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8, 2017

生於世,而不屬於世。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甲年)


人不能單獨生活。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且必須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由人與人之間必須生活在一起的需要,可以引伸至決定人的義務與權利。人必須建立團體,必須建立社會的規定,以便可以共同發展個人的需要與公共福利。當然,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不是簡單的事情,人們因著不同的利益,設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有的想為自己的利益,甚至想有特權;這樣,人與人的緊張局面就難以避免。

使問題更複雜的,就是國家制度與宗教團體之間的關係。兩者各有原則、條文、風俗習慣、傳統、以及不可放棄的要求。很多人感覺兩種權力的競爭 往往是彼此攻擊、互相指責 人人心靈受傷。為了解決這樣的衝突,有人選擇狂熱地幻想和完整主義,妄想將自己的信念與意念強加於所有人。有人卻放棄對抗,害怕失敗而將自己放在邊緣。

公元後第二世紀,在給狄奧涅托(DIOGNETO)的信中有一些富有智慧和永恆原則的建議:「基督徒永不因著地域,語言,風俗,習慣與眾不同。住在希臘或未開發的城市中,每個人都必須適應該地方的習俗、服飾、飲食和其他方面。但他們目睹了一種奇妙而無疑是矛盾的社會生活方式: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地區內,但卻像外國人一樣;他們以公民的身份參與一切,但卻將他們視為外國人。為他們來說,每一個外鄉都是他們的家鄉,而家鄉卻是外鄉。他們與常人一樣談婚論嫁,並娶妻生子,但卻不放棄新生的嬰兒洗禮。他們與人共食,卻不與人共寢。居住在地上,卻是天國的子民。他們服從所制定的法律,卻又超越這些法律的要求。簡單地說,正如靈魂在身體內,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也正是如此。」給狄奧涅托DIOGNETO的信,V1-10VI1」。

為了更好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基督徒在世上閃耀著光芒:成為模範的公民,言行與信仰一致,並尊重他人的信仰。

 讀經一:依451,4-6


1上主這樣對他的受傅者居魯士說:──我牽著他的右手,使他蹂躪他面前的列國,解除列王的腰帶;我在他前開啟城門,使門戶不再關閉。
4為了我的僕人雅各伯和我揀選的以色列的緣故,我提著你的名召喚了你,給你起了這個稱號,縱然你還不認識我。5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雖然你還不認識我,我卻武裝了你,6為叫從日出到日落之地的人都知道:除我之外,再沒有另一位。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

當時,以色列充軍巴比倫已有30年了,在他們中間興起了一位無名先知。為了加強這位無名先知的權威性,他的門徒們將他的宣講與教訓都放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他是一位詩人,在以色列子民中從來沒有出現這樣的先知。他是一位對社會與政治變化具高度敏感的人,他注意到這種變化給以色列子民帶來的影響。他是一位英明的神學家,知道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救恩計劃,超出了別人認為簡單的盟約,外交上的陰謀與軍事聯盟。

在今日讀經一中,先知向人們顯示天主為自己的子女準備救恩的道路:巴比倫,這座充滿了血腥恐怖與受詛咒的城市,充滿了權力,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將有另一個力量可以代替它,將升起一顆新星,就是波斯國王居魯士。他是一位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使亞細亞一帶的各個國家對他俯首稱臣,並使自己的國土面積增大。最後他進攻巴比倫王國,並沒有遇到多大阻礙,很順利地戰勝了它。與這個世界的統治者不同的是,他頒布一系列的命令,展示自己就是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的那位,是窮人的保護者;而天主就是通過這樣的情況來實現自己救恩的計劃。他命令使所有充軍的人獲得自由:「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返回自己的故土,實踐他們的宗教敬禮,甚至,他們也可以重新修建因著戰爭而毀滅的聖殿」(厄上1 1-4)。

在簡短的歷史背景介紹後,現在我們可以明白今日讀經一的意義。天主藉著先知的宣講,聲明居魯士國王就是自己所選的人:上主這樣對他的受傅者居魯士說:「 我牽著他的右手,使他蹂躪他面前的列國,解除列王的腰帶;我在他前開啟城門,使門戶不再關閉」(1節)然後就是要為一位國王加冕(詠2110),天主直接對這位新國王說:「為了我的僕人雅各伯和我揀選的以色列的緣故,我提著你的名召叫了你,給你起了這個稱號。縱然你還不認識我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雖然你還不認識我,我卻武裝了你」(4-5節)

天主給居魯士國王一個特別稱號:受傅者(1節)。[在希伯來文,稱為「默西亞」;在希臘文,稱為「基督」。「基督」適用於國王,「受傅者」最初只提到以色列人,但他是上主的代言人,故此將受傅者的使命交給居魯士]。上主給他更多的使命:「他是我的牧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計劃,要吩咐重建耶路撒冷,奠基重修聖殿」(依44:28)「重新建造天主之城的人,釋放被充軍的子民。是我由於仁義喚起了他;我要修平他的道路,他要修建我的城池,遣回我的俘虜,而不索取贖金,也不要求報酬。這是萬軍上主說的」(依45:13)。這樣的描述,借先知的口,假設居魯士就是天主所派遣與以民所期待的救主默西亞,是統治大地,從這海到那海,由大河的流域至地極的邊界的國王(詠728)。

但是實際並不是這樣,他只是天主的工具,將子民從充軍到巴比倫的奴役中解救出來。這是有點奇怪—其實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拯救工作的使命。但是天主卻對他說:「我提著你的名召叫了你,給你起了這個稱號,縱然你還不認識我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雖然你還不認識我,我卻武裝了你」(4-5節)這由居魯士的日記也可以證實,這位國王令人驚奇的勝利,並不是為天主而來的:而是由他們所相信的瑪德克神(DIOMARDUK)而來:瑪德克神環視周圍的國家,尋找一個能夠公正而真實諦統治這些國家,並宣布居魯士的名字,他就是要來統治世界的那位瑪德克。神是一位偉大的神,喜愛居魯士國王,如同朋友一樣,常在他的左右。居魯士表面上看是由巴比倫的神所選,卻是由以色列的唯一的天主,沒有另一位。「我是上主,再沒另一位的上主所選,藉著他的手,天主要完成救恩」(6節)。

先知的話是一個邀請,邀請人以一個新的眼光與方式看歷史與所發的事情:人因著利益與情感而行動,他們的大方往往含有自私的成份;但是天主卻帶領他們及所有一切進入祂救恩的計劃。甚至那些無神論者與未有信仰者,經常給予並繼續為淨化信仰和宗教,以及解放人道而作出重大貢獻,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參與天主的救恩工程中。

 讀經二:得前11-5


1保祿和息耳瓦諾及弟茂德,致書給在天主父和主耶穌基督內得得撒洛尼人的教會。祝你們蒙受恩寵與平安!2我們常為你們眾人感謝天主,在祈禱時常記念你們;不斷地,
3在天主和我們的父前,記念你們因信德所作的工作,因愛德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有的堅忍。4天主所愛的弟兄們,我們知道你們是蒙召選的,5因為我們把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僅在乎言語,而且也在乎德能和聖神,以及堅固的信心;正如你們也知道,我們為了你們,在你們中是怎樣為人。

從今天和接下來的四個星期日,在主日第二篇讀經中都選用「得撒洛尼人前書」。得撒洛尼是位於撒落尼歌(SALONICCO)半島的一座非常繁榮的商業城市。它的命名是由大亞歷山大(ALESSANDROMAGNO)的妹妹,即卡莎德洛將軍(卡桑德羅)的妻子而來的。它被大規模的牆壁保護,從大海開始,圍繞著站在雅典衛城的山丘。 地理學家Strabo將其描述為「人人皆宜,無憂無慮,對所有新奇,無論好壞都開放」


像所有的港口城市一樣,它不是道德的模範城市:內有很多妓女、流浪漢、懶散的人江湖騙子;但當然也有很多誠實和勤奮的人民在內居住。保祿於公元50年到達這座城市,按照往常的習慣,在安息日進入會堂向猶太人宣講基督。結果令人失望,只有少數人相信他的宣講。但當他向外邦人傳道時,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有相當多的人相信;當中也有幾位貴婦」(宗171-9)。

幾週後,猶太人發起一場騷動,迫使他離開這座城市。在離開之前,他對那裡的門徒們詳細講了信仰的中心主題。保祿知道自己在這裡所建立的團體是相當脆弱的。

保祿接下來的旅途中也充滿了許多困難與失敗,在雅典的阿勒約帕哥,他試著與希臘一些知識份子接觸,但是他也失敗了:「他們一聽見死人復活,有的譏笑,有的卻說:關於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罷!「這樣,保祿便從他們當中出去了。可是,也有幾個人依附保祿而信從了,其中有阿勒約帕哥的官員狄約尼削,和一個名叫達瑪黎的婦人;同他們一起信從的,還有其它一些人」(宗1732-34)。

他從雅典去到格林多,這是兩個港口城市。在這兩座城裡的人,放蕩的生活是舉世聞名的,看似沒有合適的土地可以散播福音的種子。保祿感到有些洩氣,於是決定只在安息日到會堂裡宣講基督,而別的時間就是做自己職業內的事,編織帷幕(宗181-4)。

一天,保祿的兩個同伴息耳瓦諾及弟茂德,由得撒洛尼而來。他們給他帶來了令人驚訝且意想不到的消息:得撒洛尼的教會團體正在茁壯成長,成了信德的楷模,努力實踐兄弟之愛的命令。在面對迫害與受欺壓時勇氣十足,因著他們的這種美德,及帶領那些接受洗禮的人,故此受到外邦人的尊重。所有的人都非常想念保祿,對他充滿無限的感激之情,因為是保祿將他們帶上信德之路,並使他們接受了基督的福音。他們極期望並等待著他的另一次訪問…….

令人震驚、甚至不可相信的是:原來保祿的宣講一直有朋友在聆聽。他鼓起勇氣及決定將自己完全獻身於福音的宣講。(宗185)。這時充滿了激情的保祿,聯同耳瓦諾及弟茂德二人的名字,給得撒洛尼人寫了這封信。
新約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樣誕生了,那時大約是公元51年。在這封信的首五節,就是我們今日的讀經二。保祿明認每次想起得撒洛尼的基督徒都感到喜悅,事實上,他聽說在得撒洛尼的團體在信德,望德與愛德中成長(3節)
信、望、愛三種美德各有特色但是相互聯繫的。信德的要求首先是:得撒洛尼人並不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及重複一些外在的形式,而是將他們的信德透過具體的行為表達出來,透過具體的愛德行為,由所有人能夠感受到的愛德行動表達出來。他們的望德是不可動搖的,在面對任何困難,挑戰,試探時都不動搖,即使在面對生命存亡時也不動搖。

 

在得撒洛尼團體的靈修進步中,保祿看見天主的工作與聖神的能力。保祿曾經感到氣餒,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弱點;但是,現在他感到喜悅,因為天主正藉著他完成自己的工程。

福音:瑪2215-21


15那時,法利塞人去商討怎樣在言談上叫耶穌入圈套.16他們遂派自己的門徒和黑落德黨人到他跟前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17如今請你告訴我們:你以為如何?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18耶穌看破他們的惡意,就說:「善人,你們為什麼要試探我?19拿一個稅幣給我看看!」他們便遞給他一塊德納。20耶穌對他們說:「這肖像和名號是誰的?」21他們對他說:「凱撒的」。耶穌對他們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他們聽了大為驚異,遂離開他走了。

在這段福音的最後一句,可以說是一句很優美,同時又像是謎語的句子不容易理解它的意義,因此不是常常引用。這句話有很多種不同的意義與引申義:有時被有權勢的人用來敘述教會的聖統制,為了不和政治權力混淆一談;有時用這句話邀請有權力的人尊重教會由福音所獲得的最基本的權利與固有的價值;有時用這句話支持教宗的權利;有的人用這句話支持世俗國家的皇帝主義;有的人支持國家的世俗政權的正當性;有人支持教會應該受到國家政權的尊重,並從中獲得自由的權利;也有人支持教會團體固有的制度與教會現世的權利甚至還有人,比較庸俗一點,希望每人可以獲得所希望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現在讓我們進入其當時對話的環境中。

羅馬皇帝命令他國土內的每一個人民,男的滿十二歲,女的滿十四歲,向國家財政部門每人每年交一定數量的稅,直到六十五歲止。正是為了這個原因,這些強迫的方式常常引起當時帝國內人民的反抗與造反。(路21-5,宗5:37)為一個虔誠的以色列人來說,本屬於天主的子民,而同時也因著天主的原因服侍人間的權力;為此,在進行戶口登記後,達味內心感到撕裂陣痛並呼喊說:「我做這事,實在犯了重罪。上主,現在我求你,赦免你僕人的罪,因為我所行的實在昏愚」(撒下24:10)。

一天,法利塞人與黑落德的擁護者,在認識並知道了耶穌對真理的追求與執著,且拒絕任何形式的陰謀後,來到耶穌面前,帶著尊敬的態度向耶穌提出了充滿陷阱的問題:「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如今請你告訴我們:?你以為如何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16-17節)? 


法利塞人與黑落德黨人的這種關係讓人不可理解。前一類人認為後一種人是邪惡的子民相同,他們依靠殖民統治的權力而生存;後一種人卻是殖民統治者的支持者,受殖民統治者的操控,並沒有尊嚴與人格地生活,向羅馬皇帝投降並與皇帝合作。這兩類人共同陷害耶穌,因為耶穌使這兩類人都感到討厭。耶穌是誠實的,並拒絕任何形式的欺詐與虛偽。 
他們提出來的問題是經過細心考慮了的,這個問題使耶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權宜之計:如果耶穌反對付稅,那麼他們就會控告耶穌反對羅馬統治,是個顛覆份子(實際上,按路232記載,在比拉多前,耶穌被人控告成是一個危險人物,並說他反對給凱撒納稅);如果衪說可以納稅,就會招來人民的反對與討厭,因為人民討厭羅馬人的殖民統治。

所有的稅收都是不情願的,但是為了表示敬意,巴勒斯坦人增加了一個宗教原因。在錢幣的一面,上刻著皇帝的圖像,並寫著:神聖奧古斯都的兒子,提比利亞凱撒皇帝;而在另一面卻刻一個宗教領袖與一個女人坐下的圖像,這個女人也許就是凱撒的母親,利維亞的圖像,女人是和平的象徵。1960在加爾默羅山上找到30多塊這樣的錢幣。

以色列子民對這種刻有人像的錢幣有反感,他們的法律也禁止他們這樣做。用刻有凱撒皇帝圖像的錢意味著同意凱撒的統治,並向偶像表示自己的崇拜與敬禮。耶穌明白他們的這種陷阱,但是也並不忽略這樣的問題,就像往常一樣,耶穌帶領那些聽眾進入問題的根本性,認識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首先耶穌叫他們出示所用的錢幣,他們將手放在衣袖下面,就是存放錢幣的地方(在那時代,錢幣是放在衣袖裡,而不像今天放在口袋裡)。他們取出錢幣向耶穌顯示,他們不察覺耶穌是與他們在玩耍。首先,如果耶穌要求他們取出錢幣,就是表示耶穌不擁有錢幣(正如瑪8:20耶穌也沒有枕頭的地方)。若他們拿出來,就是說他們可用這枚錢幣,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工作後接受了錢幣,並用它來到市場上購買產品。還有的就是,他們的爭論是來自在聖殿(瑪21:23)和神聖的地方,但他們並不擔心會褻瀆這神聖的地方,而向耶穌顯示這枚錢幣上的圖像。為他們來說,他們在乎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什麼時候應該納稅。
耶穌看過這個圖像後問:「這是誰的圖像﹖」他們回答說:「凱撒的」。耶穌於是說:「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21節)。
耶穌願意給人的第一個信息很清楚:這是道德責任及身為公民,為了公共福利,是有責任向國家納稅,沒有理由是逃稅或盜竊國有資產。無論政府的政策和經濟選擇如何,基督徒都被應被稱為是一個誠實和模範的公民他積極從事建設社會的公正,做出有利於最弱者的政治選擇,而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政治選擇。
<羅馬人書>中,保祿更加進一步指出耶穌所指出的方向。現在我們是在尼祿皇帝統治的時代 皇帝在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統治,在前三年他的統治充滿了溫和與公義。在這封信裡,保祿說:「每人要服從上級有權柄的人,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從天主來的,所有的權柄都是由天主規定的所以誰反抗權柄,就是反抗天主的規定,而反抗的人就是自取處罰。因為長官為行善的人,不是可怕的;為行惡的人,才是可怕的。你願意不怕掌權的嗎﹖你行善罷!那就可由他得到稱讚。因為他是天主的僕役,是為相幫你行善;你若作惡,你就該害怕,因為他不是無故帶劍;他既是天主的僕役,就負責懲罰作惡的人。所以必須服從,不只是為怕懲罰,而也是為了良心。為此,你們也該完糧,因為他們是天主的差役,是專為盡這義務的。凡人應得的,你們要付清;該給誰完糧,就完糧;該給誰納稅,就納稅;該敬畏的,就敬畏;該尊敬的,就尊敬」(羅131-7)。

耶穌的答覆,並不只限於為了公共的福利而應該付稅,他也說:「天主的,歸天主」。原文中所用的動詞的意思是「歸還」。耶穌對那些在場的聽眾說:「將屬於凱撒的歸還給凱撒,將屬於天主的歸還給天主。」他們所討論的不單單只是向皇帝納稅的問題,而且他們不合法與不義地侵佔了天主的財產,他們必須立刻向天主歸還屬於天主那部分,因為這是天主的,也是天主所要求的,那是什麼呢?


公元200年,戴爾都良(TERTULLIANO)就意識到人必須將自己交到天主手中,因為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的。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創126-27)。

如果他們手中的錢幣必須歸還給凱撒,是因為在錢幣上刻有凱撒的圖像;那麼,人就必須將天主的歸還給天主,因為在人的身上存有天主的肖像。人是唯一印有天主肖像的受造物,是神聖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剝奪人的權利。那些使他人成為自己的人,(壓迫,剝削、主宰和使用它們,作為一件物件),必須立即將之歸還於天主。因為人是屬於天主所擁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