節)。大約五十年後,米該亞先知也這樣宣布說:「然而他們惡善好惡,從平民身上剝下他們的皮,從骨頭上剔下他們的肉」(米32)。在公元後四世紀時,巴西略主教批評那些剝削別人的人:你們剝削窮人,從別人的眼淚中賺取財富,勒死那些赤身裸體的人,壓迫飢餓的人。

亞毛斯所講的話是針對那些運用詭計而詐騙人的商人。天主在這問題上做了甚麼﹖當然祂做了一些事就是今天讀經一的最後部分(78節)。先知聲明自己的想法:那裏沒有正義,軟弱的人受到剝削與壓迫,人們的痛苦被忽略的地方,那裏的宗教敬禮就是虛偽的。

面對受到壓迫的窮人,上主發怒了。向那些壓迫他人的人宣布恐怖的審判:「我永不會忘了你們的所作所為。」

讀經二 弟前 218
首先我勸導眾人,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為叫我們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莊,度寧靜平安的生活。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受悅納的。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因為天主只有一個,在天主與人之間的中保也只有一個,就是降生成人的基督耶穌,他奉獻了自己,為眾人作贖價:這事在所規定的時期已被證實,而我也是為了這事,被立為宣道者和宗徒──我說的是實話,並非說謊──在信仰和真理上,做了外邦人的教師。我願意男人們在各地舉起聖潔的手祈禱,不應發怒和爭吵。

在保祿寫給弟茂德的書信中,列舉了在基督徒團體中該怎樣祈禱,叮囑他們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為叫我們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莊,度寧靜平安的生活(12節)。
 基督徒團體的祈禱是大公性的:為善人與惡人、為朋友與仇人,向天主所作的祈禱。在這樣的祈禱中,門徒們顯示自己的心是何等的偉大,不再以種族、民族、國籍、社會地位與財富為基礎和區分的標準。在自己同樣的思想中反映著在天之父的心意,因為衪願意所有的人都認識真理,並得到救恩(4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個詞在書信中出現過很多次。
這段讀經以一個叮囑結束:我願意男人們在各地舉起聖潔的手祈禱,不應發怒和爭吵(8節)。基督徒不能以不潔的手向上主獻上祈禱,就是以加害自己兄弟身上所做的一切邪惡獻上祈禱(參瑪52325)。

福音 16113
耶穌又對門徒們說:「曾有一個富翁,他有一個管家;有人在主人前告發這人揮霍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便把他叫來,向他說:我怎麼聽說你有這樣的事﹖把你管理家務的賬目交出來,因為你不能再作管家了。那管家自言自語道:主人要撤去我管家的職務,我可做什麼呢﹖掘地罷,我沒有氣力;討飯罷,我又害羞。我知道我要做什麼,好叫人們,在我被撤去管家職務之後,收留我在他們家中。於是,他把主人的債戶一一叫來,給第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那人說:一百桶油。管家向他說:拿你的賬單,坐下快寫作五十。隨後,又給另一個說:你欠多少﹖那人說:一百石麥子。管家向他說:拿你的賬單寫作八十。主人遂稱讚這個不義的管家,辦事精明:這些今世之子應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為精明。我告訴你們: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裡。10 在小事上忠信的,在大事上也忠信;在小事上不義的,在大事上也不義。11 那麼,如果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信,誰還把真實的錢財委託給你們呢﹖12 如果你們在別人的財物上不忠信,誰還把屬於你們的交給你們呢﹖13 沒有一個家僕能事奉兩個主人的: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要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

這個比喻經常引起一定的尷尬,因為很明顯地,這個不忠信的管家受到讚揚,而當然這樣的做法不可能推薦給基督徒也同樣做。為了明白它的意義和每個細節的意義,需要仔細分析這個管家怎樣在某種程度上欺騙自己的主人。

傳統的解釋認為,這個管家為了感謝那些負債主,就篡改了他們欠債的數字;而另外的聖經學者認為,在他被解僱前就改了別人欠帳的數字。這個解釋似乎比較符合邏輯,也是大家公認可以接受的一種,現在就按照第二種意見解釋。

與其說耶穌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倒不如說衪是按照時間順序報導。有人在主人前控訴一位管家,說他濫用主人所委託的財富,且不知如何管理,以致主人的財富大量流失。於是,主人召​​叫他來,並要求他交出所有的賬目。事實是如此的清楚,這個管家也不想為自己尋求任何的理由去解釋,也不故意裝作糊塗。自己馬上要被革職,他在想,可以做什麼呢?可怕的是,從來不會再有工資,因此需要為自己的未來早做作打算。
在《路加福音》與《宗徒大事錄》中,「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很多人提出的問題。人群、稅吏與士兵們問:「我們必須做什麼?」那個富人卻自言自語提問:「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路1217)。在五旬節,聽伯多祿講話的群眾詢問說:「諸位仁人弟兄!我們該作什麼」(宗237)﹖這是所有人在生命中遇到決定性選擇時,都必須要提出的問題。
 這個不義的管家知道思考的時間非常少。正如那個愚蠢的農場主人所做的一樣,他現在開始反思一切。他知道自己既沒有耕田的力氣,也拉不下臉面去討飯。 《德訓篇》說:與其行乞,還不如死去(德4028)。
在去見主人前,他必須向主人準備好賬目,還有很多債主必須要還他們的債。他細想後,衡量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與無利的條件;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後,覺得有發現,忽然高興地跳躍說:「我明白了,現在應該做什麼」(4節)。他並沒有詢問任何人的意見,因為他知道所有從商者的招數。他明白自己現在應該怎樣選擇,並馬上行動。
他將所有欠債人召集起來,詢問他們所欠的債。對第一個說:「你欠多少?」那人回答說:「一百桶油。」這個管家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將賬單撕掉,坐下,立即寫只欠五十。(將欠大約4500升橄欖油的賬單改寫成2250升)。」省去的部分相當於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然後第二個債戶來了,他必須還一百石麥子(相當於42公頃地的出產)。與第一個一樣,也是坐下來,將賬單改寫,減少了二​​十石。這沒有什麼不好。
當然,這對債戶來說,當然覺得這個管家很大方,因此覺得有義務將他接納到自己的家中。那個主人,甚至包括耶穌在內,也誇讚那個管家做的好,值得效法。
也許我們渴望一個不同的結局,即耶穌應該對門徒們說:「你們不可這樣不忠信,要做個忠信的人。」相反的,耶穌贊同這個管家所做的一切。這就是令人不解的地方,為什麼將這個不忠信的管家當成眾人的模範呢?在解釋它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讚賞一個人的精明並不代表同意其所做的一切。一個強盜放火焚毀所有窗戶,好藉機逃跑。這種聰明值得表揚,雖不贊同做法,但卻是個機智的人(58節)。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個比喻,這個困難就不會存在。我們不設想這個管家因減少別人的債務而使主人大怒。但是主人讚賞這個僕人所做的一切,這意味著即使管家這樣做,主人也沒有損失什麼。我們必須假設,這一次,這個管家放棄了他以往為自己囤積財富的行為。也就是說,管家必須向主人交某種定額租金,除此之外,多餘的才歸自己擁有,而且多餘的數量可以很大。這也是稅吏借收取很高的稅而使自己富有的途徑。
比喻中的這個管家做了什麼?他並沒有因使債戶走投無路,而是捨棄了在債戶身上剝取的利益。如果這樣理解,無論是主人,還是耶穌對他的讚賞都合情合理。耶穌說,這個管家很精明,因為他明白最重要不是財富,不是債戶必須要償還的債務,不是這些容易朽壞和消失的東西,而是友誼。他知道捨棄前者而賺得後者。這就是他的​​精明之處,這就是重點所在。
耶穌在比喻之後有幾句關於運用財富的教導。首先衪說:「這些今世之子應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為精明」(8節)。耶穌在欣賞了這個管家的精明後,告訴人怎樣運用自己手中的財富。這些光明之子在經營經商,或者做別的事件時,都不如那些世俗之子精明。
應該是這樣,也必須是這樣。當世俗之子只在不違反法律,或者至少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盡心去賺取世上財富的話,那麼基督徒應該相反行之,保持行為正直,光明磊落,避免任何陰謀詭計與圈套。
真有這樣的事發生嗎?或許有些基督徒與世俗之子進行商業競爭,而有損基督徒的形象。這才是真正需要擔心的。

今日福音較為重要的一句話是:「我告訴你們: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裡」(9節)。這句話,總結今日福音的訊息。
我們注意到老師對富人的嚴厲審判,稱之為「不義」,「以不誠實的手段賺取」。這一理由在讀經一中,亞毛斯先知的宣講中已寫說出了。舊約中的一位智者也這樣說:「像木橛插在兩塊石頭之間,罪惡亦鑽進買賣之中」(德272)。這並不是批評現世的財富,也不是邀請人去毀滅財富,或者將之視為不潔而從其中將自己釋放出來;而是一個意見:在囤積財富方面,總會有些不義、剝削與挪用。耶穌教導怎樣去掉積攢財富過程中的「雜質」。這個管家無疑是這方面的模範,因為他具有卓見。如果他徵求同伴的意見,他們肯定會勸勉他除了提升工資外,就是抓住機會,直到任職的最後一天(nest’s eggs)。
他卻反其道而行:他明白財富容易腐朽,只有友誼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耶穌稱讚他的理由,他的這個決定是對的,並保證了他以後的生活有著落:那些我們曾經幫助過的人,總會站在我們這一邊。當有一天,財富不再有其價值時,他們將成為我們善行的見證人。
這裡並不是有關擁有者將全部給與的問題,這是不切實際的行為,是不合道德的。它不僅對窮人無益,而且是變相地增加他們的痛苦,並有利於懶惰者。耶穌願意讓人知道,唯一善用世界財富的途徑,就是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並做別人的朋友。這些人將是在我們生命中歡迎我們的人。

福音的最後一部分(1013節)是耶穌的一些教訓。只要明白其中的一些詞語,就可以明白這些話的意義。 「少量」(10節)、「不義的財富」(11節)、「別人的財富」(12節)指示不屬於我們且不能帶走的世俗財富。正如聖盎博羅削所說:我們不可將這個世界的財富據為已有,到最後我們必須放下不屬於我們的財富,因為它是別人的。
將來的財富,即天國的財富,卻被稱為「很多」(10節)、「真正的財富」(11節)、「我們的財富」(12節)。只有像在福音中那個管家一樣,在放棄了我們所斤斤計較的財富後,才能獲得天國的財富(路1433)。

在福音的結語,耶穌聲明說:「一個人不能同時侍奉兩個主人」,即天主與財富;而我們卻願意取悅兩者。星期日服務天主,平日忙於賺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二者都是有要求的主人。在人的心中,他們之間不可能為對方留有空間,甚至二者相互矛盾。一個說:分施你的財富,幫助有需要的兄弟,寬恕你的仇人與欠你債的人;而另一個卻說:只想你自己,只顧及你自己的利益,想盡一切方法賺錢,積攢財富,將所有的一切都握在手中。因此,我們不能同時事奉兩個主人:要是愛這個而恨那個,要是依附這個而放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