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期第二主日
有一天,拉比的門徒們闖入課室,興高采烈地講一個好消息:「默西亞來了!」拉比泰然自若,走到窗戶前,向外面張望,所見的像平日每個的早晨一樣,大街上行人匆匆忙忙趕路,十字路口的窮人在乞討,主人在責罵工人,孩子在嚎哭,盲人探索尋找道路,跛子艱難地邁步前行。拉比轉身回到座位上,叫門徒們安靜下來,繼續學習。然後說:「既然世界一切照舊,怎麼可能是默西亞來到了呢?」
先知們的預言什麼時候會成為事實呢?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等到「正義常住其中的新天新地」(伯後3:13)呢?
歷史似乎與主基督的承諾背道而馳,明顯地否定了基督徒對於救世主默西亞的期望。兩千年過去了,「哭泣和哀嚎」(依65:19)並沒有消失,刀劍沒有被鑄成鋤頭,槍矛也沒有被製成鐮刀(依2:4)。
可是當人們在懷疑天主是否真的在意一個新世界的誕生時,卻忘記了戀愛中的情人們並不是根據時間來計算,而是根據他們的愛:一小時的飛逝如同轉眼之間,或者一瞬間卻好像一輩子一樣長久。誰在戀愛,誰就有耐心,就知道等待。為了娶到辣黑耳,雅格為岳父白幹了七年,「由於他喜愛這少女,看七年好像幾天」(創29:20)。
同樣,天主也敞開心懷等待著人,對祂來說「千年」的期待如同「一日」(伯後3:8)。
為了讓天主的話語更加深入我們內心,讓我們重複:
「主,求你幫助我洗淨舊我,請教導我日日煥然一新。」
讀經一 依40:1-5;9-11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你們的天主說。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滿期,她的罪債已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一切深谷要填滿,一切山陵要剷平,隆起的要削為平地,崎嶇的要闢成坦途!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
「給熙雍傳喜訊的啊!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請大聲疾呼!高呼罷!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報告說:你們的天主來了!吾主上主帶著威能來到,他的手臂獲得了勝利;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
流放巴比倫最初的幾年是最艱難的,後來以色列人逐漸習慣了新環境,甚至很多人通過努力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地位。
大約四十多年後,他們中間出現了一位先知,他是一位獲得啟示的智者,心靈敏感的詩人,天才神學家。他對當時的政治事件很關注,認識到巴比倫帝國危在旦夕,搖搖欲墜,同時波斯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是時候提醒流放的人們,結束為奴的日子有希望了,返回故鄉的時刻就快要來到。在流放的以色列人民中間,開始流傳這位先知的信息,大家熱誠傳遞他的預知和希望。但是為了不引起巴比倫當局的懷疑,不被指責成政權顛覆者,他採用了一種隱秘晦澀的表達方式,選擇了只有以色列人才明白的圖像。
這一位先知用出埃及時發生的故事,來宣告今天在巴比倫人壓迫下即將來臨的解放,甚至承諾會有更大的奇蹟。
流放的人們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人領悟了先知宣告的靈性意義。大部分人被社會上奢侈的生活所迷惑,他們已經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與異教混同,忘記了自己民族過去的輝煌。在他們看來天主對亞巴郎的承諾也不過與神話相差無幾,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他們信德薄弱,沒有能力接受天主的召叫,沒有勇氣和力量開始一種新生活。他們已經淹沒在異教徒當中。但是,儘管人們沒有配合,救恩史仍然在無聲地展開。流放的以色列人所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生活的艱難,而是社會的誘惑和安逸。
巴比倫流放者的經驗給我們的警告是:安逸於日常生活,慵懶於舒適日子,不再希望,不再追求,拒絕天主的邀請所帶來的壓力,對天主承諾的解放不感興趣,對天主提供的未來無動於衷。
所以,先知的信息,也是對今天的我們所宣告的。
信息一開始就是飽含力度的呼喊:「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你們應該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滿期,她的罪債已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1-2)。賊要為他所盜竊的付出雙倍賠償(出22:3),以色列也已經為他們的罪惡付出了巨大代價,如同所有偏離上主道路的人們一樣。
在當時普通含義中,「安慰」這個詞,指為傷心的人帶來安詳平和的心境,並不是改變造成痛苦的環境。但是天主的安慰,並不是僅僅給予溫柔的安撫,而是在安慰的同時,把陷於失望中的人們救出,把跌倒在困苦中的人們扶起(撒上2:8),把他們的抱怨變為舞蹈,哭喊轉化為歡歌(詠30:12)。
天主聖神被耶穌稱呼為安慰之神(若14:),因為藉著聖神的來臨,大地煥然一新(詠104:30)。
天主安慰人,就是通過祂的話語,把人從一切奴隸環境下解放出來。因為祂的話語不是像草一樣容易乾枯,不是像花一樣容易凋謝,天主的話具有生命和永恆的力量(依40: 6-8),從來不會一無所獲,從來不會什麼都不改變就飄然而去(依55:10-11)。
在這篇讀經的3-5節部分,一個無名的聲音高呼:「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 一切深谷要填滿,一切山陵要剷平,隆起的要削為平地,崎嶇的要闢成坦途!」
迎接天主來臨,安慰百姓的條件是開闢一條新路。
巨大的沙漠把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分割開來,在古代,連接巴比倫和海邊的道路不是穿過沙漠,而是北上繞道幾乎一千多公里。這個神秘的聲音,邀請流放的人們開闢一條新道路,寬大而直接,快捷而方便,目的地是天主指出的目標。
先知收集了一系列圖像,為了強調指出,誰願意在自己的生命中為天主留出空間,誰就需要擔負起使命。為上主準備道路,不是一條把人引向天主的道路,而是一條讓天主來到人這裡的道路。
這條新道路的開闢,指的是人心的開放,是身體和精神的煥然一新,棄惡從善,。「我的思想與你們的不同,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依56:7-8 )。剷除山丘,填平溝壑,指去除民族之間相遇、宗教之間對話以及文化之間共融的障礙。只有移除這些阻礙,才可能為天主準備道路,擁有期望、寬恕及和好。
在讀經的第三部分9-11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偉大的場景,先知描述出流放者回歸聖城的場面。這裡不是一個人在引導他們,像他們當初逃離埃及那樣,現在是天主自己在引導,像一位牧人引導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11)。
圖像非常動人,充分表現了天主面對脆弱者的溫柔、慈祥及耐心;祂尊重每一個人的悔改時間和靈性步伐,祂欣賞敏捷聰慧的人,也呵護步履艱難的人,同時照顧落後的人。
當流放回歸的人們終於接近聖城時,有一些人超過人群,提前跑去宣告解放的「喜訊」。熙雍成為先知選中的報喜之城,這喜樂的信息,這傳報的「福音」就是:「天主再也不拋棄人,祂要在全世界尋找被奴役的人,把他們抱在懷裡,陪伴他們走向自由。」
讀經二 伯後3:8-14
親愛的諸位,惟有這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在天主前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決不遲延他的應許,有如某些人所想像的;其實是他對你們含忍,不願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
可是,主的日子必要如盜賊一樣來到;在那一日,天要轟然過去,所有的原質都要因烈火而溶化,大地及其中所有的工程,也都要被焚毀。
這一切既然都要這樣消失,那麼,你們應該怎樣以聖潔和虔敬的態度生活,以等候並催促天主日子的來臨!在這日子上,天要為火所焚毀,所有的原質也要因烈火而溶化;可是,我們卻按照他的應許,等候正義常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為此,親愛的諸位,你們既然等候這一切,就應該勉力,使他見到你們沒有玷污,沒有瑕疵,安然無懼。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曾經相信主基督會很快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幾十年之後,他們認識到不是這樣。於是開始疑惑:「為什麼基督會推遲回來?」他們對天主的諾言產生了懷疑。一些不信的人嘲笑基督徒的期盼,譏諷他們:「哪裡有他所應許的來臨?因為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一切照舊存在,全如創造之初一樣」(伯後3:4)。
面對這些基督徒遇到的困難,第一世紀後半葉,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神長,開始對他們講一些鼓勵的話,並且解釋為什麼基督會推遲回來。
今天讀經中我們聽到的就是他講到的兩篇道理。首先,天主酌量時間的方法與我們不一樣,對於天主來說,一千年也不過如同一日(8),儘管這個世界罪惡滿溢,天主仍然不摧毀它,是因為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時間悔改,並且得救(9)。天主不著急,因為天主尊重人類,嘗試以祂的愛贏得人類。天主遲遲不來,其實是祂慈悲的標記,是因為祂對人類有耐心,祂不願意任何人喪亡。
接著,這封信的作者留心澄清一個誤解:主的來臨,我們不要想像那是榮耀地回來消滅敵人,如同今天仍然有些邪教異端所宣傳的那樣。在他們那種想像背後隱藏著一種觀點,就是說基督第一次降生在白冷馬槽中,死在哥耳哥達十字架上,是一種失敗,所以,他第二次來臨時要帶著強大的威能,用強力去實現他一度用溫柔和愛沒有實現的計劃。
不!不是這樣。他每一次來臨都是榮耀的,都是啟示他的善良和正義,都是為了拯救每一個人,而不是消滅。
福音 谷1:1-8
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書上記載的:「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1)。這句話看來好像沒有用,為什麼要放在福音書的第一行強調呢?其實這是馬爾谷特別安排的。他要用福音書的第一句話讓讀者記起創世紀中的第一句話:「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創1:1)。
世界,從天主的手中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是好的,後來腐敗了。以色列人數百年期待著天主的承諾:「因為,看,我要創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記憶,不再被關心」(依65:17)。
所以,馬爾谷歡呼:喜訊到了!世界的更新來到了,你們可以看到,天主的國已經臨在於世界了。
「在哪裡,以什麼方式,從什麼時候,我們依靠信仰所進入的這個新世界有了開始的呢?我們的歷史是什麼呢?」。第一世紀的基督徒這樣問自己。
為了回答這些人的疑問,於公元六十年,當時還有許多親眼見過耶穌的人們活著,他們決定在羅馬寫一份官方文件,記載「福音」的起始,同時介紹這個喜訊的內容。馬爾谷被選中作為執筆人,他是一個很受大家尊敬的耶穌的門徒。據說他的母親也叫瑪利亞,主的最後晚餐就是在他父親的家裡,耶路撒冷初期的教會團體常常在這個家庭聚會(宗12:12-17)。他可能就是耶穌被捕的那個夜晚,在革責瑪尼山園,被士兵們抓走身上披著的麻佈布單子,赤身露體逃跑的那個青年人(谷14:51)。
一切都從此開始了!福音書作者告訴我們:當若翰在猶太沙漠裡遇到來請他施洗的耶穌時,他號召自己的追隨者們去皈依這個納匝肋人耶穌。我們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福音展開了。
很多人認為福音就是敘述耶穌生活故事的四本書,然而,「福音書」這個名字是在成書數十年之後才有的。起初這個名字並不是指書,在羅馬習慣中是指由信使帶來的好消息。比如戰爭勝利、幸運的事情、和平的達成、孩子出生、健康,尤其是羅馬皇帝的輝煌業績等等。因為它們為人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健康、平安和喜樂。公元九年,小亞細亞一個著名人物頗利內說,在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誕生的那個日子,「由於他,全世界的福音開始了」。
當馬爾谷寫福音書的時候,奧古斯都已經死了五十多年,所以很有可能作者有意做一個對比,他死後到底發生了什麼?羅馬帝國在他的統治下為整個地中海地區帶來廣泛的和平與繁榮,人們都以為黃金時代開始了;可是現在帝國各地卻充滿了動盪和混亂,他的誕生並不是給予世界一個永恆的喜訊。羅馬帝國的前十二位皇帝,有七位死於暴力。當馬爾谷開始寫福音書的時候,正是內戰開始的時候,另一個家族佛拉維正在崛起。
用「福音」這個詞,馬爾谷告訴他的讀者:皇帝的福音已經辜負了人民的期望,永遠不會消失的福音是另一個——耶穌,上主的傅油者,天主之子。
在第一句之後,作者把若翰介紹出來(2-4),一個居住在猶太沙漠中的隱士,生活在社會、政治和宗教體制之外。他是以色列民族之子,這個民族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在不停地流亡: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中逃出來、進入許諾中的福地、又一次在巴比倫淪落為奴隸,後來再次被天主帶回耶路撒冷,現在他們相信終於自由了。可是,若翰,匝加利亞的兒子,卻要求他們再次出發:「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3)。以色列人很熟悉這些話,大約六個世紀前,巴比倫那位無名的先知就是這樣向流放的人們呼喊,讓他們返回故土。
很多人聽從了,他們走出猶太,來到約旦河接受洗禮。他們明白了,巴勒斯坦不是天主子民最終的目標,需要重新體驗出谷的經驗,繼續邁開步伐走向許諾的福地。
天主要把他們帶到哪裡呢?人們還不知道,也沒有看到另一個人像梅瑟一樣出來有能力領導他們。
馬爾谷特別強調了若翰的衣服和食物:「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6)。他不像城市裡的人們那樣穿著細軟,也不吃喝田地裡經過耕種的出產,他吃的、穿用的都是在沙漠裡自然生長的東西。這代表他對腐敗和浮躁社會的拒絕,這種社會忘記了樸素生活的偉大意義,也忘記了天主。
以色列,天主的新娘,應該回歸沙漠,重新培育與他們期待中的天主的感情。
「為此,看,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從此我仍要將她的葡萄園賜給她,仍將阿苛爾山谷作為她的希望之門;她要上到那裡,就如她幼年時,就如她從埃及地上來的那一天一樣」(歐2:16-17)。
若翰肩負著一個使命:為愛的回歸準備道路。他那奇特的衣服是先知的標記,尤其是厄里亞的標記:「一個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帶的人」(列下1:8)。若翰所宣講的內容(7-8),是告訴人們有一個人要來,比他更加強大,被聖神所傅油。
洗禮,意思是沉浸下去。若翰把聽從他的話並且悔改的人們浸入水裏。這個動作代表結束舊生活,開始新生命。
不過,這個洗禮是不夠的,約旦河水不能帶來新生命,而只是洗淨身體。人們必須接受另一種水,一種能夠進入到人內心的水,能夠成為人生命力量的水。若翰向人們承諾,並且指出誰會帶來這種水。
淹沒我們的水會奪去人的生命,而浸潤在我們身體裡的水,如同植物、動物和人吸收在體內的水,卻賦予並且孕育生命。水的這兩種作用,也就在洗禮中用兩個動作來表示。浸入水中意味著死於過去,基督賜予的活水則是聖神,進入我們的生命。「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8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