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2, 2017

天主審判…….拯救

將臨期第三主日


希伯來語中的同義詞很貧乏,在聖經中表達「喜樂」這兩字就出現了二十七次。在聖經中,那些對痛苦之謎未能找到回應的人,絕望的呼喊。但更多時候,他們回應「宴席中歡呼和感恩的呼喊」(詠425),以及對天主的熱誠投入:「我仰賴你的慈愛,我的心靈因你的救援而歡樂,我要向厚待我的上主謳歌」(詠13:6)。
在福音書中我們也看到一些憂傷的容貌,比如那個富貴少年,他沒有勇氣把自己的心從物質財富中解脫(瑪19:22);我們也看到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因為失望而沮喪(路24:17);有時候甚至耶穌的面容上也會有陰雲飄過(谷3:5;瑪26:38)。但是整部福音書瀰漫著的是喜樂,當天使向匝加利亞報告他將要有一個兒子的時候,同時告訴他說:「他會使你歡欣喜悅,很多人要為他的誕生而喜樂」(路1: 14);當耶穌降生時牧童得到「無比的歡欣」(路2:10-11);當匝凱接納耶穌去他家裡吃飯的時候(路19:6),直到弟子們在逾越節那天達到喜樂的高峰(若20:20)。
不過有一個人,我們很難想像他有燦爛的笑,那就是若翰,匝加利亞的兒子;他肩負著先驅的使命,為即將來臨的主做準備。他生活在沙漠裡,在人前出現的時候,好像只是為了讓人害怕:他宣告天火焚燒、樹根被砍、懲罰臨身(瑪3:7-12)。但是,他曾經也很開心,當他認出新郎的聲音,知道他正在來到時,他高呼:「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只站在旁邊聽著,一聽得見新郎的聲音,便欣然喜樂。現在,我已滿心喜樂」(若3:29)。
耶穌的來臨都陪伴著喜樂,無論任何人,包括若翰,都不可能停留在憂傷中。

為了更好的明白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語:「我們歡喜踴躍,因為羔羊的婚禮來到了。」

讀經一 (依61:1-2a10-11

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訊,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宣布上主恩慈的喜年。
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因為他給我穿上救恩的衣服,給我披上義德的外衣,使我有如頭戴花冠的新郎,有如佩戴珍珠的新娘。正如大地怎樣產生苗芽,田園怎樣使種子發芽,吾主上主也要怎樣在萬民前產生正義和讚揚。

在上一個主日的讀經一中,我們聽了一位匿名先知苦口婆心的勸告,那是在巴比倫,他邀請被流放的人們為正在來解放他們的救主準備道路,他們將被上主帶回祖先的土地上。先知向他們預告奇蹟:泉水會在沙漠湧流,喜樂和慶歌要陪伴他們回歸耶路撒冷。
幾年過去了,政治形勢確實顯示了這種可能性。公元前五百三十八年,居魯士戰勝巴比倫,頒發敕令解放所有的流放者(厄上6:3-5)。
人們對先知的話充滿信心,次年,一個以色列人組成的團隊開始踏上歸程。那確確實實是艱難的行程,無數的坎坷和危險,到最後卻是失望和傷痛。迎接他們的是冷漠,甚至是仇恨,因為留在當地的以色列人不歡迎他們回來。
先知以激情和希望鼓勵他們,初期的困難終於克服了。可是失望緊隨而至,坎坷不斷。這個城市沒有防禦設施,沒有城牆,房屋都成了一片廢墟,祖先的土地都佔領了,甚至幾年的乾旱,無數家庭陷入貧困。回歸的很多人開始負債,成為地主和不擇手段的奸商的奴隸。難道在巴比倫聽到的許諾是誤導?
在這個艱難的環境中,興起了另一位先知。今天的讀經一就是先知面對失望沮喪和陷入懷疑的以色列人們宣講的。先知說:我被派遣是為了給失望的人們以勇氣和希望,給心靈破碎的人帶來安慰,為承受苦難的人們帶來福音,給奴隸宣告解放,頒賜上主的恩慈之年(依61:1-2)。
沒有武器,沒有金錢,沒有政治權威,先知所有的只是「話語」!這話語承諾安全,因為它來於天主。禧年來到了,在這一年「人各歸其祖業,人各返其家庭」(肋25:11),窮人將要昂首挺胸,將不再有奴隸,將沒有任何人過屈辱的生活,每個人都要獲得尊嚴。
這許諾會實現嗎?是,確實情況有些好轉,但是不正義、腐敗及各種困擾,仍然處處充斥。
面對如此沉重的環境,很難讓人繼續相信和懷有希望。有很多的理由讓人放棄信念,但是以色列人沒有失去勇氣和信心,他們相信上主不會拋棄他們,即使不會很快,但上主的話一定會兌現。
在納匝肋的會堂,耶穌公開生活的起始,他在宣讀了這位先知安慰的話語之後,隆重宣告:「今天,你們聽到的這段聖經應驗了」(路4:21)。這是期待了數個世紀的日子,宣告終於來到了,它標誌著所有奴役、屈辱和痛苦的結束。
然而,即使基督也沒有完全實現先知的承諾,像五百年前他們從流放之地回歸一樣,這許諾並沒有完全實現。
如果我們不以先知的眼光來看待,就可能會認為先知把海市蜃樓般的空想當做了現實,把信念錯投在虛幻的事情上。並非如此!先知是以一種高瞻遠矚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他洞察世界的整體脈絡和走向,他已經看到遠方地平線上的曙光,預知到陽光燦爛的黎明。和先知們一樣,耶穌也能夠看到遠方和未來的新世界,瞻望到諾言完全實現的那一日,「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傷、嚎哭和痛苦」(默21:4

只有擁有他們這樣的眼光,才可能面對現實而不失去勇氣,面對荒謬和殘酷而仍堅信天主的承諾必會實現,堅持積極貢獻社會,直到耶穌播種的天國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完全成熟。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10-11節,先知譜寫了一首頌歌:「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我們在瑪利亞的口中也要聽到這頌歌(路1:46)。
為什麼這些以色列人,身處艱難困苦中,到處都是不幸,而他們卻向天主唱出這喜樂的頌歌?因為他們有一顆信賴的心,他們能夠看到承諾的實現。他們堅信上主的忠誠,一定會解放窮人,安慰苦難者,溫暖受傷的心靈。
先知以耶路撒冷聖城的名義發言,借那座仍然是廢墟的城市之口,歌唱新娘的喜樂之歌。寡婦的喪衣要由上主換成新娘的華服,「救恩的衣服」將要撫平暴力的傷痕,「正義的大氅」要換下強權和邪惡的破爛外衣,「珠寶」要代替奴隸的鎖鏈。
目前確實這些還沒有實現,但是先知的眼光看到未來,超越眼前的瑣碎和狹隘。他邀請我們辛勤耕耘,即使是在悲劇環境中,仍然保持積極和樂觀,希望和信心,堅信天主的忠誠,祂一定會實現祂給世界設計的規劃。
種子發芽成長,直到成為大樹,先知以這個圖像結束預見。全人類都要瞻仰耶路撒冷的榮耀,她要成為散發正義的花園(11)。

讀經二 得前5:16-24 
弟兄們,你們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
不要消滅神恩,不要輕視先知之恩;但應當考驗一切,好的,應保持;各種壞的,要遠避。願賜平安的天主親自完全聖化你們,將你們整個的精神、靈魂和肉身,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保持得無瑕可指:那召你們的是忠信的,祂必實行。

這篇讀經選自得撒洛尼前書的結束部分,保祿在結語問候之前先針對當地團體生活講了這些勸言。
囑咐他們:「你們要常喜樂!」(16)。喜樂是天主聖神臨在於人心的標誌之一(迦5:22)。
喜樂,有時可能讓人與喜歡混淆,比如喜歡喝酒,喜歡毒品,喜歡不道德的生活。在這裡保祿指給得撒洛尼人真喜樂的泉源是什麼。真實的喜樂來於祈禱:「不斷祈禱,事事感謝!」(17-18)。
當我們把心靈向聖神打開,我們就會獲得喜樂。聖神以祂的恩賜充實基督徒團體,使我們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要求,幫助我們做到無可指責(19-22)。
如果一個基督徒團體聽從保祿的這個勸告,就會活出聖善的生活(23-24),成為聖的,與其它團體、社團、宗派完全不一樣。


福音 (若1:6-819-28
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只是為給那光作證。
「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吧!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這些事發生於約旦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光明實在可愛,看見太陽實在令眼愉悅」(訓11:7)。光明讓人們聯想到許多積極和欣喜的事情,「來到光明中」與出生同義(約3:16),「看到光明」意味著「活著」(約3:20)。
這些象徵充滿聖經各處,舊約有,新約也有,尤其是若望更加發揮了這個主題。從福音書的序言開始,若望就把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比喻為光明顯現:「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若1:4-5)。
包括若翰的形像也以同樣的象徵被介紹出場。今天福音讀經的第一部分(6-8),介紹若翰是一個被天主派遣,為光明作證的使者。這個使命是相當重要,在僅僅兩個小節中就重複了三次。

在第一世紀末期,聖若望寫作福音書時,追隨若翰的人還有許多,他們把他視為生活的最高楷模,甚至反對耶穌。因此若望特別明確強調,若翰相對於耶穌來說只是先驅。若翰不是世界的光,他只是第一個認識了「照亮每一個人的真光」(若1:9)。可是若翰本人並沒有被弟子們的追隨沖昏頭腦,人們熱情吹捧他的教導也沒有讓他得意忘形,許多人崇拜他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把他迷惑,儘管他們相信他就是默西亞,而他堅守自己的位置,忠誠於自己的使命。

在將臨期,教會為我們推薦了若翰的形象,如同當時他對自己同時代的人們所做的那樣。今天他仍然向我們每一個人指出耶穌基督才是世界的真光:誰跟隨他,就不會在黑暗中行走,而是擁有生命(若8 :12)。這種提醒很重要,因為落入這種陷阱的人很多,很多人經不起這種誘惑,被轉瞬即逝的耀斑所陶醉,豈不知道那卻是導致死亡的火苗。只有基督之光才具有真實的價值,把他指給人的才會獲得生命,目光看著他的才永遠不會後悔。

在這一篇讀經的第二部分(19-23),談到一個類似今天的委員會之類的團體,他們由司祭和肋未人組成,被當時的宗教當局派遣,來到若翰施洗的地方請他解釋他自己的身份,以及他為什麼施洗。耶路撒冷正在為若翰越來越大的影響而日益擔心,他的宣講點燃了無數人的激情和希望,讓整個猶太開始甦醒。這些精神領袖們焦躁不安地三次問他同樣的問題:「你是誰?」。關於他是誰的傳言已經有了很多版本,有人說他是默西亞,有人說他是梅瑟預言中由上主派遣來領導以色列的先知(申18:1-5),也有人說他是再來的厄里亞。

若翰是誠實的,對這些身份、榮譽、名銜,他一概不接受,這不是他期盼的。他澄清自己不是基督,也不是厄里亞,也不是偉大的先知,他定義自己只是沙漠裡的呼聲:為上主準備道路。

聲音,我們難以想像出來還有什麼比聲音更加短暫和其轉瞬即逝的過渡性,剛剛傳達出信息馬上就消失無踪。若翰不希望人們把目光關注在他的身上,而是讓基督成為人們目光聚焦的中心:「他應該興盛,而我應該衰微」(若3:30)。若翰實踐自己使命的同時也很樂意靠邊站,他不想讓人們誤會,拒絕任何個人崇拜。
為了認識基督是光,有必要有人作見證,比如像若翰這個角色,幫助人認識基督的真實身份。信仰不是來於理性思考或者虛假的啟示,而是來於聆聽:「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號他呢﹖從未聽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所以信仰是出於報導」(羅10:14-17)。

甚至若翰也曾經歷了信仰的路程。他承認自己是逐漸發現基督的:「我曾經不認識他」,後來開始作基督的見證人,並且指出他是天主之子(若1:29-34)。
這個信仰歷程是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會經歷的,從開始發現基督的真實身份,到後來信服他,值得我們完全投靠,最後成為信仰的見證人。如保祿說:「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格後4:13)。
讀經的第三部分(26-28),中心是若翰的呼喊:「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1:26)。這種不認識似乎無法解釋。

許多世紀以來以色列人就在期待默西亞,可是他出現的時候,人們卻不認識他。有一張面紗遮蔽了以色列人的眼睛,使他們不能接受納匝肋人耶穌的真實身份。濃密的大霧,來自精神領袖們灌輸的宗教信息,他們模糊了人們的思想,使人的心變得沉重。以色列人民曾說服要建設成為一個聖潔的民族,不與其他民族同流合污,自信自己是上主的選民,不是僕人;期待一個站在他們自己身邊的默西亞,不是為異邦人帶來救恩,而是來消滅他們。

若翰為他那個時代的一些人打開了眼睛。我們正在將臨期,若翰的信息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邀請我們認識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真光,避免「惡人的道路,宛如幽暗」(4:19)
這位先驅在這裡給予我們的最後肯定是:「雖然他在我以後來,我卻不堪當解他的鞋帶」(27)。當然這是一個謙卑的宣告。不過,這個圖像對於我們來說有一些神秘,但是對於那些來質問他的人,那些精通法律和傳統的司祭和肋未人,他們是非常明白。脫下鞋,是以色列婚姻法中的一條,意思是在履行親屬義務時轉交娶一個曾經屬於自己親屬的女人的權利(申25:5-10;盧4:7)。

若翰聲明沒有權利解鞋帶,也就是聲明自己沒有任何權利奪走基督的新娘。耶穌才是默西亞,是天主與你們同在,來與人類慶祝婚夜。隨後,先驅若翰會澄清,不用任何隱喻:「我不是基督,我只是被派遣作祂的先驅。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只站在旁邊聽著,一聽得見新郎的聲音,便欣然喜樂。現在,我已滿心喜樂」(若3:29)。
將臨期,是新娘-人類-教會準備迎接新郎的時期;若翰就是新郎的朋友,他的使命是促成愛的相遇。

對許多猶太人來說,耶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們未有意識到耶穌帶給他們喜樂,開始了派對。今天他們仍遲遲未注意到祂的存在的危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