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17

老年人:是年輕人世界的建造者

聖家節



厄里的兒子們是上主在史羅的司祭,可是他們都墮落了,對父親的規勸一點都不在意(撒上2:12)。有一天一位天主的人來到厄里面前,告訴他:「在你的家裡再也不會有老年人了」(撒上2:32)。這不是承諾他們的後代將會從照顧老人和病弱的負擔下解脫,而是預言一個可怕的災禍:將再沒有老人教育下一代、照顧神聖的傳統、負責任地傳遞信仰。他的子孫將再不會經驗到聖詠作者的歡呼:「天主,我們親耳聽見過,祖先也給我們述說過:昔日在他們那一時代,你手所行的偉業」(詠44:2
1.         以色列人都知道「孝敬父母」這條誡命,可是對年輕人的培育問題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年輕人懶惰、傲慢(列上12:8);有的年輕人明智、勤勞。如果有睿智的老年人能夠以祥和及有信心的眼光觀察他們,以超越時代、高瞻遠矚的胸懷指導和培育他們,那是民族的福分。可是常常有愚鈍的老年人,他們封閉於自我、沉浸於過去,或者妄自尊大扼殺正義、阻擋更新。
先知把代溝的修和看做默西亞時代蒞臨的標誌。舊約以宣告厄里亞先知重新出現為結束:「看,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裡來;他將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子,使兒子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臨時,以毀滅律打擊這地」(拉3:24)。而新約的開始是天使對匝加利亞的傳報:「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他要行走在上主面前,使父親與子女們和好」(路1:13- 17)。
在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年人,生活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便捷,但是肯定在人性上會更加貧乏。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當我的力量衰退時,願我的心仍然年輕」。

讀經一 (德3:2-612-14


 「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因為,上主願父親受兒女的尊敬,且確定了母親對子女的權利。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孝敬父親的人,必在子女身上獲得喜樂;當他祈禱時,必蒙應允。」
「不要以你父親的羞辱為榮,因為父親的羞辱,為你不是光榮;原來人的光榮,是建在他父親的榮譽上;不名譽的母親,是子女的恥辱。我兒,你父親年老了,你當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憂傷。」

舊約德訓篇有很多規勸是針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教導人們如何對待朋友、客人、女人、管理財務的人,對領導、僕人、弟子持什麼態度,提供的輔導都非常好,非常有幫助。書中很大部分是關於家庭生活的,包括夫妻間的責任,父母與子女及子女與父母相互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儘管有些教導不再適用於今天,有些教育方法肯定已過時;不過一些愉快的段落讀起來很有用,例如30:1-1342:9-14


作者名叫本希拉,書名就是根據這個名字來的,他是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一位智者拉比,是研究聖經的學者,他從中吸收信息,並從中為眾人提供諮詢。
在耶穌的時代,德訓篇儘管不被選入在以色列聖典之內,但是常常被老師們用來教導年輕人。基督徒也很欣賞這本書,成為整個舊約作品中,繼聖詠之後最多人閱讀的一本書。德訓篇還有另一個名字。「聚會閱讀文」,也就是在教會團體聚會中閱讀的書。

今天讀經中選取的部分,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我們今天的反省從這一章的第一句話開始,它不在今天的讀經中,但是對於我們了解作者的身份和思想主題非常有幫助。作者是一個家庭的父親,很操心如何教導孩子們走好一生:「孩子們,你們應聽從我,你們的父親;你們要這樣作,以便得救」(德3:1)。
「得救」,在聖經中含義是「安置在一個寬敞的地方」。相反,奴隸意思是蜷縮在狹窄的地方。
根據許多年的經驗,本希拉知道年輕人常常有危險蜷縮在自己的個人計劃內,只考慮自己。渴望完全獨立可能會對他們產生誤導,讓他們陷入更微妙的困境,比如自私。有一種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走出狹小的心胸:就是幫助他們認識到和注意到別人的需要,尤其是生養他們的父母的需要。 「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親,不要忘掉你母親的痛苦。你要記住:沒有他們便沒有你;他們對你的恩惠,你如何能照樣還報﹖」(德7:29-30
今天讀經的第一部分(2-6),本希拉用「孝敬」來概括子女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他把這個詞重複了五次,同樣用在父親和母親身上,沒有分別。在那個時代,女人被輕視,被認為低於男人。作者的這種平等態度是不是絕對新奇,因為本希拉是從他的民族文化中繼承前輩的思想。在十誡中,第一部分包括三誡,是獻給天主的,後一部分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其中第一條就是:「孝敬你的父親及母親」(出20:12;申5:16)。
孝敬的第一層含義,最明顯、直接的就是「讓他們感到榮耀」。子女應該有一個美善的生活,做一個心身靈健康的人,行為正直,好讓父母能夠為他們感到驕傲。
為了孝敬父母,子女應該盡的第二個義務是在經濟上幫助父母。本希拉的時代,老人沒有退休金,在辛苦勞碌一生、奉獻一生之後,老年後可能在生活上比較拮据。任何兒女都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時候生活困難,遭受屈辱。
孝敬還有第三層含義。希伯來文中這個詞還指:有分量。對於老年人,一個很痛苦的經驗是感覺到自己被不被尊重,有時甚至被嘲笑,他們的話語、建議、規勸,他們的情感,都沒有任何分量。
天主非常欣賞孩子們對父母的孝敬。這明確表現在天主對那些孝敬父母的人們所給予的祝福上。本希拉列舉了五個例子。
孝敬父母可以使自己得到「罪過的赦免」。這不是說因為孝敬父母,天主就減免人犯的罪債;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照顧父母、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的時候,就會幫助我們自己成熟,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真正價值,而躲避轉瞬即逝的虛假事物誘惑,從而遠離罪惡。
孝敬父母如聚集珍寶。為老年人付出時間在有些人看來似乎是一種浪費,耽誤我們去爭取成功,錯過賺錢的機會。但是孝敬父母會給我們帶來天主的長久祝福,給家庭帶來平安和喜樂,以及永恆的福分。
孝敬父母將會使我們的子女也孝敬自己。這確實是非常智慧的話!我們知道孩子們習慣於仿效,眼睛看到的比耳朵聽到的對他們影響更大。他們看到,而且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待爺爺奶奶的。對子女的愛,有可能會出於佔有;而對於長輩,尤其是當他們失去能力,不能自理,一切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愛就明顯的不再是自私的,而成為一種人生獨一無二的學習課堂。
孝敬父母的人,他們的祈禱會被天主接納。對父母的愛會在我們的心靈裡產生接近天主的感覺。當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疏離時,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會變成外表的禮儀,宗教感情冷漠,心靈裡沒有天主。
最後,孝敬父母,會使人長壽。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時候,以色列人才開始相信人死後的生命,以前只考慮到現世的生命,因此,對於人來說最好的酬報就是像亞巴郎那樣「幸福高壽,安享天年」(創258)。孝敬父母所獲得的一個不能缺少的重要祝福,就是長壽(申516;出2012)。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2-14),指出孝敬老年父母時應該有的態度。對父母孝敬不夠,有時可能不是表現在行動上,而是表現在思想和態度方面。對於失去記憶的老人,嘮嘮叨叨總是重複不停的老人,有時候他們甚至說話冒犯;這個時候照顧他們正是表示我們最大愛心的時刻,需要耐心和溫柔。
讀經只講了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因為本希拉本人就是位老人。可是子女當然也希望聽到這位智者講些話勸告父母應該如何愛護孩子。我們知道父母的榜樣並非都是好的。不論父母如何,子女都應該同樣孝敬嗎?
真正的愛是無償的,沒有條件的。愛一個人不是因為這個人好,而是在我們愛的過程中,人變好。如果這適合於其他人,當然也適合於我們的父母。愛他們,不是說遷就他們的缺點和局限,縱容他們的不合理情緒;而是先理解他們,同時幫助他們。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克服某些無禮或壞的習慣,或者說話粗魯等等,就不是真正的孝敬。
最後,當環境無法掌控時,那麼只有耐心。

讀經二 (哥312-21
「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就如主怎樣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寬恕人。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
「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無論作什麼,在言語上或在行為上,一切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他感謝天主聖父。」
「作妻子的,應該服從丈夫,如在主內所當行的。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不要苦待她們。作子女的,應該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衣服很重要,這把人類與赤體的動物區分別起來。衣服是我們身體的延伸,它表達我們的韻味及感覺,透過它看出我們是快樂還是憂傷,是在慶祝節日還是在工作。它的表達不會是被強迫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
在聖經語言中,衣服象徵一個人內在願望的外在表現,是心靈的選擇。
一個人在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時,就是與基督一起復活,獲得新生命,故不能繼續穿舊的衣服。保祿勸告我們:「就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應在心思念慮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4:22-24)。在其它書信中他也重複這個形象:「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迦3:27)。哥羅森書中再提這個形象「穿上了新人」(哥3:10),然後在今天的讀經中繼續發揮。
第一部分(12-15),保祿列舉基督徒衣服的特徵:「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如有人對某人有什麼怨恨的事,要彼此擔待,互相寬恕。」他列舉了七個特點,都是非常重要和美好的,我們說幾乎很難充分做到。
但是基督徒衣服的特點還沒有完全列舉出來。我們還需要束上腰帶,這腰帶會讓整個衣服變得整齊、優雅,那就是仁愛。仁愛不是含糊的感情,而是表現在對弟兄姐妹的持久幫助,在對他人犧牲自己的服務中。
這服飾不是專屬於某些人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穿上這衣服。不論是男人還是婦女,司鐸、修女及平信徒,日日夜夜都應該穿著,不能脫下。
讀經的中間部分(16-17),指出為了保持或降立家庭成員的和諧應該採用的一些方法。
「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是邀請我們一起默想福音。一個家庭,如果能夠恒常有規律地,找到一個時間讓成員聚集在一起分享福音,那麼他們之間便能保持和諧,並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你們要彼此教導規勸」。如果我們以耶穌的教導為反省基礎,就可能在彼此之間形成理解和建設性的溝通。不要把建議和規勸看做是不應該的干擾,是多管閒事,而是把它們當做出於愛和情感的真誠關心。
「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
為了保持家庭成員互相的信任、團結與和諧,需要很多技巧,花很多心思。保祿的建議是:家庭成員共同祈禱。
讀經的第三部分(18-21),保祿向我們指出基督徒家庭應該有的愛的法律。首先告訴婦女們應該服從丈夫,然後勸告丈夫也要關懷愛護妻子。
一般來說,婦女們都不喜歡保祿這種說話方式,質問為什麼保祿不同樣對丈夫們說:「你們要服從你們的妻子。」

我們應該承認,婦女們的抱怨有充分的理由,不過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保祿實際上要說什麼。對於丈夫們,保祿確實沒有用「服務」這個詞,但是用了「愛」,「愛」會使基督徒成為奴隸嗎?

導師耶穌告訴他的弟子們,追隨他的男人和女人們,一視同仁,都應該採取的態度:「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20:27-28)。
在結束部分,保祿勸告作子女的要服從父母。與本希拉不同,保祿還有一句話給父母:「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福音 (路2:22-40
「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雛鴿。」
「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
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
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猶太法律規定,一切首生子,不論是人類的還是動物,都應該是奉獻給天主的(出13:1-16)。孩子當然不能被祭獻後掉去像動物那樣,所以他們應該被贖回來,也就是父母給聖殿的司祭帶去潔淨的動物,代替兒子作祭獻宰殺掉。富人奉獻羔羊,窮人奉獻一對鴿子或者斑鳩。瑪利亞和若瑟也遵守法律,但是路加不失時機地向我們強調,納匝肋的聖家沒有能力奉獻羔羊,他們屬於窮人。
接著,路加進入第二個題目,告訴我們聖家是如何遵守法律的:他們一絲不苟遵行天主法律的所有規條。路加幾乎是過分地一再強調這一點,在2223242739五個地方密集重複,藉此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從小就虔誠地承行聖父的旨意,完全遵守聖父通過聖經所表達出來的聖意。
路加是要告訴每一個基督徒父母,需要給予子女的不只是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為人父母,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子女年少的時候就把他們奉獻給天主。這不一定是通過什麼特殊的禮儀,而是要通過諄諄教導,讓子女的內心皈依上主,也就是培育信仰。這不只是教他們祈禱,或者參與宗教禮儀,而是在子女們的心靈中播撒對耶穌的愛,教導他們向耶穌交付自己,讓耶穌把他們轉化為締造和平及新世界的人。
孩子們對於看見的比聽到的學習更快。基督徒父母的生活是孩子們接受教理講授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在家庭裡祈禱,孩子們就會跟著祈禱;如果父母在家庭裡閱讀聖經,孩子們也就學會從天主的聖言中尋找生命的光明;如果父母積極參與教會生活,孩子們會跟隨他們成為行動的基督徒;如果父母對兄弟姐妹實踐仁愛、寬恕、慷慨,孩子們也會仿效他們。這樣,基督徒父母就是把孩子奉獻給了天主。
在讀經第二部分(25-35),我們聽到的是今天福音的核心,一位叫西默盎的老人進入畫面,「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
隨著歲月的流逝,苦澀經常積累下來,老年人喜歡回顧過去其中一個人睡得很少及睡得不好,他說:「他們使我病!」,「雀鳥息聲,歌女低吟」都會吵醒(訓12:14)。他們可能逃避在對年輕時代的回憶中,被憂傷籠罩,像訓道者那樣感慨:「黑髮和年少都是虛幻!」(訓11:10
西默盎告訴我們什麼是健康的老年生活。他也是記得過去,但卻不是後悔遺憾,也不是指責現在,也不是抱怨。「往昔的歲月多美好」(訓7:10),這位老人記得的是天主的承諾,並且以堅定不移的信念期待著承諾的實現。
這是一位模範老人。他不奢望返回少年,因為沒有虛度時光,他一直跟隨聖神的引導,儘管老年力量衰退,但是卻仍然心懷偉大的希望。
他一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生活,雖然知道自己的時光不多,卻不害怕死亡,他很幸福,他呼求天主在平安中接納自己的生命。
他不為周圍的惡行而焦慮,雖然仍然到處都有暴力和不正義,而他沒有失去耐心,也沒有失望。
他與天主對話,展望遠方;他明白,近期什麼都不會改變。他保持喜樂,期待新世界的曙光;像一個農民,在播種後期待雨水和秋天的豐收。
他不是個人主義者,他不是只考慮自己,只操心自己的得失;他想著別人,心懷全人類,熱忱期待所有的人都經驗到天主國的來臨。

西默盎從耶穌父母的懷中抱過嬰兒,這個姿態使他成為以色列民族的象徵。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期待默西亞的來臨,現在充滿喜樂地接納了他,祝福他:「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西默盎期待著以色列的救援,當然記得天主的承諾:「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你們見到這種情形,你們的心必要歡樂」(依66:13-14)。
西默盎看到,並且在自己的懷中抱了天主的默西亞之後,他非常高興。然後,他把默西亞交出來,以以色列民族的名義,把祂轉交給全人類。
這是一個動人的場面,表現了每一個家庭裡面信仰傳遞的任務。每一代基督徒,在自己從父母那裡接受了天主之後,也要喜樂地把天主傳遞給自己的兒子女和孫兒,直到也被他們接納,並且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光明。
西默盎繼續他的預言,這一次是指向瑪利亞,她的兒子要成為反對的記號。對於有些人會成為救恩,對於另外一些人會宣告他們的毀滅,還有一把利劍要刺透母親的心。
路加和若望一樣,在福音書的開始部分,都指出了由天主的光明所帶來的衝突。這光明要照耀全人類。惡人「白日將自己關起,不願看見光明,因為早晨對這些人有如死影,他們已熟悉了黑暗的恐怖」(約24:16,18)。
刺透心靈的劍在傳統上解釋為象徵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但實際是耶穌的母親在這裡象徵以色列。在聖經中,以色列,這個名詞是陰性詞彙,是一位婦女,是新娘,因天主而懷孕,給世界帶來天主之子,並且把他奉獻給世界。沒有任何人比瑪利亞更加適合象徵以色列媽媽。西默盎憑直覺意識到他的民族的悲劇:在以色列人民中,將會產生深刻的分裂。面對默西亞,上天的派遣者,有些人會打開心門和思想,接受救恩;有些人卻封閉自己,拒絕耶穌,為自己挖掘墳墓。

路加知道自己所處的基督徒團體的情況,許多人被社會歧視,因為他們相信耶穌,而被好朋友和親人拒絕和排斥。在福音書的後部分,對這個預言更多反省,而且由耶穌自己給予肯定:「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兩個反對三個。他們將要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母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母」(路12:51-53)。
在這篇讀經的第三部分(36-38),路加向我們介紹了另一位老人,女先知亞納。她84歲。這個數字是7乘以12,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 7指圓滿,12指以色列十二支派。亞納是女人-以色列,完成了她的使命,向世界交出默西亞。
這位女先知來於阿協爾支派,是最小的一個,是以色列各支派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在梅瑟臨終前的祝福中,這個支派排在最後。 (申33:24)因此,路加指出亞納出自這個小支派,再一次強調窮人更加容易認出耶穌是救世主。
亞納忠於自己的丈夫,守寡後沒有再結婚。她的選擇,對於路加來說有一種神學含義。如同西默盎老人,亞納代表以色列民族中忠於天主的那部分,天主的新娘。在她的一生中,她只有一個丈夫,以後就一直守寡靜心直至看見耶穌,認出他是天主。那時她重新爆發喜樂,如同新娘終於又找到新郎了。

亞納沒有離開過天主的聖殿,那是新郎的家。她沒有外出尋找情人,不追逐偶像浪費時間,不是閒聊說長道短,傳閒話造誹謗。她知道生命短暫,時日無多,應該把珍貴的時光與天主一起度過,以及服務自己的團體。
當老人生活在對天主蒞臨的期盼中時,他們就不會感覺到自己沒用,他們有很多服務工作去做,即使是毫不起眼的工作,但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為兄弟姐妹帶來很多喜樂。尤其是像女先知亞納這樣,向人們講述耶穌,幫助那些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們獲得光明。同時這種靈性經驗也是老年人傳遞給自己後代最寶貴的財富。

結尾部分(39-40),重新回到納匝肋聖家身上,指向耶穌的成長。他與村莊裏的其他孩童沒有什麼不同,除了「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雖然他是天主聖子,卻徹底接受了我們人類的狀態,自童年開始,就完全分享每一個兒童共有的經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