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9, 2020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危機使信德更堅強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Fr. Fernando Armellini)的福音的釋義。 

 

緊張,衝突及誤解,一直伴隨著教會與世界的關係。尤其在十七、十八世紀時,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佔據了世界的思想:認為世界純粹是由物質構成,且無條件地相信與服從人的理智和思想,對信德和超自然的認識也構成了威脅。在十九世紀,隨著歷史研究與考古學的發展,也顯示了有很多與傳統聖經的解釋不相符的地方。由於懷疑和恐懼,信徒對於這些的不相符的反應未能立時平靜,以致思想、語言、和宗教習俗的淨化受到拖延、挫折、反思及混亂。

在「梵二」會議之後,由於世俗挑戰的刺激,今天的教會已有明顯的改變。從學習和默想天主聖言,到每位基督徒可以手上擁有「聖經」;這正好像將天主的話交托於世界,讓世界了解天主的面容。天主不再是一個被監禁在古代,而是以人的新面容出現。教會是更注重福傳,即使遇到矛盾,也要將社會建立在具有真正價值的基礎上,並要向世界傳遞。

現世發生的一些類似事情,已在厄里亞先知時代發生了,像今天第一篇讀經所記載的。耶穌要求他的門徒在心態上要有更大的改變,如同福音所帶出的信息。這並不只是時代的標誌,而且通過非基督徒的嚴厲批判,皈依的道路是尚未結束的。聖神邀請基督徒超越現世的悲傷,因為不斷增加的恐懼使人的思想,思維,目光與心靈成為世俗精神的奴隸。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上主,即使我要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險,因為有你與我同在。

由黎國榮兄弟用粵語配音福音釋義。 

 

讀經一:列上19:911-13

    9他來到那裡,進了一個山洞,在那裡過夜;有上主的話傳於他說:「厄里亞,你在這裡做什麼﹖」11上主吩咐他說:「你出來,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那時,上主正從那裡經過,在上主面前,暴風大作,裂山碎石,但是,上主卻不在風暴中;暴風以後有地震,但是上主亦不在地震中;12地震以後有烈火,但是上主仍不在烈火中;烈火以後,有輕微細弱的風聲。 13厄里亞一聽見這聲音,即用外衣蒙住臉出來,站在洞口。

 

我們來到公元前9世紀中葉,奧默尼(OMRI),這位有能力且勇敢的將軍在一次反叛的戰爭後獲是了權力。《列王紀上》這本書很簡短地記載了這件事,只有短短六節經文(列上16:23-28)。在他統治以色列十一年期間,他的王國內所發生的重大政治、社會,尤其是宗教上的變化,就是以色列人的歷史真實寫照。在撒瑪黎雅山上建立了新的首都,發明了新的農業技術、鼓勵人們彼此商業往來、學習先進的文化、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短短的時間內,使以色列變成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國家。

 

以色列人藉著通婚與鄰近國家的關係得到了鞏固,但接下來便有一個悲劇性的結果:他的一個兒子,阿卡布(ACAB),一個玩弄陰謀的人,與提洛的女兒,依則貝爾通婚。依則貝爾是一個既有魅力,又背信棄義的人。這樣,背判天主的時刻開始了。外邦人的女子迷惑以色列人朝拜外邦人所供奉的神巴爾和阿舍拉。為它們在撒瑪黎雅山上建了一座廟宇,而且還規定王國內的人必須朝拜它們。

 

在這段緊張的時期,又興起了一位先知厄里亞,他的言辭熾熱如火炬(德48:1)。他由約旦的基肋阿德而來,身穿皮衣,腰束皮帶(列下1:8),度著一種克苦的生活。他很快就意識到了皇后進行的思想和良知的「殖民化」,他干預並譴責以色列人在宗教與倫理生活敗壞的危險。儘管他的努力與勇氣,並未能說服人民保存對天主的信仰。在極度失望之餘,有一日他對天主說:「我為上主萬軍的天主憂心如焚,因為以色列子民背棄了你的盟約,毀壞了你的祭壇,刀斬了你的先知,只剩下了我一個,他們還要奪取我的性命」(列上19:14)。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的。

 

為了逃避依則背耳的殺害,厄里亞便逃跑。通過曠野的路逃到了天主的山 — 西乃山上。四百年前,梅瑟與天主就是在這座山上說話。厄里亞到達了,進入山洞過了一夜。天主邀請他到山洞外,等待祂顯示自己的面容時,「在上主面前,風暴大作,裂山碎石,在風暴後有地震」(11-12節)。按照先知的理解,這些都是上主臨在​​的明顯標記。實際上,天主在過去常與自己忠信的僕人,在這些印象深刻的自然現像中同在。天主曾經在火中和煙霧中顯現給梅瑟,山都為之搖晃(出19:16-19)。依則貝耳的神巴爾,也曾經在風暴和暴雨中,乘著雲彩,在旋風中顯現出來。厄里亞感到驚訝的是,上主並不是暴風中,也不在地震與火中。「烈火以後,有輕微細弱的風聲」(12節),厄里亞聽到這樣的聲音後,立刻用外衣蒙著自己的臉,他明白這是天主經過的一刻,天主以全新的方式顯示自己。

 12節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並不是說「細弱的風聲」,而是先知聽到了一個很安靜的聲音。在安靜中先知接受了上主的啟示,並踏上了他的信德之旅。到這裏為止,天主所顯示出來的形象完全還是古代人所認識的形象:強大、令人害怕,並且隨時準備向敵人顯示自己的能力,並懲罰他們。他就是經常在加爾默耳山上與巴爾神作戰,且戰勝它(列上18:20-40)。現在厄里亞明白:不是上主在這種自然現象的激流中誅殺了巴爾的先知,而是他們將巴爾當做偶像來崇拜。

天主在這種安靜的聲音中顯示了自己真正的面容,厄里亞明白他對天主的熱忱並不是狂熱的表現,也明白「只留下他一人」去朝拜天主是來自一種教條主義,以及對別人不容忍的態度。但是,厄里亞並沒有發覺在以色列還有七千人沒有向巴爾獻祭朝拜(列上19:18)。上主對他說:「去,你回到你的曠野路上去」(列上19:15)。厄里亞聽從了上主在安靜的聲音中所發出的命令。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厄里亞內在的靈修經驗,只要能夠回到內在的安靜中,從內心拒絕外在的聲音。外在的聲音為人豎起一個假的天主形象,並導致偶像崇拜;而人在內心才能反省聖經與福音帶來的信息,才能聽到真正天主的聲音,就是在基督面容上所表現的天主的容貌。

 

讀經二:羅9:1-5

1我在基督內說實話,並不說謊,有我的良心在聖神內與我一同作證:2我的憂愁極大,我心中不斷的痛苦;3為救我的弟兄,我血統的同胞,就是被詛咒,與基督隔絕,我也甘心情願。 4他們是以色列人:義子的名份、光榮、盟約、法律、禮儀以及恩許,都是他們的;5聖神也是他們的,並且基督按血統說,也是從他們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世世代代應受讚美的天主!阿們。


 

《訓道篇》說:「智慧愈多,煩惱愈多;學問越廣,憂慮越深」(訓1:18)。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解釋:愛的越多,痛苦越多。當我們的子女,兄弟姊妹做出令人費解的決定和那些破壞生命的人,都深深地傷害了我們,他們一直陪伴著我們,令我們擺脫不了,因而快樂的時刻也籠罩著苦澀和憂鬱。

我們不要想我們周圍這些可愛的人,是為了放棄可以得到的幸福而這樣做。我們愛教會,我們也希望教會像她的新郎所希望的那樣:純潔如「原野的水仙,谷中的百合」(歌2:1)。但是我們有時看到教會有意無意地與世俗權力聯合在一起,我們因而對此感到迷茫與猶豫不決,感到教會沒有福音精神。

對為愛而受苦的人可以做什麼?沒有甚麼可以做,除了以天主的耐性, 繼續愛和等待,相信福音的種子可以帶來心靈悔改的神蹟。

 

保祿的例子富有啟發性。他內心深深地感到,基督被自己的子民拒絕所帶來的悲劇,他非常想念以色列的救恩,他說:「為救我的弟兄,我血統的同胞,就是被詛咒,與基督隔絕,我也甘心情願」(3節)。保祿真誠的話使人想起梅瑟向天主代求說:「現在只求你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你所記錄的冊子上抹去罷」(出32:32)。

保祿不明白,為什麼被選的子民,亞巴郎的子民,天主許諾的繼承人,會拒絕天主派遣來的默西亞(1-2)。當保祿給信羅馬人時,離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已約有三十年。在這期間,保祿同各種方法向他的以色列兄弟宣報基督的救贖,但是沒有任何成果,甚至遭受強烈的拒絕。

在最後兩節(5-6節)列舉以色列是天主的選民的原因;最後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基督是這個民族的後裔的事實。 

現世雖然有很多悲傷的原因,但有一點可以安慰宗徒的就是:天主的許諾是不可撤回的。如果天主允許以色列子民的心變硬,那就是要他們因著背判而受到憐憫(羅11:2932)。為愛而受傷的人,因著這個理由應該可以獲得安慰。每一個歷史就是天主的一部救恩史。

 

 

福音:瑪14:22-33


22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對岸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 23耶穌遣散了群眾以後,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到了夜晚,他獨自一個人在那裡。 24船已離岸幾里了,受著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 25夜間四更時分,耶穌步行海上,朝著他們走來。 26門徒看見他在海上行走,就驚駭說:「是個妖怪。」並且嚇得大叫起來。 27耶穌立即向他們說道:「放心!是我。不必害怕!28伯多祿回答說:「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裡罷!29耶穌說:「來罷!」伯多祿遂從船上下來,走在水面上,往耶穌那裡去。 30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遂大叫說:「主,救我罷!31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甚麼懷疑?32他們一上了船,風就停了。 33船上的人便朝拜他說:「你真是天主子。」

 

「起來,吃罷!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這是天主的天使在曠野裡向厄里亞說的。於是先知便起身,吃了喝了,由天使所給的食物獲得了力量,在曠野走四十天四十夜,終於到達天主的山曷勒布(列上19:7-8)。

這個天使給厄里亞先知水與麵包這禮物的著名故事,在福音中天主的啟示與讀經一的的敘述有點相似。

福音是在重複讀經一中的情節:門徒和耶穌所奉獻的食物(瑪14:13-20)。他們正按照耶穌的命令行動:他們都上了船,朝著對岸划去。就像厄里亞一樣,正等待上主的啟示。 

在這個片段中有幾個特別之處。我們很難理解耶穌為什麼給予一個命令——讓他們單獨出發?在那個時刻他們能去哪裡?耶穌為什麼不與他們同行?為什麼要花費很長時間在海上?好像並不是天氣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是很平靜地留在山上祈禱,直到天亮(25節)。尤其感到意外的是,伯多祿想在海面上行走,雖然他是一個很熟練的游泳者,但是由於害怕而下沉(若21:7)。

人們對聖經學者們的釋經產生懷疑。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細節是邀請人們謹慎地理解這段聖經,因為這段聖經寫的不是一個奇蹟,而是用聖經中的一些圖像來表達它想表達的意義。

其中一些圖像非常清楚。黑夜的昏暗,首先,是在傍晚發生的;其實,黑夜表示否定的意義。在舊約中很多地方都提到這種意義,如《聖詠》作者說:「我的天主,我白天呼號,你不應允;我黑夜哀禱,你仍默靜」(詠22:3)。

門徒們必須面對這樣的黑暗。到了傍晚,耶穌催促他們上船,朝對岸划去。這給人的印象是門徒們想與耶穌在一起;但實際上,他們由耶穌所奉獻的餅吃飽了之後,想單獨去冒險,走這條路。耶穌所給他們的餅,代表耶穌的話和耶穌在聖體聖事中的親臨。由基督聖體和天主聖言所滋養,他們有了足夠的力量,可以單獨前進,甚至可以單獨越過難關。

 如果耶穌這時在船上,那麼黑暗就不會存在了,但現在黑暗卻佈滿了整個天空。

 

「到了傍晚」(瑪14:15),在聖經言語中,象徵耶穌一天的結束,是他一天生活的結束,是他單獨上山祈禱的時刻,是他遠離群眾的時刻,是他與天主進行交流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門徒們會遇到黑暗。黑暗是失去方向與懷疑的象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信友感到疑惑。在某些時刻,面對信仰挑戰的人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經驗著憂傷,感受到天主保持沉默,於是詢問天主有關自己的選擇、奉獻、付出,以及聖召的意義何在?

然後有「逆風」。以色列子民有過在狂風中的經歷:「忽然從曠野那邊吹來一陣颶風,刮倒了房屋的四角」(約1:19),他們記得強烈的東風襲擊船隻(詠48:8)。「他一發命,風浪狂掀,海中波濤頓時高翻,時而忽躍沖天,時而忽墜深淵;處此危急之中,他們膽戰心寒,恍惚暈眩,有如醉漢;一切的經驗,全部紊亂」(詠107:25-27)。

「致厄弗所書」的作者用這種圖像,說明人的思想與理智反對基督的理由,他對自己團體的基督徒說:「使我們不再做小孩子,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所捲去,而中了人的陰謀,陷於引入荒謬的詭計」(弗4:14)。

在舊約中,「水」象徵帶來死亡的力量。聖詠的作者,被一種重病折磨地幾乎死去,他向天主呼喊說:「求你自高處伸出你的手,救拔我,求你由洪水和外人手中,拯救我」(詠1447)。在痊癒後,他對天主說:「死亡的狂濤環圍著我,凶惡的險波驚嚇著我」(詠18),因為「他由高處伸手將我拉住,他由洪水之中將我提出」(詠18:17)天主對自己的子民許諾:「當你由水中經過時,我必與你在一起;當你渡河時,河水不得淹沒你;當你在火中走過時,你不致烙傷,火焰也燒不著你」(依432)。

以色列人經常對水感到害怕,只有上主說:「不要害怕旋風與風暴在天主聖言力量下,天主造了穹蒼,分開了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創17)天主是唯一有能力平息波浪的衝擊(詠10725-30)惟有他展開天空,步行海波之上(約98)。

明白了「水」的意義之後,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門徒們感到害怕:他們害怕被死亡與邪惡的勢力所捲走,他們只感受到黑暗勢力的存在,卻沒有發現耶穌在他們身邊。這是他們不可逃避,而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船在逆風中顛簸,在原文中,「顛簸」這個詞的意思是「進行一種試驗」。「顛簸」表示將一種金屬在很堅硬的石頭中進行強烈地摩擦,以檢驗這種金屬是寶貴的,還是平庸的。海浪刮起很大的風,幾乎將門徒們吞噬,但這對他們來說是必須的考驗,如果他們想讓自己的信德成熟,就必須從以自我中心的思想中走出來,意識到主耶穌就在他們身邊。

在這種情況下,耶穌步行海面,好像只有天主才可以這樣做(約98)。門徒們不相信,他們以為是見到了鬼怪。難道這就是他們的反應嗎﹖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他們沒有認出耶穌來? 

我們面對的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事,而是天主要藉此帶給我們什麼的信息。瑪竇是用聖經中的語言描寫他的團體,在那個時刻正面對很多考驗。外在的環境使他們感到非常憂傷,尤其是他們覺得找不到可以解釋這種情況的理由:一種無序的狀態,使他們感覺不到師傅臨在於他們中,如同耶穌對基督徒團體的保證,與由此帶來的勇氣,這都被外在的環境所淹沒。

福音作者想啟發他們:耶穌已許諾,祂與門徒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但是,這種「同在」並不是身體上的,像那些群眾與耶穌一起走過巴勒斯坦的路,而是以另一方式臨在於基督徒團體中,就是他們所認為的「鬼怪」一樣。福音作者就是用這種模糊的寫法,描述復活的上主及祂的新生命存在的狀態。在復活的那天,耶穌顯現給同他常在一起的門徒們,他們卻「感到害怕,以為是見了鬼怪」(路24:37)。

要認出基督的臨在並不容易,只有用信德的眼才可以認出耶穌的臨在。

 

今天福音片段的第二部分(28-33節),是繼續耶穌與伯多祿的對話。這段福音從伯多祿的請求開始:「如果是你,主,就讓我從水面上行走到你那裡去吧」(28節)。如果只從字面意義去看,我們會覺得伯多祿的問題很奇怪;但是如果從整段敘述在聖經中的象徵意義去理解,意義就很清楚。伯多祿是宗徒中的首位,認為自己的師傅— 就是復活的基督 — 已經戰勝了死亡的洪水,現在步行在海上,生活在天主的世界裡。伯多祿知道自己被召跟隨耶穌,是在生命的恩賜中;但是死亡卻令他膽怯,他害怕自己未能成功跟隨耶穌,於是他請求耶穌賜予他力量,戰勝恐懼與死亡,並帶領他走向天主。

只要伯多祿將目光注視在耶穌身上,便可以在水面上行走;但當他減少對耶穌的信德時,當他懷疑自己的選擇與正在走的道路時,立刻感到害怕,便開始下沉,並覺得會被淹沒,失掉生命。

這其實是在描寫我們生命的存在條件。「你們朝我走過來吧」— 這是復活的基督對今天的每個門徒所講的。不要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猶豫,死亡將使你感到害怕;如果你相信天主所說的話,死亡的洪流將不會嚇怕你,你將通過死亡的途徑到達復活的光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